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最初的水泊梁山是由落地秀才王伦把守,其性质仅只普通的一方占山为王,人数也就五七百人。从林冲火并王伦、晁盖做主梁山到宋江投了梁山之前,规模已有所扩大,已经发展到了“三五千军马”(第35回P312)。这个时候的梁山靠打劫周边富户地主、来往客商,再加上晁盖上山时带来的“十万生辰纲”,经济和物资方面应该还不是大问题。不过,就这“三五千军马”(权且算作4000人,1500匹坐马)的日常经济、物资消耗量也不容小觑。 论及梁山事业的失败,大家会想到梁山势力鼎盛之时宋江却接受(而这个“接受”,其实是“主动要求”的结果 )朝廷的招安,据此认为水泊梁山所有人的凄惨下场当然要归咎于宋江。宋江作为水泊梁山的最高头领和责任人,自然难辞其咎。而对于“主张招安的真实动机”,后人的分析和点评基本分为两派:一是梁山发展壮大到足以对抗朝廷、有和朝廷谈判的筹码后宋江确实是为了107个兄弟着想,想为他们在朝廷谋一官半职,过着体面

回国辗转后躺一国企休养生息,有幸得闲重温经典。

轰轰烈烈的“啸聚山林、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匡扶正义、替天行道”的梁山聚义事业最终因招安而全军覆灭。英雄过后,留下的是无比凄凉,不胜让人扼腕叹息。


论及梁山事业的失败,大家会想到梁山势力鼎盛之时宋江却接受(而这个“接受”,其实是“主动要求”的结果 )朝廷的招安,据此认为水泊梁山所有人的凄惨下场当然要归咎于宋江。宋江作为水泊梁山的最高头领和责任人,自然难辞其咎。而对于“主张招安的真实动机”,后人的分析和点评基本分为两派:一是梁山发展壮大到足以对抗朝廷、有和朝廷谈判的筹码后宋江确实是为了107个兄弟着想,想为他们在朝廷谋一官半职,过着体面的生活;二是由于宋江“自幼熟读经史”,受传统儒家教育,骨子里有通过仕途才是光宗耀祖、报效国家的“正道”的观念,在明知“招安”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但仍主张“招安”完全是出于想谋取个人功名、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一己之


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和人文背景来看,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可能性。不过,通过对原著有关数据的统计,个人认为经济因素在宋江做出“接受招安”(实际上这个招安还是宋江主动向朝廷请求的结果)这个决定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从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宋江力主“招安”时可能存在和考虑的经济原因。


最初的水泊梁山是由落地秀才王伦把守,其性质仅只普通的一方占山为王,人数也就五七百人。从林冲火并王伦、晁盖做主梁山到宋江投了梁山之前,规模已有所扩大,已经发展到了“三五千军马”(第35回P312)。这个时候的梁山靠打劫周边富户地主、来往客商,再加上晁盖上山时带来的“十万生辰纲”,经济和物资方面应该还不是大问题。不过,就这“三五千军马”(权且算作4000人,1500匹坐马)的日常经济、物资消耗量也不容小觑。


具体数据如何统计呢? 由于军士们皆为习武、征战之人,体力消耗较大,食量也会比常人大。原著中写到武松有这么两句话:“...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第23回P196)。林冲受柴大官人书荐、前往梁山的路上停下吃饭时,也是“先切二斤熟牛肉来”(第11回P95)。所谓“半斤八两”,古代的一斤是16两(每两只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几克,香港的有些中药铺里称量药材的称具还是沿用着这十六进制),相当于现在的595克,也即一斤二两。虽然原著中作者在行文时为了文辞的需要有夸张写作的可能,不过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建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的日常食量和北宋当时的生活水平(普通老百姓油水不多),每人每天约2公斤粮食(碾磨成米之前的谷物)保守计算,每天需要6000公斤粮食,1000公斤肉,4000公斤蔬菜,80公斤盐,15000公斤草料,1000公斤柴火,则一个月的需求量是180吨粮食,30吨肉类,120吨蔬菜,2.4吨盐,450吨草料;一年的需求量是2200吨粮食,360吨肉类,1500吨蔬菜,30吨食盐,5400吨草料,360吨柴火。这还没有计入粮食管理损耗、衣服、打造兵器、盔甲装备


