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沙湾区郭沫若故居(北京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
乐山沙湾区郭沫若故居(北京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前排正房西屋是郭沫若的客厅,西墙上有傅抱石巨幅山水画《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下面陈放着郭沫若收集的各种形态的观赏石,周总理及各界人士常来到此作客或商谈事情。中间东屋是郭沫若写作和办公的地方。西墙书柜上悬挂一横幅,是毛主席亲笔手书的《西江月. 井冈山》,草书大气磅礴。相对应东墙上悬挂一竖轴,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 雪》,隶书功底也十分深厚。到了1949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毛主席仍是念念不忘,"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我们不要当李自成"。可见毛主席对郭沫若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多么重视,时时给各级领导敲响警钟。甬道北面是四合院,东屋已成了第一展室,也称为文学展。主要陈列着诗文、图片,最有意思的是,阅读提示箱里装的都是一个个夹子,分别介绍着郭沫若不同时期的作品。照片更是琳琅满目,历史剧《屈原》、《虎符》------ 毛主席对郭沫若特别关注,1944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 8 号。门向东开,上悬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木匾。
这里原是中医世家达仁堂私宅,建于民国初年,为庭院式四合院。1950 —1963 年间曾先后作过蒙古驻华使馆和宋庆龄寓所。1963年11 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 号迁居到此,直到1978 年6月病逝,郭沫若在这里度过了晚年。
一进院儿,花木葱茏,路东有一棵茂盛的银杏树,郭沫若称其为"中国的国树"、"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1954 年春,于立群患重病离京治疗,郭沫若从大觉寺林场移回一株幼树种在了西四大院胡同院内,给它起了个名"妈妈树",预祝孩子的母亲早日康复。1963 年11 月,迁居到此宅时,夫妇俩又将其移栽这里,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情。
"妈妈树"的北面,是郭沫若的铜像,郭沫若安坐在绿荫环抱的草坪上,注视着这个美好的院子。斜对面有一影壁,上书郭沫若的手迹:"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
甬道北面是四合院,东屋已成了第一展室,也称为文学展。主要陈列着诗文、图片,最有意思的是,阅读提示箱里装的都是一个个夹子,分别介绍着郭沫若不同时期的作品。照片更是琳琅满目,历史剧《屈原》、《虎符》------ 毛主席对郭沫若特别关注,1944 年1月,读《虎符》后,就请董必武转致郭沫若电报,"你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我向你表示庆贺。"195 9 年2 月,郭沫若创作《蔡文姬》替曹操翻案,毛主席又曾说过,"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
二人更是多有和诗和词。1961年10月,郭沫若看完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一首七律,毛主席看后,11月便和了一首七律"一从大地起风雷------ "1963年,郭沫若又填了一首词元旦书怀《满江红》,毛主席见后又和词道:"小小环球------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可见二人志趣相投,喜爱诗词,毛主席还时常征求郭沫若意见。"诗两首,请你送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以至要"。
西屋是第二展室,也称为史学展。突出展示了"古代社会研究"、"甲骨金文探奥""历史人物评说"------尤其是《甲申三百年祭》,延安整风期间,毛主席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就提到"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后来,又在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到了1949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毛主席仍是念念不忘,"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我们不要当李自成"。可见毛主席对郭沫若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多么重视,时时给各级领导敲响警钟。
前排正房西屋是郭沫若的客厅,西墙上有傅抱石巨幅山水画《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下面陈放着郭沫若收集的各种形态的观赏石,周总理及各界人士常来到此作客或商谈事情。中间东屋是郭沫若写作和办公的地方。西墙书柜上悬挂一横幅,是毛主席亲笔手书的《西江月. 井冈山》,草书大气磅礴。相对应东墙上悬挂一竖轴,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 雪》,隶书功底也十分深厚。
东南角窗前的一木匣里珍藏着郭沫若流亡日本时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手稿。郭沫若特题为"沧海遗粟",并在一旁注有此箱手稿(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古代铭刻汇考------)失而复得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喜悦之情。
郭沫若有两个孩子在"文革"期间不幸丧生,他们的日记就端放在郭沫若的案头,寄托着父亲不尽的思念。东屋是郭沫若的卧室,室内床铺、衣架很普通,只是那《二十四史》摆放在床边很是明显,看来是随看之书。
穿过天井,后排房子中间屋是于立群的写字间,紧靠西侧是卧室。于立群自幼喜爱书法,五十年代后期,她在养病期间习字不辍。郭沫若也常在这里与夫人一起欣赏碑帖,挥毫作字,正中间四角桌上悬挂着一幅墨宝:"金轮千载受奇呵,翻案何妨傅粉多。宋璟姚崇蒙哺育,开元天宝沐恩波。声威远届波斯国,文教遥敷吐火罗。毕竟无书逾尽信,丹青远胜素山河。"就是郭沫若书写给于立群的,孩子们管这屋叫"妈妈屋"。于立群也曾给毛主席书写过诗词,毛主席回信说,"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
东、西屋是第三展室,也称为生平展。着重介绍着郭沫若(1 8 9 2 ——1 9 4 9 )、(1 9 4 9 ——1 9 6 6 )、(1 9 6 6 ——1 9 7 8 )解放前、解放后、"文革"期间,三个阶段的生平。
纵观历史,郭沫若八十余年不平凡的一生,不仅是诗人、学者,更是战士。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新中国建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为光明、真理、自由、解放而战。他既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一面旗帜。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鲁迅是新文学的导师,郭沫若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郭沫若从文学、史学确实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值得人们怀念。
特别令我佩服的就是考古。1968年部队施工,无意中发现了满城汉墓,郭沫若到现场及其地形地物观察后,根据汉代"同墓不同穴""同坟异葬"的规律,以及山势流向的碎石,向周总理汇报,提出了发掘第二号汉墓的建议,
果然不久,就发掘了"窦绾墓",这就是渊博的水平、知识的力量。
九口 20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