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白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李白千古名句背后)

李白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李白千古名句背后)当然不是,这首诗不仅有写送别,而且送别之情至深至切。这首诗果真没有写送别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全诗气势恢宏,描写了楚地的壮阔绚丽景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首诗历来也有争论,就是题目“送别”两个字,全诗并没有写送别,也没有送别的离情别绪,清朝文学家沈德潜也认为“送别”二字“可删”。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李白千古名句背后)(1)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全诗气势恢宏,描写了楚地的壮阔绚丽景色。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这首诗历来也有争论,就是题目“送别”两个字,全诗并没有写送别,也没有送别的离情别绪,清朝文学家沈德潜也认为“送别”二字“可删”。

这首诗果真没有写送别吗?

当然不是,这首诗不仅有写送别,而且送别之情至深至切。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诗人之前一直在蜀地生活,游览峨眉,隐居青城,这次远渡荆门外,开始全国漫游,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写诗一向随性而发,不拘于格式,但是这首诗实实在在是标准的五律。

我们先看首联:

  •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不是现在湖北荆门市,这里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要格外注意这个内容)。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李白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李白千古名句背后)(2)

前两句直接写出了出行方式“渡”,就是坐船,现在到了 “荆门外”,目的是“楚国游”。

很简单,对吧?

那么,这句话还有其他信息吗?看过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对我很熟悉,我喜欢在字里行间抓信息,那么这个简单的开头,还有哪些信息值得我们留意呢?

首先,必须要的就是“远”字,这说明从李白的家乡出发,到现在荆门山,路程已经非常远了,也就是说诗人其实已经坐了很长时间的船了。

这说明了什么?

你可能说没啥意思啊,坐了很久就很久呗,没啥特别的意思啊。

如果都这样读诗,一点都不好玩啊,都只懂表面意思就太索然无味了。

大家想想一首诗,就这短短几十个字,即使再精炼,也很难完全把诗人此刻的状态全部表达出来。诗人没有写出来的,就只能靠大家去想象,去把它补完整。如果我们读诗,不去补完整诗人的此时状态,就很难明白诗中意味。这也是很多人读不出来这首诗“送别”含义的原因。

回到正题。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个对美景毫无抗拒力的人,从家乡到荆门山这段路程中,有没有美景?比如三峡,包括他后来自己也写了《早发白帝城》,很显然,这个路程中,风景也是美不胜收的。

那么,为什么要写“荆门外”的景色,而不写路途其他的景色?都是写景,哪里不是写,对吧?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这里要体会出来。

这个答案其实很明显:荆门山外的风景和荆门山内的风景是不一样的,而且可以断定,荆门山内的风景,诗人非常常见,习以为常,因为这就是他家乡的风景。

我这个推断,你们有没有异议?如果有,可以留言一起探讨。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就是诗人很有可能把“荆门内”所有的景物都当作了自己家乡的一部分,因为坐在船里,看到这里的景色就是和自己的家乡差不多,按照诗人的浪漫思维,在他心中“荆门内”就是家乡。

以上信息的推论,不光是因为“远”字,还有这个“外”字,都可以充分说明荆门山其实就是诗人心中家乡内和家乡外的分界线。而事实上,我们看前面“荆门”的注释,也能够发现荆门山就是“楚蜀咽喉”。

这都是首联告诉我们的信息,就是这么丰富,我们可以判定之后写的所有风景,都是荆门山外的风景。

我们来看颔联。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李白千古名句背后)(3)

大荒,不是指荒地,这里指广阔无际的田野。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滔滔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这两句话,是千古名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似,但是我个人以为杜甫还是略胜一筹,这个不展开说。

但这两句,古今读者评价都非常高,写出了楚地风景气势壮阔。

诚然不假,风景写的很好。但是这两句也隐含有离别之味。

首先看这个“随”字,它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逐渐,是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像之前我们读的韦应物那句“东南山豁大河通”,这个山豁是很突然的,但是这里不是,这里有一个渐渐远去的过程。

其二是诗人看的比较久,山在慢慢变得越来越矮,但是诗人的目光何曾转移?

你看,按照我这样一分析,是不是有一点点离别的味道?

诗人为什么要盯着这些山,看着他们慢慢变矮?这不明显就是不舍吗?再联系前面的分析,这山是什么?这山就是家乡的山啊。

其次,看这个“尽”字,是不是更加突显出诗人从高山峻岭一直看到平野的那种不舍?“随”和“尽”明明白白写出了诗人的留恋和不舍。

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山随平野尽”,不仅是对景色的描写,更写出了一种告别的仪式感,是诗人在心里对家乡的山的告别。

再看“江入大荒流”。

江水浩浩荡荡,奔向广阔的平野。好一幅波澜壮阔的场面,不愧是李白!

