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那就是,新媒体崛起之后,什么阿里巴巴、腾讯……他们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态。文化闭锁、地域局限、官本位文学等等,全部失灵。要知道,我在51岁之前,是一个字也不写的。是我没有文学功底吗?年轻的时候,我也是个文学青年,但那不算数,只能说是个萌芽。真正的写作,是从将要步入晚年才开始的。我刚刚查了一下手机地图,这家出版社距离我们这里,是2008公里。那么,两千公里之外的一家出版社,是怎么找到我这个作者的?换句话说,我是怎么叩开了两千公里外的一家出版社大门的?与之相比较,我们这里的海南出版社,距离这里是8公里,可是我从来没在那儿出过一本书。这种奇异的现象,是怎样发生的?我非常喜欢今晚这种小型沙龙,不用麦克风,比较亲切,就像跟朋友谈心一样,不会有隔阂。今晚要讲的,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内容。第一个问题,讲“我是怎么产生了写汉朝的念头”。我正在写作的7卷本历史长篇小说《汉家天下》,是交由河南文艺出

清秋子 河南文艺出版社

本期内容为《汉家天下》作者、著名作家清秋子7月21日在海口市海呈书店读书沙龙的发言实录。其中,作者多处提及与出版社编辑的往来故事,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关注阅读!

这几日,郑州连降暴雨,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的刘晨芳主任,原拟来琼与我进行对谈。因出行受天气影响,来不了。今晚,就由我自己来讲原计划中的第二部分:我在历史小说写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这里要讲到,我跟出版社编辑在长达七年的合作过程中,是如何交流、切磋、互动的情况。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1)

清秋子(第一排正中间)与到场读者朋友们合影留念

我非常喜欢今晚这种小型沙龙,不用麦克风,比较亲切,就像跟朋友谈心一样,不会有隔阂。今晚要讲的,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内容。

第一个问题,讲“我是怎么产生了写汉朝的念头”。

我正在写作的7卷本历史长篇小说《汉家天下》,是交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我刚刚查了一下手机地图,这家出版社距离我们这里,是2008公里。那么,两千公里之外的一家出版社,是怎么找到我这个作者的?换句话说,我是怎么叩开了两千公里外的一家出版社大门的?与之相比较,我们这里的海南出版社,距离这里是8公里,可是我从来没在那儿出过一本书。这种奇异的现象,是怎样发生的?

那就是,新媒体崛起之后,什么阿里巴巴、腾讯……他们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态。文化闭锁、地域局限、官本位文学等等,全部失灵。要知道,我在51岁之前,是一个字也不写的。是我没有文学功底吗?年轻的时候,我也是个文学青年,但那不算数,只能说是个萌芽。真正的写作,是从将要步入晚年才开始的。

51岁,虽说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是个半老头儿了。这个年龄的人,才开始起步写作,一般情况下,你就休想叩开任何一家作协大门,也休想叩开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大门。(众笑)

先说一些数据。我们中国,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书50多万种。当然,这里面不全是人文书,还包括理科书和其他书籍。500多家出版社,50余万种新书,对我们14亿人口来说,是足够多了。可是,谁能把出版社的大门叩开?人数就微乎其微了。我估计,就文学写作者来说,大概也就几百人,抑或上千人。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2)

2019年年底,陈杰(时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汉家天下》责编刘晨芳到海口看望清秋子

这种筛选机制,说起来很严酷。写作的人以千万计,只有几百人或者一千人,能叩开出版社的大门,并且能把自己的书卖出去,这个反差太大。你们知道吗,我们每年出版的书,每一种平均每年能卖出去多少本?想象每种每年平均卖出去一千册、两千册,那是不可能的。对绝大多数作家来说,一本书能卖出上万册,几乎就是梦想。这种事实,也真是要有一定勇气,才敢于去面对。这方面,我是看到了太多的“鸵鸟”。

那么,我是怎么和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认识的呢?那时候,网上有BBS,也就是开放论坛——任何人都可以到网上去发帖子,然后下面有人跟帖,赞同你、或者批评你。(听众:天涯)对,就是“天涯”。天涯是我们海南的一家网络公司,他们的网站叫“天涯虚拟社区”,我是很偶然上去发帖的。取个网名,反正别人也不知道你是谁,每天上去,骂骂这个,抨击抨击那个。

