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简约大型项目(一个十分精巧的项目)
现代简约大型项目(一个十分精巧的项目)出门买菜拿快递倒是没问题,但一次只能出去一个人;讲真,小区管理挺人性化的,没有全面封死,还能凭证出入——于是,公司早早响应号召,大家暂时不用回去上班了。没想到,这一居家,两星期了还没熬到头。这两星期,我是怎么过的呢?
广州这一波疫情,已经绵延了大半个月了。
网上一直有个段子,说省外的都说广东疫情严重,广东的只觉得广州严重,广州的只觉得海珠区严重,海珠的只觉得鹭江严重——
而鹭江人觉得,只有那几栋楼严重而已。
不幸的是,我们的办公室,就在海珠区。
于是,公司早早响应号召,大家暂时不用回去上班了。
没想到,这一居家,两星期了还没熬到头。
这两星期,我是怎么过的呢?
讲真,小区管理挺人性化的,没有全面封死,还能凭证出入——
出门买菜拿快递倒是没问题,但一次只能出去一个人;
一家人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了,除了楼下走两步,大部分时间只能家里蹲;
投递失败的娃没地方“放电”,只能缠着老人蹿上蹿下……
但关键是,居家还得工作啊!
家里有人类幼崽的都懂,就算有独立书房,也熬不住每三分钟拍一次门,像我家这种上有老下有小房间不够用的,就只能窝在梳妆台前办公。
本来就很抓狂了,还时不时得被左邻右舍婴儿的哭闹声、小两口的咆哮声和小提琴入门的锯木声折磨。
更揪心的是,每天都眼见着数据在涨。
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家小区的位置不错,妥妥的市中心大型住宅片区,配套完善,入住率高,有浓浓的烟火气,但现在看看,一大片房子密密麻麻,电梯里时时刻刻挤满了人,这……
怕不是最适合病毒传播的环境吧!
但改变不了环境,恐怕只能改变自己。
疫情进入第三年,朋友供职的外企早已日常实施三天居家两天回办公室的“交叉模式”,我也开始考虑——
如果真的放下执念,接受大流行时代带来的不确定性,接受居家办公的常态化……
那么,现在是不是该换个房子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换哪儿?
大流行三年过去,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地域规律——
但凡出现爆发性的疫情,大都出现在人流稠密、建筑相对老旧的区域,比如之前荔湾的鹤洞,白云的永平,番禺的大石,天河的龙洞、棠下,以及这次海珠的康乐、鹭江。
老城区市中心的价值,正在被稀释。
相比之下,近郊新区地广人稀,“中招”几率小很多,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也少了很多。
而且,居家办公时间一长,通勤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了。
努力住在公司附近,甚至步行上班当然很香,但如果连回办公室都已经不是高频需求了,为什么还非得在老房子里窝着?
只要有地铁站,交通方便,能满足一小时内通勤,似乎也能接受。
此消彼长的是,“宜居”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
像我吧,现在就很希望我居住的小区能够不那么拥挤,人不要那么多和杂;
我希望在相同的预算之下,房间数能多一些,通风采光好一些,阳台也大一些;
我还奢侈地希望,小区里面能有个非常治愈的大花园,如果目之所及的地方能够有个公园就更好了。
就,万一被关家里了,也能在阳台上散散步,远眺一下,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啊……
这么一看下来,能够兼顾通勤和宜居,未来几年还能有确定成长性的近郊新区,好像真没有几个。
南沙和知识城的界面很漂亮,但有点太远了,亚运城配套很完善,但密度超高,成长性也差了点。
再往回看看,番禺大学城板块,算得上是个折中的选择。
于是,我去大学城板块看了一圈。
没错,虽然海珠的办公室是回不去了,但前几天的番禺,还是开门迎客的呀!
这是个崭新的片区——
十几所高校在侧,主打国际人文住区概念,车不多,道路很通畅。
通勤时间嘛,怎么说呢,4号线地铁新造站已经开通多时,我从琶洲开车过去,只花了20分钟。
但对我来说最吸睛的,是正在动工的,巨大的公园群。
规划说,这儿会有约65万方滨江公园和25万方的中轴公园,加在一起,相当于1.6个花城广场。
我现场转了一下,建成区域就已经很有特点了——
这一边,百年乌榄古木下面,围绕着古朴的圆石坐凳,乍一看会有哈佛校园里树下学社的感觉;
实拍图
那一边,溪水蜿蜒流过开着鲜花的原野,仿佛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油画配色。
实拍图
在建区域里,还规划有满足日常聚会和街头演出的下沉式小广场,专门给孩子探索自然的认知园,以及大片的乌榄古木山林。
有句话说,一座伟大的城市需要有一座伟大的中央公园。
没说出来的话是,如果伟大的中央公园就在家门口,那就再好不过了。
而公园旁边,就正好有个在建的楼盘——越秀·大学城·和樾府。
实拍图
一问还是个低密盘,在售地块容积率只有2.7,最小户型110平米,大部分楼栋都是16层高、私梯入户的板式小高层。
嗯,再加上这该死的一线公园景观……
也难怪在其他楼盘降声一片的时候,这里的价格还能坚挺地突破6万。
这就是精准地切中了时代的痛点啊!
