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西汉太后(聊聊汉文帝母亲薄太后)
历史上真实的西汉太后(聊聊汉文帝母亲薄太后)2、初嫁薄氏与魏媪的私通发生在秦朝建立以后,即公元前221年以后,所以薄姬出生时间最早也不过公元前220年。1、身世同戚夫人一样,薄姬也是一位带有贵族血统的女子。她的母亲是当初魏国宗室的女子魏媪,只不过她并没有门当户对地嫁给其他宗室,反而与一个吴郡人薄氏私通,生下了薄姬和薄昭两姐弟。薄太后,父吴人,姓薄氏,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阴,因葬焉。——《史记·外戚世家》
薄姬,汉文帝的母亲、汉高祖刘邦的妃子,低调无宠。
没有得到刘邦的宠爱,便没有被吕后所迫害,不幸变成是幸运。
她的存在感不高,不但远低于她的“姐姐”吕雉,亦远不及其儿媳窦漪房。
然而,当我们细读《史记》之后,却发现,原来这个女人一样的不简单,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大许多。
一、薄姬其人
1、身世
同戚夫人一样,薄姬也是一位带有贵族血统的女子。她的母亲是当初魏国宗室的女子魏媪,只不过她并没有门当户对地嫁给其他宗室,反而与一个吴郡人薄氏私通,生下了薄姬和薄昭两姐弟。
薄太后,父吴人,姓薄氏,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阴,因葬焉。——《史记·外戚世家》
薄氏与魏媪的私通发生在秦朝建立以后,即公元前221年以后,所以薄姬出生时间最早也不过公元前220年。
2、初嫁
当魏国贵族后裔魏豹成为魏王以后,魏媪将薄姬送进了魏王宫中作妾室,此时的薄姬还只有十几岁。这时,在《史记》中记载,有一小段插曲,即第一女相师许负为薄姬算命,说薄姬将生天子,随后,魏王豹以为自己将成为天子,所以背汉向楚。
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是时项羽方与汉王相距荥阳,天下未有所定。豹初与汉击楚,及闻许负言,心独喜,因背汉而畔,中立,更与楚连和。——《史记. 外戚世家》
然而,此处却很可能是讹传,一则魏豹因一相师所言而做如此决定过于草率,当时因刘邦战败,背汉向楚的诸侯不在少数;二则,当生天子的薄姬是无法逃脱吕后的“魔掌”的。假设为真,当时知道这件事的除魏豹、魏媪、许负外,就只剩下薄姬一人,史书中能有此记载,应为薄姬一家之言。
二、薄姬入汉
1、入宫
公元前205年,魏王豹被韩信打败,薄姬随即被安置于汉军的织室之内。随后,刘邦去织室视察,发现了薄姬,还有管夫人、赵子儿等美女。但是,过了快一年时间,刘邦也没有临幸薄姬,相反,管夫人、赵子儿却已经成为了刘邦的宠妃。
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无相忘。”已而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闻之,问世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史记.外戚世家》
管夫人、赵子儿跟薄姬是好友,这是必然的。不过恰恰刘邦来的时候聊起薄姬,却有些怪异了。有很大的一种可能,这是薄姬设计,并由二人出演的一出戏,其目的自然是吸引刘邦的注意。而事实上,她确实成功了,不但吸引到了刘邦的注意,而且得与刘邦共度良宵,并一索得男,生下了汉文帝刘恒。
这时的薄姬也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
2、苍龙踞腹
“苍龙踞腹”是薄姬自导自演的另一出戏。
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史记.外戚世家》
一夜欢娱之后,薄姬跟刘邦说梦到苍龙趴在了她的腹部上,即“苍龙踞腹”。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跟当时最有权力的诸侯王之一度过良宵之后,竟能说出这样的话,应该只有两种可能。
(1)当时的薄姬已经有争宠之心,并且心智已经成熟到可以用这种吉兆来为自己争宠的程度。
(2)同“当生天子”一样,是后来得势之后的薄姬所言,为自己的儿子造势所用。
不过,很可惜的是,之后刘邦并没拿薄姬当回事,相反与她见面都很少。
其原因可能有二:一则因为其姿色确实无法与其他宠妃相比;二则她编的故事让刘邦有些反感。
三、薄姬与吕后之间关系1、薄姬的姿色
关于薄姬的姿色,史书中并无明确的记载。但是,可以大概推测一下薄姬的姿色与刘邦其他宠妃之间的对比。
薄姬身为魏国宗室魏媪之女,其气质方面应该是能胜过一些胭脂俗粉的,但是与戚夫人相比,应该还是略有差距的。与管夫人、赵子儿等人应该相差不大。但是,相貌来说,跟戚夫人就无法相比了,即便同管夫人、赵子儿相比,应该也是有差距的,这也是她被刘邦抢去,却一直未能临幸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临幸一次后,薄姬不但没有得宠,相反“希见高祖”,更是说明了薄姬在姿色上是有劣势的。
2、薄姬与吕后的关系
恰恰是因为薄姬与吕后在姿色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距,才是薄姬与吕后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础。
薄姬也许曾经在刘邦面前争宠过(苍龙踞腹),但是这种事情刘邦是不大会跟其他人说的。所以吕后并不知情。在吕后的眼里,薄姬一直是一个非常低调、不受宠爱亦不争宠的妃子,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同病相怜的感觉。
再加上,薄姬不但自己不得宠,她的儿子刘恒也并不得宠,其分封的地方是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不要”的地方。刘邦刚拿了赵地就急忙把赵国封给了爱子刘如意,而将刘如意空出来的代王位置给了刘恒。这种层次上的差距,恰恰给了吕后与薄姬共同语言。
可以推测的是,薄姬在吕后面前的表现是非常得体的。不受宠的妃子和不受妃的王后之间还是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的。薄姬与吕后之间的关系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而这种良好的关系得以保持,也得益于薄姬平时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吕后的认可。
3、吕后对薄姬有多好?