那个时候的天涯,活跃着一批社会上的精英分子。(听众:敢说真话)对,说真话。谁要是说假话,下面跟帖就一片乱骂,你就不好意思往下写了。(众笑)不像现在的朋友圈可以拉黑,微信群可以“踢”,群主说了算。但是,天涯上不行,谁说了都不算,凭实力。这样,可以使一个人迅速成为网红,我就是这么起来的。

那是一个“万花齐放”的窗口期,是技术的进步为网络写手准备的盛宴。我当时的一个网上连载帖子《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写完后,有15家出版社、文化出版公司在争,河南文艺出版社是其中的一家。后来,我的稿子给了“博集天卷”文化公司,我答应河南文艺出版社,有空给他们写一本。后来就写了,是《武则天》,在2008年出版的。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3)

就此,我与时任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郑雄先生,建立了网上联系,一直保持着不断。在2012年海口书博会时见了面,认识了。他建议我写一部多卷本的历史小说,但我那个时候怀疑:历史小说现在有什么人愿意看呢?人们爱看历史通俗作品,这我理解,因为里面有丰富的知识;而历史小说,不就是瞎编吗,能有人看吗?

写作这件事情,如果信息不灵,努力几十年,也可能是原地踏步。我一向很重视信息,以为是打破观念僵化的唯一手段。就在这个时候,我听到咱们省一位作者跟我说:历史小说《鬼谷子的局》卖得特别好,一上市,就五万册、十万册地不断加印。我就去研究,发现确实是卖得好。这本书,原名叫做《战国纵横》,出过两版,都没有什么影响。后来,读客文化公司把稿子拿过去之后,改了个书名,叫《鬼谷子的局》,封面设计用了一个相貌古怪的老头儿,立刻就畅销,据说卖了100万册以上。作者寒川子,一跃而成为“富豪作家”,上了“作家富豪榜”,后来移居到我们海南,就住在观澜湖。

我们海南,还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叫孙皓晖。他是陕西人,原来是法学教授。为了写秦朝的故事,辞了职,来到海南写作。因为秦的发源地,就在陕西,他对此情有独钟。如此,在海南一写写了16年。写出《大秦帝国》11册,名震海峡两岸。(听众:还拍了电视剧。)对,央视根据小说改编,先后拍摄了三部电视剧播出,影响甚大。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4)

《大秦帝国》作者、著名作家孙皓晖

这是一位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家。他就是移居到海南后,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一跃而成为全国知名大作家的,产生了巨大影响。《大秦帝国》的文学价值,我们姑且不论。这个作品,从传播学的角度说,是成功的;这个人,从社会身份转型来说,是成功的。他的知名度,在海南省作家中罕有其匹。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是奇迹的产生地;这几十年来,也是平民创造奇迹的时代。历史小说这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往往是圈外人。我前些年到台湾旅游的时候,特意到诚品书店去,看看大陆有什么文学作品在那边出了繁体字版。看到有几种比较醒目:第一种,二月河先生的“清帝系列”;第二种,《大秦帝国》。另外还有第三种,是悬疑小说《鬼吹灯》。在诚品书店中陈列,一排、一排、又一排,大气磅礴。台湾目前没有作家能写出这样多卷本的历史小说。我由此知道,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影响力真是了不得!

但是很奇怪,孙皓晖在我们这个地方却默默无闻,很多“会员作家”不知道孙皓晖是什么人。第一,不知道孙皓晖是谁;第二,不知道孙皓晖就在海南;第三,不知道孙皓晖就是在海南成为在整个华人世界都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听众:对呀,我看过《大秦帝国》,但以前不知道孙皓晖就在海南。听众:我也看过,非常喜欢。)

这是新媒体出现以前,才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现象,而不应该出现在今天。它可以把这么著名的一个作家,在一个省的范围内给你遮蔽掉。——我们把话题拉回来,我当时去看了,《鬼谷子的局》在每一家书店都有卖,确实销得挺好。我就知道了,这种书,是有读者的。

人生在世,非常短暂,明智者不做无益之事。我写作,从来不想给自己写,也不想给朋友写,更不想给领导写。我做自由职业者已经很多年了,也没有什么上级领导。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给读者写。一个写作者的最大乐趣,就是听到读者对你作品的评价。

