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406一477),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对北方天师道(五斗米道)进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土寇谦之(365一448)。据《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为五斗米道教徒,后又师成公兴,随其入嵩山修炼,隐居石室,取食采药。至神瑞二年(415),感太上降临山顶,授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使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是时,诵习道经,亦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魏晋时期,除上述葛洪金丹派神仙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外,还有李家道、帛家道、于君道等较有影响的道派。另外,有显于后世的楼观道、龙虎宗、净明派,
魏晋南北朝(220一589)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经过分化与改革,使道教从早期道教那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发展为有相对完整的经典、教义、戒律、科仪和教会组织的成熟宗教,并由早期民间宗教团体逐渐转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
道教北传与分化
曹魏时,太平道已随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五斗米道随系师张鲁之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到达曹魏本土,即今河南、河北一带。曹操、曹丕鉴于黄巾起义,害怕农民起义者利用宗教组织起来进行革命,便对早期道教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面进行限制或镇压,另一方面又进行利用或改造。曹操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如左慈、甘始、郤俭等,召集到身边,既可以谋求养生方术以延年,又可以防止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因此,这时有很多门阀士族加入道教,遂促使道教发生了分化。从曹魏时期开始,道教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随着五斗米道在门阀士族中的逐渐传播,其地位日益提高。是故,人们逐渐改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
《上清经》系是由魏华存(252-334)创始,由杨羲(330-387)、许谧(?-376)、许翙(341-370)共同完成的,其主要经书为《上清大洞真经》及《黄庭经》等;《灵宝经》系是由葛巢甫(葛洪的族孙)所撰作而成,其主要经书为《元始无量度人经》;《三皇经》系是由西晋鲍靓传《三皇文》至东晋而显于世的。《上清经》系的问世是杨羲和许谧、许翙继葛洪之后对神仙道教的又一次改革和发展,它为道教茅山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清派其修行理论认为人身中各部位均有真神镇守,修道者思神服气、叩齿咽液、固精安神,辅以诵经念咒,便可以内保脏腑,外却灾邪,飞升成仙。灵宝派重视符箓科教和斋戒仪轨,注重劝善度人,宣称“普度一切人”。灵宝派在修持方法等方面,吸收了天师道和上清派的长处,使它的宗教活动较能吸引群众,成为晋末宋初很有社会影响的大道派。后衍变为阁皂宗。魏晋时期,除上述葛洪金丹派神仙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外,还有李家道、帛家道、于君道等较有影响的道派。另外,有显于后世的楼观道、龙虎宗、净明派,都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
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
南北朝时期(420一589)是道教进一步充实完善的时代,是道教走上成熟的时代,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他们的活动对后世道教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北方天师道(五斗米道)进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土寇谦之(365一448)。据《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为五斗米道教徒,后又师成公兴,随其入嵩山修炼,隐居石室,取食采药。至神瑞二年(415),感太上降临山顶,授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使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是时,诵习道经,亦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
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406一477),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陆修静自少修习儒学,爱好词章,年长时弃家入云梦山隐居修道。宋明帝时(465一472),他将搜集的道书(其中有上清、灵宝、三皇各派的经典),加以整理甄别,鉴定其中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泰始七年(471)又撰定《三洞经书目录》,成为我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奠定了后世纂修《道藏》的基础。他还在总结自天师道以来原有的各种斋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以适应道教发展的需要。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100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著述中,继承了早期天师道(五斗米道)三元日祭祖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仪式,对上清派、天师道等道派的斋醮制度作了明确的叙述和规定,使这些仪式中的祝香、奏启、请事、礼谢、愿念等都统一起来。此外,陆修静还就组织制度方面对天师道提出了一套较完整方案,如:进一步健全“三会日”制度;建立和健全道官祭酒依功受箓和按级晋升制度;始创服饰规范,等等。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陶弘景与茅山宗
稍后于陆修静,南朝又出了个博学多才的道教学者陶弘景,他对以前流行于南方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一步总结、充实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
陶弘景(456一536),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陆修静门徒孙游岳的弟子。他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着手弘扬上清经法,除广泛搜集整理上清经外,又撰写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著有《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重要道书。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晋代、刘宋以来,到茅山修道的人很多,但并未把茅山发展成为上清派的基地。陶弘景居茅山后,开设道馆,招收徒弟,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并形成了茅山宗。该宗特点是以上清经箓为主,兼收并蓄各派道法及儒释思想。陶弘景所开创的茅山宗,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