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爱心送温暖走进侯港村(恭城贫困户潘彦君)

爱心送温暖走进侯港村(恭城贫困户潘彦君)恭城县委组织部长秦太平深入潘彦君所在党支部进行调研指导蜂蜜是甜的,但酿蜜的过程是苦的。为确保打个翻身仗,尽快脱贫致富,潘彦君以蜂养蜂,将养蜂所得全部用于扩大养蜂规模,到2014年,发展到100多箱。每天什么事不做,只是检查蜂蜜就得花费他大半天。与此同时,他还开山拓荒扩大了淮山的种植规模,成了恭城县屈指可数的种养大户。“那一段时间我比蜜蜂采蜜还忙,哥哥分家另立门户了,就一个老父亲时不时帮上一把,总感觉到一天过得太快了,恨不能一天当作两天用。为了羸得时间,无论刮风下雨,天冷天热,我经常5点左右就起床干活了。常累得腰酸背痛,走路都能打盹。” 撇开10多亩的淮山管理不说,单就养蜂一项,个中辛苦难以想象。养蜂最怕的是分家跑蜂,潘彦君养蜂太多,难免疏漏,一不小心,一窝蜂便出了两个蜂王。于是一山不容二虎,其中一个蜂王便带了一群蜂“兄”蜂“弟”,飞离故“箱”另立“山头”。这下可苦了潘彦君了,他一旦获知这种

爱心送温暖走进侯港村(恭城贫困户潘彦君)(1)

潘彦君为本村贫困户及县内有志于甜蜜事业的学员进行技术培训

“有蜜蜂一样的勤奋才会有蜂蜜一样的生活。”近日,恭城县委组织部长秦太平在深入该县门楼村调研党员潘彦君致富带富情况时,潘彦君深有感触地说。在2015年的贫困户精准识别中,潘彦君以2分之差与“贫困户”擦肩而过。5年之后,这位以200元借款起家的昔日“负”翁,一个“鲤鱼打挺”翻身而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靠着养蜂过上了“甜蜜”的生活,引领30多户贫困户摆脱贫困奔向“甜蜜的事业”,其事迹上中央电视台一次,广西卫视5次,地方台无数次。

勤于务农

在恭城深山更深处,有一个叫门楼寨的小山村,偶尔到此一游,你会感受到“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的别样风光,但若世代生息于斯,个种愁苦只有“生息于斯”的人自已知道。潘彦君就深有体味:因地处偏僻,山高路远,村人信息闭塞,买难卖难,生活极度贫困。迫于生计,潘彦君初中没读完,便子承父业,干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在继承了父亲10多亩“黄土山地”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勤劳朴实,将满腔热情与一身力气,全部投放在那一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以一双勤劳的手改变困苦的命运,成了他当时最坚定的信念和最强大的动力,凭着这种信念与动力,潘彦君辛勤劳作,不舍昼夜,那段时光,为了多干农活,潘彦君总是天未亮就到了地里,直干到暮色四合才拖着疲惫的身体摇摇晃晃回到家中。中午就在田间地头吃个盒饭聊以充饥……实在困得不行就靠着树脚休息一会,真可谓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寒暑易节。几年过去了,潘彦君手掌上的茧起了又掉掉了又起,一张白里透红的脸,已在烈日的炙烤与汗水的侵渍下变得黝黑发亮。当初的柔弱书生摇身一变,成了饱经风霜的庄稼汉。终于,心血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10多亩柿树没有辜负潘彦君的苦心栽培,经风历雨茁壮成长,并于2005年全面挂果,取得了空前大丰收。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年,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之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柿子增产不增收,几年汗水付东流。尽管如此,但潘彦君依然坚信“勤奋可能没有收获,但不勤奋一定没有收获”,在勤奋务农受挫后,潘彦君将努力的方向调整为勤奋务工。2012年,潘彦君告别故乡的山坡坡,南下广东寻找新的致富梦想。在广东,因为文化程度低,只有卖苦力,为了赚得“第一桶金”,他先后在矿山挖过矿,到建筑工地搬过砖,尽管一天只赚得10多元,但他仍然坚持着起早摸黑地干。“印象最深的是在广东摆地摊的日子,那种被城管追着满大街跑的情景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满心痛楚”谈起广东打工的艰辛,潘彦君唏嘘连声感叹不已。最后,在汗水与薪水极不相称的情况下,潘彦君于万般无奈之下,背起“空空的行囊”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爱心送温暖走进侯港村(恭城贫困户潘彦君)(2)

