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物研究的技术路线(超短裙竹荪培养条件优化及其驯化)
模式生物研究的技术路线(超短裙竹荪培养条件优化及其驯化)1.2基础培养基 野生竹荪子实体采自山东省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三角顶西侧(东经120°29'10",北纬37°29'30",海拔630m )落叶阔叶林的枯枝落叶层。对所采集的子实体进行ITS序列提取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与超短裙竹荪( P . ultradup licatus ) 的序列相似度达100% (登录号: KJ591585 、KJ591584 ) 。综合外观形态和 ITS 比对结果,将该菌株确定为超短裙竹荪,标本和菌株分别保 存 于 鲁 东 大 学 农 学 院 菌 物 标 本 馆 (标 本 编 号: HMLD3752 )和 菌 种 保 藏 库 (菌 株 编 号:MCCLDU20190906 - 101 )。y o p hora )真菌隶属于担子菌门( Basidiom y cotina )、腹菌纲( Gaster
基金项目:超短裙竹荪培养条件优化及其驯化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GSF108165 )
_李政
竹荪属( Dict
y o p hora )真菌隶属于担子菌门( Basidiom y cotina )、腹菌纲( Gasterom y cetes )、鬼笔目(Phallales )、鬼笔科( Phallaceae ) 。世界上已发现的竹荪有 12 种,分布在中国的有 7 种,可以食用并已实现人工栽培的有4种,即红托竹荪( D . rubrovolvata )、长裙竹荪(D . indusiata )、短裙竹荪( D . du p licata )和棘托竹荪( D . echinovolvata),这 4 种的主要栽培区分布在贵州、云南和福建等地,北方地区较少 。竹荪新鲜子实体不耐贮存,运输距离很短,北方地区市场供应以干货为主 。竹荪类食用菌的成熟子实体富含粗蛋白、粗纤维、多糖、氨基酸等物质,具有抗菌、抗肿瘤、延缓衰老、止咳补气等功效 。随着人们对竹荪类食用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的重视,需求量也日渐增加 。竹荪类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菌株的优良性状会发生退化,从而影响它的品质和产量,对野生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人工驯化是解决性状退化和保障竹荪种质资源 多 样 性 的 重 要 途 经 。李 长 喜 等 成 功 驯 化 获 得 豫 南 地 区 的 优 质 野 生 长 裙 竹 荪( D . indusiata ),潘高潮等 成功驯化采自贵州绥阳县的野生药用真菌黄裙竹荪(D . multicolor )。 2019年 9 月笔者在山东省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野生菌类资源调查时发现了性状优良的野生竹荪菇蕾及成熟子实体,菇蕾呈白色球形、直径5~7cm ,子实体高15~25cm 、饱满挺直,菌盖表面残留少量墨绿色子实层黏液,菌盖与菌柄之间有明显的长2~4cm白色网格状菌裙,其长度明显短于短裙竹荪(6~7cm )。通过对该野生竹荪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和驯化,筛选适宜北方栽培的菌株,有利于实现竹荪本土化推广栽培,对于中国北方竹荪资源的保护利用及人工驯化栽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野生竹荪子实体采自山东省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三角顶西侧(东经120°29'10",北纬37°29'30",海拔630m )落叶阔叶林的枯枝落叶层。对所采集的子实体进行ITS序列提取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与超短裙竹荪( P . ultradup licatus ) 的序列相似度达100% (登录号: KJ591585 、KJ591584 ) 。综合外观形态和 ITS 比对结果,将该菌株确定为超短裙竹荪,标本和菌株分别保 存 于 鲁 东 大 学 农 学 院 菌 物 标 本 馆 (标 本 编 号: HMLD3752 )和 菌 种 保 藏 库 (菌 株 编 号:MCCLDU20190906 - 101 )。
1.2基础培养基
20 g 葡萄糖、 2 g 蛋白胨、1.5 g 磷酸二氢钾、 0.5 g 硫酸镁、 10m g 维生素B 1 、 16 g 琼脂,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0mL 。
1.3单因素实验
将保藏的菌株接入9cm 培养皿中的PDA培养基上,置于25℃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培养皿后取菌丝体块用于后续实验。实验所用培养基用蒸馏水定容后,121 ℃灭菌30min 。灭菌后稍待冷却,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
1.3.1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基础培养基中 20 g 葡萄糖的含碳量为标准,同时将基础培养基作为一组。另外 5 种分别用20 g · L-1 果糖、19 g · L-1 蔗糖、19 g · L-1 麦芽糖、19 g · L-1 乳糖、18 g · L-1 可溶性淀粉替换基础培养基中的 20 g · L-1 葡萄糖,基础培养基中不添加任何碳源为空白对照。
