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 杏仁点 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3):2 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2):3 引天应地点

<<浅析米芾作品中“侧”的写法>>(之一)

侧,“永”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古人所言“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

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 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2):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

3 引天应地点

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3):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

4 杏仁点

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4):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

5 平点

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5):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

6 右趯点

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6):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

7 坠石点

此点多逆锋入笔,行笔或左下或右上,围转下顿,回锋收笔,如高山坠石,势劲而深陷红壤,破石穿木。如图(7):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7)

8 弯月点

逆锋起笔,按笔左下围转,提笔回锋收之。如图(8):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8)

除此之外,米芾行书作品中又有许多“侧法”的异势现象,如“带下点”、“两向点”等,皆由以上侧法化出,在此不再一一尽述。 2006-4-5

注:参考米芾作品有《苕溪诗》、《蜀素帖》、《芾非才当剧帖》、《研山铭》、《致葛君德忱尺牍》、《箧中帖》、《李太师帖》、《与知府帖》、《适意帖》、《拜中岳帖》、《向乱帖》、《闻张都大宣》、《致知府大夫丈帖》、《清和帖》、《多景楼诗帖》、《元日帖》、《德行帖》、《伯充帖》、《砂步诗帖》

<<浅析米芾作品中“勒”的写法>>(之二)

勒法,即横画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

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在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

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D 勒的用笔分类。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

有些笼统。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在此,笔者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

为了表述方便,根据勒的形态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暂拟名称如下:

1 纤丝牵连横

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如图(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9)

2 圆头下顿横

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如图(2)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0)

3 大头横

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如图(3):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1)

4 扁担横

起笔或藏或露,收笔略顿,不与下笔形成连带关系。其特点是,中间纤细两端粗重,状如扁担。如图(4):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2)

5 呼天喊地横

起笔裹锋逆入,收笔顺势带出,形成两个相反的钩角。如图(5):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3)

6 大头下钩横

起笔粗重,骤然提笔上行至尾端,顺势向下带出钩来。如图(6):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4)

7 平头下钩横

横画整体上发力均匀,起笔或藏或露,收笔向下带出钩来。如图(7):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5)

8 尖头上挑横

侧锋入笔,水平方向平动顿笔后提笔上行翻挑。因横画中段顿笔早晚及发力大小各异,形态上也就有所差别。如图(8):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6)

9 尖头横

起笔尖利,收笔护尾,形状略短,小者近似于平点。如图(9):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7)

10 梭子横

起笔收笔迅猛,发力在横画的中间,故而两端尖细,中间粗重,形似梭子状。如图(10):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8)

11 铁杵横

此横注重藏头护尾,粗细几无变化,金石气息浓厚。如图(1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19)

<<浅析米芾作品中“弩”的写法>>(之三)

弩,又作“努”,“永”字八法之一,指竖画的写法。根据其形态特征,又将它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铁柱竖三大类。现就米芾作品中“弩”的写法略作分析。

悬针竖

折锋向右,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末笔出锋收之,呈针尖状者,谓之悬针竖。宋代姜夔《续书谱》云:“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在此,姜夔将悬针竖从状态上作了简单阐述,具体到作品中,笔者又将其归为以下几类:

1 尖头外拓悬针竖

起笔裹锋直入,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收尾。笔画中段呈外拓弧线。如图(1):

2 尖头悬针内擫竖

轻起轻收,发力在竖画的中段,内边沿线微凸,外边沿线凹入,状如强弓。此笔画多用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中。如图(2):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0)

3 露锋悬针竖

起笔搭锋略顿,顺势而下,收笔状如针尖。具体又分为垂直悬针和欹侧悬针两大类。即有些笔画状如引绳,有些因考虑与下字的呼应,而呈现左欹右倾状。如图(3):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1)

4 藏锋悬针竖

逆锋入笔,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收尾呈针尖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藏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起笔未必都做到了藏锋的细微动作,但因与其它笔画的衔接,而有了藏的感觉。其形态也有正侧之分。如图(4):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2)

5 柳叶竖

起笔多与一些笔画拈连,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向左带出,状如柳叶。此笔画夸张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将竖钩写柳叶竖的现象。如图(5):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3)

垂露竖

“垂露法,口诀云:锋管齐下,势尽杀笔缩锋。又始笔而极力,终驻锋而作弩,又无垂不缩,以此顿笔以摧挫为功。”(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这是就垂露竖的整体笔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来看,似乎不尽如此:

6 尖头垂露竖

起笔裹锋直下,发力先提再按,收笔略顿回锋。此笔画上端尖细,收笔浑厚圆劲。具体又分为尖头正垂,尖头欹侧两大类。如图(6):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4)

7 垂露内擫竖

起笔或藏或露,笔行至竖画的中段内敛至末尾顿笔向上围收。如图(7):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5)

8 垂露外拓竖

这种笔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现的较少,与垂露内敛竖在笔画中段用笔正好相反,呈外拓状。如图(8):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6)

铁柱竖

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云:“铁柱者,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山’、‘由’等字用之。”

观照米老诸多法帖,我拟将铁柱竖分为两类:。

9 第一类,如戈守智所言:“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在这里,起笔有藏露之分,行笔多快捷短促,被下边的笔画拦截。如图(9):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7)

10 第二类铁柱竖以圆笔入,注重藏头护尾,且不为其它笔画所囿,形态较长,粗细没什么变化,如铁柱耸立于世,篆籀气息浓厚。如图(10):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8)

<< 浅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写法>>(之四)