我经常跟朋友们说,我写完的书,我自己是从来不看的。它只是我攀登上的一座高峰,登上来之后,我就会去攀登新的高峰。但是,如果有一个陌生人,对我说“我读过你的书”,我就特别高兴。我认为,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而写那些与读者不能见面的书,才是功利的产物、虚荣的产物,是世间最无意义的事。

有一次我到黑龙江去考察,在齐齐哈尔一个偏僻地方,当地对口单位接待,饭局上说到我的作品,一位年轻的局长马上站起来说:“我是你的读者。”(听众:我插一句,我有一个闺蜜,我跟她说:“我认识了一位老师,刚开始看老师的书。”我闺蜜问:“你说的老师是谁呀?”我说:“是《汉家天下》的作者。”她说:“是清秋子吗?”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我是他的读者呀!”我说的这个人,是我的闺蜜,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相隔两千公里。听到这句话,我是很开心的。老师的读者,是遍天下的。)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5)

参加读书沙龙的读者朋友们

最伟大的荣誉,应该属于开拓者。我想,既然有孙皓晖先生在前面,成了我们海南这块沃土培养出来的大作家;还有一位寒川子先生,在写完《鬼谷子的局》之后,就移居到海南来了,在海南开始出版他的书。那么就是说,在中国,历史小说的当代名家有两位在海南,我也可以补上后面的位置吧?我就想:孙皓晖先生写了秦朝,我就可以写汉朝,接着写嘛。

一项事业,如何迈出第一步,有时候,模仿就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很简单,哪有什么神秘?我今天就把写作《汉家天下》的动机告诉大家,什么使命、抱负,人没有那么高尚,很简单,而且很实用。是别人成功的范例,促使我写汉朝,而且河南文艺出版社那边,早就答应可以给我出历史小说,只是我还在犹豫。受到《鬼谷子的局》的激发,我想:这部小说,有那么多人看?那我也可以写。

第二个问题,讲讲我在动笔写历史小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难处。

我实际上具备写历史小说的条件,按理不应该犹豫。一个是我写过长篇小说,在此之前,写过四本当代题材的长篇小说。我也写过历史人物传记,又是中文系毕业的,即使直接阅读不加注释的古籍,也没有太大障碍。想当年,我们入学的第一门课是现代汉语,第二门课就是古代汉语。我的古代汉语是过了关的,如果现在叫一批人来,什么协会的也好,什么大学的也好,跟我一块儿通过古代汉语考试,我都不见得成绩很差。因为大学的头几门课嘛,一般是学得特别认真的。

可是,这几个综合条件具备了,不等于就能够写历史小说。万事难的是在实践,而不在于夸夸其谈。我真正动笔的时候,就感觉到:难怪历史小说领域里,只有这么少的人在耕耘。难在哪里?我需要编故事。你想想,古人是怎么说话的?古人在一定情境下,应该说什么?比方,这就是刘邦、韩信、张良,他们三个在聊什么?如果是现代小说,很容易就想出来,甲说什么,乙说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复制出来很容易。可是,汉朝距今两千年了,古人们能说什么?你怎么写出刘邦在日常生活中说的话,既符合身份,又符合场景要求?这是第一个困难之处。

第二个困难,是写作上的工作量。我在开始写作之前,需要借鉴,要先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于是就买书来研究,《大秦帝国》买全套的来看,《鬼谷子的局》也买全套的来看。《大秦帝国》有11册,摆在这桌上,有这么长一排,每一本这么厚!就这个篇幅,足以把任何人吓倒。我一看,还没动笔,就非常绝望:我何年何月能写完这么一部大部头?我这个岁数,可能一辈子也写不完了。它就像一座大山,挡在前面,永远不能越过。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6)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秦帝国·点评本》至今仍在畅销

第三个困难,是在写作时,应该采用那一种语言风格比较好?这把我难住了。我当时翻阅了1949年之后所有的多卷本历史小说。多卷本历史小说,只有在1949年之后才有,第一部就是《李自成》。在《李自成》之前,有一部《金瓯缺》,是民国时期一个作家徐兴业写的,可是那时候没写完。从抗战的时候开始写,后来停顿了很久,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才补齐了后面的。

在广泛浏览的时候,我觉得,有的历史小说,语言风格太现代了。上海复旦的严峰教授,近年开了一份“不必读的书单”。他在其中说到:历史小说最难写,因为它最要求功力,最讲究细部。只要细部有一点点不像,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他说:我最近看了一部有名的历史小说,看到作者写某人紧紧拉住臣僚的手,眼睛里闪着激动的光芒,连声说:“这就是情啊,这就是人情……”严峰教授说:算了,还是让我休息吧。(众笑)

