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东张门郭氏自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迁新,世业农,历五百余年之耕耘、凝聚,至清咸丰帝1859年郭浦始序为族谱,邑庠生张硕肤为之序。郭氏一门,自五世郭郁始,俊彦辈出,九世郭淐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郭湸(九世)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十一世郭遇熙,师从孙奇逢,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曾撰《郭氏族谱》;十一世郭晋熙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幸其第,命赋“竹里泉声百道飞”诗,授笔立就。“新乡姓氏族谱之始”为定国村之《郭氏族谱》。定国村郭氏为新乡县望族,有五老公由十里铺迁居定国村,之后宗支相衍,至忠节公(郭淐)而益大,始创谱。“中州大河以北,当元顺帝末,兵燹之余,吾鄘只存七姓(注:为王、李、尚、张、梁、郭、荆七姓),而郭氏其一焉。郭氏至元以上无可稽已,故以五老为始祖。”(《郭氏族谱》)郭氏第一次修谱是在明万历三

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新乡县知事韩邦孚(山东蓬莱人)主修、田芸生(新乡人)主编的《新乡县续志》刊行。

此志共六卷,其中卷三《艺文志》中的《谱叙》一目,记载了任氏、郭氏、杜氏、朱氏等凡三十余家族的族谱,如此数量丰富的族谱中,有些明确地记载了“世居”之地,有些则以“新邑”概之。其于研究新乡明清移民史,颇具意义。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1)

族谱承载了家族的肇始、昭穆、血脉、荣光,尊祖、敬宗、睦族成了代代赓续的圭臬,“世居”之地更成为后辈萦绕一生的精神圣地。

观览有时代印记的这三十余部族谱,或许能更多地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波澜及人文信息。

“新乡姓氏族谱之始”为定国村之《郭氏族谱》。定国村郭氏为新乡县望族,有五老公由十里铺迁居定国村,之后宗支相衍,至忠节公(郭淐)而益大,始创谱。

“中州大河以北,当元顺帝末,兵燹之余,吾鄘只存七姓(注:为王、李、尚、张、梁、郭、荆七姓),而郭氏其一焉。郭氏至元以上无可稽已,故以五老为始祖。”(《郭氏族谱》)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2)

郭氏第一次修谱是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2年),由郭淐修撰《郭氏家乘》,“叙族人,考始,存世系”。清顺治十二年(1622年),辉县孙奇逢为郭氏作《郭氏族谱序》。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3)

郭氏一门,自五世郭郁始,俊彦辈出,九世郭淐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郭湸(九世)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十一世郭遇熙,师从孙奇逢,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曾撰《郭氏族谱》;十一世郭晋熙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幸其第,命赋“竹里泉声百道飞”诗,授笔立就。

东张门郭氏自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迁新,世业农,历五百余年之耕耘、凝聚,至清咸丰帝1859年郭浦始序为族谱,邑庠生张硕肤为之序。

另有为清初汉中府知府郭永祚之后裔、居新乡之郭氏,同治九年(1870年)八世祥庆始创修族谱。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郭祥瑞(字玉六,号毓麓)所撰之《郭氏族谱》,亦为《新乡县续志》所录。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为监察御史、帮办五城团防的郭祥瑞昼夜巡缉,因功升给事中。同治五年(1866年)升广东按察使,次年署布政使。奖廉惩贪、革除陋规,为抚军蒋益澧所倚重,但两广总督瑞常与蒋益澧不和,故借口其擅自动用库款,参奏将其革职,其作为布政使按例降调,遂回乡。

家居数年依然寒酸,但郭祥瑞奖掖后进、娓娓不倦。凡乡里善举如修城垣、培书院等事,皆竭力提倡,人尤德之。其撰之《郭氏族谱》有家规十条,颇足为法。

关堤任氏,为明末清初簪缨之族。“自山右诏迁”于新,至任文晔始创族谱,言“予家世为平水洪洞人,明初徙右族以实河朔,有任七老者始来新乡而占籍也。后以世变失家乘,考其列祖溯其源,仍前世已不可追,后世不急为汇叙,将益湮没,而失其传。就其本源甚近谱系可续者集而成编。”后历经续修,支派颇蕃。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4)

任氏一门,遇清廷新立,需延揽人才,故才俊频现。

任文晔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官至江西广信府推官,为人“磊落亢直”。其兄任文朗为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其子任璇文词俱佳,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官至登州知府。“忠君爱民之志,顺亲信友之情”(许尔梅《研斋集·序》)使其为官之时能够体恤民情、清正廉洁,故康熙帝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月初三连下两道诰命诏书与任璇之母及其妻,以示褒奖,“知府任璇母曹氏淑慎其柔……不忘育子之勤集……。”今此诰命诏书尚存。