“江州劫法场”之战归来、宋江正式投靠梁山时,这位有着“山东及时雨”美名的宋公明先生凭着远播江湖、如雷贯耳的声誉吸引八方豪杰侠士慕名而来,头领人数一下子扩大到三十六人,梁山从此迎来了“人丁兴旺繁荣”的时代。至于如何“人丁兴旺繁荣”,且看下列战役列表和对应人马扩张情况的统计:

下列战役列表和对应人马扩张情况的统计: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1)

粮食获取统计清单

根据上表中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宋江兵打大名府”之战,总兵力已经发展到将近四万人。这一总兵力人数在原文中得到了进一步佐证:


1)攻打大名府后很快就投入了为晁盖报仇的曾头市之战,原文介绍军事部署时写道为:“吴用不肯,立主叫卢员外带同燕青,引领五百步军,平川小路听号。再分调五路军马:曾头市正南大寨...马军头领霹雳火秦明引军三千攻打;曾头市正东大寨...步军头领花和尚鲁智深引军三千攻打;曾头市正北大寨...马军头领青面兽杨志引军三千攻打;曾头市正西大寨...步军头领美髯公朱仝引军三千攻打;曾头市正中大寨...都头领宋公明领军五千攻打;合后部军头领黑旋风李逵引马步军兵五千。其余头领,各守山寨。” (第68回P618)。从此部分描述可看出,除镇守山寨的兵力外,攻打曾头市外调出动的兵力就达22000千人。


另外,之前文中多次提及对外出兵时宋江、晁盖都会留相当一部分人马镇守本寨以防官军趁虚而入而端掉老巢,上述文字中也提及“其余头领,各守山寨。”、“其余头领并重伤者,看守山寨”,所以加上镇守山寨的士兵、受伤的士兵,再加上所有头领、士兵们的和他们一起上山的家眷老小,还有梁山中从事非作战任务、如负责厨房、马匹饲养、打制兵器盔甲、制作弓弩箭矢、缝制军服旌旗等后勤人员,梁山山寨总人数规模已经扩大到40000不太有疑问(有学者推测梁山最辉煌时期的人数高达10万,如属实,梁山面临的后勤补给形式更严峻。不过此文仅以上表中可考可查的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


如此4万人,照前面评估的平均消费量,日常需要耗费的物资量如下表所示: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2)

粮食消耗预算清单

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水浒》中的众多好汉们大多不讲种田、屯垦之事,也不太懂经营、过日子之策,其实根本就不关心。他们每天只想过着“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生活,干着除暴安良、杀人越货的事业,尤以攻打官府最为欢心和见长。其中以李逵、鲁智深等反对招安最为强烈的人为典型代表。一般人不关心、也不知晓这个,可柴米油盐难能可贵、甚至到了“隔夜无粮”的生活紧迫性,可是时刻困扰着宋江和军事吴用等“当家人”的心。书中虽并未将这个紧迫性和宋江、吴用的担忧挑明,甚至只字未提,(注意:《水浒》这本古典小说的全书中心主题是“官逼民反”、“哥么义气”这两点,所以后勤、生活细节很少正面描述),但稍加推理和挖掘,便可知晓其中暗藏玄机。


梁山军队攻打曾头市大胜而归、替晁盖报了血仇、该决定谁来坐梁山寨主尊位的时候,宋江和卢俊义相互推让不下,于是宋江想出了两人同时分别去攻打东平、东昌两个官府,谁先攻下谁坐第一把交椅的办法。“话说宋江不负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不服。宋江又道:“目今山寨钱粮缺少,梁山泊东,有两个州府,却又钱粮:一处是东平府,一处使东昌府。我们自来不曾搅扰他那里的百姓,若去问借粮,公然不肯。今写下两个抓阄儿,我和卢员外各拈一处,如先打破城子的,便作梁山泊主,如何?”吴用道:“也好,听从天命。”卢俊义道:“休如此说,只是哥哥为梁山泊主,某听从差遣”此时不由卢俊义。”(第69回P626)。古代行军打仗都讲究“师出有名”(现在也是)。咋一看去,在现在所有人、以及包括当时在场的人看来,这个“目今山寨钱粮缺少” 只是宋江为“谁先打下官府谁坐第一把交椅” 这个重大事件随口找的一个无关痛痒的借口。


