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被狼追哪集(那年花开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吗)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被狼追哪集(那年花开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吗)关于周莹为什么会做生意,剧里面给出的解释是“天赋”。官方盖章金手指,行,天赋就天赋吧,确实像做棉花生意,把东院的股份拿出来让伙计参股都算意识超前,挺有头脑的,还都是是靠周莹自己解决的。结果,剧集呈现出的“商战”又是怎么样的呢?所有的期待都被辜负,《那年花开》对展现周莹成为首富的故事简直如同儿戏,所谓的商战单调苍白不值推敲,侮辱观众智商也要有个限度好吗?开播前的官微也是把“商战”写进宣传文案就连剧集已经播放大半导演和编剧出来接受微访谈时,预告中都还写着商战!这么声势浩大的宣传,一下子就引起观众兴趣了,一个女商人成为首富的传奇故事,好期待好想看,甚至都能感受到女权主义者的蠢蠢欲动。
《那年花开》这部剧刚出的时候,全是一片赞美,群嘲多年的何润东凭吴聘打了个翻身仗,严格的芒妈都写了两篇稿子来夸。
可是!谁又能想到《那年花开》的剧情自从吴蔚文死后就跟闹着玩似的,多好的题材就这么被编剧浪费,再好的导演和演员也无法挽救,《那年花开》简直是一条贼船,用前面二十集来骗你上船,等上了船才发现后面是这么可怕。
当初夸得有多认真,现在就骂得有多生气,这几个月的追剧时光,究竟是错付了。
周莹在历史上却有其人,嫁给吴聘早早成为寡妇,最终一人撑起吴家三院成为陕西首富也是史实,所以周莹如何能在一场场商战中蜕变成长,展现自己的手腕和智慧,一定是这部剧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甄嬛传》,既然讲的是甄嬛如何从一个小女子爬到太后,那就要描绘好后宫的勾心斗角,至今忘不了当年那场“滴血认亲”的刺激。
开播前的官微也是把“商战”写进宣传文案
就连剧集已经播放大半导演和编剧出来接受微访谈时,预告中都还写着商战!
这么声势浩大的宣传,一下子就引起观众兴趣了,一个女商人成为首富的传奇故事,好期待好想看,甚至都能感受到女权主义者的蠢蠢欲动。
结果,剧集呈现出的“商战”又是怎么样的呢?所有的期待都被辜负,《那年花开》对展现周莹成为首富的故事简直如同儿戏,所谓的商战单调苍白不值推敲,侮辱观众智商也要有个限度好吗?
关于周莹为什么会做生意,剧里面给出的解释是“天赋”。官方盖章金手指,行,天赋就天赋吧,确实像做棉花生意,把东院的股份拿出来让伙计参股都算意识超前,挺有头脑的,还都是是靠周莹自己解决的。
结果芒妈一查资料,发现棉花和参股这两件事都是历史上的周莹确实做过并且有史料记载,所以编剧只是照搬了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而已!一旦没有了史实作为素材,需要编剧自己创作来丰富故事时,问题就全都暴露了。
周莹的两次对外贸易,一次去迪化和图尔丹谈布匹,一次在上海和洋人谈生丝,这两次大获成功的商业合作都来得莫名其妙。
去迪化装了回西域人,抓了个造假的吴遇,再和周迅老公尬了一段舞,就拿下了这个西域大商人的所有生意。
两个大商人的合作简单得像是周莹去了趟批发市场,更可怕的是图尔丹连基本的商业谈判都没有就把全部生意交给周莹的理由是爱上了她!
果然图尔丹马上就带着2万两黄金一朵天山雪莲来向周莹求婚,而周莹拒绝后图尔丹就收回了所有生意合作。合着周莹生意上的成功是来自于男人的爱,失败则是来自于男人的爱而不得??
第二次周莹和洋人的合作就更莫名其妙了,直接插刀沈星移抢走客户,而周莹能搭上老外的原因又又又是跳了段舞!上次和图尔丹合作是跳舞,这次也是跳舞,跳舞就能搞定这么多生意,周莹怕不是舞法天女出身吧?还是周莹边跳舞边下蛊?
