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钱钱币版别大全电子版(清钱必修课1)
清钱钱币版别大全电子版(清钱必修课1)北厂设于北新桥以北三条胡同,置炉十二座,正炉总共为五十座。西厂设于北锣鼓巷的千佛寺后面,置炉十四座。在清早期的时候,宝泉与宝源各设一处场所铸钱。而到了雍正年间,为了增加钱币的铸造量。宝泉与宝源局各自分设了四个分厂铸钱,按方位正好是东南西北四方各一,故又称东厂、西厂、南厂、北厂四厂。各厂为区别各自所铸钱币,因为清钱自雍正年间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所铸之钱,钱背皆以满文记地,而宝泉或宝源只能以钱文书写之异以及隐于某处之暗记别之。东厂:在东四牌楼的四条胡同设立东厂,置炉十二座。南厂设于东四牌楼的钱粮胡同,置炉十二座。
关注大咖美泉,赏美泉美文!造钱币的地方今天叫造币厂,古代叫什么呢?唐宋时称为钱监,宋代有铸钱院。明清的时候叫钱局。今天铸币印钞票统一由天津、沈阳、上海等几家造币厂来完成,而古代的时候,先是哪里产铜即在哪里开炉铸钱,后来需求量不断增大,需要中央和地方一 起铸钱以供使用。这样的情况是由明代开始的。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批准中书省所请,制定钱法,在应天设置宝源局,继续铸造“大中通宝”铜钱,规定与元朝纸币的兑换比例,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以代替不断贬值的元朝纸币。当年铸钱四百三十一万缗,两年后增加到三千七百九十一万缗。一缗就是一串,每串通常是一千文,一枚钱币称为一文。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江西设置宝泉局, 铸造五种大中通宝钱币。洪武元年(1368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除京师、南京宝源局外,在各省设置宝泉局,铸造洪武通 宝钱,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北京设置宝源局,隶属工部,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 年)又在北京设立宝泉局,中央设置宝泉局后,铸钱重心转向户部,工部铸钱渐少,甚至要替工部宝源局完成其拖欠的国家规定的铸钱任务,天启四年(1624),户部右侍郎陈于廷记:“制钱之逋进钱,原系工部职掌,顷臣部每季恭进制钱二百五十万文,既代其劳,又代其费。”
清代沿席明朝旧制,在北京设置宝泉局和宝源局。他们的分工有所不同。宝泉局所铸铜钱缴户部库,这些制钱与银按一定的比例搭配,作为京师八旗兵营的军饷。在京城钱局所铸钱币的使用方面,政府亦有着严格的管理措施,规定京城所铸制钱只供京城之用,不准运往外省。而宝源局钱主要用于支付工程的款项。
在清早期的时候,宝泉与宝源各设一处场所铸钱。而到了雍正年间,为了增加钱币的铸造量。宝泉与宝源局各自分设了四个分厂铸钱,按方位正好是东南西北四方各一,故又称东厂、西厂、南厂、北厂四厂。各厂为区别各自所铸钱币,因为清钱自雍正年间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所铸之钱,钱背皆以满文记地,而宝泉或宝源只能以钱文书写之异以及隐于某处之暗记别之。
宝泉局东厂遗存东厂:在东四牌楼的四条胡同设立东厂,置炉十二座。
南厂设于东四牌楼的钱粮胡同,置炉十二座。
西厂设于北锣鼓巷的千佛寺后面,置炉十四座。
北厂设于北新桥以北三条胡同,置炉十二座,正炉总共为五十座。
宝泉局一厂变四厂其现实意义非常,据专家分析主要有四点原因。
其一,加大中央集权力度、发展经济增加税收、清理亏空均是雍正帝的重点政治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然要有充足的资金准备,但如果铸钱流通量不足,势必银钱比价失调,导致百姓无钱可用,政府收入减少,所以中央加大铸钱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康熙宝源局开炉大钱 雍正宝泉局宝源局钱宝泉局原来只有一厂五十炉作,显然满足不了政治、经济上的需求,因此雍正四年改一厂为四厂,并将炉作分散,东厂15炉、南厂15炉、西厂17炉、北厂13炉,共60炉,炉作数量比原来增加了20%。
其二,将鼓铸功能从中厂剥离,设立四厂分散鼓铸,中厂专司库藏,可以减少火灾时的损失。
其三,分设四厂,将炉作分散,倘若其中一厂或几厂的匠役滋生事端,不至于影响到铸钱大局。
其四,将炉作分散,减少一厂的炉作总量,在同样鼓铸总数的前提下,有利于铸币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雍正元年(1723)十月,巡视北城监察御史罗其昌在其奏折中认为国家精工铸钱,尤其在文字上下功夫,可使真币、假币一目了然,私铸者则无空可钻。
下篇文章将介绍如何分辩宝泉四厂的版别特征,敬请关注。
关注大咖美泉,赏美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