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什么特色年俗(韶韶昔日老南京)
南京有什么特色年俗(韶韶昔日老南京)
韶韶昔日老南京“七月半”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老南京俗称“七月半”,也有叫“尝新节”“鬼节”“中元节”等。老南京昔日过“七月半”的仪式丰富又隆重,这天人们喜吃新粮食;家庭做“油茄饼”;少年娃开始忙捉蛐蛐等。今天就来韶韶“七月半”的习俗。
“七月半”喜吃新粮食
阴历七月十五,许多老南京称为“尝新节”,即在阴历七月十五这天吃刚收获的新粮食。每年到阴历七月十五这天,乡村已收获到当年的春种玉米、山芋,当年最早栽插的水稻等新粮食。城里人一般无条件吃新稻米,新收割的早稻,又称黄稻,城里的老南京称“中熟米”。黄稻出米率低,郊农一般自己留吃不出售。城里人可以吃到当年的新玉米、春种山芋等。城里人若想吃新米,要跑远路赶乡镇集市才能买到新稻米。盛夏气温太高,城里人也就不在乎吃新米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栖霞、雨花台区属南京郊区,江宁、溧水、高淳属镇江专区管辖的郊县,属纯生产粮食的乡村,人们在田间全凭双手干活,很少用化肥农药等,人们每天劳作就盼粮食作物有个好收成。当时根据季节生产粮食品种,因此新粮食特别好吃,也就显得金贵。
“尝新节”放假两天
地处江南的南京郊区虽称“鱼米乡”,但以小山丘地带为主,地形高低不平。水稻田称“田”,得确保充足的水源供给。没水源的只能称“地”,种一些旱作物。有了水源,并开发成水稻田后才能长出稻米,而“地”只能“望天收”,长出一些低产量的杂粮作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笔者曾到江宁偏僻的小山村插队落户,那时的郊农被称“社员”,每到阴历七月十五“尝新节”时,我们村子里的生产队长总会提前宣布过“尝新节”了,社员各家放假两天。头一天给社员准备时间,将刚打下的新稻挑到周边大队办的粮食加工厂碾成米,此时大队粮食加工厂热闹起来,碾米机前热闹非凡,社员们从四处挑来的稻箩排起长长的队。
第二天“尝新节”正日,郊区平时忙,难得过个节,人们很重视。吃新米最好能就着猪肉,那更是“神仙过的日子”。那时村上的代销店一般不卖猪肉,更无农贸市场。于是清晨,家中孩子少、经济负担轻的有条件人家,纷纷到公社集镇去打肉,通往集镇食品站的乡间小路行人比平时多,如同过大节。
“七月半”做“油茄饼”
老南京过节,往往会有节日的独特食品,过“七月半”也不例外。农历七月盛夏,正是茄子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旺季。
旧时人们为上供已故亡人有足够丰富多彩的食物,老南京会出城亲自到郊外买些刚收获的玉米、南瓜、山芋、枣子、莲子等新农作物,精心烧制好敬供。在“七月半”这天,普通人家习惯做“油茄饼”当供品,也不用太多的花费。听当时的老人说,已故亡人此时已很饿,仅求得吃个饱,油茄饼算上档次供品。实际上,这些食品上供后还是到了世人口中,如今“油茄饼”这个七月半供品被不少年轻人“遗忘”,渐渐发展为过节的“专门美食”。
农历七月半时,南京的茄子大量上市,价廉物美,当年老南京什么季节吃什么菜,夏季就爱吃茄子。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成油茄丝。有的老南京选择宽肥的茄子,直接切成一块块圆饼,涂上一层带葱末细盐的稀面糊,放油锅内炸成“油茄饼”。这种饼在当时就是上等敬供品了。有的老南京贴出条幅:茄饼家家设祭筵,盂兰盆会太喧闹。说的就是过七月半时,“油茄饼”是独特的节日食品。
少年娃“七月半”捉蛐蛐忙
现代人虽然仍有玩蛐蛐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怀旧,五六十年前,玩蛐蛐的主要是少年小孩。
那时小孩也过“七月半”,与大人过的方式不同,他们忘不了“七月半”也是“蛐蛐节”,开始逮蛐蛐。蛐蛐属秋虫,刚立秋时很少听到蛐蛐鸣叫。只有到“七月半”前后才可遍地听到这种悦耳的“秋听”。五六十年前,城里几乎没有高楼,水泥路、柏油路也少,却有小菜地。许多人家有大院,生长着荒草丛,因而有秋虫。不过“七月半”时逮蛐蛐也较难,因为此时有“白米饭”虫子。“白米饭”是秋虫的幼虫,会蹦会跳,体外尚有一层幼虫皮裹身,雄性蛐蛐还不会咬斗,也不会鸣叫。
到“七月半”时,秋虫中的油葫芦、“棺材头”品种长得酷似蛐蛐,小孩闻声而去,翻砖石扒泥土,看到秋虫就用蛐蛐罩逮。但往往忙了一气,满头大汗,逮时来不及细看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忙了一气误逮到许多“假冒货”蛐蛐。不过对有的孩子来讲没关系,家中养鸡鸭。那时城里人以住平房为主,有的人家还有院子,那时城里允许在院里饲养家禽,逮到“假冒货”蛐蛐就直接喂家禽当鸡鸭食,家禽吃了秋虫下蛋也增多。因此,“七月半”小孩逮蛐蛐“广逮薄收”,家中大人也喜欢,一次能逮到三五只蛐蛐玩就很幸运了。不过这更加激起少年娃逮蛐蛐的兴趣。
这个季节,清晨天亮早,大点的城南娃儿到城墙根或出城到雨花台、三烈士墓(现功德园)偏僻荒地里去逮蛐蛐,其乐无穷。
秦淮河边放河灯
在六七十年前,仍有老南京保留在“鬼节”晚上放河灯的习俗。那河灯是手工扎的,用浸过蜡的硬纸板剪成莲花形,上面插着蜡烛,或用油和面粉做成“灯碗”装豆油并点上灯。
宋代道教曾提倡规定中元节燃河灯、济孤魂。以后“七月半”,放河灯渐渐扩大到民间。实际上,放河灯是表示活着的人对逝去者的一种悼念,同时也是对活着人们的一种祝福。入夜,在秦淮河边,在当年保留的河湖里,老南京放河灯时口中祷告,期盼着和谐而安详的生活。
周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