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生别墅(刘元生呼兰乡村往事)
刘元生别墅(刘元生呼兰乡村往事)二十九这天,就更忙了,把买来的年画贴好,年画很好看,有年年有余有五谷丰登等,土房里贴上画,又加上用石灰刷了墙又糊了棚,感到室内亮堂了,添了些喜气。之后又开始扎灯笼,又准备了用罐头瓶做的小灯笼,到三十晚上,安上小蜡烛玩时照亮用。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人们就更忙了。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庭,早饭过后,要把贴在锅灶口墙上的灶王爷的画像烧掉,并说:灶王爷、灶王奶奶上天言好事多说吉祥话。并买灶糖把灶王爷嘴贴住,少说话,好叫玉皇大帝不怪罪这户人家,保佑他家丰衣足食。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人们就更忙了。父亲要到市场买过用的吃喝材料,烟酒糖茶等。还要买年画、对联、福字、挂钱、黄纸、腊烛、供香。还要买冻柿子冻梨。因为钱不够不能买新鲜水果。到腊月二十五六,母亲开始蒸馒头,母亲蒸的馒头有各种动物形象,又加上红栆,很好吃的哟!接着又开始包冻饺子,到正月吃着方便。到腊月二十八,又开始烀肉准备过年用的供品。 一年是指除夕和
往事记忆——忆咸菜咸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小菜,这使我想起母亲腌制咸菜的往事。每年母亲都会腌制许多咸菜,其中有种咸菜母亲叫它花咸菜。它用菜很多种,有大白菜,包心菜,芹菜,香菜,胡萝卜,青萝卜,大葱,大蒜。把这些菜切成丝,加上盐等佐料,不用太咸,搅拌后食用,很好吃的,营养还挺丰富。母亲还腌一种用黄豆和红萝卜腌的咸菜,其中黄豆长着白毛,吃起来味道也很好。我只记得母亲把黄豆泡发,把大萝卜切成丁然后拌在一起,装入缸中封好,但不知多少天后可食用,有一天看电视,日本人也吃带毛的黄豆,据说营养丰富。母亲制作的大酱也非常好吃。每每打开缸盖,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大酱的制作时间大约需要半年左右。大约在冬至时节把黄豆煮熟,切碎,弄成方形块状,用纸包起来,放在坑上边的板子上,一直风干着。到来年农历四月,取下来,再弄成小块,加水放在缸里用白布封上,白布上系一块红布条,可能代表着吉祥,大酱好吃吧!再盖上盖子,要防雨,十几天后发酵了,打开盖子,用酱爬子搅拌几百上千次再封好。每天如此,过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了。那时生活困难家家户户离不开大酱。什么鸡蛋酱,大葱蘸大酱,黄瓜蘸大酱等。很好吃的哟。
往事记忆——煎饼
山东大煎饼是中华民族美食之一。父母亲生于山东,所以他们都很喜欢食用煎饼,受父母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也都很喜欢吃煎饼。每年母亲都要组织烙几次煎饼。文化大革命以前,家里每年都烙煎饼,文化大革命后,就没有以前烙的那么多了。每到种地前,母亲总要忙碌几天,烙煎饼也是一个累人的活计。首先要洗好用料,母亲烙的煎饼材料有好多样。我记得有玉米、高梁米、黄豆、胡萝卜、甜菜等。那时都是很少用化肥农药,基本都是绿色食品,可见母亲制作的煎饼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把上述材料准备好后,用大盆清洗二遍,胡萝卜,土豆,甜菜要烀熟切小块后,用水泡上一夜。第二天用石磨磨成糊糊,然后支上烙子,就可以烙了。用人工推磨也是一次难做的活计,我们几个大的兄弟姐妹,都推过磨,一百多斤材料要用一天到一天半的时间磨完,因为总是顺着磨绕圈,一会功夫,脑袋就晕了,要经常换着推。烙煎饼的工具有扒子,泯子、勺子等。母亲烙的煎饼又薄又脆,而且烙的速度很快。近百斤的糊糊要用两天一夜时间才能烙完。记得那时有老姨和姐姐,再后来我爱人她们几个人可以替母亲烙一会,好叫母亲休息一下。经过几天的努力煎饼烙好了,放在仓房里整齐摆好,足有一米多高,足够全家人食用整个春天和半个夏天了。