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罗摩衍那印度史诗背后)
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罗摩衍那印度史诗背后)①印度教“4 1”种姓制度,为国家活力注入冷冻剂 种姓制度图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以《罗摩衍那》为教义蓝本的印度教,对印度无所不在、且越来越深的影响力。圣雄甘地终身信奉印度教,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嘿,罗摩......”(相当于“哦,神啊”)。现任总理莫迪笃信印度教,他所隶属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人民党,其党员们最常用的一句宗教口号就是:“Jai Shri Ram。”(荣誉归于罗摩神)。莫迪执政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让印度教成为至高无上的国教。然而,时至今日,由印度教衍生的种姓禁锢和宗教对立,却愈演愈烈,印度国内不时发生与教派纷争有关的骚乱,令人颇为意外。那么,倡导“与世无争、安分守己、靠今世修行换得来世幸福”的印度教,为什么没有让印度更和平、更安宁呢?
罗摩神
《罗摩衍那》,又译为《罗摩传》《莲花传奇》等,讲述的是天神毗湿奴,化身为阿逾陀国大王子罗摩,先是受继母王后陷害,被流放到山林,而后美丽的妻子悉多,又被魔王罗巴那掠走。在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罗摩历经磨难、升级打怪,最终救回妻子,登上了王位。
仅就文学、艺术角度而言,《罗摩衍那》作为印度两大史诗巨著之一(另一部为《摩诃婆罗多》),地位堪比中国的《山海经》、古希腊的《奥德赛》。如果改编成电影,视觉效果绝不逊色于《指环王》三部曲。
但是,如果只是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认识《罗摩衍那》,无疑是肤浅和片面的。《罗摩衍那》之所以在印度流传至今,最为关键的,是其乃印度教的经典著述,一如《圣经》于基督教、《大藏经》于佛教、《道德经》于道教。罗摩,作为印度教至高无上的神灵,时刻主导并左右着印度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以《罗摩衍那》为教义蓝本的印度教,对印度无所不在、且越来越深的影响力。
圣雄甘地终身信奉印度教,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嘿,罗摩......”(相当于“哦,神啊”)。现任总理莫迪笃信印度教,他所隶属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人民党,其党员们最常用的一句宗教口号就是:“Jai Shri Ram。”(荣誉归于罗摩神)。莫迪执政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让印度教成为至高无上的国教。然而,时至今日,由印度教衍生的种姓禁锢和宗教对立,却愈演愈烈,印度国内不时发生与教派纷争有关的骚乱,令人颇为意外。
那么,倡导“与世无争、安分守己、靠今世修行换得来世幸福”的印度教,为什么没有让印度更和平、更安宁呢?
种姓制度图
①印度教“4 1”种姓制度,为国家活力注入冷冻剂
印度教,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等诸多教派的集大成者,主神之一,就是罗摩。按照现在公认的印度四个种姓:婆罗门(宗教阶层)、刹帝利(贵族阶层)、吠舍(工商业阶层)、首陀罗(平民阶层)。此外,还有不在种姓之列的达利特(贱民基层)。从婆罗门位列种姓第一位,就可以看出,种姓制度带有深深的宗教烙印。
不管印度教在教义里怎么解释和美化,这种“人生而不平等”的血统论,实质上就是一种阶级的分化和精神的瓦解,目的就是凸显上层阶级权力神授的合法性,进而维持金字塔形统治结构的稳定性。
在种姓制度下,印度国民无论贫富贵贱,都被限制在了各自的阶层内,宗教和贵族阶层,心安理得地享受自认为是应有的特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工商业和平民基层,觉得自己奉养高等级种姓阶层是理所应当的,也无意于改变自身的现状。至于贱民基层,则完全相信自己这一世的苦难,是上一世的罪孽轮回,唯有靠无怨无悔地承受和苦心修行,才能在下一个轮回换来幸福。
因此,在种姓制度下,印度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每个人都要安守本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儿,不能染指他人的事儿,这样社会就会像神圣的恒河一样,平静、舒缓、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英籍印度裔著名作家奈保尔,在《幽暗国度》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印度独特的阶层现象:
可见,在这样的种姓制度下,人际关系相对是冷漠的,思想相对是僵化的,欲望相对是弱化的,节奏相对是缓慢的,效率相对是低下的。绝大部分的人,关注点只是自己及自己的事儿,并且从法律、道德和教义上,都是允许且鼓励的,长此以往,整个国家必然似渐冻症患者一般,慢慢失去生机和活力。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则有关印度的真实事例,中国驻印度的一家公司网线断了,印度工人来维修之后,对于墙壁上留下的钻孔,坚决不给堵上,理由很简单,那是另一个人的工作,自己不能越权,令中国员工是哭笑不得。印度国民受种姓制度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皮肤白皙的高种姓印度女性
不过,种姓制度带来的,不都是这样付之一笑的轻松。在印度,高种姓侵犯低种姓权益,包括在全世界都臭名昭著的侵害低种姓女性事件,比比皆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看到过印度警察用竹棍狂殴低种姓民众的视频,亦看到过高种姓民众围殴警察的视频,两相对照,种姓制度已然成为恃强凌弱的“保护伞”和“遮羞布”了。
当然,对于这种人为区分种姓优劣的制度,一些印度国民也试图加以改变。特别是近现代文明进入印度后,这样的呼声更加高涨。但是,尽管像莫迪这样出身低种姓的人,也能够登上总理的宝座,种姓制度看似日渐式微,可事实并非如此,种姓制度非但没有退出舞台,还被裹挟进教派之争,引发了更大的民族撕裂,和更多的血腥事件。
骚乱现场一瞥