同处于关堤乡、《新乡县续志》记载的旧族尚有庄岩曹氏、司马孟氏。

世居庄岩的曹氏一族,自明永乐间(1403年——1424年)由山西泽州迁新,终明之世,书香不替,万历间(1573年——1620年)宗召始创为谱,清乾隆间(1736年——1795年)十五代徕松续修之。虽创、修跨度之大,然书香传家之习未泯。

司马村孟氏,亦乃明时新乡旧族,相传自亳州迁新,年代名字无可考。乾隆十八年(1753年)八世树信创谱,谱据司马村后老茔立祖讳成府者为始祖。九世炳、十二世天宝、温如、十三世乐煊迭续修之,均有序。

“康乾盛世”,修谱大兴,此为盛世修谱。

小冀杜氏,久称繁盛。其族谱于乾隆间(1736年——1795年)杜超群始撰。民国八年(1919年)常相、常立又续修之。

杜常立在《杜氏族谱》中道出小冀杜氏之来历:“我杜氏始居万年,继而中牟,后又出洪洞迁鄘南之小冀镇,聚族而居。”

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官至朔平府知府的杜来锡(字荣珊),在《杜氏族谱》序言中道出修谱之意义,“锡窃谓族谱之修,非止序支派、稽里居、详辈数之谓,将欲使族人共切木本水源之思,情相亲、谊相联,劝善规过,耦聚无猜,乃足以上慰祖宗之灵,下垂子孙之法。”关于“其居京师十余年,清苦异常,而萧然自得,和易近人,士林敬仰”的纪录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内外一致的品行。

张氏作为大姓,《新乡县续志》所载新乡县张姓后裔,有多支派。

世居小宋佛之张氏,“先世家庐太行洪洞下,文皇帝时,移右族以实河朔,有得山公者,择新中之送佛村居焉。”(张缙彦《先考别驾公行述》)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5)

定居之后,张氏支派繁衍,至十世耆宾公(张登)“教耕教读”后,张氏始得“繁衍昌盛”,坦公(张缙彦)益著。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6)

张缙彦(新乡张氏第十二世)为明崇祯四年(1631年)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张氏一门,允为世族大家,其源远而流长者,固大有在也。考厥先代十世以上,未曾显达,然多以耆德为乡饮大宾,则门第品望久已重于一邑。十一世后登科第者累累。司马公,才猷勋业,著于有明之季,尤为杰出不群。其余隐德高风,标诸闾里;文章著述,行诸世宙,以及贤媛节孝,被旌奖入郡志者,指不胜屈。”(刘至东《张氏族谱序》)

张氏族谱于顺治间(1644年——1661年)始创,其宗祠“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大殿,乾隆五十七年建山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张资淇(新乡张氏第十五世)曾作《鄘南书院条规》一卷,言“勿却行而求前,勿反鉴而索照,他日有质有文,庶几乎彬彬之选,邦家之光”,颇有意味。民国五年(1916年)十九世積芝、子常又续修族谱。

世居朗公庙之张氏,“先世固山西高平县籍,至始祖讳聚者奉明洪武诏迁新乡南朗公庙后,”(道光十七年《张氏族谱序》)至张臻而益著。

张臻(1509年——1576年),字应麟(一字景福),号玉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嘉靖三十八年,任陕西渭南学博,官至山西马邑知县。其为官廉正,体察民情,百姓称其“青天”。

后张氏一支徙三冈(龙岗、凤岗、龟岗)之龙岗(今杨岗),支派颇蕃。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省三创修族谱,光绪间(1875年——1908年)凤阁、凤岐、光华等续修。

作为新乡“遗黎七族”之一、世居朗公庙的张氏,同村人王安澜为其《张氏族谱》序曰:“张氏系鄘南旧族,上无所稽,至元顺帝时有讳芝者,精通经史,学有渊源,乡里推荐,诏为边吏。嗣因雨血汴梁、雨毛彰德,变象迭生,民不堪命,即挂冠辞去,甘石隐焉。先卜居城东南七里许张岳寺村,有塔一尊,即旧居所也。后迁移朗公庙村居焉。修祠建室,遂奉芝为始祖。其他横渠道学敬夫事功显而贵者,安敢妄托乎。余曰事贵征实,水宜溯源,贫富穷达皆足以见道义,溯其一脉者而传之,使长长幼幼群相友爱,同族之人不秦越视之是可矣。”是序,王安澜以“征实”写之,而未牵强攀附,足可称道。