煎饼食用起来既方便又好吃,特别是里边捲上炒土豆丝,炒豆芽,鸡蛋酱,大葱等很是好吃。再捲点鸡蛋炒韭菜,就更好吃了。由于煎饼的营养还挺丰富,因此我们兄弟姐妹八人都有一个比较建康的身体,虽然不是体型高大,但也都有些力气的。现在煎饼以前的味道也渐远了。2012年兄弟们第一次回到了祖籍山东,也是第一次吃正宗山东大煎饼,感到和母亲烙的煎饼比还差一些。现在制作的煎饼,都用机器了,所以味道也就和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每年也都吃几次煎饼,想着不要忘记母亲的味道。
往事记忆——养鸡从我记事起就看到母亲整天忙碌着,家务事几乎是母亲承包了。父亲整天忙于公务,管理着原野大队方园几十里土地和几千口人的事务,根本抽不出时间做家务。母亲从无怨言,默默地操劳,我们也不怨父亲。那时原野村不叫原野,刚解放时,归孟家乡管辖,叫做孟家乡工农街道,父亲担任街长。那时不开工资,给高梁米。到了一九五八年,国家实行政社合一,成立了人民公社。所以工农街道就改成了呼兰镇原野大队。(那时由于铁路东边有个工农大队,再叫工农大队就重名了,由于工农街地盘大,于是就改成了原野大队,文化大革命后,又改成了现在的原野村)。说起来原野村确实也大,比其它三个菜社村都大但是经济发展最慢。原野村过去有很多自然屯,我知道的有井家屯、果家屯、周家胡同、瓦盆窖、齐家大院、三间房、七间房、乔家大院、刘家园子、王家园子、吴家园子、果树园、岳家粉房等屯子。闲话少叙书归正传。母亲每天的工作项目很多。洗衣、做饭、饲养鸡,鸭,鹅,狗,鸡,猪。还要做衣做鞋,缝缝补补。既要做家务还要到生产队劳动。每每想起,都很是心疼。在若干的活计中,我单说说养鸡的事。因为这件事我印象较深。每年母亲都要养十几只鸡。母鸡下的蛋来补充全家人的营养,因为很少吃上肉,每人每月供应二两油,二斤面,一斤大米。那时到春天母亲就买十几只小鸡,到了秋末冬初,小鸡也长大了,母鸡留着来年下蛋,公鸡留一只,做种鸡其余杀掉,存起来,到过年时再吃,加上淘汰下来的不下蛋的老母鸡,也杀掉,这样到过年时也有三、四只鸡可食了。有一年,可能是一九六二年或是一九六三年,记不太清。有一天母亲说:“有两只母鸡,光咯咯叫,没见有鸡蛋呢?下哪去了呢?”我们就分头找也没找到。两只鸡天天如此,光叫不下蛋。突然有一天,其中一只母鸡带领十几只小鸡出现院子里,全家人看后都很高兴,母亲更是乐开了花。随后母亲叫我们再找另一只母鸡,终于我在西仓房发现了一堆鸡蛋。啊!原来两只鸡把蛋下在了仓房里,一只鸡还抱了小鸡。真是好事呀!说到西仓房,我又想起一件事来。原来家里只有东仓房。后来由于失火被烧了。没有办法,才又在院子西面盖了间仓房。提起那次失火,我还想说说:那年失火那天家里来了客人,是我二爷的儿子和孙子(爷爷只有哥俩)。他们从五常市拉林镇来串门。母亲忙着给他们做饭,我记得是做的大米饭,猪肉炖粉条,是我拉的风箱烧的火。刚做上大米饭。坐在屋里炕上的大伯爷俩,就喊:“小孩点火失火了!”接连喊也不下地救火。(事后我们都很不高兴,好像缺心眼,光喊又不救火)。原来是四弟和表弟在仓房玩点火,烧了东仓房。由于消防车来了,灭了火,没有烧着正房,真是福星高照,因为那天风很大。大火过后,从此没了东下屋既东仓房,没有办法,父亲才盖的西仓房。这一场火,不仅没了房子,同时也烧跑了三弟要来的大约十几只兔子。三弟喜欢兔子,就和八大怪(是个老太太,长的丑点,所以我们叫她八大怪)商量要了两只小兔,放在了东仓房,每天给它们搳草吃。半年过后,居然发展成十几只兔群。免子没了,哥几个伤心了好一阵子。从此家里再没养过兔子。很多往事想起来就说说,让后代了解些祖辈的事、一些不知道的事、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为着背叛。
往事记忆——过年一年是指除夕和春节腊月三十夜晚为除夕夜,正月初一为春节。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家乡过年的习俗是由山东文化和满族文化的融合而成,但主要以山东华夏民族的习俗为主。几百年来,一批一批的山东人,闯关东来到了黑土地,带来了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
