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什么是四大古动物化石群(辽西热河生物群最早被发现并被命名的凌源的狼鳍鱼化石)

什么是四大古动物化石群(辽西热河生物群最早被发现并被命名的凌源的狼鳍鱼化石)公元前300多年前,有人从小亚细亚采到一块鱼化石,他很不理解——鱼是生活在水里的,为什么会跑到岩石里去了?于是就把这块标本送给古希腊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请他讲讲道理。可是亚里土多德从来没见过这种石头“怪鱼”,只好装做煞有介事的样子说:“这是因为前些时候洪水暴涨,漫到湖边的山坡上,游鱼也随水登山,在岩石裂缝中下了鱼卵,这些鱼卵后来就变成岩石里的鱼了。”显然,这个解释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纵使鱼卵在洪水时落到岩石裂缝中,当洪水退后,干涸的情况下,鱼卵怎能变成幼鱼,又怎能活下来呢?况且化石鱼和活鱼毕竟有所区别,这又怎样解释呢?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番话,也全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认识上有一点可取之处,他毕竟把化石与生物联系在一起。 又据考证,两千多年前鱼类化石已有鱼龙、硝鱼、鳞鱼、鳄、鳖鱼等异名,可见鱼化石在很早以前就被中国古人们认识了。但当时人们对于为什么鱼会跑到石头里去

1862年,戴维神父来到中国。除了传教,戴维此行的目的还有替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标本。1863年,在今辽宁省西部凌源市大新房子附近,戴维从当地村民手中获取了几块鱼化石。戴维本人对鱼类和古生物并不精通,因此,他把化石转交到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手里。1880年,索瓦士发表论文称,化石上的小鱼是科属的一个新种,为了感谢戴维神父,索瓦士用戴维的名字给这一新种命名。(索瓦士研究的正型标本在1968年被认为已丢失)不过,索瓦士的分类并不准确。直到1901年,英国著名的鱼类学家伍德华指出,化石上的鱼实际上应归入狼鳍鱼属,但为了和以前的命名一致,同时纪念一年前去世的戴维神父,鱼的种名仍然不变。

戴氏狼鳍鱼为一种已经灭绝的真骨鱼类,化石多发现于中生代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热河生物群。戴氏狼鳍鱼体呈纺锤形,背缘较平直,牙齿呈细小锥形,为淡水鱼。狼鳍鱼种类很多,狼鳍鱼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我国辽西凌源市北票市数量最多,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之一,狼鳍鱼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从化石埋藏的密集情况看,该鱼似有群游的习性。该鱼是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鱼类,广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和我国北部水域,为热河生物群的三大主要的代表性生物之一,也是三大代表性生物中唯一的脊椎动物。

什么是四大古动物化石群(辽西热河生物群最早被发现并被命名的凌源的狼鳍鱼化石)(1)

狼鳍鱼化石

自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在我国一般把含狼鳍鱼的地层确定为晚侏罗世,以狼鳍鱼群的消失作为划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界线。但是,研究介形类,古植物和一些其他门类的学者一直把狼鳍鱼层的时代看作早白垩世,争论持续了几十年。因此,狼鳍鱼备受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关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古鱼类学家认为狼鳍鱼的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其时代为早白垩。这种鱼化石遍布辽宁凌源的许多地方,其中的数量很难计算。如果你到出产狼鳍鱼的地方看一看,你一定会很吃惊,一块块保存十分完整的狼鳍鱼化石在比较薄的岩石上面,安然地注视着远方,有的化石板上聚集着成百上千条狼鳍鱼。

在侏罗纪晚期,在热河生物群的辽宁的西部地区曾是一片海洋和湖泊,在那里出没很多的水生动物,像鱼类、两栖类以及水生爬行动物等。在早白垩世的某一天,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惊动了水中的鱼儿,它们纷纷逃跑。但是为时已晚,强烈的火山爆发喷出的热焰烘烤的狼鳍鱼无处可逃,伴随着火山喷发飞射出来的火山灰降落在湖面上,鱼儿使尽浑身力气也没能逃脱,最后就被灼热火山灰覆盖起来。由于火山灰的细密,加上高温作用,鱼儿被紧紧地包裹起来,后来,随着地质变化,上面又盖上了时代较晚的地层,光阴消逝,被火山灰紧裹的鱼儿就形成了化石,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狼鳍鱼是一条挨着一条排列着,这是自然界的一场灾害留给我们后人的一段远古的精彩故事。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对于鱼化石的记载,当推《山海经》,《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日假。即有神巫乘此以行九野。一日鳖鱼,在天野北,其为鱼也,如鲤。”据郭琐作注,龙鱼就是龙鲤,九野就是天下。可见这里说的是一种鲤鱼样子的鱼类化石,可以给神圣乘坐,走遍天下。