采用生物半透膜(赛璐玢玻璃纸)法 测定菌丝体生物量。将称量并灭菌后的赛璐玢玻璃纸平铺于 9cm 培养皿中培养基的表面,用已灭菌的直径 6mm 的打孔器沿着培养皿的菌落边缘打孔,取 1 块菌丝块接种于培养基表面的中心位置,接种后于 25℃ 恒温培养箱中倒置避光培养 30d ,将玻璃纸揭下置于 50℃ 干燥箱烘干至恒重,计算菌丝体生物量。每个处理 5 个重复。
采用“十”字交叉划线法 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在未铺玻璃纸的培养基表面接种 6mm的 1 块菌丝块,在培养皿外侧沿接种点中心划十字交叉线,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倒置避光培养至其中某个处理长满培养皿为止,分别沿十字交叉线的两个方向测量菌落直径并取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同时观察记录菌丝生长势。每个处理 5 个重复。
1.3.2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基础培养基中 2 g 蛋白胨的含氮量为标准,同时将基础培养基作为一组。另外 5 种分别用3.86 g · L-1 酵母浸粉、2.08 g · L-1 牛肉膏、1.95 g · L-1 硝酸钾、1.27 g · L-1 硫酸铵、0.59 g · L-1 尿素替换基础培养基中的 2 g · L-1 蛋白胨,基础培养基中不添加任何氮源为空白对照。菌丝体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测定以及菌丝生长势观察均与 1.3.1 的方法相同。
1.3.3 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调整基础培养基中蛋白胨的含量,使培养基的碳氮比分别为10:1 、 20:1 、 30:1 、 40:1 、 50:1 、 60:1,其他成分不变,菌丝体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测定以及菌丝生长势观察均与1.3.1的方法相同。
1.3.4不同 p 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培养基灭菌前,用 1mol· L-1 的HCl 溶液和 1mol· L-1NaOH 溶液调节基础培养基的 p H ,使初始 p H分别为4 、 5 、 6 、 7 、 8 、 9 ,菌丝体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测定以及菌丝生长势观察均与1.3.1的方法相同。
1.3.5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基础培养基中接种后,分别置于15 、 20 、 25 、 28 、 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菌丝体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测定以及菌丝生长势观察均与 1.3.1 的方法相同。
1.4响应面法优化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以碳源添加量、氮源添加量、 p H 、培养温度为考察因素,以菌丝体生物量为响应值,根据Box - 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 ,进一步优化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采用 Desi g n - Ex p ert 10.0.3进行实设计、多元回归拟合分析和方差分析。按照1.3.1的方法测定菌丝体生物量,按照1.3.4的方法调节培养基 p H 。按照实验结果的最佳培养条件设置5个重复进行验证实验,将验证后的菌丝体生物量与实验结果的方程预测值进行比较,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5驯化
1.5.1栽培料配方筛选
根据超短裙竹荪野生子实体腐生于埋在地下枯木上的生长特点,参照其他木腐菌的栽培料配方 ,选用北方地区常用的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麦粒等食用菌栽培原料,设置7种不同配方。
1 : 98%麦粒、 1.5%碳酸钙、 1%石膏粉; 2 : 98%棉籽壳、 1%石膏粉、 1%蔗糖; 3 : 78%木屑、 20%麦麸、 1%石膏粉、1% 蔗糖; 4 : 50% 棉籽壳、 40% 木屑、 8% 麦麸、 1% 石膏粉、 1% 蔗糖; 5 : 78% 玉米芯、 20% 麦麸、1%过磷酸钙、1%石膏粉;6 : 50%玉米芯、 43%棉籽壳、 5%麦麸、 1%石膏粉、 1%蔗糖; 7 : 40%木屑、 40%玉米芯、18%麦麸、1%石膏粉、1%蔗糖。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在使用前先用水浸泡12h ,麦粒用水浸泡24h后开水煮至无白芯后再使用。
先将栽培料混合均匀,按照料水比1:1.2加水充分拌匀,装入直径8cm 、高12cm 的玻璃组培瓶中,每瓶装料量为 350 g 。 121℃ 灭菌 2h 冷却后,在栽培料表面中心处接种 3 块边长约 1cm 的菌丝块, 25℃恒温培养箱内避光培养至其中某一处理栽培料内菌丝即将长满为止。每个处理 5 个重复,在组培瓶外侧垂直画一条直线,测量从栽培料表面到实验停止时菌丝生长的距离,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同时观察记录菌丝生长势。
1.5.2 栽培料碳氮比筛选
用木屑(含碳量 49.18% 、含氮量 0.1% )和黄豆粉(含碳量 45.4% 、含氮量 6.71% )制作栽培料,固定木屑的添加量不变,通过调整黄豆粉的添加量使栽培料的碳氮比分别为20:1 、 30:1 、 40:1 、 50:1 、60:1 、 70:1 ,筛选栽培料碳氮比。装瓶、灭菌、接种和测量菌丝生长速度等均按照1.5.1的方法操作。
1.5.3 栽培出菇