不过,在我看来,宋江这个给大家看似随口的借口并不“随口”,而是在并看不出东平、东昌两府官员有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也没有兄弟被官府捉去了而要去救他们的情况下,宋江应该是实在找不到其他合理的借口(而且这个借口须是事实,凭空捏造的借口对一向以仁义自居的宋江来说风险太大、得不偿失)而道出了“目今山寨钱粮缺少”这个“实情”,即起兵的真正动机。


为什么说为了粮草才是攻打东平、东昌两府的真正动机呢?稍微熟悉《水浒》的朋友们都知道,凭借宋江挥师征战、以使梁山人丁兴旺、空前繁荣的巨大功劳和在梁山众兄弟心中的崇高威望(“话说宋江不负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不服。”),卢俊义作为新来者怎么着也够不上、也不敢坐这水泊梁山的寨主之位。(卢俊义道:“休如此说,只是哥哥为梁山泊主,某听从差遣”此时不由卢俊义。)所以,打与不打东平、东昌二府,并不影响宋江坐上梁山的寨主尊位。以此分析,“谁先打下官府谁坐第一把交椅”的赌注才是出师攻打官府以募得粮草、解燃眉之急的“名”,即高层领导知道兵深忧后勤粮草短缺厉害、在无其他正义借口足以调动士气来攻打官府的情况下,宋江想出了“谁先打下官府谁坐第一把交椅” 的办法作赌注,虽然赌注的结果早已清晰明了。这时,在这样的“出师之名”的掩映下那些极力想保全宋江坐上寨主之位的兄弟们定当拿出十二分的勇猛全力以拼、奋勇杀敌,以期早日攻下城池。而假设没有这个“寨主之位到底归谁”的悬念和赌注、宋江已经被公认坐了第一把交椅的时候就不能再说出“目今山寨钱粮缺少” 这个借口出兵募粮了,一则会动摇人心,让众人担忧在梁山混下去的前景;二则这个借口与梁山所宣扬的”匡扶正义“的精神理念有冲突,将士好汉们打杀起来不说肯定不会那样”全力以拼“,还可能反过来会在心里嘀咕、怀疑宋江是否是真的正义之士--为了粮草而不惜攻略城池,屠杀无辜百姓。(所以,即使是在为“谁先打下官府谁坐第一把交椅”这个重大事件而找这“目今山寨钱粮缺少”为借口,宋江也没十足的把握打消众人觉得他不义的顾虑,从而特地交代一句“若去问借粮,公然不肯。”,意即我这次之所以要出兵攻打东平、东昌二府,只是因为我若去找你们借粮你们肯定不给,你们有错,所以我要出兵攻打,所以我才出兵攻打,从而为万一真有人跳将出来质问正义性时留一笔余地和空间。假如宋江说这句话时的这个潜在的逻辑存在的话,实际是矛盾和虚伪的:(一)梁山军队食口众多、且不事农务,定有借无还;(二)宋江身为草寇,梁师身为叛军,城中百姓不能与之有往来,官府更是与之势不两立,何来借


再者,在确定寨主之位而相互推让那时,是刚刚攻下曾头市之时。要知道,攻打曾头市可是动用了梁山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兵力----达2万2千精兵,远超过攻打当时作为北方大郡的北京(大名府)的人数,想必曾头的兵力规模不少、攻陷后所获粮草也不少, 可宋江仍打出“目今山寨钱粮缺少”这个借口(或者说事实),由此可见,梁山发展至此刻规模,其全体人员的后勤口粮问题是时刻牵动着宋江、吴用等当家人的心。或许从刚攻下的曾头市所缴获的粮草可以让一的、几月的甚至一年的梁山吃喝开支高枕无忧,可一年之后?(根据前面估计的数量,4万人每年光五谷口粮的必需消耗量达21600吨)。对此,成天酒足饭饱叫嚷杀人的李逵等并不关心,可对于宋江和吴用等当家人,则必需要考虑长远。


