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梓橦的老公(1390年朱梓淫乱后宫)
朱梓橦的老公(1390年朱梓淫乱后宫)“天下尚未平定的时候,我为天下百姓四处征战,与群雄逐鹿十数年,不曾夺过别人一儿一女。可陈友谅欺我太甚,我才在他死后抢了他的老婆。”可是,朱梓的生母达定妃却是朱元璋从陈友谅手中抢来的小妾。朱元璋曾说:没过多久,朱元璋又下令处死朱梓的生母达定妃,将他的哥哥朱榑调往草原,由朱棣看管。那么朱梓为何会突然选择自杀呢?朱元璋又为何会处死他的母亲?朱梓的哥哥在弟弟、母亲死后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朱梓的伪装民间传言,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然而此事实属荒谬至极。陈友谅败亡于1363年,而朱梓出生于1369年,两者相差6年的时间,在朱梓之前,他还有一位亲哥哥朱榑。故而,朱梓的的确确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然而在权力面前,父子亲情又会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在明初,坐镇长沙的潭王朱梓就因受到朱元璋的责备,不仅落得个自焚身亡的下场,还连累他的妻子、母亲沦为“孤魂野鬼”。
1390年4月18日,朱元璋亲命特使前往长沙,宣召朱梓入京。得知消息后,朱梓大惊失色,惶恐不已,竟偕同王妃火烧潭王府,自焚身亡。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大明藩王,朱梓在尚未见到朱元璋时,就自杀了事。即使让一个陌生人来看,都会觉着朱梓的死匪夷所思。
朱梓死后,朱元璋极为震怒。他命礼部草草的举办了朱梓的葬礼,连一个“谥号”都没给朱梓。在说到朱梓时,朱元璋仍怒气难消:
“朱梓打死典杖,乱杀无辜,在宫中造淫邪器具,授予老妇,淫乱后宫,可恶至极。”
没过多久,朱元璋又下令处死朱梓的生母达定妃,将他的哥哥朱榑调往草原,由朱棣看管。那么朱梓为何会突然选择自杀呢?朱元璋又为何会处死他的母亲?朱梓的哥哥在弟弟、母亲死后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朱梓的伪装
民间传言,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然而此事实属荒谬至极。陈友谅败亡于1363年,而朱梓出生于1369年,两者相差6年的时间,在朱梓之前,他还有一位亲哥哥朱榑。故而,朱梓的的确确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
可是,朱梓的生母达定妃却是朱元璋从陈友谅手中抢来的小妾。朱元璋曾说:
“天下尚未平定的时候,我为天下百姓四处征战,与群雄逐鹿十数年,不曾夺过别人一儿一女。可陈友谅欺我太甚,我才在他死后抢了他的老婆。”
正是因此,达定妃在后宫中的地位尤为尴尬。作为“战利品”,达定妃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他人的监视。她谨言慎行,从不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阴郁仇恨的性格。
在与朱榑、朱梓的相处中,达定妃的负面情绪日复一日的灌输到他们幼小的内心世界。朱榑、朱梓成年后,他们二人所表现出来的品格、秉性与朱元璋的其他皇子格格不入。朱榑外表老实内敛,实则残忍好杀;朱梓外表好学博物,可内心却是淫荡至极。
1370年,年仅一岁的朱梓受封潭王,与他的七位哥哥一样,成为大明朝的首批王爵。由于年龄太小,朱梓的封地被放在了长沙。明初藩王的地位非常高,连徐达、汤和等开国元勋见了他们都要行大礼,而且藩王手中还握有一支3000到19000人左右的兵马。
然而,朱元璋汲取汉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采用“分封不裂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的方式,对藩王加以限制。简而言之,藩王地位高,但在地方上无权无势力,受到地方布政使司的约束。
朱梓就藩后,由于他的封地在长沙,缺少战事。而朱元璋又对他没有抱什么希望,故而任由他胡作非为。朱梓的表面功夫做得很足,他整天泡在书海里,敏而好学,有时也会召集当地文人墨客,赋诗为乐。
