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汉字的精髓(汉字是我中华五千年的精髓所在)

汉字的精髓(汉字是我中华五千年的精髓所在)在某种意义上,“孝”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基础。是构建在紧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和道德追求。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尊重前辈、供养老人、祭祀先人、继先人之志、居丧等。《说文》孝 善事父母者。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孝”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孝”字。

汉字的精髓(汉字是我中华五千年的精髓所在)(1)

xiào形声,上半部分是“老”的省略,下半部分是“子”。

老人在上,孩子在下。

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本质意义:承担晚辈的责任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尊重前辈、供养老人、祭祀先人、继先人之志、居丧等。《说文》孝 善事父母者。

汉字的精髓(汉字是我中华五千年的精髓所在)(2)

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孝”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构建在紧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和道德追求。

在某种意义上,“孝”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基础。

现代的“孝”文化跟随中国历史发展,由远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最终积淀而成。

“孝”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有一致的本质内涵。

因为历史久远,传至现代,“孝”已经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现代社会的特征理解和实行“孝”呢?

这是当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西周时期开始,就有文献记录和论述奉养父母的的意义。

“孝”的观念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和确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伦常大乱。

孔子重新赋予了礼乐文化新的生命,

将当时流于表面形式的“孝”内化,人性化。

把“孝”理解为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将孝理解为品德的根本。

从此“孝”成为社会道德的根基,是每一个人最低的道德要求。

这让“孝”具有了普遍意义。

孟子又进一步阐述。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成为人生大事。

确立了“孝”的基本面貌。

秦汉时期孝成为了社会统治秩序的核心,是政府统治民众的主要精神基础。

在这个时期,随着儒家成为国家的思想主流,孝对维护天子的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

孝的思想也逐步有了自己的理论,有了明确、系统的规范。

汉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推行“以孝治国”的朝代,从法律和制度上做了许许多多的规定,推广传播“孝”。让孝从仅仅的家庭伦理成为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

孝和忠相辅相成,逐步发展成社会的主流思想。

最后成为了中国的思想道德和治国理论核心。

魏晋乃至于隋唐时期,大抵延续了汉代的“孝”文化。

并渐渐将“孝”这个文化道德追求渗透到国家的法律中。

依靠国家和法律的力量来推行孝,让那些不孝的人,都受到惩罚。

后来的宋元明清将孝推行到了极致,过于着重形式,以至于变得非常畸形,变得极端和愚昧。

因为宋朝的时候有的人对孔夫子的理论乱解释,偏离了孝的本意。

认为儿孙孝敬自己的长辈是必须的,绝对不能违背。

孝必须专一,绝对。

那个时候的人们都认为父母可以对子女不慈祥,但是儿女不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这就导致了后来出现了族权膨胀和普遍的愚孝的现象。

“孝”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君主专制,父权独裁的工具,越来越偏离正轨。

虽然,美善的“孝”行依然是人们普遍的行为,

但其道德文化内涵却被掺杂了大量“孝”以外的权力内容。

到了近代,随着国家和社会剧烈的变化发展,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人们开始不断反思“孝”文化。有人在振臂高呼,坚持发扬孝的积极与和谐的一面;也有人质疑和反对孝专治和愚昧的一面。

这些质疑和反思对孝文化在当今的发展无疑都是非常有益的。

合理的质疑和反对,帮助我们认清后人偷偷掺和到“孝”里愚昧专制的杂质。

理性的坚持使得“孝”的美善一面得到应有的传播发扬。

“孝”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处理现在的家庭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孝呢?

先秦儒家经典《论语》提出: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一个人行之所至,心之所指;

父亲过世之后观察一个人的日常言行。

多年没有偏离父辈的人生道路,

这样才算承担起对前辈的责任。

孔子谈“孝”,无规矩的枷锁,无礼节的繁杂,直指本质:

有“志”、行“道”、尽责便是孝。

“父之道”就是父辈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父之道”就是从清末到现在的先辈们走过的道路。

我们的先辈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将积贫积弱、落后愚昧的旧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文明强国。

经历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现在国家稳固,社会安宁;

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不断思考探索,换来现在文化复兴,科技领先;

经过洋务运动——民族资本建设——公有制改造——改革开放,

坚持勤劳创新,换来现在经济蒸蒸日上。

个人的生活也从饥寒不继,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发展到现在逐步富足。

这就是我们父辈走过的道路,是我们的“父之道”。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的“孝”就是沿着父辈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拼搏奋斗,发展个人,建设家庭,贡献社会;

继续完成父辈发展国家,复兴民族的事业。

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这是当代社会最大的“孝”。

今天,我们学习“孝”字,追本溯源,通过分析“孝”字的本质意义和孝文化的发展历史,理清“孝”的本质。认识在现代社会“孝”的真实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分析能解答在新时代下是否应该继续推广孝道,以及应该如何实行孝道的疑问。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汉字的精髓(汉字是我中华五千年的精髓所在)(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