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即便绿地从房地产转型过渡到基建、消费金融等非房领域,绿地的降负债之路还有好长一段日子要走,更重要的是,剔除房地产,绿地要怎么提升利润?绿地在房地产方面的落幕,似乎也象征这行业的变革与转型。绿地公告称,将所属行业类别由“房地产业”更改为“土木工程建筑业”。原因是,绿地的基建产业的营收超过5成,公司的主业不再以房地产业务为主。2020年度,绿地经审计的营业总收入为4561亿元,其中基建产业营业收入为2334亿元,占比51.19%;今年上半年,绿地的营业总收入为2829亿元,其中基建产业营业收入为1574亿元,占比55.65%。作为上海的老牌房企,绿地这几年将重心从房地产转移至基建,甚至绿地金融或大消费板块,但不可否认,绿地的利润来源主要还是房地产。

地产圈有一个传说“万科魔咒”,大意是挑战万科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这个魔咒,正在不停的应验,销售额超过万科的恒大,想买下万科的“野蛮人”宝能,今年相继爆雷。

而现在,似乎又轮到了绿地,这家曾经在2014年销售额超越万科,登顶“宇宙第一房企”的企业。

继恒大宣布要在十年内从房地产转型新能源汽车后,近日,绿地直接宣布把自己剔除在地产行业之外。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1)

绿地公告称,将所属行业类别由“房地产业”更改为“土木工程建筑业”。原因是,绿地的基建产业的营收超过5成,公司的主业不再以房地产业务为主。

2020年度,绿地经审计的营业总收入为4561亿元,其中基建产业营业收入为2334亿元,占比51.19%;今年上半年,绿地的营业总收入为2829亿元,其中基建产业营业收入为1574亿元,占比55.65%。

作为上海的老牌房企,绿地这几年将重心从房地产转移至基建,甚至绿地金融或大消费板块,但不可否认,绿地的利润来源主要还是房地产。

绿地在房地产方面的落幕,似乎也象征这行业的变革与转型。

即便绿地从房地产转型过渡到基建、消费金融等非房领域,绿地的降负债之路还有好长一段日子要走,更重要的是,剔除房地产,绿地要怎么提升利润?

不赚钱,即便做得再大,绿地也仅仅是空有规模,而无实质的核心盈利业务。

顺便提一嘴,“万科魔咒”还没应验的,好像只剩碧桂园了。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2)

曾经的地产商

回过头来看,绿地也曾是一家TOP1的房企,风头甚至超过万科、新鸿基成为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但也就只是那一年罢了。

六年前,绿地借壳金丰投资实现整体上市,这是张玉良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绿地的市值一度超3000亿元,那一年股价最高甚至达到32元,那时万科市值不过千亿,新鸿基约2500亿港元左右。

2014年,绿地的房地产销售额超越万科,登顶“宇宙第一房企”。

或许,“最大房企”这份嘉奖,是张玉良听过得对绿地最好的评价了。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3)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已授权,绿地董事长张玉良

不仅如此,绿地作为上海最大的开发商,背后有两家上海国资(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作为股东推动其整体上市,但上海国资不干涉公司运作,一切都是由张玉良为首的“格林兰”人说的算。

很快,对绿地模式和绿地的批判声音随之而来。

比如绿地上市时还带着一个“拖油瓶”——能源产业,上市前绿地的能源产业规模超过1300亿元,甚至超过房地产主业。上市第一年,绿地在公布2015全年业绩时,营收同比下滑,系能源产业拖累了业绩。

不仅如此,绿地没有完成2015年定下的地产销售目标2800亿,虽然上市时市值一度超过万科,但在销售业绩上,绿地与万科的差距仍有300多亿,与TOP1宝座失之交臂。

资料显示,绿地在2015年房地产业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301亿元,而万科当年销售业绩创新高,以2614亿元反超绿地,夺回该年销售头把交椅。

为了做大地产,绿地将能源产业剥离,并且在地产方面开始一轮激进扩张的攻势,在资本融资方面也是跃跃欲试,上市不到一年时间便发布300亿定增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绿地这一圈钱意图,至今仍未获通过。

都知道,张玉良被誉为“最懂政府”的开发商,通过与各地政府合作拿下了很多大体量的项目,比如特色小镇、空港高铁物流、轨道上盖和沿线物业开发、全球商品贸易港、会展等。

然而,上述大体量项目基本都存在一个短板,商办比例不小,而这些年因为商办不受青睐,绿地的销售规模开始快速落后,“万绿之争”也逐渐被人们抛之脑后。

2016至2018年这三年,绿地销售额从2550亿元增长至3875亿元,错失4000亿目标,这就像魔咒一样,之后的2019年及2020年,绿地的销售规模增长乏力,甚至开始下滑,4000亿目标始终未竞。

正是在2019年,风向标好像开始变了,在逐渐失控的地产规模和存货压力下,绿地的负债也水涨船高,地产黄昏来得很快,“房住不炒”调控不断,基建成了张玉良抓住的第二根稻草。

如今,绿地的半壁江山已经从房地产变成了基建,地产还剩多少占比?

