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工具-葡萄牙的卡拉维尔帆船印度洋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季风、洋流以及在其影响下的人类历史、沿岸国家、文明还有航海活动等,使印度洋与地中海一样,同时是个历史概念和地缘概念。印度洋的范围北至印度次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南亚及西亚),其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南迄南冰洋(也有定义至南极洲);东面于东经146°55'处,经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和太平洋相接。东侧则以印度尼西亚、巽他群岛与澳大利亚为界;西面自始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同大西洋分界,西达东非;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10 000千米,(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印度洋大部分地处热带、亚热带,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波斯湾和红海一带高达30°C以上。这使得印度洋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与洋流,而大洋洋流大多被季风所控制,并由两个较大的环流构成了主要的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1)

印度洋地形图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含红海、阿拉伯海、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等属海,总面积达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版图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轮廓为北部被陆地封闭,南面则以南纬60度为界,与南冰洋相连,大部分在南半球。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这也是印度洋名称的由来。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2)

印度洋等深线图

印度洋的地理概念

印度洋的范围北至印度次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南亚及西亚),其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南迄南冰洋(也有定义至南极洲);东面于东经146°55'处,经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和太平洋相接。东侧则以印度尼西亚、巽他群岛与澳大利亚为界;西面自始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同大西洋分界,西达东非;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10 000千米,(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

印度洋大部分地处热带、亚热带,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波斯湾和红海一带高达30°C以上。这使得印度洋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与洋流,而大洋洋流大多被季风所控制,并由两个较大的环流构成了主要的流型:一个是在北半球的顺时针环流;另一个是赤道南部的逆时针环流。但是在冬季的季风期间,北方的环流会逆转方向。

南纬10°以北的印度洋洋流流向,在季风影响下,随着季节而改变,在阿拉伯海表现尤为明显: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夏季形成顺时针方向环流。印度洋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稳定,南赤道洋流、尼德尔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及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了南印度洋的逆时针方向环流。

印度洋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季风、洋流以及在其影响下的人类历史、沿岸国家、文明还有航海活动等,使印度洋与地中海一样,同时是个历史概念和地缘概念。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3)

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工具-葡萄牙的卡拉维尔帆船

印度洋: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地理和战略上的中心

西方学者认为,发生于欧洲的历史图志勾勒出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轮廓:从佛兰德斯战场到奥马哈海滩,从柏林墙到科索沃烧毁的村庄,从1914年持续至1989年的漫长欧战到其后的血腥战争余波—欧洲始终是世界的中心……在当代第一流的美国地缘学者罗伯特·卡普兰看来:“我的结论是,如同欧洲勾勒出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轮廓一样,大印度洋—西起非洲好望角,途经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一路向东延伸至印度尼西亚群岛—可能构成对新世纪来说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格局图景。

更具体一点讲,大印度洋地区从延伸至好望角的非洲东部海岸开始,包括南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厄立特里亚、苏丹、埃及、塞舌尔、科摩罗、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这是广阔的非洲东部与南部地带通过红海、亚丁湾、阿拉伯半岛、波斯湾、伊朗高原、阿曼湾、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爪哇海,一路直抵澳洲西海岸,从地图表面看,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M型地带:包括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

卡普兰声称,由于美国多年来全神贯注于阿富汗、伊拉克与中东地区,“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紧张对话,世界能源运输路线的中枢,以及印度和中国在海洋和陆地上势不可挡地悄然崛起。其总的影响是加速了亚洲世纪的来临,无论是从众所周知的经济角度,还是军事的角度来说,都是如此。”英国历史学家C·博克舍的说法更加直截了当:“处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交汇地带的季风气候,在地理和战略上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

人类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可以远溯至古罗马帝国时代,爱德华·吉本曾描述:每年大约到了夏至日的时候,一支罗马商业船队会在季风的帮助下从埃及经由阿拉伯海直抵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冬季季风转向后,罗马船队又满载丝绸、宝石、木材、象牙、异国动物、乳香之类的香料返回埃及。到了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欧洲的第一个航海帝国葡萄牙与征服了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半岛、埃及的奥斯曼帝国,围绕着对印度洋的控制,展开了持续的较量。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4)

