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面的村(一馆村史载乡愁)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面的村(一馆村史载乡愁)在长安区王曲街道,唐村乡愁记忆馆周边10个行政村的群众把家中遗留下来的老物件、生产生活用具等捐献到馆中陈列,在过去与现代之间搭起了一座记忆的“桥梁”。冯银虎说:“长安区共有232个村,已建成50余处村史馆、村史长廊等文化设施,还有40余处在筹备建设中。我们希望每个有历史的村子都能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村里财力、场地等情况,都能有一个集中展示村子历史的场所。”据《长安县志》记载,曹村始于汉朝,传说曾是汉高祖刘邦第三子和吕后之侄抢夺的一块“宝地”。为这块地命名时,二人互不相让,最后只能以周边的一段皇家漕渠命名为“漕村”,后演变成“曹村”。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唐村乡愁记忆馆所陈列的旧时算盘、药臼、纺车等物品。新华社记者 徐汉 摄长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冯银虎说,像曹村这样历史悠久的村子在长安区还有很多,把这种沧桑底蕴传承下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村史馆接地气,群众也喜闻乐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曹村村史馆所陈列的一段明朝嘉靖年间龙纹木雕。新华社记者 徐汉 摄
看似零碎的部件,斗拱叠加,越抱越紧,可托千钧之重,可载百年时光。住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曹村的村民吕军保,在村史馆看到明朝嘉靖年间一段榫卯结构的房梁时,不由地感叹。
久经风雨的纹龙木雕、早已生锈的铡草刀、尘封多年的煤油灯、泛黄褪色的老照片……在曹村村史馆,村支书吕俊锋告诉记者,原本村史馆是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开建村史馆以来,村民有展品的捐展品,有力的出力,村史馆办的“很火热”。
“别看展品大部分都是之前日常用的老物件,但这是第一次从头到尾展示自己村的过去,是展示村子的‘根’,大家认同感很强。”他说。
据《长安县志》记载,曹村始于汉朝,传说曾是汉高祖刘邦第三子和吕后之侄抢夺的一块“宝地”。为这块地命名时,二人互不相让,最后只能以周边的一段皇家漕渠命名为“漕村”,后演变成“曹村”。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唐村乡愁记忆馆所陈列的旧时算盘、药臼、纺车等物品。新华社记者 徐汉 摄
长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冯银虎说,像曹村这样历史悠久的村子在长安区还有很多,把这种沧桑底蕴传承下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村史馆接地气,群众也喜闻乐见。”
冯银虎说:“长安区共有232个村,已建成50余处村史馆、村史长廊等文化设施,还有40余处在筹备建设中。我们希望每个有历史的村子都能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村里财力、场地等情况,都能有一个集中展示村子历史的场所。”
在长安区王曲街道,唐村乡愁记忆馆周边10个行政村的群众把家中遗留下来的老物件、生产生活用具等捐献到馆中陈列,在过去与现代之间搭起了一座记忆的“桥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唐村乡愁记忆馆所陈列的旧时厨房用品。新华社记者 徐汉 摄
今年57岁的方立平住在唐村乡愁记忆馆旁边的村子里。在馆里,他看到了许多记忆中的物件。
“这样的煤油灯我是点过的,看到它,我就记起了小时候点灯时闻到的味道,仿佛又看到黑烟在往鼻子里蹿,又听到大人在训斥我费油。”他一边端起煤油灯仔细察看,一边告诉记者。
“这些东西早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长安哪个村没有点历史,没有点风情?记住这些老物件,才能记住过去老祖宗的智慧,才能记住过去的苦,才能在新时代继续奋斗。”方立平说。
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唐村乡愁记忆馆参观的方立平正在端详一盏煤油灯。新华社记者 徐汉 摄
载得住乡愁,方载得起奋斗。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的长安区,正立足于其丰富历史资源,探索一条充满乡风乡韵的乡村振兴之路。
西安市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栋认为,乡愁是中华文化中挥之不去的乡土人文情结。长安区不少村落村史厚重,村史馆等文化设施把千百年来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一个物理空间内直观地展示出来,让“乡愁”可感可触,“这种感召,是凝聚,也是动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