我看到有些历史小说也是,里面的人物完全是现代人,说着现代的话,做着现代的事。还有,比方说,我们很容易认为,写历史小说嘛,二月河先生的小说可以借鉴。有一些人,是不怎么看历史小说的,听说我写历史小说,就故意对我说:“我从来不看二月河。”言外之意是,我对你那个崇拜皇帝的东西不感兴趣。我就回答说:“我的东西是我的,不是二月河的。”二月河先生对我的创作有过高度评价,我非常感谢;但他的作品,描写太琐细,我不可模仿。

为什么说不可能模仿呢?二月河先生是研究《红楼梦》出道的,他对清代的生活环境、器物细节、生活习俗等,非常有研究。比如写一个女人穿的衣服,我的天!什么金线、什么银线,绣的什么花,写得细致入微。可是,汉代的历史记载,只有《史记》,只有《汉书》,文字简洁到不能再简洁。我怎么能知道汉代的花是什么花、线是什么线,是怎么绣的?二月河先生是在研究《红楼梦》之后,受人指点,转而写“清帝系列”的,他把研究《红楼梦》所获的知识,全部运用到创作“清帝系列”上了,所以描写得特别详细。场景描写、器物描写、饮食描写,非常到位,这就形成了一种氛围。一看,就知道这是古代,能把你带入情境。但是,详尽描写汉代生活,我无法做到。

在困惑中,我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老残游记》等古典小说琢磨了一下,忽然悟到,我不如就采用章回小说的笔法来写。中国的章回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大段的场景描写。大段的场景描写,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这个写法是欧洲文学的,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的,整页的描写风景都有。中国的章回小说,是用什么么来制造氛围的呢,故事。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刚讲完,下一个故事又开始了,促使你急于看结局,看人物的命运。于是,我就决定采用章回小说写法,可以免去繁琐的场景、器物描写。

同时我又发现,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好的章回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物活灵活现。我觉得,这个写法我可以借鉴。于是我就突出描写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把他们身上的特点加以强化。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呢,就是用故事,用非常紧凑的故事,来完成我的整部小说。一个故事紧跟一个故事,中间不会有大段的缓冲。

第三个办法呢,就是人物的对话,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此一来,我就可以完成汉代情境的再造。你看,汉代的生活细节,缺乏资料,不会有任何学者能给你集中介绍,因为资料太分散,我又一时搜集不起来。关于这方面的书,最近有些网络写手写了一些,写了唐朝,写了宋朝。比如《唐朝生活手册》《宋朝生活手册》,这个有。但是,写汉朝人怎么生活的,我没看到,它是需要从各种资料里找。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就不断地去注意、去积蓄这方面知识。有一点点什么发现,我就把它记住,然后运用到写作中。

我上面说的,找到了写作的方法,就是一个准备和酝酿的过程。有多长时间?有七个月的时间。在那一段时间内,大概有七次,我是真的不想写了。我确实被《大秦帝国》这11册给吓倒了!想打个电话给出版社总编说:算了,不写了。有几次是真的打了电话。可是那时郑雄先生总是鼓励我:”不要着急嘛,你就等待。我相信你能够写出来。”

最后,在挣扎了七个月之后,有一天,终于写出了两千字。(听众:才两千字哦,跟现在140万字相比……)我把这两千字,发给了郑总。他高度肯定,鼓励说:“你就往下写!”后来我领悟到,总编对我的策略是:不管你写成啥样子,都要鼓励你往下写,否则这个书是写不出来的。

实际上,《汉家天下》就是在这种盲人骑瞎马的状态下,开始出发了。这里面有些技术性的问题,就不多谈了。反正就是,我趟出了一条路,把第一部写出来了。其实这个第一部写得很不容易,完全没有蓝本,没有先例。(听众:我打断一下,《汉家天下》就是第一部没有标明“第一部”,后面都有标明第几部。听众:因为不知道后面能不能继续写下去。)是的,如果第一部不成功的话,后面就没有啦!就成了单本小说。

我融合了几部优秀章回小说的长处,选择了文字难易程度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间的一个水准。文字语言的风格,就跟章回小说一样,只是我的自然段分得比较多,每一段文字很少,符合网络写作和阅读的习惯。即使搬到手机上,也很容易读,不是密密麻麻一片。就是用这样一种文本,就这样开始写了。

我是想:如果打了退堂鼓,怎么向出版社交代呀!另外,前面还有诱惑我的东西——两个在海南的著名历史小说家,人家成功了,这就是有人趟出了路。这就是我昨天晚上讲的,你在战略上对了,肯定有一天会成功。

讲第三个问题,资料少,器物、习俗、生活细节不太了解,怎么解决?

