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巷菜场地址在哪(科巷菜场南京城的眼)
南京科巷菜场地址在哪(科巷菜场南京城的眼)2每逢双休逛科巷菜场,总会时不时听到寻人启事的广播——小孩子跟着妈妈来菜场,稍不留神看赤膊大叔剁排骨看得入神,猛一回头妈妈就不见了,五颜六色的菜品堆成花花世界,迷路也在情理之中。科巷菜场是一座很老的菜场,老到竟能作为一家菜场而被评为“南京老字号”,放眼全国,都算奇闻一件。可科巷菜场就这样堂堂正正的承下了这个名号,用南京话说,真是相当恩正。大约是寻常菜场的两到三个那么大。大约是新百德基的一整层楼那么大。寻常菜场只在入口处有那么两家卤菜店,科巷菜场则是四个大入口皆有数家卤菜店,一座菜场卖十几种口味的盐水鸭,叫人换着吃都吃不过来。
说起南京最大的菜场,竟然正正地杵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段,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可这就是南京人最热爱的科巷菜场呀,一个据说能让住在江宁的阿姨都不远万米跑来买菜的菜场。
科巷菜场的魔力,是每一个南京人都无法抗拒的。
1
科巷菜场是一座很老的菜场,老到竟能作为一家菜场而被评为“南京老字号”,放眼全国,都算奇闻一件。可科巷菜场就这样堂堂正正的承下了这个名号,用南京话说,真是相当恩正。
大约是寻常菜场的两到三个那么大。大约是新百德基的一整层楼那么大。
寻常菜场只在入口处有那么两家卤菜店,科巷菜场则是四个大入口皆有数家卤菜店,一座菜场卖十几种口味的盐水鸭,叫人换着吃都吃不过来。
每逢双休逛科巷菜场,总会时不时听到寻人启事的广播——小孩子跟着妈妈来菜场,稍不留神看赤膊大叔剁排骨看得入神,猛一回头妈妈就不见了,五颜六色的菜品堆成花花世界,迷路也在情理之中。
2
巨大的科巷菜场还达成了菜场最难达成的两种成就——菜品丰富和干净整洁。
芦蒿上市了,菊花脑上市了,豌豆苗、枸杞头上市了。
每一种当季菜,总会在上市的头一天准时出现在科巷菜场的摊位上。花花绿绿的堆在一起,捆扎的整齐有序,在视觉上就给人物质生活丰盈的震撼感。
越是堆积的丰盈就反而越是卖得好,清晨去看到的一大堆菜,到黄昏时已差不多卖空,第二天又是一批新菜。
在科巷菜场,很难见到放了放了太久已经有些发蔫的成捆芦笋,也没有外表看似正常,内里已经腐败的西蓝花。
就连卖调味品的小店,做鱼丸的小作坊、禽类生鲜柜台,也都干净敞亮,新鲜的令人踏实。
肉摊、鱼摊多的连成片,特别是水产区域,刚一进门就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强烈鱼腥味,却明显不带咸臭的腐质气,若是闻不惯这味道的恐怕要避之不及,若是好鱼的老饕走到这里,心里怕是已在盘旋今晚的美味鱼头了。
就是这样的一块丰盛而集中的区域,地上竟然总能保持的光光无物,几乎连一片多余的菜叶子都找不见。
关于这点,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终日游荡在菜场里的汪星人,你看它光亮的毛色和轻松的步伐,就知道科巷菜场的地面是有多整洁了。
3
科巷菜场用它特有的大气与鲜活,时时以焕然一新的面貌示人。
于是,当我们漫步在科巷菜场的时候,走过路过的买菜人,也总有着焕然一新的面貌。什么样的人在科巷菜场出现,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或许是刚下班的文科教授,带着一副儒雅的眼镜,斯斯文文的掏出现金付给菜农。
或许是打了一宿麻将才起床的饭店老板娘,听说今天店里菊花脑没了,索性自己牵着狗,买它一大袋菊花脑拖着走。
