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到了宋朝这一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又形成了“十七史”之说。因此宋朝文天祥曾告诉元代丞相博罗:“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到明代后,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之为“二十一史”。再清朝的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再加上前先的各史,就是“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变成“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过乾隆皇帝的钦定,也被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本正史的统称,他们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1)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了三史之称。而这三史历来都是指《史纪》《汉书》和东汉刘珍所编撰的《东观汉记》,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唐朝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合称为“十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十三史”唐朝对西汉以来所修十三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

到了宋朝这一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又形成了“十七史”之说。因此宋朝文天祥曾告诉元代丞相博罗:“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

到明代后,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之为“二十一史”。

再清朝的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再加上前先的各史,就是“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变成“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过乾隆皇帝的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到此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到四十九年,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2)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

“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

“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

“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

“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

《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3)

二十四史中的之最

1、二十四史中私人编纂的比政府主导编纂的要多。二十四史中《宋史》及以后的正史才是当时的政府主导的,前面的二十史几乎都是私人编纂的。

2、二十四史中最好也是最公正的也是私人编纂的:二十四史写得最好和最公正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前四史都是私人编写的,《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史记》的编写却跟官府没关系。《汉书》的作者班固更只是一介平民。《后汉书》的作者宋晔虽是太守,但他写书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政治上不得志,才静下心来写书,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也一样,《三国志》原本是以《魏书》、《吴书》、《蜀书》分开流传的,直到宋朝才三合一为《三国志》。

3、二十四史中写得最好的跟最差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编写最好的,这个毫无争议,编写最差的是关于晋朝的《晋书》,《晋书》虽然是唐太宗下令编写的,但是此书的评价却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编写者采用的史料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说家言,甚至于采信了不少神话传说。

4、二十四史作者中有一位女性,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班固写《汉书》时,中途被征召去攻打匈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跟随的主将窦宪却因为功高擅权,使得班固也受到牵连,死于狱中,但他的《汉书》却还没有完成,他的妹妹班昭接着编写,所以《汉书》的作者其实是班固兄妹。

5、二十四史中政治偏见最厉害是《明史》:《明史》是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先后编写过二次,第一次因清政府要编写《清世祖实录》而停摆,1679年重新开始编写,直到1739年才完成,《明史》虽然有很多优点,参考的史料也很多,但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管得很严,再加上清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所以《明史》带有很多偏见,失真的地方较多。

6、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长和最短的:《明史》自1769年开始编写,共花了九十多年,远超于其它史书编写的时间,在他以前,其它史书,最长的也就五六十年。《元史》是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短的,《元史》虽然也有过二次编写,但是两次编写的时间总和也不到一年,后一次编写几乎是重新来,仅仅花了一百五十一天,比第一次还短,因此,《元史》也受到史学家的诟病。

7、二十四史的卷数最多的和最少的:二十四史有超过二百卷的有五史,分别是《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元史》二百一十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旧唐书》二百卷,大部分都超过一百卷,最少的《陈书》只有三十六卷,最多的是《宋史》。

8、正史中最多的朝代是汉朝和唐代:关于汉朝的专门正史有《汉书》和《后汉书》,其实《史记》也有部分,《汉书》和《史记》中汉朝的部分有重合,主要是汉武帝及以前的时间。《汉书》记载的是西汉,《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唐朝是唯一有两本正史(断代史)记录的朝代,分别是后晋石敬唐命当时的宰相赵莹主导编写的《唐书》,后来因为《新唐书》的出现,所以改称为《旧唐书》,《旧唐书》的作者很多,以吴兢、韦述编写的内容最好。《新唐书》是宋仁宗命人编纂的,主要的编写者是欧阳修。

9、记载年限最长的和最短的:二十四史中记载的时间最短的是《南齐书》,南齐书主要是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的历史,自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南齐始到齐和帝萧宝融亡国而终,共二十三年,作者是齐高帝的孙子萧子显,萧子显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一个以皇室身份编写本朝历史的。最长的是《宋史》,《宋史》包括北宋、南宋两朝,共三百一十九年。

10、有一本书曾经也是正史,后来被挤掉了:二十四史除了每个朝代会增加一史以外,其实还有一本也曾经入过正史,就是关于汉朝的《东观汉记》,《东观汉记》其实是《后汉书》一本最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后汉书》后来居上,挤掉了《东观汉记》成为官方承认的正史。

11、最悲催的正史:二十四史中最悲催的应该是《三国志》,因为民间谈三国时期的事马上就会想到《三国演义》,甚至于民间的不少历史爱好者,也会把《三国演义》当成三国时期的正史,小说的知名度远超正史。

12、其它: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虽然没有入选二十四史,但比大部分的二十四史都有名。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4)

二十四史的作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汉书》作者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父亲大儒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在被贬之处完成了《后汉书》的著述,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

《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在西晋任职期间撰写了《三国志》,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晋书》作者唐朝房玄龄等,作者共二十一人 ,其中有天文学家李淳风,也有后来成为武则天心腹的李义府。

《宋书》作者沈约: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仕三朝而不倒,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官修史书的诸多作者不算)境遇最好的一位。

《南齐书》作者萧子显: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南朝萧齐皇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二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很短的一个封建皇朝。撰写的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一个史学家,以他曾经是宗室的身份来撰写这个皇朝的历史,这在二十四史的众多的作者中别无第二人。

