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意思是说,过目成诵并不是好事,眼中看到了,心中却没有仔细思量,应接不暇之余,就如看到美景美色,一眼就过去了,心中却没有触动,那么这些文章对我们究竟有何意义呢? 这封书信的名称是《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其中这样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文 | 烟雨客

中国人对过目成诵的神童,总是抱有仰慕之情的,认为这些天资異稟的神童,必然会成大器,成为国之栋梁。可事实上,过目成诵、小时了了的神童,往往未必会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堪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比如那个神童方仲永,长大后就泯然众人矣。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1)

过目成诵非好事,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曾经在潍县当县令时,给他的弟弟写过一封信,就是奉劝他不要迷信过目成诵,而是要扎扎实实读书,了解书中要义,吃透书中精神。

这封书信的名称是《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其中这样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2)

意思是说,过目成诵并不是好事,眼中看到了,心中却没有仔细思量,应接不暇之余,就如看到美景美色,一眼就过去了,心中却没有触动,那么这些文章对我们究竟有何意义呢?

郑板桥接着举了孔子、苏东坡的例子。他说,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3)

郑板桥对过目成诵的神童,比如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持相对鄙薄的态度,说他们“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苏东坡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还在摇头晃脑诵读,难道他不能背诵?非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领会文章的深意,进而化为自己的思索,产生心灵的启迪与共鸣,这才是精读文章的意义。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4)

过目成诵最大的弊端在于不懂得取舍选择,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5)

引用一段鸿门宴的文字: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盾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6)

叙事简明,用词洗练,文笔生动,如在眼前。这样的文字不妨一读再读,细细体会。至于那些粗陋不堪的读物,读得越多只能让自己水平下降得越快,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此之谓也。

不妨读读明代才子唐寅的这首诗: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7)

羁旅天涯的游子,在菊花盛开的深秋,想着故园三径,借着别人的篱落,伫立在萧瑟秋风中,赏花怀远……

无限乡愁,都缠绵在简短的文字中了,再也分不开。这些诗,重要的不在于是否会背诵,而是有没有真正读懂文字中摇荡的情思。

莫问前程行好事七言绝句(过目成诵非好事)(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