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书法中如何把握节奏(书法动力需连中有断)

书法中如何把握节奏(书法动力需连中有断)通过书写的联贯 使笔势不断。所谓缩笔取势贯气 更多体现在行草书中。在长捺的书写上不尽展笔势 而使其缩笔因势 与下一笔呼应。为了达到气连、势连、血脉贯通的审美境界 书家们探讨、实践了许多取势、贯气的方法。有的侧重无形迹之连 有的侧重有形迹之连。有形迹之连中又有虚连、实连两种情况。所谓“一笔书” 正是讲求气韵的贯通联系。张怀瓘说 : “ 字之体势 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 而血脉不断 及其连者 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 故行首之字 往往继前行之末 世称一笔书者 起自张伯英 即此也”( 《书断》 ) 。刘熙载也论之曰 : “ 张伯英草书隔行不断 谓之‘一笔书 ' 。盖隔行不断 在书体均齐者犹易 惟大小疏密 短长肥瘦 倏忽万变 而能潜气内转 乃称神境耳”( 《艺概·书概》 ) 。书法杂多变化、不齐之齐的和谐

连与断这对因素 体现了书法气脉贯通的审美原则 也强调了笔画、结构之间笔意、节奏分明的转换关系。

在这里 所谓“ 连” 既指笔画、结构形式之连 更指笔势、气脉之连;所谓“ 断” 既指笔画、结构形式之断 更指笔画、结构的明确清晰和行笔的节奏性停留。

书法中如何把握节奏(书法动力需连中有断)(1)

“气脉不断” “一气贯注” 、“笔断意连” 是书法笔画、结构联系的审美原则 历来得到突出强调。

朱和羹说 : “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 上下有承接 左右有呼应 打叠一片 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 数字、数行、数十行 总在精神团结 神不外散”( 《临池心解》 ) 。

所谓“一笔书” 正是讲求气韵的贯通联系。张怀瓘说 : “ 字之体势 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 而血脉不断 及其连者 气候通其隔行。

惟王子敬明其深指 故行首之字 往往继前行之末 世称一笔书者 起自张伯英 即此也”( 《书断》 ) 。刘熙载也论之曰 : “ 张伯英草书隔行不断 谓之‘一笔书 ' 。盖隔行不断 在书体均齐者犹易 惟大小疏密 短长肥瘦 倏忽万变 而能潜气内转 乃称神境耳”( 《艺概·书概》 ) 。

书法杂多变化、不齐之齐的和谐统一 主要依靠笔势书脉的连贯。“昔人言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 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 取不齐也。

书法中如何把握节奏(书法动力需连中有断)(2)

为了达到气连、势连、血脉贯通的审美境界 书家们探讨、实践了许多取势、贯气的方法。有的侧重无形迹之连 有的侧重有形迹之连。有形迹之连中又有虚连、实连两种情况。

通过书写的联贯 使笔势不断。所谓缩笔取势贯气 更多体现在行草书中。在长捺的书写上不尽展笔势 而使其缩笔因势 与下一笔呼应。

而欹侧取势则利用字或左或右侧倾的体势 产生一气贯下的效果。苏东坡书法往往右捺敛缩 以“ 左伸右缩” 的体势使上下连贯。米芾则突出了欹侧的字势 上下畅达 跌宕生姿。

书法中如何把握节奏(书法动力需连中有断)(3)

有形迹的虚连 主要指引带、应接、折搭等取势贯气形式。这种虚连通过上一笔有方向性的出锋收笔与下一画的顺应起笔 使虽无直接相连的两笔、两字有了气脉的联系贯通。

姜白石《续书谱》论“ 折搭” 说 : “ 下笔之初 有搭锋者 有折锋者 其一字之体 定于初下笔。凡作字 第一字多是折锋 第二、三字承上笔势 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 右边多是折锋 应其左故也。

有形迹的实连 即所谓连笔、连绵 通过笔画与笔画、字与字的直接相连使气势贯通。此种形式运用得当 更能产生一气呵成、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审美效果。这种笔画、 结构之连绵在草书、尤其是大草中得以充分体现。“ 大令草书常一笔环转 如火箸画灰 不见起止”( 包世臣《艺舟双楫》 ) 。张旭、怀素、黄庭坚、徐渭、傅山、王铎等人的大草书中数笔、数字相连 气势流贯。

书法中如何把握节奏(书法动力需连中有断)(4)

形断者要求“意连” 而形连者恰恰要求“意断”。“圣于楷者形断意连 神于草者形连意断”( 姚孟起《字学忆参》 ) 。在环转连绵的行草笔画中须有起伏顿折的断意 使笔画分明 避免点线混沌不清。

人们赞赏有“断笔”、 “断意”之作 而反对缠绕不绝。赵宧光《寒山帚谈》说 : “晋人行草不多引锋 前引则后必断 前断则后可引 一字数断者有之。后世狂草 浑身缠以丝索 或连篇数字不绝者 谓之精练可耳 不能雅道也。”初学草书者往往认为其难处在连绵不断。其实连中有断、形连意断恰是草书极难达到的境界。

以流转圆畅为主的草书 便于表现飘逸潇洒的气度 而于拙态拙趣则不如其它书体。然而体悟草中之折顿方直的断意 则可于流丽之中得几分质朴的拙意。

书法中如何把握节奏(书法动力需连中有断)(5)

从篆书来看 其特点是“ 婉而通” 突出笔画的无顿折的圆转连通。但其笔画连通顺畅而不流滑的奥秘 恰在连中之断、停。沈尹默指出 : “ 凡学篆书必当使笔毫圆转运行 才能形成婉而通的形势。

它在点画中行动时 是一线连续着而又时时带有一些停顿倾向 隐隐若有阶段可寻 连与断之间 有着可分而不可分的微妙作用……”。这是就平直笔画而言。在转笔处适当运用折笔、顿笔、方笔 也会达到连与断、行与留的结合。

连中有断 行中有留 使笔画的运行能不断蓄势增力 有了停、留、断、顿、折等“ 节” 便会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换过程中 获得新的动力 使气势不断增强、绵延。

- end -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法屋

总监丨冯错

主编 | 凌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