世居新乡县东三十里张八寨之张氏,系明初张八自洪洞迁新所始,历三世,而支派繁衍多散处异乡。其《张氏族谱》为十三世兴男、十五世承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始创。

“吾新自元末兵燹后,遗黎仅七族耳,明初迁山西洪洞民实河北,故迁居新者多洪洞籍。而张八寨之始祖张八,亦东迁之一也。乃能以名其寨,不三传,而遂称巨族,其德器必有大过人者”(田芸生《张氏族谱序》)。以人之品德立世,张氏虽世代务农,饘粥自给、襫襏相承,然“世德”之品,已足以成全张氏“巨族”之誉。

为元新邑遗民七族之一、旧有“追远会”的尚氏,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始由尚重纂修族谱,并序“吾族世新乡,元明间为遗民七户之一,”(《新乡县志·尚氏族谱序》)建“尚氏宗祠”于牧村。

尚重,字威如,师从孙奇逢。敦笃族谊,雍正间教授生徒。乾隆、道光间玺昭、广居、广心等迭次续修族谱。

居于牧野村的李氏一族,世业农,无谱传世,自民国二年(1912年)由国材、国梁、国香始创族谱。世业农而创家谱,其间之艰辛、戮力亦可回味深思。

新乡老城东北部的畅岗(即三岗之‘龟岗’)畅氏为新乡县巨族,刘统勋撰《黄岗令敬修畅君墓志铭》记:“(畅氏)先世籍山西阳城县,明初奉诏东迁河南卫郡之新乡。”四代科甲、人文极盛,自畅泰兆(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创为族谱,条例精严,足为模范。

畅泰兆(生卒年不详),畅策子,字子交,号素菴,又号含元。师从孙奇逢。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以病乞归,卒于家。五十三年(1714年),祀乡贤。桐城派大家方苞志其表。

畅于熊,字光群,号敬修。畅中伦次子。十九岁即中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任黄冈知县。畅居黄州为官,廉正清和,才识英敏,深得吏民之心,后积劳成疾卒于任所,年仅三十,黄州人立碑祭祀。

畅俊,字逸群,畅中伦长子。清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十二年即与新乡县知县赵开元等修撰《新乡县志》,“搜集编纂皆出其手,数年始竣,当时鸿儒硕彦称巨擘焉”。

茹岗之茹氏家族,亦为新乡县世族,定国村郭湸《茹翁暨配杨氏尚氏墓志铭》:“茹翁讳蔩,号东泉,其先山西之阳城人,国初有令迁山西人实河南北,而翁之先有讳四老者,迁新乡。新乡东北二里有岗(注:指凤岗)焉,占居之。世业农,其后家日饶,子孙日蕃,遂为县巨族,而岗称茹家岗焉。”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7)

乾隆十四年(1749年)茹莛创修族谱,十八年由八世元公与十世瀛公率族人兴建“茹氏宗祠”。民国三年(1914年)应聘、应和、耀德等续修。

城垣之内、卫水河畔的卫氏,原系陕西韩城巨族,世代簪缨,自十四世卫霍(字叠山)迁新乡,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邑有民乐桥,车马往来甚众,后倾圮。霍独立捐修,至今称便。又重修灵冶庵、文昌阁、万圣庵,种种义举,人称‘卫善人’。四子大壮邑廪贡生秉铎唐县、孙家麟以举人大挑知县分广西、元孙荣光以词林位至中丞,人谓积善之报云。”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8)

卫荣光(1826年——1890年),字静澜,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官至山西巡抚。以奉旨渡台查办事件往返重洋,备历艰险,积劳致疾,请假回籍调养,竟至不起,时年六十有七。朝廷将其生平事实宣付史馆以彰政绩,寻赐祭葬。

作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卫氏族谱》的编纂者,卫氏十五世卫大壮(字健斋),赋性英敏,彪炳当时;其娶定国村郭淲之妹、才女郭文贞为妻事,已可见卫家与郭家之谊颇为久远。至卫荣光一代虽称贵盛,然族谱尚未续修,亦为憾事。

