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跑路背后的真面目(月营收1亿的健身房突然关停)
健身房跑路背后的真面目(月营收1亿的健身房突然关停)浩沙健身是传统老牌综合健身房的代表,全国门店数量排名前五,1999年成立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2009年浩沙门店达到86家,成为当年行业门店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品牌。浩沙之死其实是业界常态不久前,健身品牌浩沙健身在全国多地撤店,相关负责人失联,导致近千名消费者和健身房工作人员蒙受损失,董事长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浩沙的“跑路”再度掀起了人们对传统健身房模式的讨论与质疑。“浩沙这么大品牌都倒闭,是不是健身房不能开了?天天看浩沙搞活动做地推办会员卡,健身房里跑步机还得抢,怎么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这钱都去哪儿了?”浩沙之“死”,揭开了传统健身房的生存窘境。
主持人:阳光
编辑:章朋
来源:金错刀、中国产业信息网、投资界等
不久前,健身品牌浩沙健身在全国多地撤店,相关负责人失联,导致近千名消费者和健身房工作人员蒙受损失,董事长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浩沙的“跑路”再度掀起了人们对传统健身房模式的讨论与质疑。
“浩沙这么大品牌都倒闭,是不是健身房不能开了?天天看浩沙搞活动做地推办会员卡,健身房里跑步机还得抢,怎么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这钱都去哪儿了?”
浩沙之“死”,揭开了传统健身房的生存窘境。
浩沙之死其实是业界常态
浩沙健身是传统老牌综合健身房的代表,全国门店数量排名前五,1999年成立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2009年浩沙门店达到86家,成为当年行业门店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品牌。
高光时刻,浩沙单月总门店营业额曾经过亿。
浩沙的困顿,并非一日之过,在此前也早有征兆。
去年11月,浩沙健身在南京的四家门店突然全部关闭歇业。在关店前,这些健身房甚至还营造出正常经营的假象,哄骗用户进行会员充值,然而就在两个月前,门店已然发不出工资,有内部员工曾向媒体反映,一直以来,南京浩沙健身的4家门店,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条新闻似乎未掀起太多水花,直到前些天浩沙健身出现大规模的关店潮。
浩沙之死并非个例,更是一种业界的常态。
2019年5月,广东中山沙溪大咖健身,跑路:
这家大咖健身开卡的会员有三四百人,涉及金额300多万元。
最可气的是,在倒闭之前,销售还在不断跟会员撒谎,称健身房会建造游泳池,诱导消费者升级会员服务。
到现在,这家在健身房门口张贴着由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该健身房负责人罗先生发出的公告,公告上写明该健身房同时还欠了35名员工近20万的工资!
2019年5月,石家庄迈峰健身,跑路:
迈峰健身的会员更惨,在跑路前夕,他们像皮球一样被健身房踢来踢去。
先是和平店的健身房贴出因经营不善倒闭的通知,会员都被安排到林荫店去锻炼,但就在六月初,新开了林荫店也突然关门,会员的私人物品甚至都没来得及拿出来。
更严峻的现实是:相同的倒闭方式,几乎全国每个城市每个月都在发生。
经营不善、倒闭、欠薪、投诉、跑路......似乎已经成为了健身房的死循环。
有健身房跑路前夜,还在疯狂敛钱“一带一两年卡、个人年卡、亲子卡、家庭卡,便宜出售了...”
在跑路前夜,健身房的大门早已悄悄上了锁,可销售们依旧很忙。他们正忙着在朋友圈争分夺秒、声嘶力竭的推销着健身房的年卡。
第二天,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健身房的门口贴出一张通知:
迫于资金严重紧张等压力,迈峰健身已经连续数月亏损,严重的入不敷出,从6月1日起暂停接待会员进行健身。
这是一场发生在石家庄的健身房跑路事件,这场末日前的疯狂捞金上千名会员几乎没有一人幸免:
崭新的年卡还没退,有些会员衣服甚至还锁在柜子里,损失最大的是那些卡里还买了上万元私教课的人...
如今的健身房正面临着许多难题
其实在行业里,健身房倒闭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首先,健身房场地成本持续攀高,成本飞涨。国内房价暴涨,以北京为例,2000年,房价5 000元/㎡,如今,房价涨到80 000元/㎡,同理,商铺租金上涨也不例外,健身房面临着翻倍的租金上涨。
其次,健身房人力越来越贵,成本翻倍。健身房团队的管理结构基本是教练团队,卖健身卡的销售团队,解决纠纷和提供服务的客服团队等,据说,同样的团队,人员配置不变,但工资已翻了6倍。前不久BOSS 直聘发布国内首份《体育产业人才观察》显示,截至2018 年上半年,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31%,增速连续两年超过30%,体育行业平均招聘薪酬达到8436 元。
第三,健身房数量几何式增长,市场竞争激烈。健身房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也就几十家俱乐部。现在,健身房数量已经超过3万家。如今还在不停增长,甚至场馆增长速度不输健身消费人群增长速度。
最后,健身人群结构改变,消费习惯今非昔比。消费者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年龄结构与消费方式。从前,喜欢健身或者说健得起身的人平均年龄为45岁,但现在,集中在25~35岁,平均年龄31岁。消费方式上,同互联网一起诞生、成长的80、90后们,追随着高新科技带来的福利,买东西不出门、出门不带钱、乘车不用卡……他们对健身房的购买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短平快,能用手机一键解决的决不四处奔走。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13年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总数约为5000余家,其中80%基本在维持或亏损状态。
2018年健身行业报告数据显示,近84%的健身俱乐部熬不过12个月。
这些健身房倒闭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竞争加剧、经营不善、经济周期下行等等,但这些原因引发的结局,都是“现金流枯竭”。
另外数据显示,84.4%的健身私教都有销售KPI。
为了鼓励私教不断提升卖卡的能力,这些健身房甚至涉及出非常变态的提成方式:
底薪只有一两千,卖课的提成比课时费还多,能拉来客户,这笔抽成则更庞大,至少是消费金额的10%。
也正是这样,许多开健身房的店主,赌的就是健身小白一时头脑发热,坚持不过三天就不来了,赚的就是消费者冲动消费交钱的那一刻。
在这种盈利模型下,多数健身房最在意的还是会籍顾问以及教练卖私教课的销售能力,而不是会员到底在这能不能长期坚持健身,减脂,塑形。所以,存在了20多年的传统健身房预付费模式,决定了它就是一个销售型的行业,根本不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家健身房永远只能靠吸纳新会员来滚动现金流,根本无心去提高服务质量,不提高服务质量,意味到了第二年就没有续卡率。
或许,回归于服务行业的本质,用心提升服务质量,解决顾客多样的需求,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壁垒,才是健身行业的创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