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人到中年不诉沧桑)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人到中年不诉沧桑)来源:全景视觉下半场的人生,如果能做到:沧桑不诉,锋芒不露,锐气不减,我们依旧能收获最体面的人生。人至中年,生活难免躲不开困境和酸楚;但所谓的中年“危机”,往往也蕴藏着人生的转机。有些人在岁月苦海里默默沉淀,等待蜕变;也有人已走过崎岖长路,赢来了自己的鲜花坦途。成年人的成熟,是不为自己设限;因为,纵使万水千山,终有抵达之日。
知乎上有个高赞提问:“人到中年,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有人回答说:“是历经沧桑后的精神不怠、锐气依旧;是胸怀他人,不露锋芒的大气悲悯;是经历人间酸甜苦辣后的内心平和与淡定。”
深以为然。
人至中年,生活难免躲不开困境和酸楚;但所谓的中年“危机”,往往也蕴藏着人生的转机。
有些人在岁月苦海里默默沉淀,等待蜕变;也有人已走过崎岖长路,赢来了自己的鲜花坦途。
成年人的成熟,是不为自己设限;因为,纵使万水千山,终有抵达之日。
下半场的人生,如果能做到:沧桑不诉,锋芒不露,锐气不减,我们依旧能收获最体面的人生。
来源:全景视觉
不诉沧桑
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
这个世上,自己的经历别人很难感同身受,自己的苦难只有靠自己来渡。
杨绛的前半生过得算是顺风顺水,中年以后却遭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
41岁那年,她无缘无故被一个不认识的女生控诉,因此失去了清华教授的工作。
几经波折,她进了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工作,却无意中得罪了高层领导,还被当作攀权附贵的“势利眼”,遭到同事的排挤和孤立。
工作时,大家都把她当作可有可无的人,没人愿意和她一组。更过分的是,福利也不给她,领导也常常冷落她,不给她安排重要的工作。
面对这样的排挤与孤立,杨绛却无动于衷,毫不在意。
她从未向任何人诉苦,也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专注于学问研究,翻译八册《堂吉诃德》长篇小说,成为她攻克的课题。
就在快要完成时,杨绛又经历了译稿被收缴等波折,十年心血一度毁于一旦。
面对这些打击,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告诉自己:“人生苦乐参半,我无法要求自己永远快乐,但是我需要拥有调节心态的能力,需要保留一部分乐观,需要给自己希望和预期。”
来源:全景视觉
又过了一个十年,她才重新将《堂吉诃德》八册翻译完毕,成为至今最好的中文版本之一。
有句话这样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眼里写满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成熟的人擅于把自己的“伤疤”藏起来,不断修炼“自愈”的能力和与岁月交手时的达观。
人至中年,已不是怨声载道的年纪,试着扔掉抱怨,吞下委屈,度过无人问津的日子,去赢得一个不负自己的人生。
余生,唯有不诉沧桑,不惧未来,方可守得云开月明。
不露锋芒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
“智者谦恭,装愚守拙,不露锋芒,是非曲直任人评说;庸者骄横,炫耀张扬,凌驾于人,不知天高地厚。”
愚笨的人,喜欢居功自傲,炫耀张扬,狂妄自大,眼里容不得他人;而真正聪明的人,低调谦卑,藏锋敛迹,往往懂得把握露与不露的分寸。
来源:全景视觉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就是一位把低调谦卑融在骨血里的人。
他是个智勇双全的将帅之才,屡战屡胜,深得朱元璋器重。
为了奖赏他,朱元璋把自己当皇帝之前的府邸赐予他,徐达却说什么也不要。
朱元璋心想:“难道还有将帅之才不要赏赐的?”
情急之下,朱元璋邀请他到旧邸喝酒,将他灌醉,亲自把他抬到床上。
不料,徐达半夜醒来,一看自己竟然睡在朱元璋的床上,战战兢兢,立刻跳下床,跪倒在地上,连忙磕头,自呼死罪。
朱元璋见他对自己如此谦恭,看出了他对自己的赤胆忠心。
心里一高兴,立即命人在旧邸前修建一所宅地,还在门口立下牌坊,亲自提笔“大功”二字。
之后,朱元璋还赠给徐达一块沙洲,也正好处在船只必经之路,徐达的家臣便借机谋取利益。
徐达知道后,二话不说,立马就把沙洲上缴给官府。
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开国重臣,有过赫赫战功而居功自傲,炫耀张扬;而是收敛锋芒,淡泊豁达,最终修得一世平安。
人到中年,要学会一个“藏”字。韬光养晦,低调行事,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来源:全景视觉
有句话说得好:“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莲花长得太美,第一个被摘;树木长得太直,第一个被砍。
人活一世,锋芒毕露,则多方掣肘。
行走半生,已见识过百千世态,此时唯有低调做人,深藏若虚,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是安居乐业最可靠的资本。
不露锋芒,和光同尘,耐得住性子,经得起考验,才是人生下半场最好的修行。
不减锐气
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魅力,是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成年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历经世事沧桑,仍能够锐气不减,不甘平庸;一次次被岁月重锤击倒,还能一次次站起来,矢志不移地成为想成为的人。
公元747年,一首《别董大》传遍整个大唐帝国。此时,作者高适已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大叔。
他的前半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一直在为自己“闻达天下”的理想颠沛流离。他从小出身贫苦,就连学习都要靠亲戚朋友的接济才能完成。
但他却始终胸怀大志、穷且益坚。
别人问他,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读书有什么用?他回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有人笑话他,一个寒门子弟整天做白日梦。
他却反问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来源:全景视觉
多年寒窗苦读后,他怀揣着理想参加科举,可最终却名落孙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没有任何人脉可以为他引荐和保举。
待到第二次参加科举,他又一次败兴而归。
人到中年,他依旧一身布衣,却始终不改“闻达天下”的初衷。
有时候,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必须要向邻居“乞讨”才能过活,即使这样他仍旧躬耕苦读;终于,在他45岁那年,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
唐玄宗再次下令开科考试,这次高适得到了开元贤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大力举荐,颜真卿也为他美言,在多方保举下,高适终于考中。
年近半百的他,求索了大半辈子,终于赢得了施展自己才华和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岭,有人抱怨懈怠,最终停滞不前;也有人锐气不减,选择蜕变。
高适用自己华丽的逆袭告诉我们:只要不给自己设限,未来的路就没有阻碍。
中年最好的状态,是明知道前路有跌落的可能,却依然有重新出发的自信和勇气;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人生的下半场,活得正是一股“气”。
来源:全景视觉
摆脱冷气、心存锐气、精神不怠,余生之路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人至中年,半生已去,最好的状态:
莫过于拥有一颗敢于和岁月周旋的心。
只言安好,不诉沧桑,是一场最好的自我修行;低调行事,锋芒不露,是修身处世最好的智慧;迎难而上,锐气十足,是人生开疆拓土的利刃。
余生,愿你能光而不耀、行稳致远,在人生下半场,活出最好的自己。
作者:锦黎,终身读书实践者。钟爱写作,以笔书情,用文字凝视内心,以理性洗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