上段分析所阐述的两个“出师之名”互为因果和表里,虽读起来有点费解,但“谁先打下官府谁坐第一把交椅” 这个段文字是整部书中为数不多、从侧面透露出后勤状况的文字,它将梁山军马潜在的粮草危机公示于众,表露无遗。


甚至有学者推测并断言:《水浒》中的好汉数量为什么是一百单八将、而不是一百零九人、一百二十人?也即为什么替晁盖报了血仇、宋江坐上了梁山寨主之位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招贤纳士、扩充人马(比如后面的两败童贯十万大军、三败高俅十万大军等战役,有充足的人马扩充来源)以壮大实力?就是因为此刻的梁山后勤供给再也不容许更多人加入进来。是否如此,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进一步分析和考究,梁山山寨的粮草主要消耗在以下几个去处:


1.) 日常基本口粮。这个占粮食消耗的大头,具体消耗规模和数量详见前文数据,此处不再赘述;


2.) 大摆筵席之用。粗略统计,《水浒》整篇中描写设宴吃席的场面有120多处,只要稍微有事就大摆筵席。或为接风洗尘,或为战前鼓气,或为战后庆功,不一而足。地位最低、排名第108位的“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上梁山时都要摆酒席,“打起聒厅鼓来,且作庆贺筵席”(第60回P550),“玉麒麟卢俊义”上山入伙时更是“连日杀羊宰马,大摆筵宴,庆赏卢员外,虽无疱凤烹龙,端的肉山酒海”(第67回P610),场面极尽热闹和奢华。这种连日设宴的巨大铺张浪费几乎不亚于日常口粮消耗。(终日享受着“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的乌托邦式)


3.) 酿酒之用。梁山好汉们多为酒肉好汉,连出家做了和尚的鲁智深每日都无肉不欢、无酒不快;武松只有喝了酒之后浑身才有力气,喝醉了更好,能超常发挥,来一桩“醉打蒋门神”。可见在“义气”氛围需要这种男人社交必不可少之物推波助澜时的不可或缺性。平时要吃酒,每次设宴当然是必不可少,所以酿酒这一块也需要占用比较大一部分的五谷粮食;


4.) 粮食管理和公共损耗。这部分的粮食损耗文中没有具体提及, 但并不代表不重要。水泊梁山四周为“八百里水泊”,空气湿度大,加之古时储藏工具和技术有限,此部分的粮食损耗不可忽视;


5.) 战马日常饲料、草料 ;


6.) 喂养牛羊等牲口的饲料、草料(古代没有冰箱,每次陷城劫获牛羊后牵回来要饲养起来,以被需时之用)。《水浒》中吃肉时多是“熟牛肉”,牛肉和羊肉在当时还是比较贵重和稀缺的食物,就是在现代植物粮食比较丰富可用作牲口饲料、再加大规模专业饲养场的时代牛羊肉也是一种比较贵重的肉类(市面牛羊肉价格相当于猪肉两到三倍),主要是相同重量的草、饲料转换成肉的比例远远及不上猪;


7.)接济鳏寡贫弱。梁山好汉崇尚“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道义和精神,不过实际操作上每次攻陷官府、富户后所得财粮都悉数运回寨中,未见有分给附近贫苦百姓或很少(不找他们要军粮就不错了),所以这一块的粮草花销很少。


虽在《水浒》行文中并无过多论及和暴露(以给后人更大分析和解读全书的空间??),甚至为了不偏离主题和小说行文的需要而有意简略而过,但偌大一个社会集团的吃饭问题,是时下、以及将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刻梁山可以有三个方向性的选择:(一)缩小自身团队的人口规模,将人口控制在五七百人,则可继续依靠打家劫舍的勾当暂且过活,享受一方“山大王”尊严;(二)保住现在梁山规模和实力,谋求生存甚至更大的发展以“替天行道”;(三)接受朝廷“招安”。


