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有种乎的陈胜到底是如何失败的(陈胜败亡的启示)
宁有种乎的陈胜到底是如何失败的(陈胜败亡的启示)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在势如破竹的攻势下,陈胜带领部队轻轻松松就占据了陈地。陈胜的败亡无疑有着诸多的原因,既有战略方面的因素,也有战术方面的因素。俗话说,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术上的懒惰,今天我们就从战略的角度探讨陈失胜败在哪里。在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一路攻城略地,行车收兵,很快起义部队就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上千,士卒数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千多年前,陈胜吴广一声怒吼,振臂一呼,拉开了反秦大潮的序幕。
在之后三年不到的时间内,庞大的秦帝国轰然倒塌,大秦六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起义,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之后仅仅六个月就兵败被杀,未能亲眼见证秦朝的灭亡。
陈胜的败亡无疑有着诸多的原因,既有战略方面的因素,也有战术方面的因素。
俗话说,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术上的懒惰,今天我们就从战略的角度探讨陈失胜败在哪里。
向左还是向右?陈胜曾面临着两种选择在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一路攻城略地,行车收兵,很快起义部队就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上千,士卒数万。
在势如破竹的攻势下,陈胜带领部队轻轻松松就占据了陈地。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地的豪杰认为陈胜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的功劳很大,应该称王,即楚王。
在听说陈胜起义之后,原先魏国大梁的名士张耳、陈馀便来投靠。陈胜就问他俩关于称王的事。
张耳、陈馀的建议是:
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
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
张耳、陈馀认为,如今虽然占据了陈地,但是不宜过早称王,应该一边带兵向西入关灭秦,一边派人立六国后人为王,为自己树立党羽,增加秦朝的敌人。
最后消灭秦朝,占据咸阳,号令天下诸侯。
这是陈胜在起义早期张耳、陈馀给他提出的战略方向。
称王还是不称王,陈胜面临着选择。
最后,陈胜拒绝了张陈缓称王的建议,他很快就自立为王,号称张楚,意味张大楚国之意。
除了在称王一事上陈胜没有听从张陈的建议,在其他方面也采取了相反的做法。
陈胜的策略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陈胜为何会拒绝张陈的建议,但是从之后陈胜的实际军事部署中可以看出陈胜心中的战略方向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陈胜称王之后做了什么。
一是派人到处攻城略地。
陈胜任命故交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给了三千人马北上略赵。接着,命令汝阴人邓宗攻向东攻打九江郡。之后命令周巿北徇魏地。
二是派人西进灭秦,陈胜任命吴广为假王,监督诸将往西攻打荥阳,之后陈胜听说陈地有个教周文的贤人,擅长带兵打仗,就给他一枚将军印,让他西进灭秦。
而陈胜本人则一直留在陈地,直到败亡前夕才逃至汝阴,最后在下城父被车夫背叛杀害。
我们再来看看陈胜没有做什么。
张陈建议陈胜立六国之后为王,自为树党。
对于这一点,陈胜不仅不赞同,而且非常反感。
在攻下陈地之前,陈胜派了符离人葛婴攻打周边的县城,葛婴到了东城,立楚国后人襄彊为楚王。
在听说陈胜称王之后,葛婴立马杀了襄彊,回来向陈胜报告。
陈胜却将葛婴诛杀了。
后来被陈胜派往徇魏的周巿打下地盘后,诸侯都想立周巿为魏王,周巿不肯,提出要立魏国之后魏咎为王。
魏咎人不在魏地,而在陈地,周巿的使者前往陈胜那里来返五次,陈胜这才同意把魏咎放回去当王。
从陈胜的这些行为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陈胜的军事战略。
陈胜不希望别人称王,自己率先称王,坐镇陈地大本营,派人四处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同时派兵入关灭秦,最终楚国取代秦国,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
但是从事情的结局来看,陈胜的这个战略行不通,最终失败了。
为什么这个战略行不通呢?对比一下张陈的战略,看陈胜输在哪里。
关于称王陈胜的第一大失误就是过早称王。
一,过早称王,不利于竖起正义的大旗占据道德制高点。
刘邦出关伐项,打的是为义帝报仇的旗号;吴王刘濞、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就连打家劫舍的水泊梁山,也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子。
但是,刘邦真实的目的是为了义帝报仇吗?刘濞仅仅是为了清君侧、诛晁错吗?水泊梁山真是替天行道吗?