而周莹和两个竞争对手胡咏梅、沈四海打商战的过程就跟超市打折促销一样,就知道比谁的价降得更低。
每次看到胡咏梅又降了成本价的三成、四成,周莹这边就跟着降,实在降不了的时候,周莹就使出了一套组合拳:
开头还是老一套,降价~
接着是返点
五套以上送图案
订购一千匹负责送货
我总结了周莹的这些对策就是:老板疯了跳楼价大甩卖!!买五件送精美礼品,满99包邮!好评可返现金哦!
乍一看好像挺聪明,但如果这是一开始周莹使出的入门级招数,而不是周莹憋到最后使出的大招,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吐槽。
你知道胡咏梅和周莹在布匹市场打的“降价商战”让芒妈想到什么了吗?《武林外传》有一集,同福客栈对面开了家怡红楼,佟湘玉和赛貂蝉的之间就开始叫板:这边降价那边跟着降,这边送东西,那边就跟着送东西。
周莹所用的手段不过是连家客栈老板娘都懂的而已,但周莹不是开了家客栈的佟湘玉,她是要成为首富的人。
老实说,芒妈甚至觉得佟湘玉和赛貂蝉之间的“商战”打得更精彩一点,至少佟湘玉还在研究改进自己店的菜式花样,还知道让伙计学跳舞增加店面隐形价值,同时赛貂蝉并不是个很弱的对手,够狠够有心机,知道用各种方法和佟湘玉较劲。
所以《那年花开》这部大女主剧的商战情节,还不如一部情景喜剧吗?
再看胡咏梅,可以说是又蠢又冲动的猪精本精了。所以在胡咏梅破产的时候,周莹说:“我终于打败胡咏梅”时我特别奇怪,怎么,难道胡咏梅是一个很强大很难对付的竞争对手吗?
要塑造一个人很厉害智商很高,艺术创作中通常会塑造另一个和主角差不多厉害的对手来突出、佐证主角的强大,就像莫里亚蒂之于神探夏洛克,皇后之于甄嬛,但显然胡咏梅对周莹的作用就是证明了周莹其实也就跟胡咏梅的程度差不多。
如果说胡咏梅是一个刚下海不久的大小姐,那沈四海总该是一个白手起家,在商海打拼几十年的老手了吧,结果沈四海使出对付周莹的手段是什么?
还是降价!
不管是PK胡咏梅还是沈四海,都在用降价策略,这叫恶性竞争故意扰乱市场好吗?
除了降价沈四海还使阴招把周莹的所有茶叶浸湿,我正等着看周莹要怎么解决这个大难题时,结果编剧TMD的告诉我:“被水浸过的茶叶更好喝,老百姓还专门要买这种发潮了的茶叶。”
这是在开玩笑吗?这比说周莹会做生意是“天赋”更是个24K金手指,你知道这有多气人吗,就像我们在等着看主角打怪升级,结果怪物自杀主角不战而胜。
这个剧情一出观众都觉得自己被耍了,怒不可遏地跑到微博上质问《那年花开》的编剧,编剧给出的解释是:我问过了当地的茶商,这种茶叶确实是被水浸泡后更好喝。比起观众有逻辑有道理的质询,编剧的回答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这是在避重就轻,观众在意的根本不是这种茶叶是不是真的要先被浸湿后更好喝,而是在要体现主人公的担当、对危机的处理时,不能用一种“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刚好去表现,那这样的话跟样板戏有什么区别?
我总结了周莹商业帝国崛起之路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大概是这样:
吴聘爱上她,带着她开始学做生意
↓
图尔丹爱上她,拿到西域生意,让吴氏布业起死回生
↓
参与建立陕西织布局最需要政府支持的时候,公务员赵白石爱上她。
而沈星移、王世均更是因为爱情,一个为她出生入死、一个为她做牛做马。恭喜周莹成为力压甄嬛、芈月的最强玛丽苏,坐拥五个男人不求回报的爱。
周莹事业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男人的支持,说到底在编剧的潜意识里女人是要靠男人才能上位,女人是不如男人的,而一个男人对女人付出就只有爱情这一种驱动因素。
就像周莹拿下洋人的生意,用的都是和男人“跳交谊舞”这种显示女性性魅力的招数,而不是自己的口才、智慧、心计等没有性别区分等优势。
编剧给自己挽尊说:“一个这么优秀的女人,被那么多人喜欢是应该的。周莹在事业上的成功都是靠自己,不是靠男人。”
请问,不靠沈星移周莹都死了多少次了,不靠赵白石周莹现在估计还在牢里吧,不靠图尔丹她当初怎么赚的钱???????
