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现在属于什么阶段(永生还是机器人)
机器人现在属于什么阶段(永生还是机器人)1.买个机器人当对象,慢慢升级AI,当个死宅也不孤单;技术永恒发展,选择在你手中,如果给你75万,你会:不过,预测归预测,科技的发展速度有时能超越你的想象。以电影[回到未来2]为例,1985年10月21日,主角弗莱穿越三十年所戴的炫酷装备,现实中,2012年,就有了Google glass这样的同款。当“未来”照进现实过去的“科幻”,成为了今天的现实;现在看来“科幻”的事儿,可能就是明天的现实。
2015年9月17日,《三体》编审、重庆女作家杜虹在癌症去世后,女儿花了75万人民币,在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帮助下,为她做了冷冻大脑的手术。
于是,书中角色云天明被冷冻的科幻桥段,突然闯入了现实,成就了中国首例冷冻遗体者。
和杜虹一样,-196℃的液氮罐中,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也在等着“复活”。只不过,这等待,预计至少需要50-100年。
配图来自“新京报”新浪微博
不过,预测归预测,科技的发展速度有时能超越你的想象。以电影[回到未来2]为例,1985年10月21日,主角弗莱穿越三十年所戴的炫酷装备,现实中,2012年,就有了Google glass这样的同款。
当“未来”照进现实
过去的“科幻”,成为了今天的现实;现在看来“科幻”的事儿,可能就是明天的现实。
技术永恒发展,选择在你手中,如果给你75万,你会:
1.买个机器人当对象,慢慢升级AI,当个死宅也不孤单;
2.生前追求“长生不老”,死后液氮冷冻,等待重返人间那一天;
3.花钱随心活,想要告别时,一针“安乐死”,自由上西天。
1999年,没想到房价飞涨,你错过了买房的机会;
2009年,没料到一波牛市,你错过了炒股的时机。
2019年,一个主持人曾宝仪,四个未来的议题,这部叫作[明天之前]的高分纪录片,既有正反双方的观点,又有体验者的真实感受。
也许,它真的能帮你预见未来。下一次,再也不会错过。
不过,既然未来总会来,我一个平凡小透明,为啥要关心呢?
为什么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关心这个世界?我们不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吗?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正如曾宝仪在拍摄手记中所说,我们关心未来议题,并非“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无用功,而是提前做好选择的准备,在明天到来之前,提前一步“回到未来”。
▼
找个机器人当伴侣,好还是不好?
加里,曾宝仪的表弟,本来只想体验新发明,回去跟哥们吹吹牛。
采访完一圈后,他不仅有了“买买买”的念头,还走心地谈起了“你是如何看待爱”。
“她已经具备玩乐的功能,生理上不用说,心灵上是不是也可以?”
表姐宝仪的迷之注视
“你愿意爱我吗?”
“当然啦,我都无法把目光从你身上移开。你的出现让我把持不住,今晚我是你的。”
金发碧眼,面无表情,连着数据线的机器人,撩起人来却是好手。
硅胶娃娃 人工智能,当机器人哈莫妮被设置为“欲女”,这种调情攻势,立马让碳基生物加里欲罢不能。
异性互动新体验之后,加里露出肥宅之笑,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了大数据升级,娃娃也陪你成长,手机镜头中的哈莫妮,似乎也闪耀着“人性”。
然而,在表姐宝仪的眼里,这并不是真正的“互动”,只是APP程序的模拟对话。
逐年走低的结婚率,低欲望社会的趋势,当今的世界中,“单身”已经成了全球危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做只自由的单身狗”,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欧美幻想中,机器人是禁室培欲的冷面佳人,没事陪你喝酒跳舞。
[机械姬](2014):豆瓣7.6,IMDb7.7
日本版本中,机器人是宅男的真人手办,就算个抖S,长得“卡哇伊”也是必备要素。
[我的机器人女友](2008):豆瓣7.5,IMDb7.0
至于中式方案,傲娇毒舌也好,温柔贤惠也罢,实用性始终是重要标准。
小品《机器人趣话》
假如科幻成真,机器人成为伴侣,对人类是好还是不好呢?