非也。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喊出了正义的口号。
一个团队,一支部队,如果没有提出一个正义的口号,没有一个抽象的愿景。就无法有效地凝聚团队的人心,争取更多的盟友。
不说古代,连现代的阿里巴巴早期创业,也提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
政治的本质,无外乎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而陈胜过早称王,其劣势正如张陈所说,示天下私。
不管是团队内部,还是其他各地的百姓、豪杰都会觉得你陈胜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战斗。
另外,陈胜提出的口号是“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
那其他六国呢?他们也想推翻秦国后再次复国,而不是希望你楚国的势力扩张到他们那去。
二,陈胜凭什么在楚地称王?早知道,陈胜出身地位是很低微的,“尝为人佣耕”,算得上半个佃农吧。
秦末的时候,六国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一个佃农突然就称王了,很难服众。
那些楚国的旧贵族,楚地的屈景昭等望族未必就会服从陈胜的称王。
陈胜作为一个草根,能够突然崛起,靠的是利用鬼神迷信增加神秘和权威。
葛婴其实没有什么过错,他本人也杀了襄彊向陈胜表忠心,可陈胜却杀了他。
这充分提现的陈胜的心虚,他害怕有人拥立楚国之后,比他有更高的威望。
所以,陈胜的称王也很难团结楚地的人心。
不是因为称王就会有实力,而是有实力才是真正的王者。
陈胜如果能够立六国之后为王,然后领兵入关灭秦,届时携灭秦和立六国两大功劳带来的威望,称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们都知道陈胜苟富贵,无相忘的故事,也许因为这事,陈胜之后遭受了别人的嘲讽和白眼。
也许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陈胜一朝得势后便迫不及待地称起了王。
关于立六国后人为王张陈建议陈胜立六国之后为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历史学家荀悦是这样说的:“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
第一,立六国可以增加自己的盟友,增加秦朝的敌人,六国建立后可以牵制秦朝军事力量,减轻自己的压力。
第二,六国的地方,原本就不是陈胜打下来的地盘。
立六国,只要给一个名头就行,地盘还是靠他们自己去攻打,陈胜也能得到一个立六国的大功劳,成为反秦的盟主,真是一个无本的买卖。
陈胜也不会分散自己的力量,可以专心集合兵力进攻关中。
当然,也有缺点,把六国立起来,又无法控制它们,在灭秦以后,六国将会由原来的盟友变成敌人。
陈胜也没有走这样一条道路,他的做法是派兵四处攻城掠地,抢原先六国的地盘。
按理说,这样陈胜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但是他派出去的将军在打下地盘后很多都背叛了陈胜,比如武臣就自立为赵王,韩广自立为燕王。
所以,陈胜这样做远不如立六国之后为王。那样还能得一个虚名,而不是吃哑巴亏。
关于入关灭秦张陈建议陈胜西进入关灭秦,但是自始至终陈胜却一直窝在陈地不动,直至最后败亡。
陈胜一是派吴广为假王,监督诸将攻打荥阳,二是派周文西进灭秦。
结果就是周文在被章邯大败后,围困荥阳的部队也被秦军打败。
为何周文会被打败?史书上没有具体说原因。
但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陈胜不在军中。
史书记载,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虽然这几十万大军大部分是乌合之众,但是实力也不容小看。
秦朝虽然强大,但是秦二世很荒唐,之前使者来报,关东已经造反的时候,秦二世还把使者关进大牢,当起了鸵鸟。
等周文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秦二世已经来不及调集正规军,只能赦免骊山的刑徒打仗,就是这样一帮人,打败了周文的大军。
对于入关灭秦这样一件大事,作为张楚政权的核心人物,陈胜竟然不亲自前往指挥。
如果陈胜在前线,至少能起到激励士气,稳定军心的作用。
老大不在前线,别人还会为你死心塌地地卖命么?
刘邦和项羽对峙的时候,也是让萧何留守关中后方,自己坚守在危险的前线战斗。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也是自己亲自出马,深入战争一线啊。
而陈胜却一直留守安定的后方,你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都要攻打有几百年历史的秦国老巢,竟然不亲自出马,凭什么灭亡秦朝?
再退一步,就算周文顺利攻下关中,陈胜能不能保证周文不会像武臣等一样自立为关中王呢?
无论是输是赢,对于不深入前线的陈胜而言都是不利的。
为什么历来起兵造反的核心人物要到一线去?一是为了激励士气,稳定军心。二是为了牢牢掌控军权,避免反叛。
总结其实,陈胜最好的选择就是采纳张陈的建议,立六国为王,同时带兵西进,灭了秦朝后在关中称王,号令天下诸侯。
然后再走一遍秦国的老路,剪除各路诸侯,建立大统一的王朝。
陈胜在起义之初就能得到张耳、陈馀这样的人才,是他的幸运,但是未能听取他们的建议却是陈胜一生的败笔。
对此,只能一声叹息:上天给了你机会,但是你不中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