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硕士起薪(芯声不往IC设计业挤)
芯片设计硕士起薪(芯声不往IC设计业挤)“我们那一届理工大类的状元也选了这个专业。”他笑着说,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自豪感。其实大学专业是父亲给选的,看到“电子科学与技术”这几个字觉得很牛X,很符合儿子理工科学生的身份。但这也不是本昊的第一专业志愿,前面还有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由于大一成绩不理想,才在分专业的时候被流放到“电科”。每逢节假日,都不会错过亲朋好友的“标准式对话”。家里人问本昊干什么工作,他一般以IC测试作答,用“写程序来测试芯片”做进一步解释。家里人:“那你是搞IT的嘛!”本昊:“不是,是IC,IC就是集成电路……算了,没什么。”
集微网消息(文/Oliver),本昊今年24岁,从一所普通的211大学毕业已经两年了。
不仔细瞧的话,很难看到他头上那些零星的白头发。大一的时候他体重超过180斤,现在只有130斤左右。这并不是他在IC行业打拼两年的功勋章,他坚称头发白是天生的,但后天的情况在这一行中不算少见。
“减肥嘛,为了找女朋友啦。”本昊似乎很高兴接受采访。
被“流放”到IC这一行
每逢节假日,都不会错过亲朋好友的“标准式对话”。家里人问本昊干什么工作,他一般以IC测试作答,用“写程序来测试芯片”做进一步解释。
家里人:“那你是搞IT的嘛!”
本昊:“不是,是IC,IC就是集成电路……算了,没什么。”
其实大学专业是父亲给选的,看到“电子科学与技术”这几个字觉得很牛X,很符合儿子理工科学生的身份。但这也不是本昊的第一专业志愿,前面还有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由于大一成绩不理想,才在分专业的时候被流放到“电科”。
“我们那一届理工大类的状元也选了这个专业。”他笑着说,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自豪感。
大四的时候,本昊其实有想过自学编程,虽然干半导体这一行有苦也有累,但他现在并不后悔“搞IC”,只是后悔大学没再学得透彻一些。
毕业前,本昊在一家日本半导体设备公司拿到FAE的offer。面试完后,主管握住他的手,本昊以为领导是要发表揽才后的感想。结果那位主管说了一句:“因为是日企,以后在公司尽量不要穿牛仔裤。”
严谨和刻板的日企文化,与本昊在日剧里看到的相差无几。因为这家公司在中国并没有几个日本人,入职前本昊下载的几个学习日语的App后来也再没打开过。
戒掉了牛仔裤的本昊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尽管张江高科的房租不便宜,他还是图个上下班方便。那时候的他也不知道,作为一名FAE,一个月根本去不了几次办公室。
本昊的师傅是一个30多岁的光头,没有对本昊进行过理论培训,直接进现场实践操作。从最简单的拧螺丝开始,这与本昊对工作的原始理解有些出入。
一开始的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师傅每次都会再确认一遍。除了教本昊技术上的东西,师傅还会告诉他和客户的相处之道,常把“多安抚客户的情绪”这句话挂在嘴边。
本昊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干活很利索。但是师傅多次告诫他“要细心,要慢”,后来本昊才知道进Fab是按小时收费的,于是他之后每次调试机台都一丝不苟,绝不赶快。
不过客户也有非常紧急的情况,比如有一次客户急着用机台,本昊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出了Fab,他从无尘服里面钻出来,苦笑着对师傅说:“我还行,读大学的时候打游戏连续通宵了俩礼拜都没问题。”
本昊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打一会儿手游。毕业以后,他几乎没有再玩过电脑上的游戏,因为租的单间不足以放下一张电脑桌。
手游成了本昊最大型的娱乐活动,而且还能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在驻厂工作的午休时间,经常会和三两个同事抽空来上一局,调节疲劳的工作状态。
中国IC产业热情分布不均
FAE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每天飞来飞去和客户见面打交道,又要进Fab调试机台的软硬件。在一年的时间里,本昊去过了全国大大小小9个Fab。
S公司西安厂是本昊最钟意的出差地点,那里的自动化程度几乎达到99%。几十台机器都没有操作工,现场只需要一个人来管控。如此自动化的工厂才让他觉得身处于一个极具科技感的行业。反观去过的一些本土企业的Fab,里面人挤人,仿佛到了菜市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实际对比,让本昊真切体会到了国内外半导体企业的实力和成熟度差距。国外厂大部分购买新机台,而由于技术落后,一些国内客户只能购买十几年的机台,零组件都停产了,一般本昊会拒绝维修。但是他发现,有些客户还会自己配些零组件凑合继续用。
这几年全国各地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虽不缺热情,但是这热情分布得却不均匀。本昊几个读研的本科同学最近都在投简历,清一色只投IC设计公司,而其他的材料、设备等领域“人迹罕至”。
“可能他们觉得,不往IC设计业挤,都对不起研究生文凭。”本昊如是说道。
高校人才涌向IC设计是有原因的,只要看一眼2018年芯片设计公司的校园招聘薪水就明白了。
然而也有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指出,中国芯片设计行业薪水过高,有些岗位设计人员的薪水达到美国的70%,但设计能力水平却只有美国的50%。
IC设计人才缺乏,导致高薪揽才,然后所有人都往里冲,这就容易导致中国半导体产业头重脚轻,中下游求贤若渴。
热情分布不均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结构扭曲有关,但从整个产业来看,人才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017年我国共有2879所高校,而能够开设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只有100多所,在全国高校506个专业中,与微电子相关的专业仅有5个。
另外,魏少军教授还曾指出,每年我国各类IC人才不足2万人,而且还有20%的人才流失。
本昊本科那一届整个年级总共6000余人,学集成电路的只有90个,读研和就业的人数各占一半,然而就业的人中有接近30人都进入到了其他行业,有考公务员的、做房地产销售的,甚至还有去卖保险的。
这就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现状,大学四年帮本昊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知识框架,横向虽然覆盖面广,却没什么深度。从企业角度来说,薪资的吸引力仍然不足以挽留本昊的那30位同学。
“中国半导体行业都在向前看,但是学生们只会向‘钱’看。”
其实本昊自己也是向“钱”看的,今年年初他已经跳槽到了一家国内的IC设计公司,虽然岗位是测试工程师,但待遇也有可观的提升。
“IC设计公司真香!”
(校对/范蓉)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未经集微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