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失传的有哪些民间艺术形式(这些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
即将失传的有哪些民间艺术形式(这些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据史料记载热巴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热巴舞分布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你见过这些民间舞蹈吗?比如锅庄舞、热巴舞以及拍胸舞等,极具文化传承价值,需要保护与发扬!
1、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载歌载舞。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2、热巴舞热巴舞分布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据史料记载热巴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
热巴舞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现存的热巴分为寺院喇嘛表演的热巴和民间艺人表演的热巴两种形式。过去民间艺人的热巴主要以家族父子传承的方式代代相延,热巴舞有当地牧民舞蹈的动律。
几百年来,热巴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舞蹈样式和节目日益丰富。热巴包含了藏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艺术的创造才能。
3、拍胸舞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
拍胸舞传统的舞者为男性,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并辅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颤头动作。
配合双脚的蹲裆步有节奏地跳跃,身体随之左右晃动,配以颤头动作,产生别具一格的摇晃动律,使舞蹈洒脱自然,显露出机灵轻巧、诙谐爽朗的特性,如此循环往复,连续表演。
拍胸舞表演者所戴草箍上的蛇形头饰保留了秦汉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的遗风,其表演形式也保留了古闽越族原始舞蹈的遗风。
拍胸舞的内在动律与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极其相似,从舞种分布的角度看,它与黎族、高山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种文化的传承关系也极具研究价值。
总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财富,需要我们传承与创新,其中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