且来看这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只要结合各梁山各位好汉的人物性格和投上梁山的原因,就可断定这个方向不为所取。在皇帝昏庸、朝廷腐败、社会黑暗、欺行霸市的大环境下多数人都是遭奸人所害而不得已被逼上梁山,他们大都身负与当权派的血海深仇(比如林冲,娘子被高太尉的养子欺凌、霸占,自己也被其奸计陷害而险些丢了性命,誓言要亲手杀了高俅老贼,方雪此等奇耻大辱);另外,各路好汉生性都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人,眼睛揉不进半粒沙子,最见不得恃强凌弱;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此等占山为王、偏安一隅地苟且过活,一旦朝廷能腾出手来举兵讨伐,纵使梁山有这水泊和山势的防守地形,也可迅疾荡平水泊梁山、活捉这区区五七百人。到那时,可不是军棍伺候、刺配充军般了事,依据大宋刑律,断定要身首异处。


那么,第二方向呢?要想活下来并保存实力,就得想办法解决梁山众人马的粮草问题;


第一条路: 像普通占山为王那样,打家劫舍、打劫来往客商。


宋江凭“孝、义”之名归附四众、深得人心,坐正梁山尊位后更是打出“替天行道”大旗,为梁山之师确立“忠、义”的精神道德主旨。如果还是重操梁山以前(王伦主镇梁山之时)那种盘剥客商、打家劫舍等下三流勾当,有损形象,且很明显,此方法严重偏离各路好汉梁山聚义的理念;再者,这种小打小闹能得到的乃杯水车薪。所以此条


第二条路:向附近百姓买粮。


梁山其实不缺钱,每次战役后都获取了大量的钱财,尤其是攻打了比较远的官府后,优先运回“金银玉帛”等比较值钱的东西。可到了后来, 迫于官府的禁令,也限于附近百姓可供出卖的口粮毕竟有限,梁山大军可是拿着钱也买不到粮。


第三条路:打劫附近官府富户。


官府的储粮通常数量巨大,且通过搜刮民脂民膏储备有保证,不失为重要来源。可经过“三打祝家庄”、“攻打高唐州”、“反攻青州府”、“兵打大名府”、“大败曾头市”等战役后,附近可供敲打的官府富户已所剩无几。

府的储粮通常数量巨大,且通过搜刮民脂民膏储备有保证,不失为重要来源。可经过“三打祝家庄”、“攻打高唐州”、“反攻青州府”、“兵打大名府”、“大败曾头市”等战役后,附近可供敲打的官府富户已所剩无几。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3)

高唐州遗址

第四条路:扩大战线和范围、打劫较远官府富户。


以梁山当时的军事实力,此条路上从军事上并无不可能,像攻打北京大名府之战就是长途军事行动的例证。但这条路有两个致命弱点:


一)古代运输工具限于木制马车、牛车等,道路条件也远及不上现在,同时粮草体积和重量都较大,远程运输能力十分有限(文中多次文字显示,攻陷稍微远一些的官府后优先、主要运回“金银玉帛”等单位价值含量高的物资,对于粮、草等不那么“贵重”的东西可能由于实在搬不动、来不急搬运都放弃了。);


二)如果不限时间和人力派遣,通过“蚂蚁搬家”的战略也不失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只要看一下地理条件(见下图),就可看出此条路的脆弱性。水泊梁山距离北宋朝廷的政治中心-——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直线距离仅约200公里,以现在的交通速度也就一两个钟头即达,就是在当时也即五六日的行军路程,一百零八位好汉落草为寇、聚义梁山真可谓虎口拔毛、险象长存(尽在咫尺的朝廷拥有“八十万禁军”,还不包括可以从其他州县、边境调遣的军队,在梁山发展之初时随时都有可能将梁山合窝端掉,让梁山好汉们落得身首异处。)。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4)

平面图距离分析

梁山反叛势力得以在天子眼皮底下发展壮大、后来甚至大败朝廷几倍于己的剿匪大军,客观上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昏君奢淫,无暇顾及各地造反贼寇,致使在前期梁山众好汉们得以在强大国家政权机器的眼皮底下安身立命、落得生存机会。而到后来,则全然是凭借“八百里水泊”和“梁山易守难攻”这样的天然地理屏障!

