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镇外滩(这里是巴赫之城)
德国小镇外滩(这里是巴赫之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从1723年起,来到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音乐学校的指挥和乐监,直到1750年去世,在这座城市度过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间。在莱比锡,他创作了《马太受难曲》《哥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经典作品,以及众多的康塔塔。不过在当时,他更多的是以著名管风琴家形象出现,在作曲方面当时比他知名的比比皆是,以至他因贫病去世时几乎少有人知。1829年,门德尔松在莱比锡首演了《马太受难曲》,巴赫的艺术价值才开始得到重视。可以说,莱比锡就是巴赫之城。预定的B&B民宿也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就在莱比锡老城里,出了火车站过马路就是老城区,推着箱子走不到十分钟,便与等着给我钥匙的德国小伙儿顺利交接。在遍布咖啡馆和古董二手店的主街楼上,这是一个有着独立卧室和客厅的套间。厨房和客厅相连,电器一应俱全,布置得相当合我心意。卫生间现代实用,有洗衣机、干净的浴缸和单独淋浴区。放下行李箱
莱比锡街景
文 | 胡迎迎
摄 | 孙杰
2017年初夏的傍晚,我们沿着德国莱比锡中央火车站通往老市政广场的街道寻找圣托马斯教堂。路不很宽,欧洲典型的小方形花岗岩铺就的路面,两边都是楼房,只有走近了,才能看见教堂黑色尖顶塔楼。教堂黑色坚实的大门紧闭,天上飘着零落散碎的雨滴,打在雨伞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环教堂而行,天色暗淡,眼前的景物模糊起来。在教堂的侧面,有一尊高耸的塑像,只能见其轮廓,想来一定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塑像。是的,除了他,还有谁能在这教堂门口的广场上立像呢?天完全黑了下来,这座孤立的教堂没有灯光。在夜色下,稍显森森然。这便是我对圣托马斯教堂的第一印象。
巴赫之城莱比锡
莱比锡的夜色
最初做德国旅行计划的时候,选择莱比锡,就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名字与伟大的巴赫紧密相连,这里是巴赫曾经生活了27年的地方,这里还是德国音乐会的发源地。听说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露天音乐会。傍晚时分,我们抵达莱比锡中央火车站时,虽然早已耳闻这个东德时期最重要的城市有着欧洲最大的火车站,但仍然被它的规模所震惊。除了有着繁复如网的铁轨线路之外,这里还是一个巨大的购物中心,分布着无数的商店和餐馆,但是动线布局一目了然,清晰便捷,以至于后来几天,这里成了我们解决果腹问题和购买日常所需的首选地,有时一天会晃去好几回。
预定的B&B民宿也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就在莱比锡老城里,出了火车站过马路就是老城区,推着箱子走不到十分钟,便与等着给我钥匙的德国小伙儿顺利交接。在遍布咖啡馆和古董二手店的主街楼上,这是一个有着独立卧室和客厅的套间。厨房和客厅相连,电器一应俱全,布置得相当合我心意。卫生间现代实用,有洗衣机、干净的浴缸和单独淋浴区。放下行李箱,我们决定立刻出去走走,趁着天色未晚,便沿着老街往里走。我坚定地认为,参观莱比锡,必须从圣托马斯教堂开始。即便是已经开始下雨,我们也丝毫没有减弱兴致。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从1723年起,来到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音乐学校的指挥和乐监,直到1750年去世,在这座城市度过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间。在莱比锡,他创作了《马太受难曲》《哥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经典作品,以及众多的康塔塔。不过在当时,他更多的是以著名管风琴家形象出现,在作曲方面当时比他知名的比比皆是,以至他因贫病去世时几乎少有人知。1829年,门德尔松在莱比锡首演了《马太受难曲》,巴赫的艺术价值才开始得到重视。可以说,莱比锡就是巴赫之城。