刚才讲了,我是用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的人物对话、急促的情节推进,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不会在乎情景描写了,不会琢磨你这书里面,汉朝人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真实不真实啊?他不会这样想了。他会急于想知道人物的命运,后来怎么样了,这样,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

当然,我会不断汲取知识,加强细节描写。比如,古代的铠甲,我们现在肯定是认为,一定全都是铜做的、铁做的。但是没有想到,如果真是那么厚的铜板、铁板,古代士兵怎么承受得了重量?铠甲有没有铜铁呢?有,只是铜片铁片。它的作用,只是能使人受的伤轻一些。

我查到了资料,铠甲在秦汉,用的是犀牛皮。古代中原气温比现在高,河南都有大象,陕西都有原始森林。所以犀牛就很多呀,古人用犀牛皮做铠甲,不止用一层。尤其将领的铠甲,是用多层犀牛皮做成。一刀砍下去,砍不透,砍进去三四层,里面还有。最厚的铠甲,是七层犀牛皮,这样基本就能保护住身体不受伤害了。

后来我才知道,古代中国可用作铠甲的材质很多,什么麻絮呀、纸呀,都能做铠甲。它的作用,只是略微挡住刀锋,只能挡一下,并不是“刀枪不入”。只要略有阻挡,受的伤就会轻一些,它是这个概念。

还有一个细节,古代的将士,头盔上有红缨,后来又有红缨枪。这个红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没有人告诉你。后来,我偶然从一篇文章中得知,是在汉文帝时期,军队就开始流行,在头盔上扎个红缨,以壮声威。战场上放眼一看,红红的一片,那种气势就出来了。

除了在座的老知青,你们大概都不会有这个经历。就是冷兵器作战,装备如果加上红缨的话,那种震慑效果,是无法想象的。我是亲眼见过的,长矛如果没有红缨,根本就显不出威武。可是每一根长矛都有一团红缨的话,几千个人站在那里,那种气势,就是一种无形的震慑,这就是军威。

还有一个细节,我以前讲过。写书的时候,第一个具体问题我就解决不了。韩信在汉营,感觉不被重用,打算逃跑。他在刘邦手下,当了一个管粮食的官儿(治粟都尉),觉得屈才了,干了才几个月,就不想干了。你再是正义之师,他也不干了。跑的时候,走到营门口,哨兵肯定要辨识他,是个什么官阶。

现在的军人,有军衔;那么来了一个古代的军官,怎么辨识他的军阶?如果说是靠衣服来辨识,将士不可能穿不一样颜色的军服吧?也没有军衔,也没有肩章,怎么辨识级别?我就不知道了,确实把我难住了。没有任何一本学者的书,能告诉你。

后来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说古代军人,系盔甲用的带子要打出“结花”来。不同样式的结花,表示不同的等级。汉代军队里,军官共有十二个等级。从最低的伍长、什长、屯长,到最高的将军,有十二种结花。韩信的级别,是“校尉”,相当于现在的校官吧。

再说第四个问题,怎么写历史上的大人物。

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动用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否则就会写得不像。没当过农民的人,你写农村,就写不出农村的那个意味。《汉家天下》里,写到许多大人物。我又没当过大干部,小干部都没当过。那么,我怎么去写丞相?总理级的了。我怎么去写皇帝?他们怎么说话,说话时是什么神态,怎么跟下属说话?我完全无从想象。

我汲取了前辈作家的教训,就是不能把皇帝呀、大臣呀,都写得像个基层干部,你们去琢磨一下吧。那种审美情趣呀、寒暄呀,全都是这样。我读起来,皇帝不像皇帝,宰相不像宰相。我没有见过。嗯,有一句话,叫做“仆人眼里没有英雄”,是巴尔扎克说的吧……(听众:仆人眼里没有伟人。)对,没有伟人。(听众:距离太近。)