按照编剧的逻辑,如果一个优秀的女性就应该有很多男人喜欢,要靠着很多男人才能成就事业,那《董明珠传》是不是应该这样拍:
董小姐是早年丧夫的商界女强人,雷OK早就爱上了董小姐一直动用各种力量支持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同时,马首富对董小姐暗生情愫在自己的淘金网上全部只卖董小姐的产品,首页全是董小姐的广告。另一边,刘强西也为董小姐的魅力倾倒引起牛奶妹妹的嫉妒,从而陷害董小姐。在董小姐遇到重大危机时,国外商人扎克大伯哥伸出援手,拿下董小姐所有生意,只因董小姐是他看到最不一样的中国女人!
你们想看这样的女强人传奇吗?
不管在哪个年代,一个成功人士的本质都是差不多的,董明珠从一个小小的销售员到今天成为董事长靠的会是男人吗?
我相信历史上的周莹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女人,但这部剧里把她经商的过程拍得如此简单,把她的对手塑造得如此弱智,安排了五个男人来为她保驾护航,一到了周莹做生意的重要节点,一到周莹的生死关头,就全是男人来拯救了她,苦难全是因为女人嫉妒,这算什么首富?
如果编剧写不好这些需要脑子的商战,就想写个玛丽苏,那能把观众看得少女心萌动也算不功不过。可是,编剧最大的问题是根本就不会讲故事,完全不尊重角色,不尊重观众。
写故事讲究个起承转合,艺术创作中有一个词叫“伏笔”,人物的转变都是有迹可循,事情的发生都是有据可依。而《那年花开》的每个角色都处于极度精神分裂的状态,所有人物都不正常,言行前后不一致,每一个情节的推动都很突然,不合情理。
我一直不知道编剧给周莹安的是一个什么人设,周莹有着怎么样的是非观,爱恨观,我真的看不透。
她一方面是个圣母白莲花,对参与谋害自己的王世均可以不计前嫌,对作假危害吴家名声的吴遇可以毫不追究,对一心害死自己的胡咏梅也可以放下恩怨合作,但对救了自己好几次的沈星移却很少给一个好脸色,只有百般苛求和责难。
周莹也是本剧最大的精分癌晚期患者,刚说完:“吴家教会了我做生意要诚信,不能造假”,一转头就乐呵呵地把被水浸过的茶叶拿出去卖;
周莹前一秒还在说胡咏梅说吴蔚文陷害她爹太过武断,下一秒就因为赵白石的一封信对沈家陷害吴家深信不疑,转头就插刀沈星移整沈家,那这样和胡咏梅又有什么区别?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前几天播出的周莹和沈星移重逢的两集,芒妈还记得那天晚上观众的怒气值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一晚上不同关键词至少上了3个热搜,一路刷下来全都在骂编剧。
导演把画面拍得很美很有意境,孙俪和陈晓也演得很好,问题是来品一品这个台词。
周莹:“星移求求你,你收了我吧,你一定要收了我,我求你了。我已经不是吴聘的寡妇了,我已经不是吴家的大当家了。”
周莹你这次可得把吴聘的棺材板给按紧了,前面六十集都在渲染周莹对吴聘的爱有多么深情伟大,周莹至少说了三次“吴家对我有再造之恩”了吧,对沈星移虽然也动心爱上了,但剧里面演的都是周莹对沈星移不断拒绝,甚至耍手段抢生意。
这时候的周莹家财万贯地位稳固,还刚刚认了个儿子,怎么就突然像XX一样毫无自尊心地乞求沈星移收了她,甚至说出:“我已经不是吴聘的寡妇了”这种话,周莹这个角色到底是个怎么走向,她究竟是“大义秦商”还是风流俏寡妇和她的五个男人最后确定了自己最爱的男人?
另一边的男主角沈星移就更让人生气了,他参加了变法还成了有名的“康先生”,当晚有个热搜是“沈星移 康有为”,现在知道这个剧情有多令人窒息了吧,差点把观众吓到心脏病犯,幸好不是但这也是个明显的误导了。
因为变法的原因沈星移知道自己不能和周莹在一起,于是他对周莹说:“你以为你是公主还是仙女,你只不过是个野种,是个灾星。我凭什么要一直爱着你?”
