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津巴布韦(他留在津巴布韦抗疫)
援非津巴布韦(他留在津巴布韦抗疫)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李艳军发现,当地有不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病例,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大部分患儿在入院前已是陈旧性骨折。更让人忧心的是,当地医生通常采取后方入路切断肱三头肌,再进行骨折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津巴布韦地处非洲南部。那里艾滋病、疟疾肆虐,常年炮火纷飞。他们援助的医院名叫帕瑞仁雅塔娃(英译)医院,位于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该院虽然是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却经常缺医少药,一度连消毒液、医用手套都没有,很多常规手术都无法开展。几乎没有多想,他和其他援非医疗队员就作出了决定:延期回国。“授人以渔”,让当地医生掌握微创手术方法李艳军是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的副主任医师。2019年6月22日,他成为中国(湖南)第17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与省内其他8名医生远赴津巴布韦,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
李艳军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当地民众义诊。通讯员 供图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宋玺
6月底,李艳军和队友面临抉择:津巴布韦疫情形势严峻,确诊人数连日暴增到近5000例。此时,圆满完成援非任务的他们是继续留下来帮助当地抗疫,还是按计划回到相对安全的国内?
几乎没有多想,他和其他援非医疗队员就作出了决定:延期回国。
“授人以渔”,让当地医生掌握微创手术方法
李艳军是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的副主任医师。2019年6月22日,他成为中国(湖南)第17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与省内其他8名医生远赴津巴布韦,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
津巴布韦地处非洲南部。那里艾滋病、疟疾肆虐,常年炮火纷飞。他们援助的医院名叫帕瑞仁雅塔娃(英译)医院,位于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该院虽然是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却经常缺医少药,一度连消毒液、医用手套都没有,很多常规手术都无法开展。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李艳军发现,当地有不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病例,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大部分患儿在入院前已是陈旧性骨折。更让人忧心的是,当地医生通常采取后方入路切断肱三头肌,再进行骨折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
“这种落后的手术方法不仅会损伤患者的肌肉,还会造成关节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作为队里唯一的骨科医生,李艳军决定“授人以渔”。他一边分享自己在国内做手术时拍摄的影像资料,一边手把手地教授微创手术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教导,当地医生逐渐掌握了外侧入路复位固定骨折手术技巧。
护送受伤同胞回国治疗,他20多个小时未合眼
去年下半年的一天,一名援建津巴布韦穆加贝机场的中资企业员工,在工作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因当地没有合适的钢板和螺钉,患者无法进行手术。
屋漏偏逢连夜雨。入院后第3天,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随时有生命危险。
紧急商讨后,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经商处决定派遣李艳军护送患者回国治疗。
接到该紧急任务,李艳军丝毫不敢懈怠。他一边查看伤者病情,一边为转运做各种准备。
从津巴布韦回国,全程需飞行20个小时。为防止患者在途中出现静脉血栓脱落,他几乎未合眼,时刻监护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迪拜转机时,他还帮忙联系机场医务室,为患者临时注射了一支抗凝血的药物。
终于,经过细心呵护,患者安全回到国内并及时接受了手术,顺利脱险。来不及与家人团聚,李艳军又克服时差与疲惫,马不停蹄地赶回津巴布韦。
推广株洲的抗疫经验,他和队友延期回国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津巴布韦也未能幸免。
自3月下旬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后,当地的确诊病例数不断攀升,一时间人心惶惶。
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帕瑞仁雅塔娃医院被改造为当地的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
由于缺医少药,民众防控意识淡薄,在津巴布韦抗疫可不是件易事。
“当地民众没有防护意识,甚至有的医务人员也不戴口罩。”李艳军说,为改变这一局面,他把株洲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自创的英文版“三次更衣法”“面部清洁法”等经验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同时,制作新冠肺炎防控救治手册,发给当地民众。
他们还深入走访调查,写下了约一万字的津巴布韦抗击疫情调查报告,分享给前往津巴布韦抗疫的中国专家组。
按照原计划,今年6月底,李艳军和队员就完成了援非任务,能够回到疫情形势相对平稳的中国。他们却选择留下来,继续帮助当地抗疫。在李艳军看来,这是因为他们要对得起胸前的国旗和非洲民众的那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