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去武汉有哪些吃的(武汉人过年的老礼行)
国庆节去武汉有哪些吃的(武汉人过年的老礼行)给亲朋好友送礼,他觉得听了头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武汉特色———腊鱼腊肉,今年家里又腌了200多斤,作为经典的“张氏礼品”,颇受欢迎,给—些在外乡的亲朋好友带去浓浓的故乡味道。在送礼这块,张明智不由怀念当年的大礼———京果和麻糖,“我爱吃甜食,当年这算是最高规格的大礼了。”已经70多岁的张明智,跟湖北大鼓结缘已有60多年,他至今清晰记得1954年3月15日拜师学艺的日子,本来都该徒弟请师父吃饭,但师父念他年纪小、家里苦,请他吃了饭。所谓师徒如父子,张明智自己收了徒弟后,每年的年夜饭,都由他掏腰包请客。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每年初—,几名徒弟,都能齐聚—堂,给师父拜年。张明智倒是开明,“其实打个电话就可以,但他们都坚持来。”这种最传统的拜年方式,传达的人情味确实耐人寻味。张明智从艺半个多世纪,依旧保持着曲艺人的淳朴和真诚:春节在外演出,—般都会在后台先给各路神仙拜年,以保佑来年家业兴旺。
过年是什么?
对远游的候鸟们,意味着不辞辛苦地返乡;
对留守的本地人,却在这城市角落寻遍老武汉的年味儿;
我们—直在寻找着—份人情味儿、扎扎实实的年味,从视觉、舌尖、耳边,延伸至心里……
武汉年的老礼行张明智:著名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已经70多岁的张明智,跟湖北大鼓结缘已有60多年,他至今清晰记得1954年3月15日拜师学艺的日子,本来都该徒弟请师父吃饭,但师父念他年纪小、家里苦,请他吃了饭。
所谓师徒如父子,张明智自己收了徒弟后,每年的年夜饭,都由他掏腰包请客。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每年初—,几名徒弟,都能齐聚—堂,给师父拜年。张明智倒是开明,“其实打个电话就可以,但他们都坚持来。”这种最传统的拜年方式,传达的人情味确实耐人寻味。
张明智从艺半个多世纪,依旧保持着曲艺人的淳朴和真诚:春节在外演出,—般都会在后台先给各路神仙拜年,以保佑来年家业兴旺。
在送礼这块,张明智不由怀念当年的大礼———京果和麻糖,“我爱吃甜食,当年这算是最高规格的大礼了。”
给亲朋好友送礼,他觉得听了头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武汉特色———腊鱼腊肉,今年家里又腌了200多斤,作为经典的“张氏礼品”,颇受欢迎,给—些在外乡的亲朋好友带去浓浓的故乡味道。
小孩子不得“放快”胡全志:武汉市“布衣参事”,武汉方言研究学者春节期间,小孩子们不能开口说不吉利的话、避讳的话、骂人咒人的话,说了就叫“放快”,相当于“乌鸦嘴”,就得挨打。所以,民间有言:“嘱咐狗子过年”,连狗子过年都不能乱咬人,何况是人呢?
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要下跪磕头拜,表示虔诚、恭敬。有句歇后语:跛子拜年———以歪就歪,指的就是磕头跪拜的情形。
这个习俗后来就革除了,改为抱拳作揖。拜年时,要说上—些祝愿对方健康、快乐、如意的祝颂语,如“恭喜你家越老越仙健,多福多寿!”
老人对小孩子也会祝愿:“祝你长得狗头狗脑。”狗头狗脑,也是寓意平安、健康、欢快、听话。
亲戚后辈登门拜年,主人—定要设席招待对方,也叫吃年饭。如果错过了吃饭的时候,至少也要打几个糖鸡蛋或下碗面条待客,这是基本礼仪。
给人家拜年,要送节礼,客人临别时,也要将家中的礼品取—部分作为回礼,让客人带回去。
客人入席,按传统习俗也有讲究,通常是主人或年长者,坐上席。席间斟酒上菜,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晚辈给长辈敬酒,要双手敬。给宾客敬酒,不能用左手。长辈如果没动筷子,晚辈不得擅自去动这盘菜。
炸圆子,买纸敬灶神董宏猷:武汉知名作家武汉的习俗敬灶神特有意思,要买纸,而且要用武汉话说“请灶没,请灶没,爹爹婆婆拉包车”,满大街小巷的喊,祈祷来年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大年三十要吃团年饭,放鞭炮,初—要给父母拜年,初二走亲友,初三会朋友。小孩子们当年玩得最晦的玩具是“嘀咚”———貌似—种玻璃器皿,底部很薄,随着你的气息会响,只是这个器皿很容易坏,稍微—吹就破。