我拜托编剧,这种男主角有难隐之言从而放狠话让女主死心的套路,连韩剧都不用了好吗?套路过时就算了,最关键的是这一番话让男主沈星移一夜回到解放前,什么成长、成熟、智谋和心胸全没有,他还是第一集那个花天酒地不懂尊重人的纨绔子弟。
就算沈星移不能和周莹在一起,他都可以有更体面的方法来解决,最直接地就是向周莹说出自己对国家的抱负、志向,自己的一腔热血,说出一番慷慨激昂的台词都可以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改变,但编剧没有,她选了最愚蠢、最无赖的方法。
虽然这部剧一直在毁,但到了周莹沈星移重逢的时候就是毁得彻彻底底。
对女主来说,她抛弃了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原则和自尊;对男主而言,他经历过的挫折磨难全都归零,对他的心智成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前面六十几集全都白演了。
而观众,对男女主重逢场面的心理期待却被编剧肆意践踏。这简直是在“尬虐”,是最低级的为了虐而虐,能把观众虐到肝肠寸断虐到感同身受的“虐”是建立在很多客观因素和人物魅力上,让观众觉得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段“虐”却让观众觉得
↓↓↓↓↓↓↓↓
所以我说编剧不尊重角色,不尊重观众。
再拿被诟病最多的吴漪和赵白石这条线来说,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吴漪这个一直以来被养在深闺,不谙世事,知书达理,最大的爱好是做饭,对千红这种风月女子是很看不起的传统大小姐,剧本没有一点点暗示,之前没有任何伏笔说明吴漪的腹黑。
然而,吴漪突然就能假装被强暴来欺骗赵白石了,突然就黑化了,突然就后悔了,赵白石明明最讨厌被人骗结果突然就原谅她了,两个人突然就圆房了,然后吴漪突然就死了,老婆刚死没几天赵白石这个晚清封建官员突然就向周莹求婚了? ??(小姑子的丈夫爱上嫂子这种不伦剧情,我一直以为只有日剧才有……)
说到死,编剧一直都在强行发盒饭,周老四也是突然就死了。好歹也是个江湖卖艺的被十几个人追着打都打不死,结果被胡咏梅这个弱女子慢动作的一刀给刺死了,然后胡咏梅也突然自杀了??真是编剧要你三更死你活不到五更,不要问为什么。
感觉编剧根本就不是在写剧本,而是在玩模拟人生游戏,要角色做什么就得马上做什么,不需要感情的过渡、不需要情节的铺垫,随心所欲怎么高兴怎么来,我是编剧我最大。
历史上有人物原型,在晚清这个局势动荡的年代,讲述一个女人商业帝国的崛起,编剧原本可以写出更加恢弘大气的故事,但是她没有。商场如游乐场,商战如过家家,丝毫感受不到小人物在大时代浪潮下的浮沉波折,历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被匆匆一笔带过。
如果做不到大格局,那请至少把人物间的爱恨情仇写得动人,请至少把逻辑理清楚,可惜编剧也没有。
显然编剧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甚至智商都不足以支撑她来掌控这么大的一个题材,显然她对人性、对情感的理解也不足以让她塑造出哪怕一个饱满深刻的人物。
真的非常羡慕那些早就弃剧的人,你们没上贼船,逃过了一场灾难。
如果你和我一样被《那年花开》伤透了心,在这里芒妈跟大家强推TVB的《巾帼枭雄》和《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尤其是《义海豪情》(豆瓣评分9分),一部只有25集,一部只有32集。(所以花开的75集都在讲什么?搁别人57集都能从清朝讲到现代了……)
同样是大女主做商人的故事,同样是在动荡的年代,《巾帼枭雄》的女主也是早丧夫的寡妇,完全不玛丽苏,剧情绝对够精彩震撼,除了TVB通有的穷和拖基本没缺点,不过要是想夸这两部剧又得再写一篇文了。
这里就用一段描述《义海豪情》里男女主感情的豆瓣影评来结尾吧,短短一段话就能对比出《那年花开》写得有多么浅薄浮夸了:
“曾经对立过,敌视过;一起烧鸦片,打过硬仗;挡过子弹,劫过牢狱。一起熬抗日,熬内战,你我曾一起对抗全世界。互相寻找三十年,三十年从来不改的寻人启事。三十年雷打不动寄到内地的书信。为了找她坐了十几年冤枉牢,文革时也被打下农村。最后终于都两鬓斑白。忍住眼泪回过头,没有激烈的拥抱,没有甜言蜜语,甚至连一句‘我爱你’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