根据栽培料配方和碳氮比筛选的结果,选取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均较好的配方,并将其调至最佳碳氮比。采用 17mm×33mm 聚丙烯折角菌袋,装袋后用直径 3.5cm、高2.5cm 的专用塑料环和盖封口,每袋装料量 1300 g 。 121℃ 灭菌 2h 冷却后,接种 1.5.1 中配方 3 的栽培料培养的菌丝体块20 g ,置于 25℃ 恒温培养室中避光培养。每种配方 9 袋,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待菌丝满袋后,在 60cm×40cm×26cm(长× 宽 × 高)的塑料筐内先铺一层 6~8 针的遮阳网,再铺一层 5cm 厚的含水率 40%~50% 的草炭土垫底,脱去菌袋,将 9 袋栽培料均匀平铺在筐内,再覆盖2cm 厚的草炭土。覆土完毕后在筐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湿,置于 25℃ 、微弱散射光下培养,栽培期间视栽培料的干湿情况不定期喷水,保持其含水率在 50%~60% 。在栽培出菇过程中记录菇蕾形成和子实体成熟时间,并记录菇蕾及子实体与野生状态的区别,采收子实体并计算产量。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Duncan多重比较, P <0.05为组间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单因素实验结果
2.1.1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图1可知,超短裙竹荪菌丝在6种培养基上均可萌发生长,但生长情况差异较大;以葡萄糖和果糖为碳源时菌丝洁白、浓密、边缘整齐,生长势较好;以麦芽糖和蔗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稀疏、不规则、生长势较差;以乳糖为碳源时菌丝虽然洁白、浓密,但菌落直径较小;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菌丝稀薄、不均匀,生长势最差。由表1可知,以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为碳源时菌丝体生物量较大,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是在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但与果糖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葡萄糖可作为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
图1 超短裙竹荪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形态
A :空白对照; B :葡萄糖; C :麦芽糖; D :果糖; E :蔗糖; F :乳糖; G :可溶性淀粉
表 1 不同碳源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数据以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 n=5 ),同列不同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0.05 ); +++ :菌丝生长势较强; ++ :菌丝生长势一般; + :菌丝生长势弱
2.1.2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图 2 可知,超短裙竹荪菌丝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可以萌发但未生长,在其他 5 种培养基上均可萌发生长,但生长情况差别明显;在以蛋白胨和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洁白、整齐、浓密,生长势较好;在以酵母浸粉为氮源时菌丝最浓密,但菌落直径较小;在以无机氮源硫酸铵和硝酸钾为氮源时菌丝稀薄、生长不规则,生长势较差。由表 2 可知,菌丝体生物量较大的是蛋白胨和酵母浸粉,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是蛋白胨和牛肉膏,都与其他组差异显著。因此,蛋白胨为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
图2 超短裙竹荪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形态
A :空白对照; B :蛋白胨; C :酵母浸粉; D :牛肉膏; E :硫酸铵; F :硝酸钾; G :尿素
表2 不同氮源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 :菌丝未生长;其他注同表1
2.1.3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图3可知,超短裙竹荪菌丝在碳氮比10:1~60:1内均能生长,在碳氮比较小时,菌丝较浓密,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菌丝密度逐渐减小,菌落直径先增大后减小。由表3可知,菌丝体生物量在碳氮比为20:1 、 30:1时较大,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菌丝生长速度在碳氮比为20:1 、 30:1时较大,但与40:1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比为20:1~40:1 。
图 3 超短裙竹荪在不同碳氮比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形态
表3 不同碳氮比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注同表 1
