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士毕业论文范例6篇(24原创)
国外博士毕业论文范例6篇(24原创)正是看到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已经出现了各种灾难性的事件以及毁灭性结果的前兆,因此生态中心主义重新审视人类在天地万物之中的位置和本分,力求树立一种在生态系统中“万物平等”且“任一存在者不可(轻易)被替代”的价值观,既满足人类的福祉,更要以生态系统的福祉为旨归。如果将“道德”理解为“德性”,即每一存在者自身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卓越作用和价值,而且每一存在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自身的“德性”,那么它应该且必须在此生态系统中享有相应的幸福(好的存在状态)。无可置疑的是,人类将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价值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生态系统之破坏由人类一手造成,他必须承担和改正自身的罪责,另一方面人类要自觉地回归到生态系统中去,真诚地理解和照看天地万物。引自:《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6.敬请注意:该论文版权属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博士学位论文:《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生态德福观博士学位论文:《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2016年)
与宗教的德福观相同,生态德福观的视角从“人”转向了“非人”,“人”不再是唯一的认识中心和价值中心,人之德福同一性的实现不单单是人自身的思维、意志和行动的结果,不同的是:宗教凭借神的力量来审判人,并完成德福的终极同一性;而生态系统的观点首先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将现实世界中的人还原到生态系统的连续环节中,不特立把人及其价值过分抬高,尽量将天地万物的作用和价值与人的作用和价值平等观之,也即是说,人既要关注自身的德福同一性,也要审视自身在生态系统里的德福同一性,更要促成其他物种、事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价值。
“生态系统”首先是一个认识性观点,它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视角和实验为基础。现代自然科学发现,世间万物(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微生物、动物、人等)的基本构成元素(物质和能量)都是相同或相通的:如果对其进行化学、物理学的还原,那么它们将遵循基本的元素周期变化规律和基本粒子的排列结构;在生物学层面,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始终处于密切的相互作用状态——物质、能量之交换和转化,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以满足生存为根本需求的竞争(食物链)和合作(共生)关系,因此(至少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存在者和非生命存在者都处于相互影响的普遍联系中,人也不能例外。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力量极其弱小,人对大自然的影响极其微弱,人与生态环境基本上处于原生的“自然状态”和“自然联系”中,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保持着自然的生灭过程,它们的生存权益服从自然法则的调配。但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力量借助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而变得异常强大,它通过改变基本粒子的结构创造出新的元素及其人工产品,通过能量的强化和转化直接侵入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活动已经强大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由此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式的灾难。很难断言自然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因为当它强大到一定程度时,人类无法再左右它,除非引入一种新的自然科学技术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依然可以异化为破坏生态系统的力量。更为致命的是,人类天然地将自身视为天地万物的中心,把自己视为(至少是现实世界里的)最高价值,为了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万物和其他物种皆可为工具,由此人类变得极其贪婪和残酷,人类若依照这种发展模式继续下去,甚至其“发展惯性”,都足以让地球的生态系统崩溃,最终人类将生活在一个“死亡星球”上。
正是看到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已经出现了各种灾难性的事件以及毁灭性结果的前兆,因此生态中心主义重新审视人类在天地万物之中的位置和本分,力求树立一种在生态系统中“万物平等”且“任一存在者不可(轻易)被替代”的价值观,既满足人类的福祉,更要以生态系统的福祉为旨归。如果将“道德”理解为“德性”,即每一存在者自身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卓越作用和价值,而且每一存在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自身的“德性”,那么它应该且必须在此生态系统中享有相应的幸福(好的存在状态)。无可置疑的是,人类将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价值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生态系统之破坏由人类一手造成,他必须承担和改正自身的罪责,另一方面人类要自觉地回归到生态系统中去,真诚地理解和照看天地万物。
引自:《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6.
敬请注意:该论文版权属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