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自己活的洒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致自己活的洒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图片来自网络生而为人,终究怎样才算活的通透?至少你应该懂得以下三个道理:这些是成功人士,社会精英的标配,拥有就能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和恭敬的态度。人就在这份艳羡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怕失去,失去了更忧惧。往往见利而不见其害,见饵而不见其钩。世间从来就不缺“祁同伟”们。可要是生命里只有衣食住行,终究还是不太像个人,甚至不如动物般智慧,因为动物尚且知道不去为自己不需要的外物损耗自我的生命。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究还不太像个人。
-----阿城《棋王》
谁不喜欢诱人的美食,精致的衣服,豪华的房子,高档的汽车。。。。。。
人整日为这些东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酒桌上逢迎,在电话里阿谀,在街头崩溃,在深夜痛哭。。。。。。
这些是成功人士,社会精英的标配,拥有就能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和恭敬的态度。
人就在这份艳羡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怕失去,失去了更忧惧。往往见利而不见其害,见饵而不见其钩。世间从来就不缺“祁同伟”们。
可要是生命里只有衣食住行,终究还是不太像个人,甚至不如动物般智慧,因为动物尚且知道不去为自己不需要的外物损耗自我的生命。
生而为人,终究怎样才算活的通透?至少你应该懂得以下三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一、君子使物 不为物使
高明的君子懂得如何使用外物来帮助自己和他人,绝不会为多余的物来使自己受累。
法国作家巴尔克笔下有一个经典人物葛朗台,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人为物累”。他的一生都在为金钱努力,妻子儿女甚至都不如一枚金币,他对金钱的渴望甚至让他半夜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在一堆金币中才能让他安心,临死时心里挂念的是牧师脖子上银质十字架,只有握在手中才满足地闭眼。
这当然是一个夸张的人物,然惟夸张才见其本质。
葛朗台一生都在追逐金钱,从不曾在意妻子的感受和女儿的需求,自然也不可能享受到友情,亲情的快乐。
不要觉得葛朗台离你很远,你是否也为了外物不停的消耗自己的身体,放弃和妻儿、朋友相处的时光。
笔者从不否认金钱的重要性,因为世界一直在遵循一个朴素的基本规律运行: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充分诠释了金钱的基础性。但也恰恰提醒我们世间除了物质之外,还应该有生而为人的一点自醒意识。
富贵本不是人间至乐,功名利禄之路本没有尽头,以一己之力去御物,才有尽而物无穷。且不痴哉!
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何苦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失去人的样子。
图片来自网络
二、舍近求远,劳而无功
此处“近”和“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指你本就拥有的一切,称之为“近”;你现在没有的一切,称之为“远”。
所谓近处没有风景,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已经拥有的浑然不自知,而对没有的心生渴望。
《吕氏春秋》有言:败莫大于不自知。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早已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细细忖度,人们嘲笑的本质,不是东施的丑或燕国青年原先的步伐,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知之明,舍近求远,自然也就劳而无功。
什么叫自知,设想下一下:东施生长的地方应该是乡村,从生存的角度来讲,康健的东施必然要比病歪歪的西施更胜一筹:庄稼地里活计不会因为西施做蹙眉捧心的优雅美丽而自动完成,何况即便是浣纱也不见得就是一件轻松的活计,它是日复一日的劳作。再说西施的美存在审美疲劳的风险,且所有的盛世容颜都将消逝在时光里。
假使东施看清近在身边的优势,她又何苦追随西施的脚步而成为人们的笑柄,东施安心做一勤劳朴实的农妇不见得就比沦为权利之争人前光鲜的西施差。
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性,不可尽也。
你只需认清自己近在咫尺的长处,将你的长板不断延长即可,便可拥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万不可做出秃子和人比发长,瘸子和人比速度之类的蠢事。
将自己陷在“人有我无”的困境中自然也就失去了做人的乐趣!
图片来自网络
三、成王败寇 窃禄之客
欧阳修曾说过:“人情成是而败非”。
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坐在台上的成功者就是对的,失败了在底下站着的似乎就是错地。所以人总是习惯咬牙切齿地勉励自己“成王败寇”,以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寇”。可是“王”只有一个,也就是百分之九九的人都要成为所谓的“寇”。
什么是“王”,中国有那么多王,你记得几个?可是人们记得许许多多的“寇”,胯下之辱的韩信,精忠报国的岳飞,洒脱不羁的李白,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为什么?因为他们始终记得做自己,而不是一心成“王”。
生而为人,如果毕生的目标就是要和别人比,一定要凌驾他人身上,自己成“王”而让别人成为“寇”,不过就是乾坤窃禄之客,也不得人生的乐趣
也许我们应该学学老子,时常问问自己:“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当人不将名利之心,得失之心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做到自醒、自知、自乐。人才能发现自己生而为人的样子,找到人的乐趣和价值,也才能理解《棋王》中王一生的超然与自乐,从而回归生命自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