2.1.4 不同 p 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 p H 为 4 时,虽然培养基未能正常凝固,接种后菌丝块漂浮在培养基上,但菌丝也能正常萌发生长。由图4可知,在培养基初始 p H 4~9超短裙竹荪菌丝均可萌发生长;在 p H 5~7菌丝生长浓密、洁白,菌落直径较大,生长势较好;在 p H 8~9菌落直径较小,菌丝生长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由表4可知,在 p H 5~7菌丝体生物量均较大,与其他 p H 有显著差异;在 p H 4~7菌丝生长速度均较快。因此,5~7是适宜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 p H 。
图4 超短裙竹荪在不同 pH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形态
表 4 不同pH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注同表1
2.1.5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图5可知,在20~28℃菌丝可正常萌发生长,在15 、 32℃菌丝虽能萌发但长势较弱,菌丝稀薄,形成的菌落直径也明显小于其他温度;在25 、 28 ℃菌丝洁白浓密、边缘整齐,生长势较好。由表5可知,在25 、 28℃条件下的菌丝体生物量都显著大于其他温度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是28 ℃,其次是25℃ 。因此, 25~28℃是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
图 5 超短裙竹荪在不同温度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形态
表 5 不同温度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注同表1
2.2响应面法优化分析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因此选择葡萄糖添加量( A )、蛋白胨添加量(B )、 p H ( C )、温度( D )为考察因素,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条件进行响应面法优化实验,实验设计及结果见表6 。
通过多元回归拟合得到二次多项回归方程: Y =32.68-0.52A -0.058 B +0.28 C +2.08 D -1.75AB -0.37 AC -0.95 AD +0.5 BC -0.83 BD +0.42 CD -1.85 A 2 -1.05 B2 -0.69C2 -2.94D 2 , Y 表示菌丝体生物量。由表7可知,P <0.0001 ,该模型显著性极高,并且该模型失拟项 P >0.05 ,差异性不显著,表示建模成功,决定系数 R2 =0.9516 ,用此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和分析实验结果。各因素中,一次项 D 为极显著( P <0.01 ), A 为显著( P <0.05 ), B 、 C 不显著( P >0.05 ),交互项 AB 极显著, AD 、BD 显著, AC 、 BC 、 CD 不显著,二次项 B2 、D 2 均为差异极显著, C2 显著,A 2 不显著。根据 F 值大小可知该 4 个因素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温度( D ) > 葡萄糖( A )>pH ( C ) > 蛋白胨( B )。
由图6可知, AB (葡萄糖和蛋白胨)、AD (葡萄糖和温度)、 BD (蛋白胨和温度)、 CD ( p H 和温度)之间的响应面坡度最陡峭,具有最高点,表明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大。AC (葡萄糖和 p H )、 BC (蛋白胨和 p H )响应面等高线走势较平缓,表明交互作用不显著。
经过响应面法优化,根据二次多项回归方程得到超短裙竹荪菌丝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15.28 g · L-1 、蛋白胨2.34 g· L -1 、p H 6.59 、培养温度25.71℃ ,在此最优条件下,得到的菌丝体生物量理论值为 33.32 m g 。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最优条件调整为葡萄糖 15.3 g· L -1 、蛋白胨2.3 g · L-1 、p H 6.5 、培养温度26℃ 。
表6 Box - Behnken实验设计及结果
表 7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
* :差异显著(P <0.05 );** :差异极显著(P <0.01 )
图 6 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使用调整后的最优条件进行验证实验,培养 30d 测得菌丝体生物量平均值为 33.1m g ,与预测理论值基本一致。因此,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超短裙竹荪菌丝培养的实际状况,得到的优化条件(葡萄糖15.3 g · L-1 、蛋白胨 2.3 g· L -1 、p H 6.5 、培养温度 26℃ )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
2.3 驯化
2.3.1栽培料配方