小时候,孩子们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能有些好吃的,还能穿件新衣服,新鞋袜等。那时候过年的气氛也很浓,很热闹。人民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总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融洽,精神状态都很朝气蓬勃的。过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做的项目也很多种。
每年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年,孩子们更是盼年心切。过年准备的主要一项是杀年猪。每年春天,父亲总是买回两头小猪,养到年底,卖一头,杀一头。猪油解决一年吃油,猪肉用来过年。谚语说的好:“小孩小孩你别哭 到了腊八就杀猪。”每年一过腊八,家家户户开始杀猪。杀猪这天很热闹,要请一位杀猪高手,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前来喝酒吃肉。今天我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吃吃吃喝喝得半个多月。杀完年猪,家家就开始包豆包,一包就是大半缸,从腊月吃到正月。包完豆包,母亲就开始清洗被和衣服。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人们就更忙了。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庭,早饭过后,要把贴在锅灶口墙上的灶王爷的画像烧掉,并说:灶王爷、灶王奶奶上天言好事多说吉祥话。并买灶糖把灶王爷嘴贴住,少说话,好叫玉皇大帝不怪罪这户人家,保佑他家丰衣足食。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人们就更忙了。父亲要到市场买过用的吃喝材料,烟酒糖茶等。还要买年画、对联、福字、挂钱、黄纸、腊烛、供香。还要买冻柿子冻梨。因为钱不够不能买新鲜水果。到腊月二十五六,母亲开始蒸馒头,母亲蒸的馒头有各种动物形象,又加上红栆,很好吃的哟!接着又开始包冻饺子,到正月吃着方便。到腊月二十八,又开始烀肉准备过年用的供品。
二十九这天,就更忙了,把买来的年画贴好,年画很好看,有年年有余有五谷丰登等,土房里贴上画,又加上用石灰刷了墙又糊了棚,感到室内亮堂了,添了些喜气。之后又开始扎灯笼,又准备了用罐头瓶做的小灯笼,到三十晚上,安上小蜡烛玩时照亮用。
终于盼到了腊月三十了!早晨起来,母亲煮好了水饺,我们放完鞭炮,吃完饭。就开始贴对联,大门要贴、房门贴、仓房贴,还要帖上福字和挂钱,把红灯笼挂在院里。还要贴上其它春联,比如——猪圈要贴肥猪满圈、鸡舍要贴金鸡满架、仓房要贴粮谷满仓。院中还要贴上六畜兴旺等。室内要张贴抬头见喜。门口要贴出门见喜等。这些活都要在上午做完。下午三点前,母亲做好了一桌饭菜。准备了整鸡(公鸡)、整鱼、方肉、猪心肉等。在下午开饭前,要供奉祖宗。爷爷奶奶在世时,由他们供奉祖宗。爷爷奶奶去世后,由父母亲供奉。开饭前把供桌摆好,没有祖谱(祖谱文革时叫三叔烧了),就写上三代宗亲之位,左边写敬祖宗荣华富贵,右边写孝父母光宗耀祖,横批写忠孝两全。然后再贴上福字挂钱。然后父亲带着我们拿着纸钱点上香到大门外点燃鞭炮。然后,叫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回家时关上大门,拿一木棍横在大门里。说是防止外人进入。进屋后燃上香摆上吃的喝的,然后叩头后,才能吃饭。全家人围坐一起,举杯共饮,辞旧迎新,望明年身体健康,丰衣足食,孩子们好好学习,大人们多多挣钱。晚饭后,大家齐动手收拾完卫生。孩子们开始玩耍,吃冻梨冻柿子,放鞭炮,那时钱少,买点小鞭还得拆开一个一个的放。夜幕降临了,我们点上灯笼带上鞭炮,左邻右舍的串门,边走边玩边放鞭炮。大约到了十点钟,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又开始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主食是水饺。