“趯”,永字八法之一,指钩的写法。作钩要驻锋提笔,突然趯起。正如李世民《笔法论》所云:“趯须存其锋,得势而出。”清代《佩文斋书画谱》载《书法三昧.运用》云:“钩之祖,趯法也。柳宗元云:趯宜蹲而势生。其法蹲锋上出,险势傍分。然亦分三体:左如‘氏’、‘长’字,须长趯以应右。右如‘门’、‘丹’字,须长趯以应左。中如‘东’、‘乘’字,趯须朝上。”可以看出,古人就趯的方位特征,将其分为左中右三大类。笔者拟就此思路,浅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写法。

1 戈字钩

又称斜弯钩。在米芾作品中,此类钩法多一带而过,钩角小,常与下一笔形成连带关系。也有在趯处略顿收笔的。如图(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29)

2 反立刀钩

弩画收尾处驻笔侧锋向右拖出继而上挑收笔,常与次笔画形连。如图(2):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0)

3 鹅尾钩

笔行至弩画末端,右转平行,进而蹲锋上挑。在这里,又有两种现象:A 以右转平出略顿代趯;B 以右转平出下带勾替趯。此皆鹅尾勾的异势现象。如图(3):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1)

4 蟹爪勾

在弩画末端蹲锋向右平拖少许,继而向上迅速挑出。这是米老从大王那里化为己用的笔法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比较普遍,且常与下一笔拈连。如图(4):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2)

5 平拖勾

笔行于钩处,顿笔蓄势,向左平拖而出。如图(5)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3)

6 上挑勾

行笔于勾处,向左蹲锋蓄势,得势上趯。如图(6)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4)

7 拖下勾

起笔发力由轻及重,至弩画末端,笔锋向左下方运行,提而收之。如图(7):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5)

在米芾作品中,常有一种现象,即以弩画代替竖钩,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8 以垂露竖代替竖钩,如图(8):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6)

9 以悬悬针竖代替竖钩,如图(9):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7)

10 以柳叶竖代替竖钩,如图(10):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8)

11 心字钩

裹锋起笔,右斜下按,继之拖锋向右平行,驻笔蹲锋向左上方趯出,常与下一笔拈连。如图(1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39)

浅析米芾作品中“策”的写法 (之五)

策 “永”字八法之一。指仰横的写法。又称“挑”、“折异画”。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李世民《笔法论》曰:“策须仰策而收。”就策的称谓而言,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载:“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

品读米芾行书作品,“策”法各异。据其位置、用笔,笔者拟将其分为点策、木策、虫策、手策、永策、丝策、女策及言策八大类,现试述如下:

1 点策

用于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末笔,与上一笔画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在三点水中多与第二点拈连,起笔逆锋入,驻笔略顿后趯出,“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如图(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0)

2 木策

“木”指禾木旁与木字旁。此处的策是行草书连带而致。是掠与侧的组合体。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此写法很普遍。多蓄势左下行,蹲锋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发力轻重不同,呈现出多姿多态状。如图(2):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1)

3 虫策

虫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体有两种形态:A 在书写毕“虫”字的“努”画后,提笔逆锋入,略顿挑出;B 在“努”画末端略顿,顺势向右上方挑出。提土旁的写法与此相类。如图(3):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2)

4 手策

手策亦有两种情况:其一,趯与策相连。因趯法与策画的起收存在差异,在形态上就有了细微变化。如蟹爪钩与策搭配,策的起笔只需略顿即可挑出。而若是上挑钩,策画起笔还需逆锋左下顿,继而挑出。其二,趯与策在形态上没有连带关系,策画搭锋顿笔即出。如图(4):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3)

5 永策

逆锋入笔,顿而上挑,收笔突然刹纸,以便引出下一笔。如图(5):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4)

6 丝策

指书写绞丝旁时,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笔画的势引下略作顿挫而原途挑出的。这种策法与米芾写王字旁时的策法是相同的。如图(6):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5)

7 女策

策的写法及形态不仅与次笔画相关,也常受上一笔画的影响。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写法就可窥其一斑。女字旁的掠画若斜势大,则策画多提笔另运,不论藏露,少与上一笔画相连;若掠画取纵势,进而向左平拖少许,则策的起笔多与其拈连。如图(7):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6)

8 言策

指言字旁草写时出现的策。有两类情况:A 以竖和策的组合符号代替两短横和下边的口字;B 将言字旁下边的两短横草写成一个与上下皆纤连的点,继而以策代替“口”字。前者用笔沉实峻利,后者则虚实相生,形态纷呈。如图(8):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7)

当然,“策”并非以上所罗列者仅用之,但因其形态或用笔与上述相类,故而不再一一尽述。

米芾《米芾尺牍九札》高清墨迹

《米芾尺牍九札》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九件尺牍的珍贵墨迹。据专家考证,这九件尺牍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至崇宁五年间,系书家五十岁后之书迹。有专家评说,这九件书札,在书风上,长短肥瘦,纵横如意,展现了书家后期趋于圆熟自足,平淡而有天趣的风格。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8)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49)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0)

面谕帖 高二十五点五厘米,横四十三点六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2)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3)

致伯修帖 高二十五点四厘米,横四十三点二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4)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5)

晋纸帖 高二十三点七厘米,横三十九点一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6)

苏氏王略帖 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五点九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7)

贺铸帖 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十六点八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8)

丹阳帖 高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二十二点八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59)

致伯充帖 高二十五点三厘米,横二十一点六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0)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1)

惠柑帖 高二十二点七厘米,横三十三点二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2)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3)

戏成呈司谏帖 高二十三点九厘米,横三十四点六厘米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4)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5)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6)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7)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8)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69)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70)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71)

米芾书法用笔技巧揭秘(米芾书法技法十讲)(7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