恩里克王子

从西方视野来看,印度洋的近代史时期“是其作为葡萄牙人的皇家湖泊开始的。”葡萄牙作为近代西方最早的海上帝国的崛起,最终都要从传奇人物阿方索·恩里克王子(或称亨利王子,1394年3月4日-1460年11月13日)讲起。

据说,为了策应当时欧洲基督教王国对黎凡特地区(与地中海东部毗邻的伊斯兰土地)的十字军东征,恩里克王子一直在策划从印度洋基地防御伊斯兰世界的大战略,这一战略还附带暗中破坏阿拉伯人在同东方香料贸易中担当中间人的角色。因此,恩里克王子开始迷恋印度,这又激发了他对航海的兴趣。他邀请“数学家、制图专家、天文学家和熟悉远方岛屿情况的摩尔囚徒”到他处于萨格里什的城堡,这里位处葡萄牙和欧洲西南角,三面被海风吹拂下的大西洋所环绕。在大西洋狂暴的海洋环境下,恩里克王子诞生了征服另外一个大洋—印度洋的计划。

在恩里克王子支持下,葡萄牙人很快航行至非洲西海岸并发现几内亚、占领马德拉群岛。更重大的是,恩里克王子的雄才大略打开了此后欧洲人征服世界的野心与大门。恩里克王子以王室名义组织和资助了欧洲人最初持久而系统的海外冒险,他将冒险与殖民结合起来,使海上冒险变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

在40年的有组织的航海活动中,葡萄牙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西南欧小国迅速成长为欧洲的航海中心。葡萄牙人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拥有第一流的造船技术,培养了巴托洛梅乌·迪亚士、瓦斯科·达·伽马、斐迪南·麦哲伦等一批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流大航海家。

可以说,如果没有恩里克王子的努力,这一切是很难出现的;而没有葡萄牙作为海洋帝国开启大航海时代,其后的西班牙、荷兰、英格兰能否成长为新的海上帝国,不断向外探索发现新世界,也未可知。

1483年,葡萄牙人迪奥戈·康,以恩里克王子组织的沿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沿岸开展的探险活动积累的知识为基础,从葡萄牙向南航行到非洲的刚果河。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5)

位于伦敦的迪亚士雕像

​1487年3月,葡萄牙人迪亚士率三只船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试图找到非洲最南端,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1488年3月12日,历经千辛万苦的迪亚士船队航向至一年四季遭风暴肆虐的莫塞尔湾,找到了非洲的最南端、航行至印度洋。

葡萄牙人第一次将大西洋与印度洋联系起来,从这里再一直往东就可能远航至印度,迪亚士称之为“风暴角”。1488年12月迪亚士返航回里斯本后,葡王闻讯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从今往后,从大西洋沿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成为从欧洲到亚洲最重要的航线之一。好望角的发现,为达·伽马绕过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地中海,发现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1492年10月12日,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巴哈马群岛圣萨尔瓦多),消息传到葡萄牙,面对马德里将称霸于海上的挑战,里斯本王室决心加快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探险。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人达·伽马衔国王曼努埃尔命令,率四只船循着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线,冒着惊涛骇浪驶向梦寐以求的东方。九死一生的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航行,1498年4月14日,达·伽马航行至马林迪,即今天的肯尼亚。

在这里,阿拉伯人上百年积累的关于印度洋的知识—海洋的季风、洋流和他们常去的地方-印度!—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这个人就是出生于阿曼的领航员艾哈迈德·本·马吉德。他在印度洋上航行了半个世纪,“是真正的阿拉伯海洋文化宝库。他知晓进入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口的最佳地点;知道穿过莫桑比克浅滩的道路;知道在印度和红海两岸的最佳登陆点。”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6)

达·伽马前往印度第一次航行路线图

马吉德同意帮助达·伽马前往印度。但是,这不知是达·伽马的幸运,还是印度的不幸。在阿拉伯领航员帮助下,达·伽马船队顺利穿越印度洋,仅仅花了23天时间,于1498年5月20日,从肯尼亚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0多年前,中国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的“无敌舰队”早已远航至此。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线,让地中海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欧洲人开始拥抱更加广阔的印度洋。达·伽马远航成就的伟大,“是因为这次航海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的忍耐力。”

