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丹跟吴京哪个厉害(你觉得谁会更厉害)
甄子丹跟吴京哪个厉害(你觉得谁会更厉害)这不是吴京第一次宣扬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在总结《战狼2》票房为什么这么高的原因时,吴京把这归根在自己点燃了大众的爱国心上。今天,甄子丹又上了新闻,他否认了曾经看不起吴京的传言,气愤表示:“你们造谣断章取义抺黑本人我一定以法律追究到底。”他还指当年要求监制多拿500万拍摄,所以才有了江湖传言中那一段能载入中国动作电影史的后巷之战。比起甄子丹的人到中年忆当年,估计吴京是不会有什么时间去回应的,他太忙了,这一个月各种采访不断,各种金句也一次次能点到大众的G点。
中年人的危机,除了在保温杯里加上枸杞,还有回忆过去的恩怨情仇。
《战狼2》票房依旧高歌猛进,除了吴京习惯了上热搜,曾经跟他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儿,一个多月来都上了遍热搜。
比如曾在《杀破狼》与吴京合作而传出不和的甄子丹。
两人不合传闻也再次疯传。
今天,甄子丹又上了新闻,他否认了曾经看不起吴京的传言,气愤表示:“你们造谣断章取义抺黑本人我一定以法律追究到底。”
他还指当年要求监制多拿500万拍摄,所以才有了江湖传言中那一段能载入中国动作电影史的后巷之战。
比起甄子丹的人到中年忆当年,估计吴京是不会有什么时间去回应的,他太忙了,这一个月各种采访不断,各种金句也一次次能点到大众的G点。
而在总结《战狼2》票房为什么这么高的原因时,吴京把这归根在自己点燃了大众的爱国心上。
这不是吴京第一次宣扬自己的爱国主义。
此前国内媒体报道,BBC等外国媒体在评价《战狼2》时都提到了影片的“民族主义”倾向,吴京的反应也是“我爱国,我无罪”。
事实是,查下这篇BBC的报道就知道,报道先是简单概括主要情节,表示这是一部“好莱坞模式”的英雄主义影片,唯一不同的是主角换成了中国人。
之后开始引用国内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是中国最好的动作电影,为这些热血男儿震惊,泪水澎湃”“影片中的动作场景,完全可以和好莱坞制作相媲美”等等。
在总结《战狼2》成功原因的时候,也指出这部电影上映的时机恰好是“90周年建军”。
同时也写了部分网民对此的不同意见,“这只是符合政策的表现””我们过去经常嘲笑个人英雄主义 但更糟糕的是给超级英雄捆绑上爱国主义”…..之后又说了一下《建军大业》没有这部电影成功。
读完全文不难发现,并非是国内媒体报道的那样,直接将《战狼2》同“民族主义”划上等号,BBC可以说很客观的引用了人们这部电影的正反评价。
将谈论爱国同观影形成如此大范围的奇特共振,在种种时局的映衬下,这似乎是第一次。这种应景还反映在了吴京自《战狼2》宣传期起,都能找到的引发社交传播的金句频出。
上映之前,他谈自己“不能被资本强奸”
到了影片上映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吴京忽然格外强调爱国——
他声称那些所谓“爱国生意”的批评,是因为看不惯中国强大。
对于他在护照上加上的那句话的质疑,吴京在接受采访时公开“硬怼”:
“从1986年开始出国我就想说这句话,办签证就是种侮辱,跟挖祖坟一样,我那年就说‘别等我们中国牛了’,现在这个时刻被我等到了,我说的就是个事实。我跑路演的时候,有利比亚撤侨的观众看好几遍还哭,跟我说最感动就是这个镜头,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其他一等公民只能看着中国人先走。我没有错,中国强大了不好吗?如果觉得不好,请移民。”
这些金句频出,社交传播能力无疑对影片宣传相当有利,有时候一两场路演宣传下来,吴京就找到引发社交传播的诀窍。