话说这梁山泊,在原著里的登场时是在林冲遭官府陷害、无路可走时,“柴进道:“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馀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第11回P93)。后数百年历史中发过几次大水,黄河几经改道,位于现梁山县、东平县交界的东平湖为水泊的唯一残留遗迹。东平湖,是黄河、大汶河、运河三大水系的交汇地。湖面风光更是旖旎迷人,曾引历代文人骚客览湖吟诗作赋,流连忘返。“至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 。”湖面总面积约62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公尺,蓄水量约1.3億立方公尺(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由于该地处于黄河的下游,根据水流特点,大水夹杂泥沙进入平缓的下游后,多会形成大片的水洼地带,所以当年的梁山水泊深度与现在应该无太大差别,只是随着人口增多(宋朝当时人口只有3600万。数据来源:维基百科)、人类生存活动的影响水泊常年积水面积缩小了许多。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5)

梁山水泊景观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6)

梁山水泊景观

从以上数据和分析看,水泊梁山的基本地理特点就是:(一)梁山四周均被水泊包围,在当时只有经过水路船只才可到达;(二)水泊水位很浅,且又布满穿插交错的芦苇荡,陌生小船容易迷路,大船则全然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梁山水军却都颇习水性、熟悉水道走向;(三)梁山山势陡峭,即使大兵来袭、四面包围也不容易被强攻登陆,守军可凭借高位优势使用滚石、泼辣、纵火、发箭等古代战术击退抢攻敌军。且看,当梁山势力发展较大(也正是梁山的实力处于顶峰时期)、足以影响朝廷安危时,朝廷不得不动用重臣亲帅大军围剿。童贯两次率领十万大军发兵梁山,均被几万人的梁山军队与水泊中击败。宋江后来更是三败高俅统帅前来剿匪的“军马一十三万、十节度使”(第78回P701),并活捉高俅。可见此水泊梁山优良的防守地形是梁山发展壮大、抗衡朝廷、以少胜多的关键之所至在!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7)

水泊梁山旧址

梁军据险而守可谓无人能破,真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可这“攻”只限于水泊附近的地区,一旦有风吹草动(梁山在东、南、西、北四方各设一处酒店,名为经商营收,实为情报收集之用),便可迅速退回水泊,藏于梁山。朝廷大军如此之近,梁山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眼皮底细悉数被窥,如果两军离巢太远行动,则极易被朝廷大军截断回巢后路继而被包抄歼灭。一两次出其不意倒还可成,但只要北宋京城还在汴州(今河南开封),想长期依靠攻打远路官府、富户再慢慢远途运回粮草的路径解决粮草问题风险颇高,极易被骚扰中断。


第五条路:向客商或远地百姓买粮


此路行肯定也不通,主要原因同上。另外,百姓和各路客商也不敢与之有往来,私通叛贼在当时可是要直接杀头的。


第六条路:梁山自己开展农垦生产


所谓输血不如造血,想尽各种办法买粮、夺粮,终究比不上自己产粮,中国共产党干革命那会儿在物资缺乏最艰苦的时候就是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路线,从而保障了源源不断的供给来源。

宋江应该不会没想过,可仔细考量梁山山内可供种植的耕地面积便可知十分有限,甚至没有。梁山总陆地面积3.5平方公里(数据来源:维基百科),大部分为山势险峻的坡段(如果真想利用起来可种些桃李枣梨)。山顶的平地则需要用作:1)梁山四万军马及家眷的房舍;2)训练士兵的训练场;3)饲养马匹、牛羊的牲口棚;4)打炼兵器、烹煮伙食、缝制鞋服等工作用地;5)储存粮草之仓库用;6)种植些许时蔬等等,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可供种植小麦、高粱、水稻等主粮的用地。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8)