而在大航海时代,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等一大批伟大或不知名的船长们之所以能建立不朽功勋,关键还在于:“海上帝国是狂热的冒险者的天堂:他们没有原则地追求财富,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中世纪的冷酷,同时又陶醉在对圣母玛利亚的热爱中。信仰和贪婪并行不悖。”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段话看作是有关大航海时代航海家们海上冒险的经典描写。

“葡萄牙人只从他们认为的堕落的上帝子民那里撰取财富。”这种坚定的信仰伴随他们渡过了大洋上的很多风暴,也战胜了连续数月海浪的冲击……在葡萄牙人的受难史上,他们来往印度的旅程属于圣经式的受难。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7)

里斯本地标-大航海时代“发现者”纪念碑

​仅葡萄牙帝国一家的海外扩张,在1498年达·伽马成功开辟印度新航线后,1501年,葡萄牙人占领印度西海岸的果阿;1511年占领马来海峡的马六甲;1515年占领波斯湾的霍尔木兹(马斯喀特附近);1518年占领锡兰(今斯里兰卡)的科伦坡;1521年,在绕过好望角23年之后,葡萄牙人占领爪哇。

与此同时,尽管奥斯曼土耳其此时占领了也门和伊拉克,控制着葡萄牙人、欧洲人进出红海的大门,远程攻击可直至东非海岸,而且奥斯曼在16世纪曾经控制过阿拉伯海北部的海上航线,但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周边巩固霸权及在印度建立殖民国家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即使奥斯曼土耳其人清楚的看到了印度洋的重要性—他们一直忙于在全球范围和葡萄牙人竞争,但他们是一个过于依赖陆地的帝国,以致很难维持在热带海域中的行动。”原因很简单,葡萄牙人控制了辽阔的印度洋。

接下来再看看英国,这个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大的海洋帝国。英国参与列强海上争霸,已是17世纪的事情了,大航海时代这时已接近尾声。

1588年8月8日,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英格兰与当时的世界第一海洋强国,腓力二世派遣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附近的格拉沃利纳展开决战,海盗出身的弗朗西斯·德雷克海军中将大败无敌舰队,创造了比《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更为耀眼的职业辉煌。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其走向海洋霸主巅峰的决定性第一步,英国将有机会从容的经略美洲。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控制了印度洋、大西洋大部分航线。对英国人而言,“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近代海军战略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汉指出,英国与荷兰的海上竞争关系是:“如果说英格兰是为大海所吸引的话,荷兰却是被赶向大海的。没有大海的存在,英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而荷兰则会败亡。”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8)

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的英国舰队旗舰“胜利”号

​为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1652年-1654年、1665年-1667年、1672年-1674年、1780-1784年,英国与荷兰发生4次大规模战争,四次战争英国、荷兰各有胜负,但荷兰最终被击垮,英国不仅夺取了荷兰在大西洋、北美、印度的殖民利益,还取代了荷兰的金融霸权地位。

1805年10月21日,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指挥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与皮埃尔·维尔纳夫统率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进行了世界海军风帆战舰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场生死对决。

英国在特拉法尔加的胜利,标志着英国从英、法两国在欧陆的百年争霸中胜出。虽然拿破仑在欧洲大陆赢得了一场场对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等反法联盟帝国的胜利,但失去制海权的法兰西帝国也即将失去在欧陆的霸权,而掌握制海权的英国有能力打破拿破仑对英伦三岛的封锁,并有能力在伊比利亚半岛让法国流血不止,在滑铁卢彻底击败法国。

一个全新的不列颠治下的全球时代即将到来,一个人类史上最大的海洋帝国即将诞生。在英国横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日不落帝国里,大西洋是是帝国最后的命脉。二战中,孤悬北美的加拿大是大英帝国最后的退守之地,从美国东海岸到英国北海港口源源不断运送军火、物资的海上航线,是英国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印度洋所囊括的广阔东非、南非、北非、阿拉伯半岛、澳洲、南亚、东南亚,则是大英帝国精华所在。