我确实没有见过太大的人物。后来,有一次去见我的老同学,其中有一个是副省部级的干部,以正省部级待遇退休。当时我们同班的时候,她是团支部书记,我是系学生会的学习部长,我们两个都是学生干部,有时因为工作要打交道。对那个时候的她,我是很熟悉的。毕业四十年后,几个老同学才得以聚会。我就观察她,看她跟年轻时候比,有什么变化。没有太大变化,还是跟普通人一样与人交流。但是,在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她的那种威严、果断,绝对不是年轻的时候能有的。

我就知道了,大人物是这样说话的,绵里藏针,威而不怒。后来,我就按这个原则来写。大人物虽然也跟人谈家长里短,但是内在有一股气势、有一种格局,这就把握住了。我个人也感觉到,在我的笔下,刘邦像刘邦,张良像张良,萧何像萧何。(听众:您笔下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你指的是哪一本书?(听众:《汉家天下》。我看书很快,重复再看,只要是我喜欢的书,我都要看多遍。这个书好就好在,人物性格如您所说,刘邦就是刘邦,萧何就是萧何。)

我给自己规定的:我写的人物一定要像。你没见过大人物,人家也没见过,但你写的一定要像,不能写得像平常人。实际上古代大人物是不是这样,谁也说不准,但你只要能让读者相信,就可以了。这就把我写《汉家天下》最难的一个问题解决了。

第五个问题,为什么采用“浅近文言”来写《汉家天下》?

我这个《汉家天下》所用的语言,不是白话小说文体,而是浅近文言。在我们印象中,像是《官场现形记》《目睹二十年怪现状》,还有《孽海花》等等,都是古人写的,一定是古香古色。可是,你现在拿来看,它们跟现代人的语言,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白话文啊,在晚清就发明出来了,是由传教士发明的,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传教士为了翻译《圣经》,以及跟《圣经》有关的书籍,他们创造了一种语言,叫做“白话文”,也就是现代汉语。有一本很有名的《天路历程》,是英国人约翰·班扬写的,早期译本就是传教士翻译的。那个译文,是很漂亮、很流畅的现代汉语。晚清的世相小说,普遍采用了白话文,被公众广泛接受。到了胡适,提倡全面应用白话文,比方报纸啊、政论啊、报告啊、公文啊,全部使用白话文。

把白话文作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到今天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不算长。我们当代的一些作家,因为中学老师不过关,小学老师不过关,所以摆弄不好这个白话文。我在前几个月讲写诗的时候讲过,诗人无非就是摆弄几个字,可是很多诗人就是摆弄不好几个字。白话文不难啊,但正因为不难,所以反而写不出那个味儿来。

如果我用《官场现形记》那种语言来写,就是非常平易近人的现代语言。用那种语言来写,跟晚清小说完全一样了,可是读者会觉得:你这个不是汉朝,你这个不是古人。这个现象很奇怪,也就是说,你按晚清时候的写法来写,读者不认。而我用浅近文言来写,读者拿来一看,肯定认为:这写的就是古人、是古代的事。其实,这是仿古。

古人是不是这么说话,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给你营造了一个仿古的氛围,你就不会认为这个东西是假的,它就会把你带入一个非常真实的情景中去。

这就是我选择浅近文言来写《汉家天下》的原因。这个浅近文言,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昨晚某甲所说,某甲父子都看不进去。但我做过读者调查,有一些中学生,甚至有一些小学生,对《汉家天下》都很痴迷。如果小学生都很痴迷,就等于说,它对任何成年读者来说,都没有障碍,它只是一种风格而已。这里面的生僻字也不多。有的生僻字地名,也注了拼音。(听众:这个书,是老少皆宜的。)

(听众:这里面,有没有“之乎者也”这一类词啊?)有,但是很少,也很自然。不会让你产生厌恶感、产生疏离感,基本上能“黏住”读者。(听众:里面“白勺的”都极少。)对,很少用“的”。(听众:这本书,流畅紧凑,可以一口气从第一部看到第五部。)我写完了第六部,现在已经出版了五部……(听众:五部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每一部里头,我只允许出现一个现代词汇。比方说,“混搭”。其余全都是古代词语,甚至没有近代从日文借用过来的术语。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7)

