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朝边境划分(清代中朝边界史探研)
清朝中朝边境划分(清代中朝边界史探研)四、小白山地理形势分析 三、《同文汇考》记载的碑以东的堆栅穆克登立碑位置再探 一、通过《北征录》《白头山记》看立碑处 二、通过《白山图》《通文馆志》等看立碑处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利用中韩日三国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实地踏查经验,对清代以来的中朝边界史进行了深入探析。内容包括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定界时确定的中朝边界走向,特别是长白山陆地边界的走向;光绪十一、十三年中朝两国勘界的再评析;1905-1909年日本调查“间岛”领土归属问题的内幕,以及中日两国围绕“满洲六案”讨价还价的详细经过等;附录部分则是笔者自2010年考察中朝边境地区和长白山地区的踏查记。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力争在中朝边界史的难点和疑点上有所突破,从而揭示清代以来中朝边界的演变脉落。
目 录
第一编 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定界研究
穆克登立碑位置再探
一、通过《北征录》《白头山记》看立碑处
二、通过《白山图》《通文馆志》等看立碑处
三、《同文汇考》记载的碑以东的堆栅
四、小白山地理形势分析
五、小结
试析穆克登立碑的性质
一、中韩两国学者的不同观点
二、穆克登奉旨查边及朝鲜接伴使的使命
三、朝鲜得地的范围
四、穆克登定界的意义和影响
五、小结
图们江上游边界走向考
一、连接图们江发源地的堆栅的走向
二、图们江发源地及设栅的水源
三、通过朝鲜古地图看图们江水源和堆栅
四、穆克登定界的考虑因素及影响
五、小结
第二编 中朝边界史的若干疑点探研
中朝边界的历史遗迹——黑石沟土石堆考
一、通过穆克登定界的第一手资料看黑石沟
二、光绪年间两次勘界与黑石沟
三、黑石沟及土石堆的长度
四、小结
图们江正源考
一、穆克登确定的图们江正源
二、光绪勘界时围绕图们江正源的争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从地理学上确定江源的因素看图们江正源
四、小结
光绪年间两次勘界的再评析
一、光绪十一年勘界的总署奏议及双方不同的勘界结果
二、光绪十三年复勘的总署奏议及双方不同的划界主张
三、双方围绕树立“十字碑”的交涉
四、小结
图们江边是否树立“十字碑”考
一、中方的“十字碑”树立计划及朝鲜的反对
二、“毁碑说”的产生及其原因
三、小结
中朝边界的形成特点
一、朝鲜的北拓政策和鸭绿江、图们江边界的形成
二、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定界与长白山边界的形成
三、光绪十一年中朝共同勘界
四、光绪十三年第二次共同勘界
五、中日《间岛协约》的签订
六、小结
第三编 “间岛问题”研究
1907-1909年日本调查“间岛”领土归属问题的内幕
一、“间岛”假定区域的调查及长白山踏查活动
二、中井喜太郎和内藤湖南的文献研究
三、外务省出台对清谈判策略及《间岛协约》的签订
四、小结
中日两国有关“间岛问题”和东三省“五案”的谈判详析
一、日本挑起“间岛问题”和谈判策略的形成
二、“禹迹洞事件”和东三省“六案”的1-7次会谈
三、中方欲提交海牙仲裁及日本的反对
四、日方在杂居地朝鲜人裁判权问题上让步
五、悬案达成妥协及条约文的最终定夺
六、小结
试析1907-1909年日本界定的“间岛”地理范围
一、“间岛”名称的由来和日本介入调查
二、统监府派出所界定“间岛”假定区域及其扩张活动
三、外务省减缩“间岛”范围及《间岛协约》中的“朝鲜人杂民区域图”
四、小结
中韩两国研究“间岛”问题的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一、韩国学界的研究思路
二、中国学者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三、小结
第四编 长白山踏查记
中朝边界踏查记——长白山土堆群的新发现
一、定界碑与黑石沟小史
二、林间通视道及黑石沟东南岸的土堆
三、董棚水、图们江发源地及黑石沟下游
四、踏查黑石沟下游及发现“图和”公路的土堆群
五、详探“图和”公路沿线的土堆群
六、寻找黑石沟的终影
参考文献
索 引
图 索 引
后 记
精彩书摘
有关1907-1909年中日“间岛问题”的谈判,中日韩三国学者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研究结论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学者一般认为由于中方的软弱,日本拿着本属于中国的间岛领土权与中方讨价还价,从而使中方丧失了东三省“五案”的利权。韩国学者则认为日本在窃取朝鲜的外交权以后,以获得东三省“五案”的利权作为交易,将本属于朝鲜的间岛领土权丧失掉了。日本学者认为中日谈判的结果双方达成了双赢的局面,即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各有所得。那么,在分析各方的利益得失之前,要搞清楚间岛的领土权到底归属于谁?日本在谈判中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认识的途径和过程如何?对于这些细节以往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要想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必须具备对清代中朝边界史的学术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对日本通过实地踏查和文献研究,获得间岛领土权属韩的证据薄弱这一结论的过程有深刻的认识。
另外,学界有关“间岛问题”谈判过程的研究,以往较多使用第二手资料,如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1-8卷),而使用第一手谈判资料较少,尤其对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收藏的《間島ノ版図ニ関シ清韓両国紛議一件》和韩国《统监府文书》利用得不够。笔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利用第一手谈判资料方面用力颇多,力求综合利用中韩日三国的第一手谈判资料,分析中日双方围绕“间岛问题”和东三省“五案”进行谈判及讨价还价的过程,尤其对中方为了维护领土、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和迫于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不得不在部分利权上做出让步,进行了客观评价。
最后,学界以往研究中朝边界史,多进行文献研究即纸上谈兵,搞实地踏查较少,为了解决中朝边界史的难点和疑点问题,笔者曾多次前往长白山实地踏查,不但在天池东南麓约4公里处确认了穆克登立碑的旧址,还在黑石沟东南岸发现了石堆、土堆遗迹,特别是通过与相关地质学家、火山及考古专家的联合考察及结合文献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堆标确为穆克登定界遗存的可靠性。
本书的第一编探讨了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定界的碑址、立碑的性质和图们江上游边界的走向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参与定界的朝方人员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译官日记、军官驰报和接伴使的状启等,再结合康熙《皇舆全览图》、齐召南的《水道提纲》,以及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的《白山图》(本书图3)等,考察和辨别穆克登的立碑处即是后世发现的碑址所在地——天池东南麓约4公里,一些学者所主张的“移碑说”不成立。
第二,考察穆克登立碑的性质是属于清朝单方面的查边,还是两国的定界。分别从穆克登有关朝鲜“得地”的言说,朝方认可的得地范围,朝鲜接伴使的使命,以及穆克登查边活动对中朝两国边疆环境特别是朝鲜边疆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穆克登奉旨查边属于两国之间宗藩关系下的一次定界。
第三,考察了穆克登确定的图们江上游边界的走向,特别是其中无水地段堆栅的走向,阐明这是长白山地区最早的陆上边界线。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踏查的结果,分析了从立碑处到图们江上源的土石堆、木栅的走向,特别是木栅朽烂对后世图们江边界的错误认识造成的不利影响。
作者简介:
李花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明清以来中朝边界史、中朝关系史。著有《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等。
摘编自》边疆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