配图2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9)

配图1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10)

配图2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11)

配图3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12)

配图4

可梁山人马多为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人士,日常食物还是以米面为主,这虾鱼蟹鳖可添作菜肴下饭,可绝对做不了一日三餐的主食。另外,菱莲藕蒲产量也毕竟有限。

所以, 梁山的这条开垦自由用地和水域的路子以解决粮食问题也非常狭窄,可谓杯水车薪,基本可以忽略。


第七条路:攻陷城池后长期占领,以之建立根据地和政权,组织百姓搞生产以征收官税、官粮养兵。


梁山举旗造反的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反王和割据势力,比较有名的是割据江南、自封为王的方腊起义。据宋史记载 方腊叛乱半年余 攻破六州五十二县 后更是迅速扩张,一举荡平江南的大部分土地,包含现在的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湖北、江西六个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占领之后,一则离国家政治中心较远,二则有长江天险这自东向西的天然防护屏障(具体地理特点回见第四条路中所附注的地形图),方腊起义军得以在所占土地上建立政权,行使行政管辖并悉心经营,况且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所以方腊军队的后勤粮草、兵力和税收来源可谓源源不断,有充足的保障。

和盘踞江、浙、皖、赣的方腊不同,宋江的总部位于山东济州的月牙形湖泊之中的梁山。一则离皇朝京城很近(回顾上页中地形图),二则中原一带、黄河中下游地区均为平坦、宽阔地形,无类似能保卫方腊势力的长江天险(限于冷兵器时代的造船技术和武器技术有限,对岸稍有把守,则很难跨越像长江这样宽阔的水路隔离带。毛泽东甚至夸张比作“天堑”),虽然原著中梁山在走向顶峰的壮大过程中也攻陷了不少附近官府城池,但都是打开府库仓廪、运回粮草尤其是金银玉帛后即弃城回巢。非宋江等不明占城为王、并精心经营根据地远比窝那穷山僻水、偏安一隅更具有战略意义和长久发展意义,实乃攻城容易守城难--兵分多路分守多处城池分散了梁山集团势力;更重要的两点,就是朝廷的势力实在太大,且一马平川的土地上无任何外在有利的防守措施,朝廷稍微派兵围困、攻城就可各个击破进而消灭梁山的有生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梁山四周的“八百里水泊”是天然有利的防守地理条件,但水泊以外实无可利用之


第八条路:转移根据地,移师到远离京城、皇帝鞭长莫及的地带割据一方、发展力量。


既然宋江的总部离北宋京城太近而无施展、扩张之地,梁山山内又十分局限,要想发展下去还可以尝试转移阵地、举山迁往离皇帝较远、土地富庶、易于防守的地区悉心经营、积蓄力量。

、积蓄力量。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13)