巴赫长眠之地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外的巴赫雕像
圣托马斯教堂建于1212年,1496年被扩建成了哥特风格,由于“二战”期间莱比锡遭到盟军大规模轰炸,所以如今的教堂也是战后重建的产物。据说至今巴赫的所有子孙都在这个教堂受洗。
第二天,蓝天白云,晴空如洗,教堂的两个塔楼格外醒目,前塔楼是德国教堂通常的棱线分明的黑色尖顶。后塔楼是白色的,有点像东正教的洋葱头似的尖顶塔楼。又一次站在圣托马斯教堂门口,看着澄净的天空,我不禁想,巴赫一定也曾无数次看到过这一片蓝天,沐浴过同样美好的气息,然后日复一日来到这里,用音乐表达他对主的虔诚吧。门口的巴赫青铜雕像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那是一尊巴赫全身立姿的塑像。巴赫头戴假发,身着大衣、紧身裤,右手拿着一卷乐谱,标准的18世纪的绅士打扮,只是大衣的口袋被翻出来,以象征当年的他经济上的窘迫。巴赫目光凝视前方,高高的基座托起雕像,颇有凌空之势。在巴赫雕像旁的树荫里,有几个年轻人在演奏巴赫的弦乐重奏,他们神情专注,完全沉浸在演奏之中,不时有路人驻足聆听。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教堂里,管风琴正在演奏音乐,那奇特而灵动的乐音仿佛从天国飘来。我很希望这是巴赫演奏过的那架琴,但教堂因为战争的缘故几经修整,这当然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管风琴了。教堂的彩窗玻璃上描绘着巴赫的画像。温暖的阳光透过彩窗倾斜入内,处处都笼罩着祥和宁静的气息,除了刚刚结束的管风琴演奏让这里有着庄重的神圣气氛,大多时间只能听清自己的脚步声。来访者步履轻缓,偶有低声细语,好似生怕叨扰了沉睡于此的音乐家。穿过一排排祈祷椅,走到圣坛前,巴赫,这位最后的宗教音乐家在为赞美上帝奉献了一生之后长眠于此。阳光透过穹顶的彩色玻璃,洒下斑斓的光华,照耀在他的碑文上。再也没有哪个地方比圣托马斯教堂更能让人怀着纯粹之心去面对内心深处对巴赫的敬仰。不单是因为巴赫曾在此做过管风琴师,更是因为这里最终安睡着这个伟大的灵魂。在主祭坛旁的入口处,有巴赫时期的乐器与一些资料和手稿的展示。巴赫晚年双目失明,临终时口授了一首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在第26小节时音符戛然而止,成为巴赫的绝笔。而这一年正是巴赫在圣托马斯工作的第27年。出教堂门,又看见树荫下还在演奏巴赫的那几个年轻人,乐声潺潺,让我内心充满了宁静和慰藉。
树荫下演奏的年轻人
他的音乐融入城市血脉
教堂斜对面,就是巴赫故居博物馆。巴赫故居的样貌从16世纪到现在几经改建。我们进去时发现正是一周一次的免费参观日,不禁感叹此行与巴赫甚是有缘。进门会看到一尊最负盛名的巴赫半身大理石雕像,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巴赫形象。博物馆依次展示了圣托马斯合唱团的起源、巴赫对乐团的作用、巴赫家族的音乐传统、巴赫的履历和他的影响。馆内还有很多观看和聆听巴赫作品的设施,有心之人可以在这慢慢享受。
馆内后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长方形小花园,栽满了各种鲜花,很适合发呆,离开博物馆之前,我在这里坐了很久。
印象最深的一件确切的巴赫遗物,是一只黑色箱子。箱子有铁条包角和铆钉,箱盖内部印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徽章,繁复华美,几乎占满了整个箱盖内部。博物馆礼品部有缩小的木制版本纪念品,我买了一枚,回国后动手做了一个小木托,嵌上徽章,放在书橱里,甚是别致。
巴赫的家族徽章
有时,我凝视徽章,会想起莱比锡的点滴,想起漫步在莱比锡街头,经常遇见正在演奏巴赫的乐者,让我深深感受到巴赫的音乐已经和这座城市的血脉融为一体。
莱比锡的街头音乐演奏
想起有一天,日影西斜,教堂附近的莱比锡老市政广场上亦有钢琴声回荡,是巴赫的赋格,乐声长长久久。
- THE END -
大都会歌剧院全明星云音乐会4小时视频和完全导读来了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去世,享年83岁
最先被抛弃?全球多家院团音乐家因疫情下岗
共同抗疫•远程授课 | 全球顶级教师伴你练琴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