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英雄岁月(航天大家的青春岁月)
航天英雄岁月(航天大家的青春岁月)等祖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直面国之患、时之需,上下求索一条强国之路、复兴之路这其中有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
五四精神,历久弥新
百年来,这种精神呼唤了
一代又一代中华好儿女
直面国之患、时之需,
上下求索一条强国之路、复兴之路
这其中有
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
等祖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
也有毛腊生、徐立平等新力量,
他们共同写就了
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壮丽诗篇!
值此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之际,中国航天报选取了12位“航天大家”,与您一起走进他们的青春岁月,感受他们赤诚跳动的爱国心,愿你我共同为这壮丽的伟业矢志向前。
五四已百年,航天正青春!
爱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钱学森
1911年12月—2009年10月
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上海市,学生时代就树立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坐标。
大学期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凭借优势,掌握中国领空控制权,对上海狂轰滥炸,中国军民惨遭杀戮,人员财产损失惨重。目睹这一切,钱学森深感现代航空技术对国家实力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中国必须发展先进航空技术,拥有强大航空工业,才能自立世界民族之林。
1934年7月,钱学森以机械工程学院第一名、各学年总平均分89.10的高分从交通大学毕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专业是航空门机架组。
1936年,钱学森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学习航空工程理论。他站在数学和力学的最前沿,如饥似渴地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每天工作长达十几小时。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从旧金山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航程。在回国的邮轮上,他难掩无比激动的心情:“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黑夜终究要过去”
任新民
1915年12月—2017年2月
1915年12月,任新民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现为宁国市)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早早就有了进步的意识,14岁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窃取了北伐胜利果实,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共青团团员和革命群众。任新民在迷惘、痛苦、困惑和彷徨中暗下决心,要探求科技救国、强国、富国、富民之路。他每每仰天长叹:黑夜终究要过去,明天升起的将是一轮新的火红的太阳。
1944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强烈的求知欲使任新民逐步产生并坚定了在美国攻读学位、继续深造的念头。
四年后,他获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他就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并承担了研究课题,获得了相应的课题经费。
1949年解放战争临近胜利之际,得知消息的任新民毅然决定放弃布法罗大学讲师的稳定工作,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1949年9月,他正式到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报到,任研究员,从此开始了一生为之奋斗并屡建功勋的国防科技事业。
“一定要造出先进武器”
屠守锷
1917年12月—2012年12月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吴兴县南浔镇的一个清朝举人家庭。
1932年1月28日,15岁的屠守锷和父亲正走在去往上海的码头的路上,突然遭遇到日本鬼子数十架飞机的轰炸。在少年屠守锷的眼里,原本霓虹锦簇的大上海在爆炸声中变成了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
这一天的惨象,久久地在屠守锷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亲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制造出先进的武器,消灭这些强盗,为死难的同胞们报仇雪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屠守锷第一时间飞奔回祖国的怀抱,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一年后,屠守锷正式被调入五院,担任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一职,从此,与火箭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不能再被人家欺负,中国要有自己的导弹、原子弹。”少年时代立下的誓言,屠守锷一直牢记在心,为此,他呕心沥血,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
“燃烧着科学救国的激情"
黄纬禄
1916年12月—2011年11月
1916年,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央大学惨遭日寇轰炸。看着昔日美丽恬静的校园转眼间被炸得面目全非,黄纬禄的心里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
1940年,黄纬禄结束了4年的大学生活,成为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的新成员。但他并不满足于仅胜任眼前的技术工作,他想起自己最初的抱负:寻找一条可以使祖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道路。这条路在他眼中就是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他渴望着能够有机会继续深造,使自己的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1943年,黄纬禄作为第一批留英进修生来到英国,先后在伦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和马可尼公司实习。实习期间,他曾险遭V-1导弹轰炸,这也让他对科学救国、工业强国更加渴望。