潘彦君将蜂场转移到新的密源地

勤于养蜂

回乡后,一贫如洗的潘彦君陷入致富无门的苦闷与彷徨之中。也是机缘巧合,一天,家门口突然飞来了一窝蜜蜂,潘彦君眼前一亮:何不试试养蜂脱贫?说干就干,在将第一窝送上门来的土蜂装箱后,潘彦君向女友借来200元钱买来一堆杉木,自己制作了二十多个蜂箱。随后,为节省成本,解决没钱买蜂的问题,他爬山涉水,遍寻野蜂,足迹遍布桂林的村村寨寨山山岭岭,一路上渴了喝几口山泉,饿了嚼几口自备的干粮,结实耐穿的解放鞋换了一双又一双,手上头上被蜜蜂蜇起的包块肿了又消,消了又肿。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潘彦君共“收养”野蜂20余窝,产蜜600余斤,收入近万元。尝到甜头的潘彦君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将努力的方向锁定在养蜂事业上。

蜂蜜是甜的,但酿蜜的过程是苦的。为确保打个翻身仗,尽快脱贫致富,潘彦君以蜂养蜂,将养蜂所得全部用于扩大养蜂规模,到2014年,发展到100多箱。每天什么事不做,只是检查蜂蜜就得花费他大半天。与此同时,他还开山拓荒扩大了淮山的种植规模,成了恭城县屈指可数的种养大户。“那一段时间我比蜜蜂采蜜还忙,哥哥分家另立门户了,就一个老父亲时不时帮上一把,总感觉到一天过得太快了,恨不能一天当作两天用。为了羸得时间,无论刮风下雨,天冷天热,我经常5点左右就起床干活了。常累得腰酸背痛,走路都能打盹。” 撇开10多亩的淮山管理不说,单就养蜂一项,个中辛苦难以想象。养蜂最怕的是分家跑蜂,潘彦君养蜂太多,难免疏漏,一不小心,一窝蜂便出了两个蜂王。于是一山不容二虎,其中一个蜂王便带了一群蜂“兄”蜂“弟”,飞离故“箱”另立“山头”。这下可苦了潘彦君了,他一旦获知这种情况,不管身在何处所为何事,都要匆匆赶回“收服”“叛军”。若“叛军”聚在低矮处倒还罢了,若叛军聚到树顶或悬崖壁上,潘彦君就要忍住蜂蜇的痛、冒着爬树攀崖的风险,想方设法将“叛军”收回,另设蜂箱,为其安家。花是蜂的命,是养蜂人的希望。当大家开启赏花旅程的时候,正是潘彦君追赶花期的时候。因本地花源稀少,潘彦君常将蜜蜂搬运到花源较多的大山深处。因不同地方不同时节花源不同,又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潘彦君便与请来的乡邻,挑着他的一百多箱蜜蜂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山区往来迁徙,困苦不堪,很多时候,他们趁着月色2、3点钟出发,直挑到日落西山,才到达目的地,每到一处,潘彦君拱手送别乡邻后,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安顿好蜜蜂,支一顶帐蓬,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另类”生活……

爱心送温暖走进侯港村(恭城贫困户潘彦君)(3)

恭城县委组织部长秦太平深入潘彦君所在党支部进行调研指导

勤于帮困

随着养蜂规模的扩大,潘彦君的蜂蜜产量与产值与日俱增。由一名货真价实的贫困户边缘户发展为"百万边缘户",一时间,向他求教取经的贫困户纷至沓来,在给潘彦君带来无限荣光的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压力。潘彦君化压力为动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蜂致富,以蜂带富"的奋斗中。为不让各位贫困户失望,在经历了以往增产不增收的阵痛后,潘彦君痛定思痛,对蜂蜜的销路尤为重视。首先从提高蜂蜜的质量入手,通过改良蜂箱,延长采蜜周期,进一步提高蜂蜜的营养与口感。为畅通蜂蜜销售渠道,潘彦君博采众长,先后20余次拜访县内外种养大户,虚心求取销售真经,先后多次参加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组织的电商培训,并从中学得了电商、淘宝等一系列网络销售技术。在恭城县委组织部等单位的积极推介下,潘彦君与他的蜂蜜先后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及本地电视台,并于2018年代表桂林地区到香港参加“香港、桂林节”,2019年参加农民工产业大赛获3等奖。极大地拓宽了其蜂蜜销售渠道。18年以来,县委组织部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带富能力,创新举措,着力“将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潘彦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于2017 年加入党组织。入党后,在党组织的帮助引领下,潘彦君的带富能力与思想境界大为提升,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并现身说富,劝说本村吃苦耐劳、有志于“甜蜜事业”的32名贫困户随他养蜂,并为每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蜂一窝。为确保贫困户切实做到养蜂脱贫,潘彦君先将送给贫困户的种蜂代为保管,待贫困户随自己学好技术后,才将种蜂领走,并叮嘱贫困户在养蜂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及时找他解决。“潘总心眼好,腿脚勤,人实在,他为自己酿蜜,也帮我们好多贫困户酿蜜,我能脱贫全靠了党的好政策和他的大力帮助。”谈起潘彦君,门楼寨苏磊深有感触地说。在潘彦君的热心帮助下,苏磊靠着养蜂一举甩掉了贫困帽,成了扶贫帮困的"二传手"。

采访结束时,我们问及潘彦君如何带富贫困户,他说,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有蜜蜂一样的勤奋才会有蜂蜜一样的生活。

(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