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小篆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赵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說文解字序》 許慎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胡毋敬省改文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七《毂水》小篆大篆大篆大篆,也称籀(音:宙)文。广义上的大篆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等。狭义的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的文字。一般而言,石鼓文、秦公簋被看做是大篆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籀文是不同于大篆的楷篆或奇字。

李斯,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也是古代十大名相之一。在他的辅佐之下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得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像废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治方面的成就。这位千古名相的书法——篆书,是篆体文字的创始人。

会稽刻石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东巡的遗物,在秦始皇东巡留下的几块影响深远的刻石当中,会稽刻石是最后一块。正是在那次东巡途中,秦始皇病故,因而它也成为秦始皇刻石当中的绝响。对此,《史记》中有明确记载:“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南至云梦,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这位“千古一帝”病死在沙丘上。

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现存者为以元代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

大篆

大篆

大篆,也称籀(音:宙)文。广义上的大篆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等。狭义的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的文字。一般而言,石鼓文、秦公簋被看做是大篆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籀文是不同于大篆的楷篆或奇字。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

小篆

小篆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赵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說文解字序》 許慎
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胡毋敬省改文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七《毂水》

小篆是李斯等人在秦系古文的基础上,对六国古文兼收并蓄创造出来的、用于统一文字的产物。故一般认为,小篆是李斯所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七《毂水》:“等相传均为李斯所做,是标准的小篆样本。小篆笔画均匀,起笔收笔皆藏锋,字形较为方正,拐角为弧形,无撇捺。

李斯所留下的书法遗存,当是随同始皇出巡,所至之处的纪功刻石作品。这些纪功刻石作品虽然均无署名,但历来史料都确信必出李斯之手。

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处,它们分别是:泰山、琅玡台、峄山、碣石、会稽、芝罘、东观刻石。七处刻石中,碣石一刻早已没入海中,历代都无著录。芝罘、东观二刻石也早已散佚。峄山刻石原石早已毁于兵火。宋元两代都曾作过翻刻,至今尚存。琅玡台刻石,为琅琅玡山的摩崖,是李斯小篆的杰作之一。惜其磨笔太深,几无完字,作为范本,会给临习者带来较大困难。会稽山刻石,为始皇最后一刻。此石在南宋时尚在会稽山顶,但其字迹几乎全部损痕,后经辗转翻刻,书法已板滞无神,失去原刻风貌。要之,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风貌者,惟《泰山刻石》而无他选了。尽管有学者考证出《泰山刻石》非原石拓本,但与《嵩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相较,要近于秦篆原貌。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的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也就是小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人们第一次为汉字书写确立一套标准化、方法化的教程。但这还不是终点,起码李斯不这么认为。如果秦朝以前的人还把写字当做一个简单的符号的话,那李斯已经开始构思汉字的未来了。

李斯知道,小篆的未来不仅仅要承载文字,传播文化,还要有美感。这样的文字书写才是艺术,才可以叫做“书法”。

李斯开始这种书法的构想与设计。李斯自创的小篆,第一个美感是,端正。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正体现出煌煌大秦,像泰山一样稳重。

这还远远不够,新的帝国文化要纯净,要像玉石一样不留杂质。笔画就要像玉一样纯粹。还要如鼎一样正直、如丝带一样飘逸。

小篆就是基于这些原则,带着大秦帝国的新锐之气,带着大秦帝国的磅礴之气,在李斯的手里完美地创造出来。

李斯的代表作——《峄山刻石》,正是这种美的体现。

篆书《峄山刻石》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3)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峄山刻石》。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纨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4)

《纨山刻石》局部1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5)

《纨山刻石》局部2

这块石刻作品,是李斯的代表作,我们从中能看出李斯书写小篆的特点。

首先,对称均衡,肃穆缜密,安稳端正,全篇高度统一,完全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似乎每个字都是轴对称,恨不得都是用尺规作图法做出来。这种秒到毫颠的控制,只有功夫练到极致的李斯,才能书写得出来。

古人把这笔笔浑圆,称为“玉筋”,上紧下松,弧线婉通。由于笔画粗细几乎完全一致,为了不使横竖交织也过于呆板,因此,弧转的处理和斜线的穿插,赋予秦小篆独特的艺术魅力。筋,本来是有弹性有张力的,但这种“筋”竟然是坚硬的玉做成的,可见书法家们对李斯的钦佩之情。

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看到,细如丝的笔画,自然分割营造出很大的空间留白,开阔宏大的气象。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6)

李斯 《会稽刻石》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李斯费尽心血,把小篆写成了当时公文通用的一种书体,随着时代的演变成了书法艺术。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从此,他被称为“篆书”的鼻祖。

从一个小地方的小职员,到大秦的丞相,又让汉字书——篆书成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国书法篆书奠基人,李斯成就斐然。

李斯篆书《会稽刻石》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7)

1.皇帝休烈,平壹宇内,德惠攸长。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8)

2.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9)

3.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齐庄。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0)

4.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1)

5.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2)

6.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3)

7.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4)

8.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5)

9.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6)

10.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7)

11.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8)

12.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19)

13.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0)

14.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1)

15.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2)

16.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3)

17.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4)

18.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5)

19.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6)

20.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7)

21.皆遵轨度,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8)

22.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29)

【23】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逐字详解(李斯篆书会稽刻石)(30)

【24】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