回国后,面对是选择参与研究工作,将知识转化为技术成果,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他多年的科学强国之梦;还是选择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堂,去培养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做一块基石,让年轻的学子们踏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黄纬禄选择了留在上海的研究所,将自己的知识化为强国的技术,为实现强国梦做出成果。
自力更生才能摆脱控制
梁守槃
1916年4月—2009年9月
1916年4月13日,梁守槃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梁守槃给自己选定的座右铭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在这个座右铭警示下,他埋头苦学4年,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在1937年毕业。
“中国的被动挨打,就是没有自己的飞机,要航空救国。”一个造出自己的飞机、使祖国强大起来的想法开始在梁守槃的心头萌起。
1938年,梁守槃辞别父母,踏上了去美国求学的海船。1940年2月,他放弃在美继续学习或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
时至今日,中国航空、航天等科技界的学者、专家还都清晰地记着这位师长的神采和风貌;记着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撰写了十余部讲义和其他论著。这些论著不仅为当时有关专业的教师、学生提供了教材和参考书,而且对从事有关专业的其他科技工作者,都有参考价值。
以拼搏绘就无悔青春
罗健夫
1935年9月—1982年6月
罗健夫生于1936年,1951年参军时,初中还未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军马厂工作。
1959年4月16日,罗健夫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连同生命)献给党,献给党的事业,忘我无私地为人民利益工作……我还要用共产党的态度对待工作,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本领,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迈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胜任党交给我的一切任务。
1965年,29岁的罗健夫调入航天771所搞半导体制版设备,他常常连续几天一头扎进工作室里。饿了啃块馍,渴了喝口水,困了在地板上躺一会儿,夜以继日,埋头不息。为了事业,他把个人生活简化得不能再简化。两个馒头夹块臭豆腐、一碗面条拌点酱油就算一餐。身上穿戴的始终是当年部队发的军衣军帽。
舍身忘我、奋发工作,终于在1972年罗健夫带领全组同志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补了电子工业的一项空白。(索轩)
为祖国人民而留学
王振华
1935年7月—1994年3月
1935年7月27日,王振华出生在河北省新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刚开始懂事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叔叔被日本鬼子熏死在地道里;他清楚地记得为了躲日本人的飞机扫射,奶奶把他压在身下的情景。
1955年9月,20岁的王振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苏预备生。在填写《报考登记表》时,王振华地在志愿栏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自愿为祖国、为人民、为党而留学。我要求从事军事工业的学习。”在留苏预备部学习期间,王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8月,他进入了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
1957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在接见留学生代表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王振华作为留学生代表,在现场聆听了一代伟人那极富感召力的声音。
在莫斯科这5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王振华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心。他后来常对身边的同志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培养我,我要做点对国家有益的事。”
1962年春天,王振华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来到了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为一分院一部总体组的设计员,参加了我国早期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九部)
人生理想为祖国而一变再变
孙家栋
1929年4月—
孙家栋出生于兵阀混战的年代。1942年,13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录取。
进入学校不久,孙家栋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学校发来通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他们这批学生中挑选人员去空军航校。不满21岁的孙家栋联想起几个月前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激动人心的场景,他毅然填报了从军申请。
1958年3月10日,孙家栋以留学苏联期间的优秀成绩,荣获了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此时的孙家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祖国急需人才,毕业后立即回国,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