站在正方的制造商,从成人玩偶转型人工智能,把“拟人化”的理念,落实到机器人的每个毛孔。
在他们眼中,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科研创新,“人造伴侣“肯定是件大好事。
“更好的陪伴、性满足与人类体验,要是我能创造一个功能完备的机器人,那该多酷啊。”
当女主管对曾宝仪大谈愿景,热情就像火在烧,丝毫没有图利的样子。
站在反方的女教授,明显要悲观得多。
“这种娃娃,是为了商业目的制造出来的,你情愿保护它的权利,而不是真正的人,这根本没道理!”
在她看来,这个消费骗局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机器人伴侣,依旧是种“色情商品”,即使有男款机器人,产业主体仍是在“物化女性”。
况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验,机器人的肤浅反应根本替代不了。
中立的成人玩偶用户,聊起AI性机器人,狂热者称之为21世纪的“人造性解放运动”。
观望者兴奋又忐忑,想要快点进行系统升级,又怕AI毁了情人的本真。
当机器人成为伴侣,它只是提供了一种额外选择,还是通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面对袭胸邀请,宝仪十动然拒
“2050年,人类不仅会和机器人有性关系,还会爱上它们。”
按照科学家的预言,[之恋]的痴情男主角,或许就会是我们将来的写照。
[之恋](2007):豆瓣7.6,IMDb7.3
找个机器人对象,究竟是件“正常”的事吗?
什么是“正常”的人类,什么是“正常”的情侣?
也许,当爱是唯一的答案,时间自会重新定义“正常”。
菲尔与“女友”普利斯
▼
我们真的能在科技帮助下,实现生命的永续吗?
养生,当代生活的重要课程,古今中外秘方无数。这种延年益寿的追求,进化到极致就是“永生”。
2016年8月,美国圣地亚哥,“金坷垃”的故乡中,一场大事件正在发生。
RAAD Festival,反抗衰老死亡大会,aka"长生不老大会"。这里的人,被称作“激进生命延续主义者”。
至于,他们到底有多激进,简直叫人大开眼界。
演讲活动,“神棍”轮番做带功报告,鼓掌尖叫喊口号,甚至有人做早操,酷似大型传销现场。
线下活动,摆摊带货的能人异士,使你仿佛乱入“民科一条街”。
有学吸血鬼采青年血的,有卖“太空舱”来永驻青春的,还有学博大精深中医药的。
“精气你知道不?中医里重要的生命能量!把手放进水盆机,精气马上传遍全身!”
曾宝仪:看我嘴形
关于“能不能生命永续”,坚定站在正方的人,叫做奥布里·德·格雷。
这位永生信徒的领军人物,满脸的大胡子,看上去就仙风道骨。
原先是个学计算机的程序员,自学拿到剑桥生物学博士,半路出家的天才格雷,著有《衰老的线粒体自由基理论》一书,被激进续命者当作《圣经》。
书中所说,衰老是可以治疗的疾病,针对衰老因素,大力细胞修复,人类便可以成功永生。依据这种基本理论,2005年,他曾宣称人类可以活到1000岁。
对此,站在反方辩席的生物学家理查德·法拉格,立马开启了嘲讽攻击。
在他眼中,格雷,只为吸引媒体关注,学术研究没贡献,基本是个“骗子”。
格雷的正方队友,利兹·帕里什,也是“永生”界的一位奇人。
2015年,她秘密进入哥伦比亚私人诊所,进行了基因改造手术。
整完线粒体后,肌肉多了,脂肪少了,大姐虽说看上去还是47岁,但她总感觉自己重获新生了。
自诩棒棒哒的利兹,从演员转行干了生物,拿自己当案例,满世界给人推荐基因疗法。
她的身后,资本蜂拥而上,谷歌、亚马逊、脸书,都疯狂往“永生”研究上砸钱。
曾宝仪一提起“利兹”,对面的理查德教授,又瞪大了双眼。
在他看来,利兹身上的基因实验,既不合法又无法验证,科学上靠不住的,只是一门“生意”。
“抗衰老领域,从来不缺那些给你承诺的人。从世界上第一个皇帝那里,就有这种人。”
坚定认为追求“永生”没啥意义,理查德·法拉格一提到这些“旁门左道”,眼珠子都快翻出来。
毕竟,在他们主流学界看来,与其整天研究续命,不如改善老人健康。
理查德·法拉格:WTF!?