最有趣的的一位偶遇的小妹妹,约莫十一二岁的模样,生得机灵又可爱,手执一个小本子,自顾自地挑选蔬菜。
每买完一样,她就认真的拿出笔在本子上打上一个小勾,看着她手上的菜,沉甸甸的快要拎不动的样子,可脚步却还是那么轻盈。
小妹妹用最地道的南京女孩特有的夹生面孔,成功逼退了小资想要上前搭讪的企图。
如此看来,提着单反走在科巷菜场里的小资,其实自己也成了这儿的有趣面孔。一路走过,一共有三波工作人员上来询问小资在拍摄什么,当小资说明情况以后也都得到了他们的谅解和支持。
在科巷菜场,除了市井气息,还有无比包容的活力。
4
或许是这种活力太容易传播,已经足够大的室内菜场已容不下它的全部。
顺着科巷菜场东南西北四个大门,活力都漫出来了,就连门口厚重结实的大铁栏都挡不住。
围着科巷菜场一整圈的地块,满是琳琅满目的吃喝市招,你爱吃的和不爱吃的,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在这里都能满足你。
把菜品铺到地上大甩卖的摊位,脱离了室内菜场的卫生管控,终于可以在露天放飞一把自我。
还别说,这散落在地上的葱蒜,看起来比室内的还新鲜。
这家可以贯穿的苏果社区店几乎成了这里的第二地标,一头连着文昌巷,一头正对着科巷菜场。
夏天饭后散步,从一个门进另一个门出,即使不买东西,横穿这家苏果吹吹空调也是别有一番乐趣。
可惜去年重新装修,突然间变得有些高大上,倒少了几分自在。
我已记不得这家天津童子鸡开在这里多久,巷口第一家最醒目的位置,从童年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过油声响。
老板放的孜然总是很少,一定要强烈要求他多放才能把整只鸡浸透,那一口咬下去的爽感,空腹时不敢回味。
科巷口头的那一排饭店常换,印象中十年以来唯一留存下来的仅有这家石锅轩。
他家石锅做的中规中矩,但肉量偏多,从不偷工减料。大概这就是它得以在换门鸡米饭的浪潮中保全自身的道理吧。
至于厝内小眷村和一点点的争霸赛,则是科巷江湖最近才上演的一段好戏。
5
科巷的气息,向北止于新城市广场,向南被吸进了苏果超市。东边有慰安所旧址纪念馆令人肃然起敬,西边太平南路的车水马龙把人拉回了都市的喧闹。
科巷市井,但一点都不世俗。
以科巷菜场为圆心的这块地,熙熙攘攘,烟火缭绕,却没有一点沉沉老去,阻隔于现代生活的暮气。
我们关于市井生活的想象中,已越来越多的充斥着代表流逝与怀旧的“老城情结”,就像谢安琪在《喜帖街》里唱道的:
“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
但霎眼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
然而这样的景象永远不会属于科巷。
科巷菜场历经七十多年的岁月洗练,时变时新。若我没记错的话,这里也是南京第一批全面普及手机支付的菜场。
从凌晨开门营业到傍晚打烊,它总是笑迎八方客,做好自己,服务着一代又一代的南京市民。
这栋四面围合中有天井的建筑,稳稳的安坐在南京城的正中央,就好像是南京城的“城眼所在”。
北边来的官气,南边来的市井气,东边来的暮气,西边来的商业气,只在这一点上,达成了调和与制衡,互不相侵也互不相让,各自安分,保持着自己本来的模样。
所以科巷就成了今天的科巷,平静中充满了活力,以旧城之姿处于变动不居的洪流中,却融合的那么不着痕迹。
6
最后,登上新世纪广场的楼顶鸟瞰夕阳下的科巷。
它安静的平平无奇,但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很幸福吧。
提示:
添加微信公众号“生活南京”,更多南京新鲜资讯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