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临死前在手里写了什么(乾隆六十年第一人)
乾隆临死前在手里写了什么(乾隆六十年第一人)33岁那年,黄景仁到西安游历,受到了陕西巡抚的赏识,赏了他500金。有了钱的黄景仁便动了心思,他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便卖了自己的主簿一职,找人买了一个地方上的实职官位。 黄景仁28岁那年,正好碰到了乾隆爷东巡,便召来了黄景仁进行面试,结果一看这小伙子不错,便赏了黄景仁主簿一职。虽有了官身,但他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因为此时他将母亲和亲人接到了京城,一个虚职小官的薪水维持生活都有点困难。 就在哥哥逝世的同一年,黄景仁参加了童子试,并在3000多人的考试中拔得头筹,又因为幼时的成就,一时间声名鹊起,有“乾隆六十年第一人”之称。 少年成名,一身才气,本应该满心欢喜,以后的人生旅途也应当是一马平川才对。但天不遂人愿,此后一生,黄景仁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为了生计,他不得已云游四方,寄居在不同官员的府中,做幕僚宾客,用诗文供人娱乐。 在大学者朱筠府上做幕僚宾客时,黄景仁曾写过一首《笥先生偕宴太
乾隆十四年正月初四,高淳学署内,一声啼哭划破天际,一位天才少年诞生于此。此人名叫黄景仁(一字仲则),提到他的名字估计没多少人知道,但我说一句诗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句便出自黄景仁之手,作诗时他年仅19岁。作为一个读书人,还是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竟然发出如此感叹,其人生境遇可见一斑。
黄景仁的父亲是县学生,祖父是县学训导,祖上更出过黄庭坚这样的名人,可以说是一个书香世家。但非常不幸的是,黄景仁4岁时父亲便驾鹤西去,由于家中叔辈少,便只能让祖母照看。
9岁时,黄景仁到县上赶考,考试时间快到了,大家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参加考试。黄景仁却用被子蒙着头,同住的小朋友以为他还在睡觉,就跑去叫他。黄景仁却回答道:“别吵我,我刚想到‘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我要把这首诗写完。”从此这个少年便在诗坛崭露头角。
1760年,祖父病逝;一年后,祖母去世;1764年,哥哥黄庚龄去世。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还未成年,便接二连三遭受丧亲之痛。
就在哥哥逝世的同一年,黄景仁参加了童子试,并在3000多人的考试中拔得头筹,又因为幼时的成就,一时间声名鹊起,有“乾隆六十年第一人”之称。
少年成名,一身才气,本应该满心欢喜,以后的人生旅途也应当是一马平川才对。但天不遂人愿,此后一生,黄景仁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为了生计,他不得已云游四方,寄居在不同官员的府中,做幕僚宾客,用诗文供人娱乐。
在大学者朱筠府上做幕僚宾客时,黄景仁曾写过一首《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抄写,一时间“洛阳纸贵”,纸价大涨。
黄景仁28岁那年,正好碰到了乾隆爷东巡,便召来了黄景仁进行面试,结果一看这小伙子不错,便赏了黄景仁主簿一职。虽有了官身,但他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因为此时他将母亲和亲人接到了京城,一个虚职小官的薪水维持生活都有点困难。
33岁那年,黄景仁到西安游历,受到了陕西巡抚的赏识,赏了他500金。有了钱的黄景仁便动了心思,他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便卖了自己的主簿一职,找人买了一个地方上的实职官位。
结果,黄景仁上当受骗了,他付了钱之后左等右等,认命通知书一直都没有送来。因为没了职位,黄景仁没有收入来源,生活越发窘迫,到了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借钱过日子。
最后,因为害怕债主找上门来,不得已之下,黄景仁只得拖着病躯,离开了京城,结果逃到半路,就一病不起,客死他乡。
作为当年“第一人”的黄景仁诗负盛名,存世之作高达一千多首,但他一生却穷愁不遇、寂寞凄怆,就连诗词中也浸透着悲伤和愤世嫉俗的冷色调,不过正是这种亲身感受,也让他的诗词真挚、动人。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看看这首《别老母》。风雪之中,为了生计,黄景仁又得告别白发老母,母子泪眼相看,凄凄惨惨。不能让母亲生活无忧,还得连累老人牵挂担忧,“此时有子不如无”,人生至此,何等悲凉!
虽然黄景仁人生失意,一世愁苦,但短暂的人生中他却收获了一段堪称绝世的友情,这位始终不离不弃的好朋友、兄长让他的人生有了一些暖色调。
这个至交乃是大他三岁的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和黄景仁同为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都说文人相轻,少有真交,但洪亮吉不仅每次在他困难时出手相助,黄景仁英年早逝后,洪亮吉素冠白袍,千里扶柩,将故友送归家乡安息。
黄景仁20多岁时,曾与洪亮吉戏言:“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洪亮吉把挚友的戏言变成了现实,黄景仁死后,他将其文集收拢请人出钱,印行了《两当轩集》。有此好友,九泉之下的黄景仁应当也能开心一笑了。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是杜甫评价李太白的经典之语,用在黄景仁身上也是那么恰当确切,且让我们以此送给这位天才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