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洋淀生态治理(华北之肾修复记)

白洋淀生态治理(华北之肾修复记)淀区深处的安新县赵庄子村村民赵雁林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淀里的水舀上来就能喝。之后连续干淀了多年,能跑马车、开拖拉机。再后来通水了,但水质不断恶化,一些河段水质一度呈“酱油色”,气味刺鼻难闻。这是安新县赵庄子村(2019年4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一度污染严重的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4年多来,“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不少当地百姓说,儿时记忆中的白洋淀渐渐回来了。打通“外循环”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然而,过去由于缺少上下游协同防护,处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成为纳污之地。

白洋淀生态治理(华北之肾修复记)(1)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4日电 题:“华北之肾”修复记——白洋淀生态文明实践进行时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张涛

初冬的白洋淀,芦苇片片金黄,芦花随风摇曳。这里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一艘艘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黑色的污泥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因坐拥白洋淀而拥有天然生态优势。而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也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

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一度污染严重的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4年多来,“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不少当地百姓说,儿时记忆中的白洋淀渐渐回来了。

打通“外循环”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然而,过去由于缺少上下游协同防护,处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成为纳污之地。

白洋淀生态治理(华北之肾修复记)(2)

这是安新县赵庄子村(2019年4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淀区深处的安新县赵庄子村村民赵雁林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淀里的水舀上来就能喝。之后连续干淀了多年,能跑马车、开拖拉机。再后来通水了,但水质不断恶化,一些河段水质一度呈“酱油色”,气味刺鼻难闻。

在雄安新区确定的规划体系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规划。按照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至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至2022年,白洋淀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至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2017年2月23日,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他在考察中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高英华说,白洋淀的治理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坚持“控源—截污—治河”一体化推进。

作为白洋淀上游流经的主要行政区,保定市已实施白洋淀综合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139个,生态补水28.9亿立方米。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原有5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改造,又新建污水处理厂25座。

位于保定市徐水区的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大屏幕上,运行数据实时更新,排放数据一目了然。“这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3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均达到大清河流域重点控制区排放标准,出水合格后排入瀑河。”徐水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彭红跃说。

河北省还设立沿淀化肥农药禁施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完成流域内3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排查取缔“散乱污”企业3万余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提出,完善河北省与京、津、晋等周边省市及国家相关海河流域管理机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由“九龙治水”拧成“一股绳”。

过去,白洋淀上游很多河流断流,“活水”变成为“死水”。为了打通“外循环”,河北省水利部门通过引黄河水、长江水、水库水等对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达24.5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淀区面积由171平方公里恢复至275平方公里左右。与此同时,累计向下游泄水10.46亿立方米,增强了白洋淀水动力。

“这几年,上游来的污水不见了,白洋淀水面宽了,水深了,干净得清澈见底。”赵雁林说。

安装“净化器”

多年前,白洋淀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保定市为截留排入白洋淀的工业污水,修建了唐河污水库,库尾距离白洋淀仅2.5公里,一下暴雨,对白洋淀构成严重威胁。

记者近日实地走访看到,两岸树木林立,河道宽阔平整,不少游人前来参观。昔日的污水沟,如今已成休闲景点。安新县沈家坯村民沈超说,以前这里臭味难闻,夏天根本不敢开窗,现在变成了林地和廊道,村民都喜欢来这儿。

作为雄安新区2018年水环境治理的一号工程,唐河污水库在治理过程中,垃圾和存余污水全面清理,并开展土壤、底泥治理修复以及覆土绿化、美化。

改善白洋淀水质,关键是把住“入口关”。站在府河河口湿地上的观望台眺望,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一览无余。这里是3条入淀河流的河口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 潜流湿地 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

“这相当于在白洋淀入口处加装了‘净化器’,通过层层‘滤芯’达到净化效果。”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府河河口湿地项目总承包部杨凯说,目前府河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日均处理水量达30万立方米,氨氮浓度降低约67%,总磷浓度降低约58%。

杨凯说,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人进水退”的农田和鱼塘,现在已经初步形成稳定的“陆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这片湿地能观测到的鸟类有50多种。

与此同时,雄安新区对100多个淀中村、淀边村开展“一村一策”专项整治,因地制宜配建115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全部导排到淀外综合利用,有序隔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安新县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新区设立前村里三分之一的水面养鱼,如今已经全部取缔,建了两个污水处理站,儿时记忆中的白洋淀慢慢回来了。村干部带头发展民宿旅游,还找人写了一副对联:望月岛上望月,月色溶溶,融入梦里水乡;观荷台上观荷,荷香淡淡,淡出人间仙境。

一项项新技术被应用在白洋淀治理。一艘“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水上实验室,正在对白洋淀区水质进行日常监测。空中无人机监测,水中无人船采样,采样数据通过5G信号第一时间回传,船上的水质监测设备能够实现14项水质指标的快速分析。

恢复“内动力”

让白洋淀的水通起来、动起来,才能加快恢复“华北之肾”的功能。

雄安新区着眼全局,推出了宏大的治理工程:打通白洋淀堵塞的内部水脉通道,实现“百淀联通”,确保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引导淀水自然流动。

不久前,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白洋淀东、西部淀区实现汇流。护鸟志愿者韩战桥在白洋淀特大桥上,面对穿桥而过的水流不停拍照 “你看,这疏通工程就像藻苲淀投入主淀区怀抱的通衢,淀水一路向东汇入大淀。”

“藻苲淀以前是孤立的,约占白洋淀面积的七分之一,这么大面积的水不流动,对白洋淀主体水质改善起到阻碍作用。”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项目经理林月飞说,如今生态系统完整性加速恢复,有效的水体交换正在实现。

“过去到处是鱼塘,围堤围埝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既破坏水质,又影响水路交通。”安新县圈头乡桥东村党支部书记夏善乐说,现在这些阻碍逐步拆除,水也清亮了。

“要让‘百淀联通’正本清源,还需要科学清淤,拔出污染的根。”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白洋淀上游污水和淀区生产生活排污,对水体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不可能短时间自然消除,清淤是釜底抽薪的措施。

近日,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铁锚深深地定在数米深的塘底淤泥中,船头巨大的螺旋绞刀头在淤泥中搅拌,黑色的泥水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清淤是白洋淀百姓的老传统,但过去很长时间被放弃了。”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周立志说,他们研究制定了《白洋淀生态清淤全面治理实施方案》,目前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经过4年多的系统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已经从污染治理为主向生态修复为主阶段转变。

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白洋淀8个国考点位、4条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飞鸟种类增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洋淀生态的改善。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监测,截至今年10月底,白洋淀共记录有野生鸟类225种,较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19种。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工程技术人员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正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白洋淀边,一座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正在“拔节生长”。(参与记者:白明山、杜一方、高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