家门口的公园也有天然的bug——
疫情严重的时候,小区的门是出不去的。
好在,中央公园已经“延伸”进了小区的内部,小区内部的绿化率也达到了35%。
换句话说,越大和像“种”在公园里一样,住区和公园之间的边界,消失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小区和公园之间设置了一条缓冲的“口袋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区园林之间设置通透的栅栏式围墙,从视觉上先浑然一体;
设计图
其次,把临公园一侧的架空层抬高,即使从二楼的阳台望出去,也与中轴公园形成了9米的天然高差,保证了住户无论从哪一层楼望出去,都能无遮挡看到公园;
设计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因为一部分中轴公园本就由越秀承建,所以,越大和内部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外部的公园基本一脉相承。
不但有被绿意包裹的度假感泳池,可以让孩子奔跑的阳光草坪,还有参与度更高的林下空间——
掩映在斑驳树影里的活力健身区,和安放在树荫下的木质长椅和吧台。
这些都很好,但在销售小姐姐介绍之后,更能打动我的其实是这两点——
1、风雨连廊
越大和在小区内部设置了160米的归家风雨连廊,这些连廊完整连接了小区的入口和各个楼栋的大堂,打造出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公共空间。
设计图
平日风雨连廊的好处很多,而在非常时期,最大的优势集中在了一点——
即使下雨,也不影响老人孩子在小区里散心和撒野。
2、架空层的“主题化”设计
别的开发商大都选择在架空层摆放儿童游乐设施或者休闲沙发,但越大和比较精细,为每个架空层打造了不一样的主题。
比如说,提供共享图书和阅读空间的书享天地,为业主会客洽谈打造的时光沙龙,甚至……
为每一个苦逼的居家办公人士设计的,不出小区就可以使用的,共享办公空间。
一想到写稿时再也没有拍门叫妈的娃,我的DNA狠狠地动了。
但园林景观再好也只是“户外空间”,真正能提升居家舒适度的,还是住宅本身产品力。
而“产品力”是没有最佳答案的,据销售小姐姐说,越秀在这方面只做到了一点——
反复打磨。
每一个户型都要推敲优化好几轮,用她们的话说,就是“力求实现空间价值的最大化”。
我去的时候,越大和正好推出了新品:
160平的四房两卫户型。
这户型咋一看并不复杂,但去现场看过就会知道有多大气和实用了。
最大的亮点有三个:
1、真·南北对流。
这点不用解释了,除了连接私家电梯厅的玄关,几乎每个空间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对流的通风路径。
足足48平的全明大通厅真是太诱人了,尤其是阳台能直望中央公园,餐厅还能看到小区园林的时候。
2、超级多的赠送空间
除了直出阳台的房间,几乎所有的空间都有整整一面墙的飘窗位,所有飘窗位都是赠送面积。
我算了一下,光飘窗的赠送面积都有接近10个平米。
这么大的面积该怎么改造呢?在样板间的餐厅里,越秀给出了一个可选的答案——
实拍图
长达3.4米,还洒满阳光的超级岛台!
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是被狠狠震撼了一下的。
3、阳台真的非常非常……大
160平米做四房,其实每个空间的面积都不小啦,但当销售小姐姐介绍,阳台的面积达到了整整21平米的时候……
怎么说呢,我现在的客厅可能也就这么大。
我随手拍了张照片,那些平时很占地方的休闲椅,在这个超大阳台上显得如此渺小。
实拍图
我立刻脑补了阳台的N种使用方式,光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什么的都有点太浪费了,要不,回头懒得出门的时候,直接在阳台上骑几圈自行车,锻炼一下身体?
狗头。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首先主卫居然没有浴缸,其次,居然只有一个套房。
当我提出这两个缺陷的时候,销售小姐姐转头带我去看了看隔壁175的户型,不但完美满足这两个需求,还附赠超大L型观景大飘窗,可以270度直面中央公园——
实拍图
好吧,看来主要还是钱包的问题……
说起钱包,我比较惊讶的一点是,房子都已经开卖一段时间了,越秀还在不断地砸钱做产品提升。
拿窗户来举个例子吧。
越大和原本的窗户设计是这样的——
实拍图
后来,越秀将外立面升级为了公建化立面,升级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个叫做“类幕墙窗”的技术。
于是,窗户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实拍图
窗框更加纤细,几乎隐入了墙里。
这样的改变很微小,却带来了更大的窗地面积。现在,越大和拥有最高26%的超大窗地比,是民用建筑规范要求的1.8倍。
室外的阳光和景观能够更加无遮挡地登堂入室,整个楼栋的颜值也提升了。
最后,还想说几句。
居家这么久,我感觉自己社交的重点都开始转变了——
以前只和同事朋友打交道,现在发现,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才是雪中送炭的莫逆之交。
那么,越大和会提供一群怎样的邻居呢?
一江之隔,就是大学城一期。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师范大学……10所本土顶尖高校围了个圈,安营扎寨,中间穿插着广东科学中心、粤港澳青年创新孵化基地之类的科普和科创平台。
换句话说,岛上除了青春飞扬的大学生,就是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
越过珠江后航道,就到了越大和所在的,大学城二期。
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和华南理工国际校区已经建成,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产业集群还在等待入驻。
在硬科技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这儿将是南中国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区域,说是中国的“硅谷”可能有点夸张,但一定会吸引大量国内外科教和研发人才。
“国际人文住区”这块牌子,还是可以立得起来的。
据说,越大和的准业主里面,高校教授占了很大的比例。
其次,是在琶洲工作,想在“半小时通勤圈”里买房的政企高管,此外,还有一部分看中环境,准备退休之后过来养老的高级知识分子。
嗯,这个圈层,我已经很满意了。
讲真,如果你也厌烦了现在的居家体验,有“换套房子好好住”的需求,不妨在这一轮大流行平息之后,去项目上看一下。
生活在什么年代并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怎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