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战损比(在英雄戍守的喀喇昆仑)
喀喇昆仑战损比(在英雄戍守的喀喇昆仑)喀喇昆仑耸立于青藏高原西北侧,连接着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及昆仑山脉。作为世界第二高山脉,它孕育了包括世界第二高的乔戈里峰在内的4座8000米以上高峰。”喀喇昆仑高原,横亘西部边境。立春过后,大江南北暖意渐浓,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依然严寒彻骨,大河冰封,群山耸立。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引自《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本报特约西部战区供稿
喀喇昆仑,卫国戍边,英雄礼赞!
前不久,《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全网刷屏,引燃评论,令无数人热泪盈眶!
“
喀喇昆仑高原,横亘西部边境。立春过后,大江南北暖意渐浓,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依然严寒彻骨,大河冰封,群山耸立。
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引自《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
喀喇昆仑耸立于青藏高原西北侧,连接着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及昆仑山脉。作为世界第二高山脉,它孕育了包括世界第二高的乔戈里峰在内的4座8000米以上高峰。
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却也因环境恶劣被誉为“生命禁区”。
在那里,英雄的人民子弟兵面对的不仅是可能的来犯之敌,还有常年严酷的气象条件!
近年来,为更好服务喀喇昆仑高原国防建设,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与某保障队克服环境困难,创新方法手段,积极联动战区地域内气象部门,开展了高原高寒地区气象保障探索,为边防官兵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支撑。
/ 他们戍守的地方,是“生命禁区”/
“氧气难吸饱,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喀喇昆仑毗邻我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的羌塘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山区海拔普遍超过5500米,“氧气难吸饱,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极高的海拔使得该地区气压、含氧量都远远少于平原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气压只有海平面一半左右,而紫外线辐射却增加了3-4倍。
更贴近太阳并没有带来温暖,该地区8个月以上都处于冷季,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10-14℃,极端低温可达-41℃以下,即使最热的7月仍有大部分区域最低气温在0℃以下,昼夜温差常常达到10-15℃。
自古以来,喀喇昆仑的山口就是通往中亚的门户,也是边防管控的重点区域,在耸入云霄的边境线上,边防官兵用脚步丈量着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
天气多变、温差大,空气稀薄、气压低,紫外线强、风雪多,恶劣的气候条件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困难,时不时的气象灾害更是带来生命的威胁。
“
戍边20多年,“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曾遭遇几十次暴风雪和泥石流。
……
一次,他们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某达坂时,巡逻车的4个轮子陷进积雪中,路也被大雪覆盖。生病未愈、四肢无力的祁发宝二话没说,拿起铁锹开始挖雪,战士一个个跟上。
——《好消息!英雄团长祁发宝伤愈了》
”
风/西风带急流和高原地形使得该地区大风多且风力强,海拔4000米以上近1/3时间都伴随着大风天气,每秒十几米的大风几乎天天出现。
“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碰上了大风天气。”初次到喀喇昆仑地区安装设备的预报员崔强说,“顶着六级的大风,风直接往口鼻里灌,感觉好像要溺水了一样,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风,对于我们来说都习以为常了,冬春季的大风天天刮,经常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半夜。”边防连的同志说,“有时在野外巡逻,风实在太大、不得不用背包绳把大家捆在一起。”
雪/因为常年低温,喀喇昆仑地区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降雪,这里的稳定积雪期在半年以上,海拔5000-5500米每年有10个月积雪期,5500米以上为终年积雪期。
6月份,内地很多地方都已进入了盛夏天气,而喀喇昆仑却突降大雪,某边防连自行购买的普通温度计,在温度骤降的情况下被冻裂了。
“我们刚刚开始实施保障不久,高原上多变的天气就给我们上了一课。”预报员蒙继仿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我想在寒风和积雪中过夜的边防官兵肯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辐射/因为空气稀薄,高原上太阳辐射强度要远大于内地,经测定海拔5000米处太阳辐射强度较海平面增加30%-40%,其中紫外线增加幅度最大。
“才十几天,整个人都黑了一圈。”在高原维护完设备的副队长姚尙说,“刚开始的几天,露在外面的皮肤都红肿了,等到适应了才好一点。”
除此之外,沙暴、雷暴、冰雹、雪崩、泥石流……各种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更是多发频发,但由于各类设施部署密度远低于内地,喀喇昆仑地区的基础气象观测资料获取极为困难,各类气象灾害的科学预警和防范难度很大。
/ 他们用精细服务,扫除“保障盲区”/
如果说人工观测是高原气象保障的“1.0”时代,“北斗 ”是高原气象保障的“2.0”时代,那么喀喇昆仑即将迎来“云”上的“3.0”时代,过去的“生命禁区”将不再是“保障盲区”。
数据是气象保障的基础,没有了基础观测资料的支持,预报预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由于初始场的缺乏,喀喇昆仑地区的预报准确率远远低于内地。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与战区地域内气象部门密切协同,共同编织起喀喇昆仑高原气象保障观测网络。
“想要解决保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首先想到的,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就是选派骨干,前出观测补盲。”政委朱毓姝说。
经过精心的设计,该部队派出了十几名骨干人员,用人背肩扛的方式,在靠近边防一线的几个点位上,为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打开了“天眼”。
驾驶员刘文剑、徐景超、别瑶驾着越野车连续20多小时穿行在一米多高的积雪中;由于野外不能全时供电,为了采集最重要的最低温度,预报员张帅、观测员兰盾不顾高原反应,每天早上5、6点爬起来开机观测;室主任任景轩、预报员马申佳在接近0℃高原河流,毫不犹豫的跳下去采集数据;在低温环境下,大家把电池贴身捂暖来保证数据传输……
“预报终于有底气了!”队长吴春刚说,“这都是在外的兄弟们辛苦换回来的,每一条数据都无比珍贵。”目前,该部队先后派出30余人次,在喀喇昆仑高山深处建设了气象和水文站十余个,开设机动气象观测点位十余个。
“在前出观测解决从‘0’到‘1’的问题后,我们也在同步考虑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手段。”室主任向福均说,“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发现‘北斗 气象’是解决当前困难的一个利器。”
“数据通信一直是困扰无人区观测站点建设的难点问题。”室主任孙春风介绍道,“北斗通信技术为高原上的一条条气象数据插上了翅膀。”通过与地方气象部门和软硬件厂商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该部队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原的观探测体系。
“机固结合、高低搭配,用‘无人’替代‘有人’,原本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只需要3个人的维护小队就能替代。”总工程师李斌介绍说,“并且所获取的数据时空分辨率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目前,高工张入财正带领团队与气象领域专家和国家气象业务单位合作开展喀喇昆仑高原多源气象数据融合应用研究。
当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基础数据源源不断的汇总到后台之后,关于数据的深化应用大家又动起了心思。
“海量的观测数据,如果只停留在人工修正预报结果上就太可惜了。”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黎海涛说,“如何把它们送到‘云’上、发挥聚合效能、同时更好地服务边防部队,是我们下步研究的重点。”
目前,该部队的相关数据产品已经通过网站向全军提供服务,喀喇昆仑的边防官兵也结束了“保障盲区”的历史。
2020年11月,在西部战区与战区地域内气象部门、电子科技大学、战略支援部队某基地、中科院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低温冰冻专题研究会上,相关气象观测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致敬
中国军人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蒋印祺 程煜峰
图片来源:西部战区 央视新闻 中国青年报 央视军事等
来源: 中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