藉由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及克里特岛、马耳他岛;印度洋中的迪戈加西亚岛;还有埃及、苏丹、印度、新加坡、马来、缅甸等几个关键殖民地,英国的全球海洋帝国被连成一片。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9)

航行于波斯湾的油船

21世纪的印度洋:只要涉及石油流通都是从这里出发

21世纪的印度洋,同样是一个大国全球战略竞争的中心与地理中心。印度洋的沿海地区,从索马里、也门、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巴基斯坦到阿富汗、伊朗和叙利亚,构成了全球反恐的核心地带。

全球大国之间在太平洋地区的竞争、亚洲国家的地区竞争、美国针对中东地区恐怖组织发起的打击,以及美国遏制伊朗等,这些都在印度洋连接在一起。当美国袭击伊拉克或阿富汗,其海军战舰总是从印度洋出发,同时美国空军从波斯湾的空军基地和处于印度洋中心海浪拍打中的迪戈加西亚岛出发,监视伊拉克与阿富汗。而美军针对伊朗的任何军事行动及其后续行为,只要涉及石油流通的,都是从印度洋的某个地方出发。

与罗马帝国时期、大航海时代几乎没有两样的是,印度洋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要害的大宗货物海上商业航线和石油运输线。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10)

在印度洋航行的印度海军舰队

印度洋的枢纽性地理位置及蕴藏的自然资源非常重要,该海域遍布着连结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全球海上通道。向东经过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太平洋,向西绕过好望角可达大西洋,向西北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可入地中海。印度洋石油极为丰富,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与澳大利亚西部沿海都蕴藏有海底石油。据估计,世界上40%的海上开采石油来自印度洋;波斯湾则是全球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

数据显示,全球90%的洲际贸易和2/3的石油供给,是通过海陆运输的。全球化最有效的实现工具有两个:一个是互联网,另外一个是海运集装箱,而印度洋的集装箱运输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

印度洋的海底电缆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毛里求斯岛和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

印度洋沿岸港口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大洋航线由亚、欧航线及南亚、东南亚、南非、大洋洲间的众多航线组成。其中的咽喉要道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龙目海峡、马六甲海峡和保克海峡。

印度洋跟大西洋之间的交汇点(从大航海时代到21世纪)(11)

在印太海域航行的美军“里根”号航母和“拳师”号两栖攻击舰

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石油,通过印度洋海上航线,从西边的中东运输到东边的太平洋,要占到全球石油产品的70%。对印度洋海上运输线来讲,波斯湾的门户霍尔木兹海峡;贯通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和印度洋的曼德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对任何一个依赖海上运输石油与大宗货物的国家都至关紧要,不仅事关经济兴衰,更事关国家安全。

在印度洋西侧,全球海陆运输石油的40%进出通过曼德海峡,在东面,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每天有一半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西方研究战略的就流传着有两句话:“谁掌控了马六甲,谁就能扼住威尼斯的咽喉。”“如果世界是个鸡蛋,霍尔木兹海峡就是蛋黄。”

从波斯湾运往东亚的石油,目前有85%以上要跨越茫茫印度洋并穿越马六甲海峡,印度也要依靠印度洋运输从南非、卡塔尔、印尼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大量天然气。而光东亚各国对海湾石油的需求与对外贸易,就导致世界一半的原油运输和近1/4的全球贸易途径马六甲海峡。

由于印度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致当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概念:印太地区(Indo-Pacific)。印太地区的地理范围继承于印太海域,通常纳入印太海域附近的国家和政治实体,范围比亚太地区更广。亚太地区狭义上指东亚、东南亚等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大洋洲、与太平洋上的各岛屿;而印太地区则在亚太地区的基础上加入了印度洋沿岸和印度次大陆国家。

有战略学者称,使用“印太地区”将改变人们传统上对地区的概念认知。在2018年5月30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宣布将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而在某种程度上对全球竞争者来说,在21世纪的沉浮,有一部分是在印度洋上的大洋角逐所决定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