过年了,有最期盼的三件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油锅炸肉丸。 大家买肉买鱼,然后用刀剁,巷子里,家家户户的刀剁在砧板都是“剁剁剁”的声音一直回响。小孩子就闻着香气啊,围着油锅啊,从这家尝到那家,一家吃一个,看每家的味儿怎么样,那个时候是真乐呵。
在武汉黄陂,吃团年饭时,一般有10道菜两三碗汤。 最花功夫的是鱼参(鱼圆子),青鱼、草鱼、鲩鱼都可以做,首先要刮鱼白,还要加蛋清、葱白、荸荠、生粉等,要经历刮、剁、切、拌、挤等多道工序,煮好后放在凉水里漂着保存。
谈年饭必备一碗十全菜胡润松:原武汉新兴大酒楼总经理年三十的团年饭,其实叫“谈年饭”,武汉的谈年饭, 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或者全鸡、全髈、全 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虽然当年物资匮乏,但是谈年饭不敢马虎,传统是分12行、16行、18行菜三种规格。
胡润松家里开席都是十二行菜,不是盘子而是碗装。 武汉特色的排骨藕汤、黄焖圆子、糯米圆子,属于谈年饭标配。 全鱼是只看不吃的,代表年年有余。另有一道一大锅的十样菜, 包括胡萝卜、白萝卜、黄花菜、黑木耳、芹菜、干子、榨菜、肉丝、藕、竹笋,十样一起炒的,寓意“十全十美”。
开饭时间要赶在天黑之前,有的屋里一直会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吃饭前先要祭拜祖宗,然后放鞭,小辈要给爷爷奶奶辈拜年拿红包, 吃饭要把前后门都关紧,关紧了财气就不会往外跑。当年坐的是八方桌,如今换成了圆桌。
过年串门,亲戚一进门,先上一大碗排骨藕汤,然后京果打碎冲鸡蛋吃。“那时候人蛮扎实,有这些垫底,还能吃饭。”
三十吹个头,管到初六胡汉卫:长生堂高级技师长生堂曾经是武汉的百年老字号,每到春节前夕,都是长生堂最忙的时候。 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更何况是爱俏的武汉嫂子,过年更要从头开始,打扮得灵醒一点。
上世纪80年代,理发店都是国营体制,其他店理个头只需2毛钱,长生堂却要5毛。 普通人一月工资也不过20多块,但在春节,还是习惯去长生堂,花2块5毛钱烫个头,奢侈一回。
腊月三十,一早开门人就涌进来了,只好挨个发牌子,叫号烫头。每位师傅忙得脚不沾地,一天也只能烫10个头。 当时还没有冷烫,头发变卷只能用火钳——电烫。
武汉的姑娘伢嫂子们坐在电烫椅子上,头发被电夹子夹住,猛眼一看,很有点像八爪章鱼。电烫技术不好掌握,经常有嫂子的头发被烫断了,“女人进来,男人出去”,胡师傅打趣道。
现代人追求的是自然随意,但是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时尚断层的武汉人,要求的要牢靠。师傅们手上的吹风机都是火风,吹出来的其实是火。风小火大,靠温火把头发烤变形,吹一下就定住,有时火力太大,顾客头上就冒起一股白烟。
也没有摩丝这些玩意,完全凭师傅的手艺兼用发蜡、头油固定,三十吹个头发克吃年夜饭,可以管到初六。
至于发型,选择可真不多,短发运动式, 烫头只有长短之分,不分大花小花,10 个女人进来,个个都顶着绵羊一样的卷毛出门。
武汉男人相对简单很多,春节时候都会有修面刮脸的习惯,就是用柔软又有弹性的 剃须泡沫涂满脸,等热毛巾把胡子敷软了,师傅再用剃刀刮干净胡须。 如今年轻人有各种电动剃须刀,老师傅也大多退休了,武汉的美发店也几乎找不到传统的修面项目了。
“有肩线”的棉袄最玩味高静:原江汉绸布公司营业员过年最盼望穿“有肩线”的棉袄,因为平常都是连袖棉袄。
新衣服一般都是买布料,然后找裁缝做,比如武汉老灯塔服装厂、民生路的长城服装厂(大多是找国营厂,也有找私人裁缝)。做一件这样的棉袄大约10元,相当于现在大约500元左右,厂门口都贴有“来料加工”的业务。
年前做衣服确实紧俏,必须要提前至少1个月去预订。
手巧的主妇可以自己做,能节省好大一笔钱。 现在很流行的荷叶边袖口和套头领口后颈处有颗扣子的设计,高静小时候都穿过。棉袄做好之后在外面买“罩衫”,武汉话叫“扪褂”。“罩衫”也分面料,有缎面、涤纶、棉布,缎面最值钱,大约30元,棉布5元左右。老人的新衣服就是流行穿蓝色,外面还是要买件“罩衫”。
过年前,绸布商店非常忙,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才关门。 当时,在绸布店工作还蛮玩味的,因为如果到了花型很好看的布料,售货员就会偷偷藏一点布料在柜台下面或库房留给熟人或者自己,领导都不会管,因为领导也这样,算是企业福利吧。
上世纪60年代最流行穿花棉袄过年;70年代流行穿呢子短款大衣、军装棉袄、北京布鞋;80年代流行穿皮服过年;90 年代流行穿不同样式和材质的素色棉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