又据考证,两千多年前鱼类化石已有鱼龙、硝鱼、鳞鱼、鳄、鳖鱼等异名,可见鱼化石在很早以前就被中国古人们认识了。但当时人们对于为什么鱼会跑到石头里去,却不得其解,只好借助于神话,于是让神圣乘坐它去周游天下的无稽之谈也由此而产生了。显然,把鱼化石和神圣乘坐周游天下联系起来,把动物化石和水火之怪联系起来虽然可笑,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鱼类动物化石的事实,对我们研究科学史的人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

公元前300多年前,有人从小亚细亚采到一块鱼化石,他很不理解——鱼是生活在水里的,为什么会跑到岩石里去了?于是就把这块标本送给古希腊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请他讲讲道理。可是亚里土多德从来没见过这种石头“怪鱼”,只好装做煞有介事的样子说:“这是因为前些时候洪水暴涨,漫到湖边的山坡上,游鱼也随水登山,在岩石裂缝中下了鱼卵,这些鱼卵后来就变成岩石里的鱼了。”显然,这个解释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纵使鱼卵在洪水时落到岩石裂缝中,当洪水退后,干涸的情况下,鱼卵怎能变成幼鱼,又怎能活下来呢?况且化石鱼和活鱼毕竟有所区别,这又怎样解释呢?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番话,也全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认识上有一点可取之处,他毕竟把化石与生物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四大古动物化石群(辽西热河生物群最早被发现并被命名的凌源的狼鳍鱼化石)(2)

记载狼鳍鱼鱼化石的《塔子沟纪略》

鱼类化石比哺乳动物化石容易识别,所以古书上有关鱼化石的记载也比较合乎科学道理。我国记载鱼化石较早而且比较好的当推东晋末年时沈怀远的《南越志》,该书第三则说湖南湘乡有一座鱼石山,岩石呈黑色,层理极薄,如云母。剥开一看,就能见到鱼化石,体形完整,长数寸。鱼的头、尾、鳞、條都逼真,像是刻画出来一样。用火烧它,还发出鱼腥气呢!根据现在的地质调查,证明沈怀远的记述基本上是正确的,当地第三纪地层中确有鱼化石群出产,其中包括鲤科骨唇鱼、鲍科湖泊剑鲍等。但是否将鱼化石烧后会发出腥气,可能言过其实。

什么是四大古动物化石群(辽西热河生物群最早被发现并被命名的凌源的狼鳍鱼化石)(3)

狼鳍鱼化石(徐文阁、张春阳提供)

对鱼化石的成因解释,南宋时代的杜馆在《云林石谱》中谈得最精彩了。他写道:“又陇西(今甘肃渭源东南)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所产不异。岂非古之波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歌?”意思是说,在甘肃渭源东南有一地方叫鱼龙的,掘地取石时把石头打开发现许多鱼化石,与湖南湘乡出产的鱼化石没有什么两样。难道说古时候这里原是低洼的沼泽地,鱼生活在水中,后来由于泽边的山崖崩坝,土块填塞了沼泽,年久以后,土块就凝结成岩石,死亡的鱼体就变成化石了吗?用现代化石知识去衡量杜馆的这段论述,看来,也是正确的,他不但阐述了鱼化石的形成过程、埋藏条件,而且还就鱼化石的发现,合理地推断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这种有科学依据的推理方法,直到今天,还有效地在研究古地理及地质变迁上应用。比较前人的有关见解,杜馆已大有进步了。

清代《塔子沟纪略》中对于热河生物群中著名的化石出产地凌源(清代称塔子沟)热水汤小城子狼鳍鱼的记载比较详细,它们把狼鳍鱼鱼化石称之为“鱼儿石”。

《塔子沟纪略》中说,塔子沟西北二十五里有村名西北地,四面皆山,村北五里山之麓,掘地尺余可得鱼儿石。其色或青或黄,俱系石片,参差磊落,约长尺余或七八寸,宽三四寸至五六寸不等。其厚者可揭为二三层,面上俱鱼形,隐跃如绘。先是民人因掘得石,远近传闻。好事者往往恣意掘取,今其石遂不可多得。及考此石出自何年传之何人,迄无知者。间有所得不过宽长仅二三寸,绝无盈尺者,细阅其石上鱼形大小不一,其鳞刺皆可剥落,再剥仍为石矣。揆其理乃鱼当山水骤涨时,随流入沙渍中,水退急而鱼不能去,遂夹于中,久而成片,并非从内而生,所以层层皆有而不能深透石中,与大理石之天工奇巧固迥别矣。其中对于“鱼儿石”的形成与杜馆在《云林石谱》中论述很是相似

《塔子沟纪略》中还记载了“鱼儿石歌”,对于狼鳍鱼化石做了极度的艺术夸张与想象。“鱼儿石歌”中说“嶙峋一片奇形石,势若长鲸奋劲翮。三十六鳞巨浪中,龙门万丈不点额,翠滴苔文枕晓烟,驱来疑借海神鞭,昆明池水寻不见,何年飞上此山巅,玲珑岂是施鬼斧,夜夜文光自吞吐,曾忆入舟献瑞时。讵独当年知周武,生成鬐鬣最分明。灵曜流光色更晶,天机活泼原不泯,欲化龙兮点二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