居城内小西街、身为《新乡县续志》总编的田芸生(字香圃,1860年——1926年),在《本支宗谱序》言:“明永乐三年(1405年),迁山西洪洞县民实河北,吾田氏自此迁于新。”“吾田氏自此迁于新,时世乱田荒,来者皆力农,世世相承……迄清乾隆六年(1741年),处士讳印昌公,卜兆于城南马家营西,是为老茔之始祖,自此以下有三世无碑碣可寻,无谱牒之可纪……芸所知者,仅自高祖始,而同族繁衍,散处四方,皆无谱牒。”

至“忝登仕籍”的九世田芸生始编纂族谱,列系分门,其兄弟六人亦分支明晰,后辈可以枝寻根。

迁新之田氏,世业农,支派繁衍无显达者,田芸生亦仅以举人入仕,历任应城、巴东、钟祥县知县,官至安陆府知府。但其与陈宝箴、张之洞和黎元洪等人的交往经历,特别是身为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为其撰写墓志铭,亦足以证明其不同凡响之社会背景。

于乡邑,筹办厚生实业工厂(1913年),是其为新乡棉织工业发展之开拓之功。其兄田蓂生轻财重义,“倡修文昌阁、瞻汴桥,又创建喜雨桥。”亦可见田氏之家风热肠。

饮马口赵氏,自明中叶赵江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新乡,清初始迁至饮马口定居。

至道光朝(1821年——1850年)十世赵珂一代,家族绵延、子嗣相安,珂因与上自六世祖文跃、七世祖延祚、八世祖师胜、九世祖鹏翥,下至十一世子汝棠、十二世孙浈,共七代人同居饮马口百余年,道光帝特恩准旌表,于1824年建造“候选布政司经历赵珂七世同居坊”,立碑忠义祠,孝义实行载同居册内。1831年加一级诰授奉直大夫。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9)

赵珂,字鸣玉,号雪斋,幼读书即有大志,尝言“丈夫处世当磊落光明,如日月皎然,不可少涉偏私,负惭清夜。”曾捐资重修宋王庄南的岳武穆王庙及东大街上的关帝庙。其“义行颇多,难以枚举”,故今存之“七世同居坊”亦称“善人坊”。赵氏族谱由其纂修,民国四年(1915年)、九年(1920年)十二世凤诏续修。凤诏亦曾参与《新乡县续志》的修辑事宜。

其实,家族的荣光、辉煌也就是在某个时期或个人的仕途巅峰状况下会出现,这与清廷及之前的疆场厮杀、科举折桂密切相联,也与一邑出众家族间的积极联姻壮大有关。一旦失去这些机缘、土壤,辉煌族谱的钩织真的需要若干代人带着血和泪的砥砺奋进,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度”废停、退出历史舞台之后。

族谱又回到了其记载家史、血脉、家训的本真价值,这一点在清后期新乡各氏族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李氏世居臧家营(今臧营),为邑望族,至李秉智而益繁盛,光绪间(1875年——1908年)春元、法元、天元创修族谱。

应邀为臧家营李氏族谱作序的王安澜(字静波,朗公庙人,曾任河南高等学堂监督),称“家鄘二百余年,与李氏为世交”,“李氏自山左济南历城八里庄徙居鄘之臧家营,嗣又徙居城内。诗书教子,忠厚传家,继继绳绳,于今又六七世。支派既别,生齿日繁,恐其久而难稽也,于是閤族人共议修谱,而号其谱曰‘务本堂’。”

“其先世皆务本,其后人又靡不务本,李氏之兴,其未艾乎?”静波先生叹曰。

孟家营(今孟营)孟氏,为邑之望族,清乾隆间(1736年——1795年)十四世天衢、天柱序旧谱增世纪而支派秩然,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九世家本、大本等续修。

据载,明太祖时,孟辅由江南凤阳县辅佐朱元璋从征南北,累功世袭宁山卫千户,所辖新、滑两邑各五百户,分东西屯田。五世巡视西屯,病卒寄葬于新,六世遂居新邑。八世始攻儒业,子孙繁衍,书香继世、人才蔚起。

孟氏一族由武至文,可谓一大转变。笃信好学、兼治五经的孟天馥(字芳岩)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举,其每至京师,诸王公争请谒。例就知县,不赴选,归而教授乡里,闭门著书,不复役志仕进;精歧黄、善卜易的孟天柱(字玉擎),亦是教授乡里、传播诗书。