(听众:允许出现一个现代词的用意是什么?)好玩。(众笑。听众:是接地气吧?)它就是恰好在那个地方冒出来,人们还不会发现,而实际上是现代词汇。(听众:这就像画画一样,藏一个暗记在里边。)这个事情很有趣,也不是故意的,就是写到这个地方,觉得可以用一个现代词汇,用这个词,很恰当。

其实,每一部的语言风格,都有些微的变化,我不断在探索最好的表达方式。而且,我的写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到后来,又稍稍“纠偏”,让我的人物对白以及表述语言,更加生活化一点。这个“生活化”,不是现代化,而是向晚清的古典小说靠拢,生活气息更浓一些。所以,写到第六部,汉武帝说话,就不像前面几个皇帝了,非常活灵活现。

河南大学中文系有一位教授,负责审读我的稿子,他是一位专门研究《史记》的学者,每一部电子版稿件他都要先看。看到第六部,他赞不绝口,说汉武帝这个人物的语言简直神了。因为汉武帝这个皇帝很年轻,其他的皇帝都是三十岁即位,他是十五岁即位,他既是皇帝,又是少年,太特殊了。我就下了很多功夫,琢磨他的语言,所以在第六部,语言就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生活化了。

讲第六个问题,“第一部写完以后,我面临的尴尬”。

写《汉家天下》,毕竟是一种探索。它不同于任何一个现代作家写的历史小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这么来写,台湾的高阳先生也不是这么写的。对高阳写的《胡雪岩》,我非常欣赏,用现代语言来写古代的事,非常贴切。因为清代的事情,离现在很近,所以他用现代语言来写,一点也不“隔”,没有夹生饭的感觉。我很喜欢那种很纯正的民国文风。

遗憾的是,在借鉴的时候,我忽视了姚雪垠先生。因为长期以来,有一种舆论,说他写李自成、写农民起义领袖,是美化了。后来我才发现,大陆方面,只有姚雪垠达到了历史小说应有的艺术高度,语言分寸感非常好。他写的东西,语言比我的要现代一点,但人物对话的风格,跟我的是一模一样的。姚雪垠先生的古典文化功力,真是了不得!他之不走运,是写的人物拖累了他。众所周知,现在的愤青评论家,不好对付。你写皇帝吧,他说你“赞美皇权,歌颂奴隶”。好,那不写皇帝了,写皇帝的对立面农民起义领袖吧,又成了“歌颂土匪”。这就是不让人活嘛。

我的第一部印出来之后,交给几个人,去验证一下成功与否,这也是做读者测试。遇到的意见基本都是负面的。而在出版社,其实他们是有讨论的,只是讨论的过程没有告诉我,最后还是基本认可了。

我大概知道出版社的反应是:第一个,觉得我这个里面虚构的人物、情节太少。第二个看法是,写得有点“冷”,也就是“枯”,没有渲染。当然,他们的评价,后来也有变化。当时听到了,心里就很忐忑。可是我有我的难处,就是一旦写得很“热”,就变成小年轻写的那种网文了。比如,“项羽热血冲顶,刷地一声,抽出一把银光闪闪的宝剑……”等等,那就完了,品位就全完了。我只能这么写,就是克制。

每一个情节,哪怕是很悲情的描写,我都很克制。没办法,我写到这里,觉得不能再抒情了。再抒情,就滥了,成了很庸俗的东西了。在虚构方面,我也尽量做了尝试,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觉得还是以史为经线,不要太过于虚构,最适合我。出版社方面,没怎么提意见,就说是:接着写吧。也就是说:通过了,给你印了,没有什么建议。我想,这都是因为文本太陌生了。

而且,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就是校对特别麻烦。整个编辑过程,比普通书籍要慢三倍以上。文风太不熟悉了,你用的词汇,编辑、校对都不熟悉,她们要去查,去翻字典,没有把握的话,不敢放过去。比如说,前面来了一队兵马,只见远处“尘头大起”。章回小说里经常有的一个词,可是编辑也不熟悉,校对也不熟悉,这就需要电话沟通、解释。

这种情况,在编辑第一部时,经常发生,需要反复沟通。(听众:一个词一个词地弄明白。)对,她一定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现在,不知哪个部门制定的编校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很多我认为不是问题的,现在都成了问题了。