《梁书》《陈书》主编:姚察、姚思廉:这二人是父子档,姚思廉继承了父亲的史著旧稿,与魏征等人共同完成了两部史学巨著。

《魏书》作者魏收: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撰成《魏书》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齐书》主编李百药:唐朝史学家、诗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齐书》,据父旧稿,兼采他书,经十年,成五十卷。

《周书》主编令狐德棻:唐朝史学家以及政治家,贞观年间奏请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是《周书》的主编。

《隋书》主编魏征: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魏征"总知其务",主编《隋书》,参加隋书编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

《南史》、《北史》作者李延寿:唐代史学家,贞观年间,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及当朝国史的修撰,之后独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旧唐书》主编赵莹: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后梁时代进士,后担任后晋的宰相,奉命组织编撰唐朝历史。

《新唐书》:北宋庆历四年(公元一〇四四年),到嘉佑五年(公元一〇六〇年)完成,前后历时约十七年,参加编撰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

《旧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此书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文采更是引人入胜,可由于提倡"春秋笔法",近人褒贬不一。

《宋史》《辽史》《金史》:元代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明史》: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5)

从二十四史中能学到什么?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规模巨大、卷帙浩繁。正是有“二十四史”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二十四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典籍。它从西汉司马迁开始,经由2000多年来历朝著名的历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全书共3213卷,约4000万字,它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十七年长达4000多年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是我国最详细、最权威的一部历史巨著。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读史,尤其青睐二十四史。1952年,工作人员为毛主席添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从此,无论在京还是外出,无论健康还是生病,这部史书始终伴随着他。风雨春秋二十四载,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用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历史长卷,有些史册和篇章还两遍、三遍、四遍地研读过。他在研读二十四史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了大量图画和批语。国学大师吕思勉曾经就精读了三遍二十四史。读史使人明智。那么读史为什么使人明智呢?因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无数人成功了,无数人失败了,这就是经验啊,读史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古人的谋略,经验,为人处世,可以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以及韬略和情商,可谓是至宝学问,所以自古以来,大商人,大政治家,都对历史趋之若鹜。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6)

如何学习二十四史

20世纪,中国对二十四史进行了校准,主要是因为现代的阅读习惯跟古代不一样,需要对二十四史加上标点符号,先后参与的史学家有几十位,历时二十年。二十四史体量巨大,总共3229卷,约4700万字,而且因为以文言写就,所以实际意义在现在看来远不止这些字数。看二十四史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有需要的朝代来看,当然如果有毅力,也可以通看。看二十四史,一定要看繁体版,如果是电子书,一定要看PDF影印版,避免其他版本用字讹误或者简体字影响意义的理解。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7)

四千万字什么概念?差不多就是“书山学海”。有学者统计过,假定一个人每日读1万字,一年读365万字,他需要读将近11年才能读完1遍。所以,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历史 真正读完一遍甚至多遍的,确实不乏其人。主要集中在清代康乾已降大学者中,并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因为当地的书籍刻印、流通、藏书家、藏书楼是全国最为突出的,读书人多,也有了条件完成这种高负荷、高难度、高水准的读书工程。黄宗羲是读完明史前21史的。青少年时代的黄宗羲,秉承父训,坚持了两年,从天色初起(可能是凌晨4点左右)到鸡鸣(应该是6点半左右),“自明十三朝实录 上溯二十一史 每日丹铅一本”,每天不辍,终成其志,是经典案例。顾炎武从著述看,应该是读完无误,甚至可能会背诵。随后的万斯同、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从著作、文章记载和当时人转述来看,显然认真读完,因为他们写出了精深的读书笔记,都是证据。再次,真正条件完全具备可以通读所谓二十四史的,出现在民国。可考的,是吕思勉、顾颉刚、钱穆、范文澜、张舜徽诸人读过。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8)

毛泽东主席爱读书,喜批注,是出了名的。从1952开始直到去世,毛泽东用24年的时间,通读了4000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注,有些部分还不只读过一遍,多的至少看过五遍以上。毛泽东主席读书,经常带着分析和批判的眼光。他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不能因此就不读,要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如《宋史·秦桧传》,毛泽东批注:“宋高宗、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资治通鉴》是毛泽东特别青睐的历史著作,他读了一十七遍。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他把李达撰写的42万字《社会学大纲》,整整看了10遍,并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学贯古今,东方的,西方的,古文的,白话文的,地理、哲学、兵法、史学、经济什么类目的他都博览了。看书要能“厚今薄古”,毛泽东常常站在当下,以古人之智去解决今人的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从二千年前的故事观照当下发生的事情,以史为鉴,看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毛泽东对《南史·韦睿传》非常重视,在这篇900字的文章中,所加批注多达25处。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9)

《曹刿论战》我们高中时都学过,毛泽东是怎么读的呢?毛泽东说:打仗要讲战略,要在战略上轻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什么叫战略呢?毛泽东拿这篇文章来讲:“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打的很多胜仗,几乎就是《曹刿论战》的翻本,很多都是以少胜多的例子,但从具体的某一次战争上看又都是以多胜少的例子。要读书,读好书,更要懂得怎样去读书!读书当学毛泽东那样的读法——“厚今博古”,人物置换,情景置换,设身处地地思考!用古人的智慧解决今天的问题。从小细节展开去,发现大内涵!有些书中的叙述仅一笔带过,可能恰是一笔带过的东西,里面就有大真理、大智慧!故读书还要讲细心!要看书,看好书,细看书,观书进而观吾身,这就是看书的奥妙。古人说格物致知,看书不是白看的,看了一定是拿来有用的!

二十四史指什么(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