在这一点上,朱梓与他的哥哥朱榑如出一辙。朱榑在凤阳练兵时曾因虐待动物遭到朱元璋的严厉训斥,可在这之后,朱榑就学会了伪装,他对朱元璋极为恭敬,日夜摆出一副学子的姿态,竟让朱元璋以为他已经改过自新了。
然而,朱榑就藩后,就开始胡乱杀人,5年时间竟虐杀了482人。朱梓在杀人上无法与朱榑相提并论,他仅仅诛杀了典仗、典薄二人。朱梓虽不喜好杀人,可他却在私下里迷恋“虐待”。他制作“大便丸”让下人服用,在长沙乱点鸳鸯谱,拆散了不少成双入对的好人家。
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他的儿子不造反,他是不会过多惩罚的。秦王朱樉在西安为非作歹,朱元璋也只不过是口头教训而已。齐王朱榑制霸青州,为祸乡里,朱元璋连训斥都没有,更何况朱梓只不过是有些爱玩。
自焚身亡
然而,朱梓却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原来,朱梓的王妃于氏是开国功臣于显的女儿,朱元璋用联姻的方式,将功臣与朱家的利益绑在一起,让他们世代为朱家效力。可这样的紧密关系,也非常容易形成利益网链。
1390年,胡惟庸案再起。当时,受到李善长包庇的封绩被告发谋反,封绩本是一个带罪的犯人,胡惟庸利用手中大权,免去了封绩的罪责,秘密安排他北上北元,勾连北元王廷,共同对付朱元璋。而封绩离开大明时的关口,就是朱梓妻弟于琥镇守的宁夏。
很显然,胡惟庸生前与于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胡惟庸掌权时期,像于琥这种边关小将投奔他是常有的事情,因此胡惟庸才敢于定下谋反的计划。
然而,于琥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角色,他在整个谋反案中起到的关系作用非常小,可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武将与藩王的勾结。当时,周王朱橚与冯胜在凤阳私自会面,就遭到了朱元璋的毁灭性打击,冯胜被赐死,朱橚被贬到云南。因此,多疑成性的朱元璋对朱梓也极为不放心。
1390年4月,朱元璋派遣特使前往长沙,宣召朱梓入京。作为父亲,朱元璋26个儿子中,不乏喜好造反的人物,晋王朱棡、周王朱橚都是造反专业户。然而,朱元璋也只不过削去他们的羽翼,严加训斥,最严重的也只是赶到南方,吃了几年苦头而已。
可是,朱梓却被朱元璋的来使吓得魂不守舍。他自小就形成了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喜好联想,遇事只会往坏处想。故而,即使朱元璋召见他不过是为了“过过嘴瘾”,惊吓过度的朱梓也认为自己死期已到。
与其让朱元璋残忍的杀掉,不如选择自尽。22岁的朱梓与他的王妃于氏,在烈火正盛时,选择了自焚而死。
连累母后
朱梓死后,朱元璋大为光火。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尚未做什么,就将自己的儿子吓死了。一向喜好寻根问底的朱元璋密令锦衣卫暗察,方才得知朱梓真正畏惧自杀的原因。
原来,表面斯文的朱梓,内心是一个极度淫荡的狂野分子。就藩之前,他就利用出入后宫的机会,与宫女私通。而在就藩后,朱梓在王府内,私造淫具,授予老妇使用,荒唐至极。更为可恶的是,朱梓在回京拜谒朱元璋时,竟打着“孝顺”的幌子,整日泡在宫中,淫乱后宫。当时,马皇后已死,后宫出现权力真空,那些朱梓私交甚好的宫女,就趁机与他厮混在一起。
得知朱梓内心如此阴暗,朱元璋极为恼怒,他多次痛骂朱梓:“乱杀典仗,私造淫具,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竟如此淫乱不堪。”
朱梓死后不久,朱元璋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他的母后,他着即下令立刻处死达定妃。对于朱梓的亲哥哥朱榑,朱元璋将他放在朱棣的身边,严加看管。在跟随朱棣北征归来后,朱榑得知弟弟、母后已死,性情大变。朱元璋又将他放在傅友德身边,靖边开化。而这也为朱榑两次反叛,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本身是一个嗜血杀戮的皇帝,他多疑、残忍,又心机极深。而达定妃作为“俘虏”,跟在朱元璋身边,整日惶恐、担忧,又因受到他人歧视,逐渐心生愤恨,被负面情绪主导。
作为朱元璋与达定妃的儿子,朱榑继承了他们伪装、好杀的本性,而朱梓,则在战战兢兢的生活中,逐渐剑走偏锋,以淫乐压制自己的不安、恐惧。朱梓、朱榑兄弟的悲剧,固然有他们本身的原因,但与自小生活的环境,是脱离不了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