由图 7 可以得出,超短裙竹荪菌丝在 7 种配方栽培料中均能萌发和生长,但生长情况有很大差异,在配方3和4的栽培料中菌丝生长最好,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配方7 ,在配方1和2中,菌丝生长最差,菌丝生长速度慢、分布不均匀。由表 8 可知,在配方 3 和 4 的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其他配方组间有显著差异。因此,配方3 、 4 、 7可作为适宜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栽培料。
图 7 不同配方栽培料中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情况
2.3.2 栽培料碳氮比
由图8可知,当碳氮比为20:1~60:1时,随碳氮比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在60:1时达到最大,至70:1时又开始变慢。由表9可知,在碳氮比为60:1的栽培料内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其他组差异显著。因此,把栽培料的碳氮比调整到60:1 ,有利于超短裙竹荪菌丝在栽培料中的生长。
表8 不同配方栽培料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注同表 1
图 8 不同碳氮比栽培料中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情况
表 9 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注同表1
2.3.3栽培出菇
根据栽培料配方和碳氮比实验筛选的结果,可知适宜超短裙竹荪生长的配方为3 、 4和7 ,栽培料的碳氮比为60:1 。重新调整后配方分别为 Ⅰ :80%木屑、 18%麦麸、1%石膏粉、 1%蔗糖;Ⅱ : 60%木屑、30%棉籽壳、8%麦麸、1%石膏粉、1%蔗糖; Ⅲ :40%木屑、30%玉米芯、28%麦麸、1%石膏粉、1%蔗糖。超短裙竹荪菌丝在3种配方的栽培料内均能萌发生长,形成洁白的菌丝,但菌丝生长的速度和浓密程度有差异;在配方 Ⅰ 的栽培料内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满袋时间为75d ,菌丝最浓密;其次是配方 Ⅱ ,平均满袋时间为81d ,菌丝较浓密;最慢的是配方 Ⅲ ,平均满袋时间达到86d ,菌丝的密度也最低(图9)。
图9 在不同配方栽培料中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60d的情况
调整后的3种配方出菇情况基本一致,在覆土栽培25d后开始逐渐形成菇蕾,菇蕾逐渐膨大,30~45d后菌盖突破菇蕾外包被,菌柄伸出,子实体成熟,出菇周期在60d左右,无明显的潮次。由表 10 可知,配方 I 菇蕾形成时间最早,产量最高,覆土25d出现菇蕾,最终形成13 个 成 熟 的 子 实 体,生 物 学 效 率 为34% 。超短裙竹荪野生和驯化栽培的菇蕾形态大小基本都一样(图10A 、 C )。超短裙竹荪野生和驯化栽培的子实体在外观上无明显差异,但是驯化栽培的子实体菌盖上有一层呈墨绿色,具特殊臭味的子实层黏液,而野生子实体的菌盖上未见子实层黏液(图 10B 、 D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野生子实体成熟后被蝇虫吸食干净而消失。
表 10 在不同配方栽培料中栽培超短裙竹荪的农艺性状
1 ) 子实体鲜重占栽培料干重的百分比
图10 野生和栽培超短裙竹荪菇蕾和子实体形态
A :野生菇蕾; B :野生子实体; C :栽培 60d 后形成的菇蕾; D :栽培 63d 后形成的子实体
3 讨论
本文研 究 结 果 表 明,超 短 裙 竹 荪 菌 丝 生 长 的 最 适 碳 氮 源 为 葡 萄 糖 ( 15.3 g · L-1 )、蛋 白 胨(2.3 g · L-1 )。刘培田等 [ 17 ] 研究表明,长裙竹荪(D . indusiata )、短裙竹荪( D . du p licata )、红托竹荪( D . rubrovolvata )和棘托竹荪( D . echinovolvata )最佳菌丝培养条件为 200 g · L -1 竹屑(煮汁)、10 g · L-1 葡萄糖、5 g · L-1 蛋白胨。薛琎 [ 18 ] 研究表明,长裙竹荪菌丝生长最佳培养条件为200 g· L -1 马铃薯(煮汁)、20 g · L-1 葡萄糖、5 g · L-1 蛋白胨。因此,超短裙竹荪与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对碳氮源的需求基本一致。超短裙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 p H 6.5 、培养温度26 ℃ 、最佳栽培料为80%木屑、20% 麦麸、 1% 石膏粉、 1% 蔗糖。刘明月等 研究表明,长裙 竹荪 (D . indusiata )、棘 托 竹 荪( D .echinovolvata )在80%木屑、 20%麦麸、 1%石膏粉、 1%葡萄糖, 40%木屑、 40%棉籽壳、 20%麦麸、1% 石膏粉、 1% 葡萄糖, 40% 木屑、 40% 竹屑、 20% 麦麸、 1% 石膏粉、 1% 葡萄糖 3 种配方的栽培料内,培养温度25~28℃ 、 p H 6~7时,菌丝生长最好;由此可知,超短裙竹荪对栽培料和培养条件的需求可能与长裙竹荪和棘托竹荪基本一致,南方地区常见的竹屑也可以用来尝试进行超短裙竹荪的栽培。本文碳氮源实验结果表明,其他较适宜的麦芽糖、果糖、酵母浸粉和牛肉膏等碳氮源也可作为选择栽培原料的参考;碳氮比实验表明,较高的碳氮比下,菌丝洁白浓密、生长速度快,在制作栽培可以适当提高混合物料的碳氮比以促进菌丝在培养基内的生长。笔者通过对超短裙竹荪的驯化研究,不仅成功地对该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还对栽培料的选择和配比进行了优化。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超短裙竹荪栽培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