宋时管辖图

上图为北宋时期(距今约890年前)的中国地图,中央王朝的权力版图只限于中原、江南沿海一带,较现今中国主权领土实际相差甚远。当时在宋朝北面新兴的辽国势力强大(在梁山起义被平息5年之后,北宋就被辽国所灭),两国的实际边界在现今河北正定县一带,离水泊梁山直线距离约285公里(数据来源:百度地图)。实际上,梁山揭竿而起、共聚大义的同一时期,除了当时势力最为强大、割据南方的方腊起义外,还有另外山西王庆、河北田虎这两个都比宋江强大的地方起义割据势力。如此得知,水泊梁山的北面(河北田虎)、西面(山西王庆)、西南面(北宋京城)、南面(浙江方腊)均已被各大势力集团所占据,根本没有插足据为己有的空间。当然,有人会想到宋江和其他地方农民起义势力同为反叛集团,有着北宋朝廷这个共同的敌人,可以议和并联合起来共同壮大发展。可谈判也得依据自己的实力来期望的分量和地位,宋江蛰居水泊梁山一隅,所部人马、家眷老小总数才约4万人,而浙江方腊有着六个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土地,兵力高达“几十万之众”,宋江欲与之谈判的话,与其说是“联合”,不如说是“吞并”,肯定只是被收编为大部人马中的一支编队而已,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话语权。而这,是梁山所有兄弟根本不想要的,自恃“自幼熟读经史”宋江更不会接受放弃一呼百应的声望而甘于寄人篱下、听人摆布。农民起义、或者说细数到一个具体的人,其最根本诉求是什么?纵使百转千回、万苦艰辛,抑或道貌岸然、口是心非,其最终的追求还是物质上的满足和心理情感上的愉悦。与其结党草匪、谋得粮草和生存之路,还不如投靠朝廷。如果真以“招安”的名义投靠朝廷成功后,同样、甚至可以享受更好的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另外重要的一点,名声好听,一洗自己和众兄弟们的草寇身份,腰身一变成为达官贵人,这还可以被载入史册、光宗耀祖的。在君臣思想浓厚的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也有),素有“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观念。一个人当了官,周遭的裙带关系跟着得势,虽然这句话的愿意是指实际的利益好处,但就是周围的亲戚朋友们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单是在面子和声誉上,都跟着提升不少。周遭的人尚且如此,当事人所获得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说到招安,也就是第三个方向,恐怕是最后一条生存之路(有的人纵使与朝廷有仇有恨,但投靠朝廷以谋得生存、活命才是最根本、最优先的选择。对于尚且还是戴罪之身的梁山草寇来说,如果真能如愿其实还是一条非常不错的出路)。纵使与朝廷有仇有恨,但投靠生存、活命才是最根本、最优先的选择。不论是因义气相投共聚山寨、还是理想远大“替天行道”,只有先谋得生存、活下去才能谈及其他。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潜在社会自然规律。


综合上文整片所述,相较于宋江主张招安是出于为他人(众兄弟)荣华富贵着想,还是仅仅出于一己之私、实现自己远大抱负这两个争论,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理条件所导致的经济物资供给局限才是梁山生存、发展的桎梏,个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根本的原因才直接导致宋江和军事吴用等领导高层做出了“主动向朝廷请示招安”的决定。


当然,招安多少还是存在风险,这个宋江应该不会天真到完全不知道,只是实在被逼无奈别无选择,才铤而走险,力求一博。这种境况下,宋江及梁山众人马的命运还是被牢牢掌控在朝廷的手掌心,招安后的结局如果完全由朝廷说了算。怎奈当时的朝廷真乃“奸臣当道”,在彻底消灭梁山之师之前还让之去帮助朝廷攻打方腊叛军,借助叛军的力量攻打另一叛军的力量,并最终如愿让宋江军队和方腊军队相互火拼、两虎俱伤,方腊起义被扫平,宋江军队亦死伤过半,惨不忍睹,多数梁山头领如矮脚虎王英、一丈青扈三娘、霹雳火秦明等都是死在这场战役中。当宋江带着残兵败将“胜利”回师后,亦逃不过奸臣所陷并最终被毒酒害死。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存在两个对立面,或者说两面性,好比天和地、乾和坤、阴和阳。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梁山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保全了梁山反叛大军的安危和生存空间,可也正是因为地理条件(离国家政治中心--“京城”太近太近)限制了梁山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机会,并最终、最根本地决定了众英雄好汉的不归命运!可悲,可叹,可惜......


本人才疏学陋,实不敢确保上文所引所述完全符合史籍典故,上述“经济原因直接导致宋江主张招安”的推论实乃一家之言,在此抛砖引玉,引大家共读。另外,《水浒》一书如为历史小说尚可探究上述话题。

千里须臾,沧海桑田,八百里水泊连同古代诗人关于湖光山色的吟唱早已湮灭,坦荡的湖底化作田畴,旷野点缀着绿树红花。远远近近,村舍相依,迷离着淡青色的烟雾。那苍茫的芦荻苇蒲,那如雪的红蓼荷花,那被撞的浪歌,那厮杀的呐喊和胜利的鼓角,曾经发生过?


浪歌,那厮杀的呐喊和胜利的鼓角,曾经发生过?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14)

水泊梁山景观

宋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宋江失败只因这一点)(15)

水泊梁山景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