刘邦死了以后,吕后把刘邦所有的宠妃都送进了永巷,唯独薄姬被送去了代国,陪她的儿子。
《史记》中说薄姬能够去代国,主要是因为“希见高祖”,就是跟刘邦不怎么见面。这个原因自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吕后与薄姬只是平常的关系,薄姬是得不到这个待遇的。送去永巷多一个、少一个妃子对吕后来说,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更何况薄姬还为刘邦生了个儿子。
此外,吕后连续把刘邦的两个儿子刘友、刘恢封为赵王,刘友被饿死、刘恢被逼为情自杀,一个比一个悲惨。可是,当吕后下令,封代王刘恒为赵王的时候,竟然被拒绝了。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
“愿守代边”这个借口显然不足以让吕后回心转意,吕后如果不是看在薄姬的面子上,这个理由换来的必然是下一道诏书。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薄姬和代王刘恒很可能也判断出了吕后欲封诸吕为王的目的,这也为他们拒绝吕后提供了充足底气。
薄姬教子如果说薄姬在处理与吕后的关系方面有独到之处,尚且算是在后宫斗争中寻求自保的话,那么在教子与政治方面的表现,就更能说明薄姬的独到之处。
西汉的皇帝除刘邦以后,谥号之中都要加一个孝字,如孝惠帝、孝景帝,而在孝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的正是薄姬的独子汉文帝刘恒。刘恒甚至被录入到了《二十四孝》之中,成为了二十四孝之一——亲尝汤药的主角。
刘恒在代国,守着边境,既没有出色的政绩传出来,也没有高调的表现。即使齐王刘襄发出“平灭诸吕”的号召,代王刘恒依然没有丝毫的表示,结果,在最后的皇位竞争中,竟然是刘恒最后胜出。而《史记》中给出的原因,恰恰就是“疾外家吕氏强,皆称薄氏仁善”。薄姬与刘恒的低调不争宠“人设”,在最后关头为他们带来了“福利”。
跟刘友、刘恢、刘长这些刘邦的儿子相比较,代王刘恒能够脱颖而出,其突出的地方不恰恰正是薄姬这位代王太后么?
薄姬的政治表现随着刘恒称帝,薄姬成为太后,汉家的江山到了这对最低调的母子手中,然而,他们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反而一直保持着低调。文帝一贯“无为而治”,而薄太后政治存在感也要远低于吕后和窦太后。
薄太后有两次较为明显的干政表现:
1、立窦氏为后
刘恒为代王之时,是有一位代王后的,并且为他生了四个儿子。不过在其称帝之前,代王后去世,其称帝之后,那四个儿子也都死了。
剩下的四个儿子里面刘启最大,在刘恒即位不久后,刘启被群臣推举为太子。但是刘恒却并未马上立皇后,其原因有二:一是窦氏也是吕后当初送给刘恒的,刘恒有顾虑;二是刘恒对窦氏并没有《美人心计》里那么喜欢。历史上运气最好的一对夫妻——汉文帝和窦漪房,真的有那么恩爱?
但是,这时候,薄太后站了出来,要求刘恒“立太子母为皇后”,其用意也很简单,即为维护后宫稳定。应该说薄太后此举比刘恒看得更透彻一些,太子母不能被立为皇后对后宫的稳定还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之后,她将薄氏女赠予刘启,虽然做了二十余年夫妻,却终因无子而失宠,也成为薄姬一生之中少有的败笔。
2、义救周勃
作为拥立功劳最大的周勃,始终没有得到汉文帝的信任,很快,就被挤出了政治中心,被“请”去了封邑绛地。后来,周勃甚至被卷入了一起谋反事件。
幸好,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将这件事传达给了薄太后。随即,薄太后在汉文帝临朝之时,做出了过激举动,竟直接抓着头帽朝汉文帝扔去,并痛斥道:“周勃当年坐拥北军十万大军,都没想过谋反,如今,就一个小小的县,怎么反过来要谋反?”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提,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文帝听罢,忙向薄太后请罪,将周勃释放,并恢复其爵位和封邑。
薄姬此举确有后宫干政之涉,尤其是在朝堂之上痛斥自己的儿子,绝非上上之举。但是其话语之间,轻易道破关键所在才正是薄姬的过人之处。
水言水语薄姬生于私通之家,长于乱世之间,不但顺利避开所有风险,且能成为一朝之太后,扶助其子登基坐殿,绝不仅仅是幸运二字可以代替的。
其最大的优点即是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而不盲目做越格之事。低调、隐忍不仅仅成为其一人的烙印,更深深地刻在了汉文帝的身上,他们最终都在史书中留下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