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在诗歌创作中,俞大猷善于借物咏怀,写出了一些寓意较深的作品。如在《杨西洲南征赠以战袍》一诗,他借战袍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壮烈情怀。诗中这么写着:“我看此袍经百战,半襟犹带血淋痕。天阶今日朝衣换,忠孝连袍付与君”。在《牡丹》一诗中,他则借牡丹来表明自己爱国主义的耿耿丹心。诗中这么写着:“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最擅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作为一员抗倭名将,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战斗生活自是他抒写的主要题材。在《舟师》一诗中,他这么写着:“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队火先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这首诗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抗倭战斗中的一个壮阔场面,塑造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纪录了灿烂辉煌的战斗功绩,气势磅礴,豪情满怀,非一般的文人可以企及。这时,盘踞在舟山群岛的倭寇相当顽固,明军多年与战,均无法获胜。俞大猷在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1)

文/黄梅雨

抗倭名将俞大猷

在明代中期,泉州出了个抗倭名将俞太猷。他一生为了保国安民,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数十年,屡立战功,威名赫赫,与同一时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世称“俞龙戚虎”。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泉州人,是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的武进士,当了一名千户的小官,守御在金门。那时,正是倭患愈演愈烈的年代,而官兵贪生怕死,畏敌如虎;朝廷也没有抗敌御侮的打算。俞大猷坐立不安,上书请求应敌。哪知,昏庸的上司不但没有答应,反而说他“小校安得上书!”杖责了一顿,连官职也被夺去了。

但是,严峻的现实,迫得明王朝不得不起用俞大献。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俞大猷受命御敌,与倭寇在宁波和绍兴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斩获倭寇无数,焚毁贼船50余只。不久,倭寇又纠集38只船侵犯苏州,还兵分二路,直逼无锡、江阴、常熟等地。俞大猷偕同副将,大败倭寇于陆泾坝,焚贼船30余只,并乘胜追击,将已逃出海去的贼船又截住击沉7只,大获全胜,贼兵只得狼狈而逃。

这时,盘踞在舟山群岛的倭寇相当顽固,明军多年与战,均无法获胜。俞大猷在连克贼兵之后,故意按兵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选了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出其不意,遣将张四维登上舟山,纵火突袭敌营,一举斩贼140多名。但敌人不甘示弱,又纠集余勇与明军展开激战。这时,俞大猷乃率领大军,一涌而上,身先士卒,直捣敌营,把倭寇多年来所建造的工事和营房通通捣毁烧尽,终于把顽敌逐出国门,浙东一带得以安宁。

以后,俞大猷又在福建与广东等地,与戚继光配合,大败倭寇于兴化城(今莆田),又与倭寇大战于广东的饶平和惠州、潮州一带,敌人听说“俞家军”至,闻风丧胆,遂退据南澳,因而威名大振,成了一名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2)

俞大猷的诗

俞大猷是个武将,但也是个颇有才华的诗人。他一生戎马倥偬,每有余暇,常爱吟诗作赋,以表达他的心志。他的诗风格清新,感情豪放,自称“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员抗倭名将,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战斗生活自是他抒写的主要题材。在《舟师》一诗中,他这么写着:“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队火先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这首诗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抗倭战斗中的一个壮阔场面,塑造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纪录了灿烂辉煌的战斗功绩,气势磅礴,豪情满怀,非一般的文人可以企及。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3)

在诗歌创作中,俞大猷善于借物咏怀,写出了一些寓意较深的作品。如在《杨西洲南征赠以战袍》一诗,他借战袍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壮烈情怀。诗中这么写着:“我看此袍经百战,半襟犹带血淋痕。天阶今日朝衣换,忠孝连袍付与君”。在《牡丹》一诗中,他则借牡丹来表明自己爱国主义的耿耿丹心。诗中这么写着:“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最擅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俞大猷一生虽然屡立战功,名重一时,但腐败的封建统治者,对他是很不公正的,曾两次以莫须有的罪名夺其“世荫”,弄得他不得不要“戴罪”立功,然后恢复。他做的官也不大,最高职位仅仅是一个省的总兵而已。所以,在他的诗中,也表露了他对世态和人生淡漠和抑郁的感情。在《题普照寺》一诗中,他这么写着:“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来为谁西?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善自迷。”这首诗,有人却称之为《题厦门南普陀》。以我看,此诗题在哪里都无妨,但作为俞大猷空虚和矛盾心境的写照,却是值得一读的。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4)

俞大猷的韬略与武艺

抗倭名将俞大猷,成长在学术文化渊源深厚的泉州,自幼好学上进,又得名师传授,所以深通韬略,武艺超群,非一介武夫可比。

青年时代的俞大猷,就受《易》于王宣和林福,并得到著名哲学家蔡清的真传;以后又学习赵本学以《易经》原理“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用它来解释兵法,融会贯通。他认为,兵法之数起五,好象一个人的身上有五体,如果指挥调度得当,即使将兵百万,也可使它像一个人一样地动作自如。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朝廷诏天下举武勇土,俞大猷亲自到巡按御史那里毛遂自荐。御史答应把他的名字报到兵部,兵部又将他送到大总督翟鹏的指挥所去。翟鹏召他议论兵事,俞大猷对答如流,使翟鹏大为折服,感慨地对他说:“我不应当以一般的武人来对待你。”并且下堂之与恳切交谈,优礼有加,惊动了军内的大小将校。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5)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海南岛发生黎族叛乱,俞大猷被任命为崖州参将,要他去平定这场叛乱。到了崖州,正逢广西副将沈命仪率领的部队,擒斩了五千多名黎民,以为是个了不起的胜利。俞大猷则不以为然。他对总督欧阳必进说,“黎族也是人,多年来时叛时剿,这么做岂是上天生人之意。我认为,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帮助黎族人民建城设市,用汉族的法制和文化来治理它,才能解决问题。”必进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俞大猷“单骑入峒”,与黎族人民谈判,商定治理的约法与章则。从此以后,海南岛就安定了。

俞大猷年青的时候,还拜著名剑师李良钦为师,向他学习剑法。初次见面,李良钦就很喜欢他,授艺特别认真与严格,所以俞大猷进步很快。有一次,李良钦为了试他的剑法,教习时故意用剑来碰他。俞大猷一闪,师徒工人不期而然地斗起剑法来。在格斗时,李良钦见他剑法纯熟,无隙可乘,高兴地对他说:“好学生,你的剑法将来是可以无敌于天下的!”

由于俞大猷既通韬略,又熟剑法,所以带兵时,常与部下会文,还带教武士击剑。他著有《剑经》、《兵法发微》、《洗海近事》等,并有文集《正气堂集》传世。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6)

俞大猷抗倭武打场面(大明雄风俞大猷)(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