这个“入”字,在整首诗里历来评价很高,确实够力。被崇山峻岭夹着的长江,蓄势已久,在荆门山外,一泻千里,恣意流去。

这是一幅阔大的场面,很能够表达出诗人此刻的心境,就是非常欢快,也暗示出诗人渴望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壮志。

在这里,也有一丝丝隐含的意思:看着家乡的山逐渐远去,诗人更想用一句安慰的话来和山告别,“江入大荒流”这里就有一点像是诗人对山的告别之词,“不用担心我,我即将去实现我的抱负”。

于是,和山的告别,在这里已经完成。

我们看颈联。

  •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李白千古名句背后)(4)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说: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通过“飞天镜”,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已经不是刚才的“江入大荒流”的壮阔场面,而是江水已经回归了平静。

这也暗示着诗人,经过和家乡的山的分别,现在自己的心境也慢慢恢复了平静。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隐含的含义?我们和后一句“云生结海楼”一起连着来看。

在李白的家乡蜀地,能不能经常见到“水中月如明镜”、“云中天似海楼”的景色?

高山峻岭,水流肯定很急,不可能出现明镜一样的月亮,对不对?

海楼就更难看到了,江面辽阔是海楼出现的前提条件,这个蜀地肯定很难见到。

也就是说诗人与家乡告别后,看到了两种之前从未见过(因为诗人首次出蜀)的奇妙景色,而且在白天和夜晚分别见到。

通过以上我们的分析已经可以确定两个问题:

这两种景色美不美?肯定美!

这两种景色家乡有没有?肯定没有!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问几个直击诗人灵魂的问题:

1、你出门在外,有谁陪着你呢?

当然没有,因为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个人出来的。

2、那我们不说人,退而求其次,有没有熟悉的景物陪在你身边呢?

这个问题是不是直击到了诗人的灵魂?李白想了想,山没有了,因为已经告别完了;那么月呢?结果月和家乡的完全不一样啊;那么云呢?云也不一样啊。

到这里,你们发现了这一份埋藏很深的孤单感了吗?

这就是我们的伟大诗人李白,他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深深地藏在山、月、云之后,当他发现家乡的山、月、云都已经不在身边之后,深深的孤单感便油然而生,甚至是腾空而起。

这是一种深深的孤单和寂寞,这是壮阔和绚丽的美景背后,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又有多少人,在这里读懂了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

真的像沈德潜说的那样,全篇没有离情别绪吗?

一首表面看起来描写景物壮阔绚丽的诗,背后隐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这需要反复读,反复品味,这需要我们静下心去理解李白,去和李白做知心朋友

还是那句话,我并不比大多数人聪明,我只是花的时间比较长,我试图通过每处景每句话每个字去理解我们的伟大诗人,这就是我努力坚持的东西。

当然,如果我能够让更多人更深刻地理解唐诗,我会感到更加有成就感,也会更有动力。

所以如果你觉得我的分析还不错,恳请您看完之后加个关注,这样我会更有动力为大家解读更多好的诗篇,在此谢过。

我们接着看下一联。

  •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李白千古名句背后)(5)

仍:依然。怜:怜爱。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这句话是紧承上一联的。

李白发现身边的山、月、云都已经不是故乡的景之后,环顾四周,终于发现水,它仍然是从故乡来的啊,它仍然在陪着我。

在这里,大家都能够读出来,这是一种无奈的安慰,这是找遍周围一切景物之后,心中仅存的一丝安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前面没有读懂诗人的离情别绪,这后面两句会不会觉得很唐突?前面都在写景,而且表面看出来,诗人很高兴很快乐,怎么突然到思乡了呢?

如果没有前面的感情积蓄,怎么可能会有后面的感情落脚点?

这里插一句,我们要注意,首联和尾联也是相互呼应的,“渡”和“行舟”,“远”和“万里”,我们在写诗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的关联,不然很容易脱节。

好了,我们对全诗进行梳理。

  • 5、全诗脉络梳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首诗就是靠背后的“思乡”这个感情线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条感情线,尾联和前面三联表达的情感就会显得非常脱节,这是写诗的大忌。

首联交代和家乡分别的地点,就是在荆门外,从这里开始逐渐和家乡分别,首联也是统领全篇。

颔联,主要写的是和家乡山的分别。

颈联,写的是诗人在无意中已经和家乡的月、云进行了分别。

尾联,诗人找到了一丝安慰,家乡的水还在送着我。

看到了吧,全诗脉络非常清晰。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为了写他乡的壮阔绚丽景色,而是通过写他乡之景来反衬内心之孤。

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好了,这期就分享到这里,欢迎您关注并转发,深表感谢!

(注:文中所有观点都是本人自己所思所写,目前只发在今日头条,严禁不署名粘贴。当然感谢头条内部转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