天馥在族谱序中倡言“凡我孟氏子孙,宜懔祖德宗功,毋堕家声”,可见共勉珍惜之意。

臧家营之彭氏,为前明旧族,业农,族谱未修,始迁之年代无考,东西散处、远莫可稽,十二世泰昌于民国十年(1921年)创为东门族谱,虽未臻美备而敬宗睦族之规基此矣。

城南庄陈氏,自序伦始历十世,支派繁衍,旧无族谱,光绪间(1875年——1908年)九代裕德创,为之条例,世系尚属简明,有孟汝恒序。

卫河之名,始于合河,合河镇亦为新乡县名镇。作为合河镇巨族的朱氏一门,其族谱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朱彦仪(字四正)创修,道光、光绪间朱杲、燮元、燮时等迭次续修。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10)

朱彦仪在《朱氏族谱》序言中称:“我朱氏祖籍山东馆陶县学门前,始祖光先公于明永乐中乔迁新乐之合河村,数百年来聚族而处,绵绵延延,莫之或徙也。”然而,“今者户益繁、情益涣,丧葬不讣告,婚娶不往来,至有亲面不识其名,毕世莫知其处者,又安问其支派之所由,分远近之所由,判使之共相亲睦乎?”故“为之谱,越数载而始成帙”。

朱彦仪以生员之身份,创修族谱以联宗支,考订礼制以正家范。自乐清闲,所居皆栽花种竹,一洗富贵尘俗,知之者称为隐君子。

店后营王氏为明代宦族,清初官爵更易,隐于农族,谱无传,嘉庆间(1796年——1820年)十三世光照始续修谱,民国七年(1918年)十六世日云、日圣又续修之,日圣为序。

序言:“天下大矣,同姓而不同宗者亦多矣。冒姓通谱,贻笑方家,故吾谱首题曰‘鄘南’、曰‘店后营’示别也。始祖幹公书生于南京云云者,重始迁不忘本也。”同时,王日圣在序言中表达出自己对编纂族谱的宗旨要求:“例严以正,词简而尽,支派分明,宗法肃然”。其义正、不卑之情溢于言表。

族人王克容(字子宽),好施乐善、急公慕义,率修普渡桥,捐资修兴国寺、华藏寺,子承其志亦能济美,故唐马五村表其闾曰‘父子善士’。此为店后营王氏又多了一份荣光。

世居东元封村之杨氏,其族谱系道光元年(1821年)修,民国九年(1920年)杨聘三重修。

李云杞为之序,称“(聘三)独肩斯任,而慨施巨款,彙萃成书,从此敦一本联九族……宏农之裔,方兴未艾,皆聘三之力也。”

从序中仅知,东元封村之杨氏系宏农(弘农)杨氏一支迁至此地,秀才杨聘三恐家谱零落残缺,导致“昭穆倒置,名字混淆,视族人如秦越”,故而修谱。

聂庄“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获嘉县南王井村,后又转迁此处”(《王氏家谱》序)。家谱由举人王荫堂(字樾亭)续刊。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11)

聂庄王氏“旧有宗祠,因陋就简,不合规制,荫堂倡议改筑。今祠门临大道,堂厦增新,续订谱系,刊版分布,合族赖焉。”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庄人夏奠川(字子定)考中进士,二十二年丁内艰,归里。奉从龙公严命,继先曾祖延龄公志修谱。

夏奠川遂集族众于祠堂商讨,广咨博访,搜残碑、采遗闻、检故牒,越一岁而谱告成。

河南获嘉张氏家族简介(民国初期新乡县境内三十家谱之掌故)(12)

忆无族谱记家史之憾事、且先祖修志之愿犹在耳,故夏奠川为序纪之,“吾始祖光州固始人也,世居西桥口小李村。于前明洪武初年,伏战从军职居十旗长大定后分屯于宋南七里营,五世祖迁居兹土,迄今数百余年,瓜繁瓞盛,源远流长,无谱牒以纪之,先人名字、后昆支派,散忘难追。”今谱成愿遂。

然而于官场的不遂意,却使其“浩然而归,不复作宦想矣”。

阎氏自明洪武间由山西洪洞迁“鄘邑之南”,世居阎张青(今张青)。旧谱遗失,历经续修,民国十年(1921年)秋竣事。

新乡岳氏,自获嘉岳家寨(今岳寨)迁新之冀家场(今冀场),系宋忠武王第五子缵忠侯霆之后裔,明永乐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北。

新乡程氏、戚氏均有族谱,然《新乡县续志》未明此二族之具体聚居地,亦未有具体阐释。

仅记程氏系伊川(程颐,世称伊川先生)后裔,自何时迁新无考,其族谱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修,民国十年(1921年)二十九世天荣续修;《戚氏族谱》创于嘉庆七年(1802年),民国三年(1914年)再修,夏庄人夏奠川为之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