②印度教一家独大,为国家暴力注入催化剂
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上,多次受到雅利安、波斯、希腊、穆斯林、阿拉伯、蒙古等外族,和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外国的入侵,但在对待外族和外国入侵上,受印度教“不害”思想指引(不害,即不伤害任何人或动物),印度人的抵御和反抗并不激烈,更多的时候,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柔性方式,将入侵的外族连同其宗教和文化,一起予以同化。
印度对外族和外国入侵温柔以对,但对国内的教派、主要是伊斯兰教派之争,却是寸土不让,甚至动用暴力也在所不惜,全然不受“不害”的束缚。
伊斯兰教进入印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北印度, 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随之在印度扎根。此后,逐渐成为可以与印度教分庭抗礼的一大教派。
对于伊斯兰教,印度教始终是排斥的,手段也日趋激烈。1946年,伊斯兰教联盟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对占议会席位多数的强大印度教势力不满,强烈主张将印度分为两个国家:伊斯兰教国家和印度教国家。圣雄甘地则认为这样将会有损印度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力量。两派僵持至 8月初,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加尔各答等地爆发大规模骚乱,并演变成席卷全印度、伤亡100余万人的内战,最终导致印度分裂为印度(印度教)与巴基斯坦(伊斯兰教)两个国家。到了今天,两国依旧是摩擦不断。
加尔各答骚乱
巴基斯坦独立后,印度国内还留有一定数量的伊斯兰教徒,教派矛盾仍在,斗争自然也要继续下去。如前文所述,这其中,还夹杂着种姓之争,使得印度局势更加混乱。2016年2月,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的贾特人(属于刹帝利种姓),为了得到国家以及哈里亚纳邦给低种姓族群的福利,包括增加在政府部门工作以及上大学的名额,上街示威游行,继而演变为骚乱,致10人死亡,150余人受伤。史称“2·21”印度种姓骚乱事件。
对于种姓和教派引发的骚乱,印度政府的态度又如何呢?答案可能会让人瞠目结舌——各级政府无条件支持,或者说是无条件纵容印度教徒打压伊斯兰教徒的行为。
印度果然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国家。
以现任总理莫迪为例,2002年,莫迪是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2月27日,一列满载着印度教教徒的火车,驶入高德拉市火车站。而高德拉市,是一座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城市。车站内,很多穆斯林教徒在兜售货物或当苦力。两方教徒因宿怨发生了口角,伊斯兰教徒向火车投掷石块、汽油罐,点燃了4节车 厢,烧死56名印度教徒。
事发后,莫迪宣布2月28日为追悼日,将在古吉拉特邦最大的城市艾哈迈达巴德,为死去的印度教徒送葬。
古吉拉特邦骚乱
这无异于不加掩饰的煽动。随后,数千印度教教徒包围了艾哈迈达巴德,以及古吉拉特邦其他城市中的穆斯林聚居区,开始大肆的报复,且手段极其残忍:暴徒们聚在一起奸淫伊斯兰妇女,把煤油灌进她们以及孩子们的喉咙,再将点燃的火柴扔向他们……而古吉拉特警察不仅无视眼前的暴行,还主动向暴徒提供当地穆斯林教徒的住址,并把逃亡的穆斯林教徒拉回暴徒们的控制范围内。
“2·27”古吉拉特邦骚乱事件,致230座清真寺被毁,15万人逃亡,千余人被杀。国际人权组织对该事件调查后指出,古吉拉特警察收到不要干涉暴力活动的指示,矛头直指时任部长莫迪,莫迪也因此一度被美国英国等政府禁止入境。
2019年12月,印度议会下院和上院相继通过了《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根据该修正案,印度政府授予2014年12月31日前,因“宗教迫害”进入印度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等3国的非法移民公民身份,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天主教教徒,都有资格申请印度公民身份,但排除穆斯林教徒。
该修正案一经通过,立即引发强烈抗议和全国性骚乱,并一直持续到2020年2月份。印度国内和其他国家的媒体评论道,印度政府此举是要将印度重新打造成一个印度教国家,彻底把穆斯林贬为二等公民。
在这次最新的骚乱中,受害最严重的,依然是穆斯林群体,真是莫大的讽刺。印度社运人士为此愤怒发声:莫迪现在正在把古吉拉特邦的模式,带到德里和全国其他地方!
走笔至此,印度教的种姓禁锢和教派对立,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可印度政府为什么视若无睹呢?先说一个数据,今日之印度,9个最富有的人,拥有和最贫穷的一半人口一样多的财产。在这种贫富差距愈加悬殊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利用教派对立,让这个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彻底实现两极分化,以此转移国内民众对这个国家的巨大不平等的关注度,仅此而已。
手持凶器的暴徒
眼下,印度在有争议地区,与多个邻国发生对峙,其目的,亦是借此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疫情防控不力、经济复苏乏力的注意力。
用《罗摩衍那》等印度文明滋养的印度教,本应是促进印度政治社会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生长出的也应是和平、友爱、繁荣之花,但现实却与美好愿望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教派无罪,罪在利用教派兴风作浪之人。
宗教是把双刃剑,善舞者,可以度人化人,不善舞者,亦可伤人或自伤。倘若过度操弄宗教,使之泛政治化、集团化,必遭其反噬。中国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勿谓言之不预。
印度泰姬陵
参考资料:1.《罗摩衍那》中译本。
2.《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