如果说,《战狼2》为主旋律战争动作大片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制片思路,吴京则是为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在“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口号下,重新找到了新的释放点。
在他之前,是踢掉东亚病夫招牌的李小龙,是功夫宗师形象的李连杰,是在好莱坞代表中国功夫的成龙。
但在能够怒斥批评《战狼》的声音是因为“跪久了”之前,吴京似乎总缺一口气。
他起点不可谓不高,出身武术世家,接受名师吴彬的严苛训练,是李连杰的同门小师弟。
21岁那年,吴京被师傅吴彬推荐给了《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
于是,和他的师兄李连杰一样,吴京也成了一名功夫演员,出演了平生第一部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当时的宣传是“李连杰之后,且看吴京功夫”。
这是他自6岁练武,8岁拿全国冠军,15岁进入北京武术队之后的人生第一次“转型”,可惜,第一次“转型”的时候,就被定位成了“小李连杰”。
这世上比默默无闻更残酷的是,被定位成某某第二,更何况《少林寺》的成功几乎是无法复制的现象级电影。
李连杰因为《少林寺》成为“功夫巨星”,家喻户晓的时候,恰逢文革解禁,人们对于文艺有种天然的迫切。而等到吴京挂着“李连杰第二”的名头拍功夫电影的时候,已经整整过去了14年的光景。
95年恰好是香港电影日落西山的时候,更何况是功夫电影,他的第一次“转型”注定湮灭在功夫电影无可挽回之际。
拍不了功夫电影,那就只能去拍电视剧。
《太极宗师》中飘逸正气的杨昱乾
《小李飞刀》中那个有些坏坏的阿飞
一个个不外乎是外表俊朗,气质干净的翩翩少年郎,比之现在的小鲜肉演员长得也差不了哪里去,虽然在拍完《太极宗师》之后,吴京“功夫小子”的名号更响了。
从1998年到2005年,这7年时间,吴京一共拍了17部电视剧,尽管有《小李飞刀》这样人气还不错的电视剧,但吴京都缺少个人标签。
吴京不甘心,或者是从那时候,他就开始不怎么喜欢小鲜肉了。
更重要的是,那些电视剧拍的时候,都会用武替。
“那个时候,内地没有人愿意拍功夫片,有几部打戏还都做得很糙,我天天跟替身打,我都要变成替身了。不行,我会丢的。任何一个动作演员,都非常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动作时代。”
他决定去香港闯荡。
港漂不好做,每天都要去拜访制片人、导演。“你若有名就片约不断,你若无名就没人理睬”。整整一年,他都没有戏约。
这其实不难理解。李连杰去香港的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等到吴京再南下香港的时候,已经是2003年,彼时香港影坛已经式微,李连杰去了好莱坞,袁和平、徐克都开始了合拍片,好的导演,好的资源都纷纷北上。
人家都北上揾钱,吴京却还在香港寻求自己的“功夫梦”。
终于,吴京在电影《杀破狼》中获得客串机会,饰演冷酷、嗜血的杀手阿杰。
这个只有一句对白的角色十分出彩,但是从内地武侠剧的男一号突然变为港产动作片的无台词反派配角,吴京的第二次“转型”,甚是让人吃惊。
他扮演的杀手和甄子丹扮演的督查那一段在后巷上演的经典搏杀,现在在各种八卦中都有提及。
如开头所说,各种江湖传言都称,在拍这场对砍戏时,名气更大的甄子丹故意打压当时还未在香港站稳脚跟的吴京,打的时候故意下重手,光甩棍就被打折了四根。
对于这一段,吴京在后来的采访中只这么提过:“有一些朋友评价说吴京你那场戏太棒了!你所有的仇恨都写在脸上了,我说哥们儿,那是真疼啊!”