1958年4月20日,回国后的孙家栋拿着报到通知书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从那一天开始到1967年7月29日离开一分院,他从事了9年导弹研究。1967年7月,正在办公室专心伏案进行导弹设计的孙家栋接到了一纸调令,去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小时候的愿望是将来成为一名土木建筑师,可以建造大桥。没想最终到苏联学的却是飞机制造,而从苏联回国后没有搞过一天的飞机制造,从毕业后的第一天开始就加入了中国导弹研制大军。我当时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要在中国导弹事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一门心思地投入最初的导弹仿制和研制工作中。”孙家栋曾感慨。但更没有料想到的是,搞了近10年的导弹研制,后来他又与卫星结下了情缘。
从“书痴”到“军人海归”
孙敬良
1930年9月—
1930年9月,孙敬良出生在山东省。
1947年夏天,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孙敬良兴奋不已,马上报名参加考试,并一举中第。1948年,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年,读完两年预科的孙敬良进入了采矿学系。在采矿学系,孙敬良发愤图强,一心一意地读好专业书籍,除了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到外面找参考书、买习题做,对每一个问题都不放过。
1951年,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留苏高潮,孙敬良怀揣着对先进科学知识的渴望和对异国他乡生活的憧憬,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奔向他向往已久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在那里,他手不释卷,深入钻研,各科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达到“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绝、绝能生神”的境界,顺利完成学业。
结束了6年多的留学生活,1958年4月,作为一名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军人海归”,政治可靠的孙敬良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院,开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究。
“做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陈定昌
1937年1月—
1937年1月30日,陈定昌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人家。
1957年,陈定昌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北京留苏预备部,随后,因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留苏名额,500余名学员直接进入国内大学,其中300余人进入清华大学,200余人进入北京大学。按照报考志愿,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大三选择专业时,陈定昌瞄准前沿科学,进入无线电电子学系雷达专业学习,立志“做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抗衡世界霸权威胁。
大六的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学习成果的大检验,陈定昌所选做的课题是“大功率雷达频率稳定技术”,这一课题此前已经进行了两年多。到陈定昌这届,拖延三年的课题设计必须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任务中,几近痴迷,最终经过10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课题设计,并以5分的优秀成绩通过考查。
20世纪60年代初,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现代装备的电子对抗,陈定昌接受了设计制造“中频信号模拟器”的任务。科研条件差,没有任何相关方面的资料,他以一张简单的中频电路图为基础成功设计制造出中频信号模拟器,并荣立三等功。就在完成中频信号模拟器的同时,陈定昌还加入了打击U-2高空侦察机抗干扰组,正式开启了科研设计工作。
大院里长大的“航二代”
徐立平
1968年10月—
徐立平的父母也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工作,他是典型的“航天二代”——出生在大院,上学在大院,工作在大院,结婚生子也在大院。对他而言,四院大院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从四院自办的航天第一技工学校化工班毕业,徐立平分配回到了四院,选择了7416厂3车间整形组,这个车间就是妈妈温荣书当年工作过的装药车间。在妈妈看来,这是个缺不了的岗位,能学到技术。办完报到手续后,她反复嘱咐儿子以后一定要“注意安全”。
徐立平记得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发动机整形时的状况:“我在假药上练了几个月,才上手干正式产品,其实就是前期的粗加工,快到尺寸时,还得师父干。但即便是粗加工也很紧张,下刀提心吊胆的。师父一直站在旁边看着。”
后来,徐立平入选了挖药“突击队”,他当然知道这项任务的危险性,跟家人隐瞒了自己的入选。20年前,母亲温荣书就曾检测出推进剂开裂,亲眼看着同事们冒着危险挖药修补。20年后,儿子徐立平也入选挖药突击队,执行同样的任务。两代人,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从事着同样的工作,面对着同样的危险,拥有着同样的无畏精神。(田鹏)
学习“熔炉”里炼就火红青春
毛腊生
1956年12月—
1977年,在插队当知青的毛腊生,因政治过硬、工作出色,被推荐进入国营风华机器厂(航天科工贵州航天风华公司前身)当了一名铸造工人。
“在给国家干大事的工厂上班,了不起!”“吃‘公粮’的工人,真不错!”面对乡亲们的夸奖和羡慕,毛腊生内心却很焦急、苦闷,一点高兴不起来。仅有初中学历的他,连铸造基本原理都不清楚,简单的工艺图纸也看不懂,生产中只能“打打下手”“跑跑龙套”。
“必须下功夫学,才能掌握真本事!才能为航天事业干点事!”内心苦闷的毛腊生,在那个夏夜默默许下了“下功夫学真本事”的诺言。
为获取铸造知识,毛腊生一有空就缠着车间技术员,休息日整天泡在工厂图书馆。为弄明白技术员讲不清楚的问题,他骑自行车去车间2公里外的工厂技术部“取经”。
学徒3年,毛腊生学习资料记了两大本,付出的劳动量是其他学徒的3倍多,掌握了一些人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掌握的铸造生产技能。一向严厉的车间主任,在毛腊生学徒期满的鉴定表格中郑重写下“优”,这是他唯一一次给学徒工如此评价。
金属材料经过熔炉的熔炼成为满足铸件要求的合金,毛腊生就如一块普通的金属材料,在学习这座大“熔炉”中,炼就了火红的青春和绚丽的人生。(李庆华)
部分文稿整理自《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
编辑/孙喆 张晓帆
美编/于珊珊
审核/刘淮宇 许斌
监制/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