这部书写了141万字了,我采用这个“浅近文言”,感觉就是自找苦吃。每一句话,都要斟酌,不能下笔就来,没有现成的参照。(听众:等于说是你独创的。)也可以这么说。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浅近文言,有,那是在民初时期有过。可是,那不是我学习过的语言。所以,每句都要琢磨,合不合语法呀,通不通顺呀?这140万字,可是比普通的140万字要艰难得多。

我把第一部新书给别人看,第一个,是某乙。某乙看完以后,可能是不太适应,他说:“你这100多个人物,一个都没立起来。这个书,让你给写废了。”(听众:不至于吧?听众:确实是,四年前我买这本书,我有点看不下去,觉得人物都没有立起来。可是我前一个月,把第一册重新看了一遍,才感觉,人物是立起来了,刘邦就是刘邦,项羽就是项羽,萧何就是萧何。每个人都是立起来的。好书就一定要读第二遍。)

因为,现在的读者,他是习惯了现代文学的写法,一个人物,眉毛怎么样啊,眼睛怎么样啊,笑起来怎么样啊。古代小说没有这些描写,就是一个人名,一定要记住这个人名。(听众:但是看到后面,感觉就很丰满,每个人物都很丰满。我的体会很深。)

某乙还说:“萧何的戏份,也太少了!”他没有相关的历史知识,认为萧何做的事情应该很多很多,其实史书记载上是很少。某乙是从戏文、或者人们议论中得来的印象,认为萧何是一个戏份很多的人物,从头贯穿到尾。其实萧何就是个后勤大臣,他只是起到一个局部的作用。某乙还提出:“项羽和虞姬,你怎么不搞点床上戏啊?”(众大笑。听众:那就成戏说了。)我只能无言以对。

我在书里塑造的虞姬,她的悲情,是隐忍的,不是特别外露的。在《史记》上,她没有下落,实际上就是被抛弃了。她也没有名分,就是“姬”,相当于小老婆。所以,我处理虞姬,也考虑到了她身世的悲剧性。我干吗要床上戏?写了床上戏,就等于黔驴技穷,还能写出什么花样来?

后来又给著名批评家谢有顺看,他认为人物语言还不够有个性特点,甲乙丙丁说话分不出谁是谁。他说:你这是把作者想说的话,让人物说了。你看金庸,他每个人物说的话,即使隐去名字,也能知道是谁说的。

我就不断调整写法,硬是趟出了一条路,等到第二部写完,我就很有底气了。而且写了几部之后,再回过头去看第一部,也不见得是甲乙丙丁说话分不出来,每个人说话都非常有特色,就像几年不见的老友。

后来,出版社方面,也慢慢适应和接受了我的语言风格。再开作品研讨会,他们请来的河南省享有盛名的老作家,曾对我说:“你这个第一部,比金庸写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强多了,要有信心。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写刘邦的。”你看,评价就变了。到了现在,我觉得,对怎么写历史小说,自己的话语权更大了。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8)

2016年12月13日,由海口市委宣传部、河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清秋子《汉家天下》(第二部)新书发布研讨会在海口举行。

一个陌生的东西,进入人家的视野,人家先天就要抵触,认为不是个东西。昨晚还有人说看不进去,怎么能看不进去呢?其实是不符合他的想象,他想象的,可能就是二月河。蔡东藩的“二十五史演义”,文言文气息浓厚,特别难读,怎么就能看得进去,而我的反而看不进去?奇怪了。所以我甚至疑惑:是不是就是想来“砸场子”啊?如果读过很多章回小说,接受我的文风,应该是毫无障碍的。我一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坐标,要争取进入《东周列国志》《老残游记》的行列。

写历史小说的乐趣,是能够创造一个“平行世界”,让所有的古代人物,都活起来,都在动。我也掌握了怎么能让主要人物展示内心世界的技巧。这件事,其乐无穷。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欢迎批评。

作者签约全过程(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9)

《汉家天下》系列前5部 清秋子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汉家天下》是长篇历史系列小说,共包括七部,已出版五部。内容涵盖西汉王朝前期的崛起历程,从“萧何月下追韩信”事件讲起,至霍光专权结束为止。小说以史实为基础,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气势磅礴的笔法,再现汉初的帝王胸襟、治国策略和重大历史事件。

当代鲜见的向《三国演义》《水浒传》致敬的历史小说。读这套书就像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痛快!

第六部即将出版……

责编 | 张丽 责校 | 陈萱庆

审核 | 方劲锐 排版 | 陈萱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