“生前续命”纷争不断,“死后永生”已经走在路上。
譬如,杜虹参与的冷冻实验,就是“死后永生”的准备,为死者留下了一个希望。
为了自己或家人,你愿意试试“永生”技术吗?
富人可以,穷人不行,会形成新的不公吗?
你真的想要活得那么长吗?
也许,“长生不老”这件事,我们要想的还有很多。
《奇葩说》20150808,“长生不老”成为节目辩题
▼
非法移民或是协助死亡,这些争议事件的当事人,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比起前两集的未来之问,后两集更贴近焦灼的现实。艰难的选择面前,感性成了唯一的依靠。
特朗普的墙,隔绝的是近敌,还是近邻?2018年,来到美墨边境的曾宝仪,迎来了情感大冲击。
在这里,一张孩子的照片,看得她潸然泪下。
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使大量移民中途被拦。穷困的人,就像这个哭泣的孩子,想逃到异国找一份生活,却在墙的两端,受尽颠沛流离的苦。
与此同时,美国民兵的解释,又让她难以反驳。
非法移民,既要国家掏钱,又影响国家安全,边境的毒品犯罪,早让美国苦不堪言。美墨之间的墙,不是太多太隔离,而是太少太简陋,美国优先本就是无可厚非。
“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人们总是这样形容墨西哥。
常年深陷“毒品”与“暴力”两大泥潭,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又让人民生活雪上加霜。
当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非法移民,长途跋涉背井离乡,面对特朗普的墙,他们的美国梦还能实现吗?
协助死亡,俗称“安乐死”,它是自由选择的人类权利,还是违反伦理的犯罪行为?
瑞士巴塞尔,104岁的古道尔教授,无病无痛,家庭幸福,却毅然选择告别。他在安乐死组织Exit International协助下,于两周内结束生命。
爱尔兰阿科洛,汤姆·库伦的妻子,生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当年,为了帮妻子结束痛苦,他挑战爱尔兰的宪法,此后,更是在全世界宣扬自由死亡的权利,直到现在,他还被警方当作杀人犯调查。
让想要死去的人完成愿望,让死而不得的人结痛苦,“安乐死”为他们提供了选择。
可惜,这种协助他人自杀的行为,看上再美丽,也难逃伦理犯罪的质疑。
菲利普·尼特舍克,Exit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全球第一个执行安乐死的医生。
2014年,奈杰尔·布雷利杀妻案中,他被指帮助嫌疑人畏罪自杀,被医疗委员会永久吊销执照。
“完全不听我的申诉,为了让我永久消声,我感觉委员会正在无耻地对我进行一场迫害。”发布会的现场,菲利普如是说。
告别生命,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只是,“安乐死”这种方式,在每个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或是家属,或是当事人,多位受访的亲历者,让我们看见了生之不易,也看见了死之庆幸。
少年相识,共度一生,一对夫妻想要共同离开这个世界
深入实地采访,多方观点立场,聚焦“近未来”的[明天之前],展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当话匣子被打开,当好奇心被激发,我们开始关心世界,关心活着的自己。
未来,其实并不遥远;明天,也不只活在新闻与科幻中。
当一切到来之前,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