据说财猫了解,2020年绿地在房地产方面的结转收入为1948亿,占比42.71%,今年上半年,绿地在房地产业的营业收入971亿元,占比只剩下34.32%,不到四成。

而今年1-9月,绿地的合同销售金额2302亿元,同比增长仅6%;累计营业收入4268亿元,同比增长 33%,其中房地产业1496 亿元,占比35%,基建实现营业收入2114亿元,占比49.53%

但不管怎么说,绿地在房地产方面的营收全年估算下来大概还有两千亿,这仍然是一笔大数目。

名义上脱离房地产大队,这对绿地而言是好事吗?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4)

如今的建筑商

恍如隔世,如今的绿地虽然体量很大,却满目疮痍。

与6年前整体上市突破3000亿的市值对比,绿地如今的市值只剩下500亿左右。截至11月15日收盘,绿地的股价低迷,收盘报4.21元/股,远低于每股净资产7.42元。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5)

资本市场给绿地的估值不高,除了很大一部分是地产行业的原因外,还在于绿地过去几年的主业并不清晰,房地产和基建在做大的同时,其野心延伸至贸易港、金融等领域。

基本上,绿地的旗下部分子版块业务的体量大到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小集团”。如今,绿地的title已经变成“土木工程建筑业”,作为建筑商的绿地,能带来好的利润表现吗?

以最新的数据看,绿地在基建方面的毛利表现不尽人意。

2021上半年,绿地的综合毛利率只有11.86%,而基建的毛利率只有5.06%,且远低于房地产业务的毛利率,基建业务的毛利率拉低了整体毛利率的水平。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6)

对比过去四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情况来看,也是如此,绿地在房地产毛利率水平远高于基建业务。换言之,绿地赚钱的,还是房地产业。

据说财猫了解,绿地做基建,那也是“雷声大,雨点也大”。

去年,绿地在基建方面发力,不仅到处去参与地方建工混改如济南建工、与南昌政府、江西国控集团打造大基建产业投资集团,还揭牌绿地大基建集团,并设立绿地大基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达到50亿元。

信息显示,绿地大基建集团注册资本200亿元,拥有绿地城投、绿地城建、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上水集团等下属公司。

目前,绿地大基建集团具有国家认定的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7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项,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18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16项等。

但对于基建是否分拆上市,绿地在去年曾明确给出过答案,基建业务板块暂无分拆上市计划。

而其他业务板块,就目前来看,最快分拆上市的或许是绿地金融和贸易港,张玉良在今年5月表示,已经在做股权方面的调整,为上市做准备。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7)

万亿布局,净资产只有千亿

负债重的房企,今年都仿佛像走在钢丝绳上一般,稍有资金紧张或逾期兑付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负面。年初,“一家TOP10房企被收购”的消息引爆全网关注,正是绿地控股。

上述传闻中的收购方更是地产界的天花板组合:万科 诚通组成的国企改革基金;又或者是中海和其他投资者的组合。

捕风捉影的消息满天飞,这则消息的真实性在年过65岁的董事长张玉良否定中烟消云散,张玉良说,“没这个(被收购)的可能性!”。绿地的万亿资产体量,不是随便就能吞下的。

但从种种迹象表明,绿地曾在危险的边缘待了很久。


尤其是去年三道红线出来之后,绿地明显在降低地产的收入比重,减少拿地投资之余,将精力都放在降负债和转型上面。

截至今年三季度,绿地控股的总负债仍有1.22万亿元,总资产1.39万亿元,万亿布局里面的净资产只剩1714.96亿元。

目前,绿地的有息负债(短期借款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性负债 应付债券 长期借款)至少还有2520亿元,而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为794.89亿元。

有一点需要留意的是,绿地还是明年美元债到期规模前10的房企之一,其2022全年美元债到期规模约21.7亿美元,对于绿地来说,明年现金流的考验更为关键。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8)

说财猫统计上半年财报发现,绿地仍然是踩中两条红线的国企代表,其中净负债率高至120%,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达到82.8%。

这一年,绿地也在有意识地降负债,绿地表示,第三季度进一步压降有息负债296亿元,前三季度已累计压降有息负债645亿元,净负债率进一步回落,第二条红线转绿在即

许家印房地产发展历程(张玉良也告别房地产)(9)

除了金融负债,全国多地也爆出绿地欠款的消息,很多供应商都说拿不到绿地的钱。

这年头,好像在房地产混不太下去的,都立志去转型了,比如恒大转型做新能源汽车、苏宁环球转型做医美、绿地转型做基建等。

转型说得容易,但它带来的阵痛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来修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