事实真相不得而知,但彼时,作为香港本土的“功夫巨星”甄子丹和吴京一样,都是各自不得志。
也正是这个冷血的角色,让吴京获得了很多香港电影的赏识。
他的第二次转型,让他在之后接拍了《黑拳》《男儿本色》《双子神偷》《夺帅》,都是这样的狠角色,甚至有一些被当作B级片。
在香港的十年里,从《杀破狼1》的反派到《杀破狼2》中的正面角色
吴京在香港的累积另一个标志性节点就是首次自导自演的动作片《狼牙》。
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是吴京个人的功夫秀,从头打到尾,甚至还有一人打一百个人这样的场景,拳拳到肉的无替身,但据说吴京因为没明白市场到底在哪里,还因此放声大哭了一场。
结果狼牙第一周票房只有 500 万。也正是在这一年,甄子丹凭借《叶问》大火。
有了属于自己的功夫新形象,由于和《叶问》撞档,甄子丹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武术冠军大街上多的是,但未必个个都能成为功夫明星。”
这句话被认为在影射吴京。
也就是在那年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说,二十多岁人们叫他功夫小子,现在他快四十了,人们还叫他功夫小子。
“成龙有《警察故事》,李连杰有《黄飞鸿》,吴京没有代表作。”他觉得自己正在迷失方向,在博客里写下了“我不想怪时运不济,也不想怪天意弄人,但到了这个岁数,真的时不我待”。
有时候比起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的方向。
吴京离开香港,回内地继续拍电视剧。
第三次的转型,他终于找到的自己的定位——军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后,吴京去灾区做志愿服务,结识了一批军人,这给了他启发,正在寻求突破的他发现中国没有真正的军人形象的硬汉。
2010 年吴京给高群书拍的《西风烈》上映, 他在这部高群书自编自导的电影里尝试了准军人形象,虽然电影评分不高,但吴京饰演的身怀绝技的西部警察“羊倌儿”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里面有一句台词是:“只有我哥死了,我才能当警察,还是他妈的辅警。我他妈不服!”
估计是当时吴京内心的写照。
不服的吴京,认识了刘猛,江湖传言刘猛是吴京的贵人。
一方面是吴京在2012年,主演了刘猛的作品《我是特种兵2》,拿下了国庆收视率票房冠军,发现了自己的军人定位,“后来我就琢磨,什么样的角色能够达到我的目标跟理想,军人”。
另一方面是刘猛作为前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影视部导演,帮吴京搭上了南京军区这条线,这为吴京后来拍摄《战狼》系列奠定了基础。
南京军区文工团后来成了《战狼》出品方之一,为《战狼》的拍摄调动了各种坦克、飞机等等资源。
2015年,为筹备《战狼1》,吴京到南京军区特种部队训练了18个月,机械、布雷排雷、跳伞等多项成绩在特种兵中名列前茅。
2015年,整个娱乐圈开始疯狂购买IP,分析各种风口,没人看好吴京,某投资方临时决定撤资的时候,他只能抵押上自己的部分房产。
直到电影出来,大家发现,原来主旋律电影还能这么拍——用电影逻辑去包裹主旋律的内核,用电影手法去表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虽然《战狼1》完成度并不高,但是,吴京集功夫高手、特种兵和爱国者于一身的硬汉形象,终于替代了曾经的“功夫小子”和他港漂十年的反派狠角色。
更为让人吃惊的是,吴京从《战狼1》的宣传开始,就展现了自己营销高手的一面,在某电视采访时,他被问到是否认识EXO时,他直言一个都不认识,还反问:“男的女的?”
正是因为这句反问,引爆了饭圈的话题,EXO粉丝以各种方式抵制吴京。也因此,反而激起了普通民众对《战狼》的好奇。
最后,《战狼》以八千万成本,卖出5亿的票房,吴京成功了。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今年《战狼2》引爆了整个夏天,成为了国内历史票房冠军。
《战狼2》引发的热议中,有一句甚是经典:
吴京本来想当下一个李连杰,结果却成了成龙。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确切。
首先,《战狼》系列这种“商业动作片 主旋律”的电影制作模式,跟成龙的“一带一路”电影还是有着不同。成龙的谐趣功夫个人标签,早在他好莱坞时期就已经成型。
而吴京的胜利,来自于他将国家形象,将宣扬国力,在“大国崛起”背景下用好莱坞工业体系助燃了民族热情,助燃了这民心所向。
自2008年奥运后社交网络上民族自豪情绪快速蔓延,到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战狼1》票房爆发……
民族自豪感与娱乐大众之间,就像吴京自己说的那样,“嚓”一声点亮了火柴,着了。
当全世界都在找风口囤IP,期望变现的时候,吴京沉住了气,挖到了这个巨大的金矿,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舞台,从被资本追赶驱使,成为了资本的主人。
他在成龙、李连杰和甄子丹之后,开创了自己的动作片时代。
只是,当吴京为中国的硬汉证明,用电影本身作为这爱国使命的助燃,是否还能想到现在因为《战狼2》成功而引发的种种争议背后,有着怎样的意识形态漩涡?
▲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或添加Exiaojun666
勾搭E小君进群玩耍,有机会获明星独家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