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分享感受(觉醒年代有感)
觉醒年代分享感受(觉醒年代有感)“我李大钊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为了中国的百姓能够像人一样活着,我愿意奋斗终身。”这部剧很有代入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有网友戏谑说,吃饭的时候不要看《觉醒年代》,会变成眼泪泡饭 。还有的观众看完马上去看书,恶补鲁迅先生在那个特定时代下创作的文章,也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爱国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本能反应。好的作品不仅让观众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受益匪浅,更让观众醍醐灌顶、充满力量、后劲十足。一、强者是为了保护弱者而存在的。
最近,有很多观众被卷入了《觉醒年代》——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剧 如火如荼的讨论高潮,那些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见过寥寥几面的英雄人物,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影视剧的形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书上那些硬邦邦枯燥无味的观点,不再是苦涩难背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既可爱又伟大,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心疼。
以前只知道他们很伟大,却不知道原来他们可以伟大到这种程度。
原来政治历史书上需要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热血之士当做毕生的奋斗目标,至死不渝。
强烈推荐这部剧,入股不亏。剧情紧密,人物鲜明,有理有据,细节到位,前呼后应,处处是隐藏的深意(比如那只鸽子,那条泥泞的小路),没有一处多余的情节,每一集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对得起这个剧名,就连弹幕也是难得一见的和谐,清一色的好评和科普。
这部剧很有代入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有网友戏谑说,吃饭的时候不要看《觉醒年代》,会变成眼泪泡饭 。还有的观众看完马上去看书,恶补鲁迅先生在那个特定时代下创作的文章,也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爱国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本能反应。好的作品不仅让观众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受益匪浅,更让观众醍醐灌顶、充满力量、后劲十足。
一、强者是为了保护弱者而存在的。
“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为了中国的百姓能够像人一样活着,我愿意奋斗终身。”
“我李大钊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这才是我们中国的新青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泱泱大国,一撇一捺都是脊梁!
伟人的高瞻远瞩,目光如炬,志同道合,相互成就着实令人佩服。
有些人啊!天生就是领袖,他们生来就是为了拯救于水深火热中的大众,启发民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殚精竭虑,不做“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做受人尊敬的北大教授,舍弃光鲜亮丽的社会地位和殷实的家境,愿意牺牲家人的幸福和自己的性命,全心全意拥护真理。
真正做到了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自律自强的陈延年,唯哥哥马首是瞻的陈乔年,温润如玉的赵世炎,组织能力超强的邓中夏,一夜白头的郭心刚,独立又勇敢的工读互助社成员……在学校师长的领导和呵护下,他们保家卫国,成为爱国运动的主力军。当先生身陷囹圄时,他们也可以反过来保护老师了。
各位少年的肩上不仅有清风明月,更有家国天下。
两位革命先驱点燃自己,照亮他人,他们的学生接过火炬,幸不辱命,继往开来。那个爱吃辣椒的男孩涅槃重生,那个美男子成为了最优秀的外交家……信仰的力量太强大了!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他们了吧!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我之间,道虽不同,亦可为谋。”
蔡元培先生像大家长一样保护着大家,兼容并包,为教育事业前赴后继。为了招揽人才,他三顾茅庐请仲甫先生来北大,知道他要离开,四次打断他的话,极力挽留,听不得他说“走”字。
“朋友之间就应当允许人各有志,君子和而不同,我们三个人行至今日,信仰虽异,友情笃深,仅就此点,弥足珍贵。”
虽然胡适先生最终走上了与陈李不同的道路,但他们三人为启蒙大众思想、追求真理而建立的友谊很是深厚。
国学大师辜鸿铭教授和黄侃教授等人虽然在学术上与仲甫先生的观念有所不同,但始终是君子之交,在仲甫先生离开北大之际也会不舍相送。
虽然新旧文化上有差异,但是他们同样爱国。
他们是光明正大地斗争,不苟同那些肮脏下作的手段,这是刻在读书人骨子里的清高和傲骨。即使为学问辩论得面红耳赤,大家见面和离席都没有忘记礼仪,都会鞠躬敬礼和回礼,贯穿全剧都是如此。
文人之间这种惺惺相惜,互相欣赏,坦坦荡荡,风骨永存。这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他们深入骨髓的素养。
三、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每一位伟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妻子。她们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承受了太多太多压力,顾全大局,无怨无悔。
“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比谁都清楚。我虽在家相夫教子,但我的心时时刻刻跟你在一起。”
陈先生的感情生活我们不予置评,但真的很喜欢这个版本的高君曼,北师大的高材生,温婉贤惠,落落大方,坚定优雅。
师母含泪撕掉诋毁陈独秀的小报;调解缓和他们父子的关系;丈夫入狱,警察上门,她一个人挡在那群孩子的前面;对每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生怕他们吃不饱,把家里变成公共食堂,每天给学生做各种好吃的,每次孩子出远门都是大包小包给他们准备各种东西。
“我知道,你是在为别人做事,为老百姓做事,做的是大好事,所以我不能拖你后腿,我会把家给你守好的,你就放心吧!”
丈夫乐善好施,薪水都用来接济穷人了,自己家的孩子没有肉吃,毫无怨言;怀着身孕,大老远给丈夫和学生送吃的东西……平凡又伟大的赵纫兰女士。
我虽然不识字,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你名字的一笔一划。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他是大家的守常先生,却是妻子一个人的憨坨。
“小时候乔年喜欢吃炒花生,延年喜欢吃南瓜子。”
“姐,憨坨回来了。”
“心刚此生最大的荣幸就是认识了二位先生。”
“来不及了”“我跑着去,仲甫兄,我用手焐了一会儿,你换我这碗。”
“没有陈独秀逼周树人,就没有《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也没有这个叫鲁迅的人。”
这部剧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它不只是高谈阔论,而是把镜头对准十足的烟火气,生活气息满满。陈独秀先生的父子情、先生们的夫妻情,师生情,《新青年》同人编辑的兄弟情,满满的情谊都让人感动。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仍有人心向光明。革命先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