母亲每年都准备两样水饺,一种是猪肉芹菜,另一种素馅水饺。母亲过年第一天吃素,我们吃芹菜饺,预示来年勤快劳作。到夜十一时左右,外边响起了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家家户户开始吃年夜饭了。我们也不玩了,赶紧回家。这时父亲把饭桌摆在院里,上面放上酒,燃上香把母亲煮好的饺子端上,然后父亲拿些黄钱纸烧了,这是敬天接神,求老天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求财神到家,带来钱财。然后给天神磕头,仪式结束。紧接着回到屋中,给祖宗牌位,上菜上水饺点上香火,并叩头叫祖宗们吃饭喝酒,保佑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光宗耀祖。这些仪式做完。一家人才入席吃新年第一顿饭。这时外边的还是响声不断,在欢声笑语中,尽情喝酒吃饺子,说些多多发财全家幸福,身体健康,孩子们好好学习,父母大人们多多挣钱等吉利话。大约到十二点半左右,屋外鞭炮声渐渐平息,人们吃完年夜饭。也不刷碗,叫守财财不外流。扫地要从外向里扫,拉圾不外扔等习俗。这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最好一宿不睡觉,这叫守岁。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那人们干什么呢?大人们开始看小牌(是纸麻将)、摆扑克,摆十二月哪个月顺就先开。孩子们提着灯笼,继续放鞭炮,东家进西家出。疯到四五点钟困得睁不开眼了,这才回去睡觉,有的人打扑克能坚持到天亮,再睡一觉。
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仍然是水饺,这时外边又响起了鞭炮声,吃完饺子。人们又开始穿新衣,拜新年,见面都说:“过年好,过年好!”孩子们则跑到街上看大秧歌。那时县城里有几十只秧歌队,原野大队也有一只秧歌队,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三秧歌表演,我们几乎天天看。初三是汇演,各公社的秧歌队从四面八房涌向县城,县城是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场面壮观。初二这天,晚饭后要把祖宗牌位送走,父亲把写着字的牌位取下来点上香,拿点钱(纸),我们拿上鞭炮,送到大门外烧纸放炮,回来后把挡在大门的木棍拿走。供奉祖宗的仪式结束!初三起开始走亲访友,拿上四合礼(酒、果子、水果、糖果等)到爷爷、奶奶、大爷、叔叔家,到姥爷、姥姥、舅舅、姨妈家,家有媳妇的还要到老丈人家拜新年。
正月初五,这天叫破五,家家要吃一顿好饭,我家也是。过了初五,就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了。基本都已经吃光。又回到了平常的日子。一年又一年,到文化大革命时封建迷信方面的仪式都取消了。不让供神供祖供灶王爷了。周而复始我们一个个都长大了,父亲母亲也老了。如今我们都成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每每想起,觉得心酸伤感。父亲母亲她们没有享着福,没过上好日子。感到惋惜。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感到很高兴的,那时觉得日子有盼头。好!不多说了,把孩子们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也很高兴啊!
往事记忆——建房
一九六一年坐落在原野村六队的祖居,已经破落不堪了,墙歪屋漏,已无法居住。父母商量再盖一所房,由于钱不够盖砖瓦房,决定盖三小间土坯草房。还需要用旧房的木料,父亲又借了些钱,找邻居扒掉了旧房,请了一位木工师傅姓张都叫他张结巴,人老实肯干,工钱比别人少些,没几天的功夫房架房梁门窗就做完了。这天选一个黄道吉日,我家来了左邻右舍邻居二十来人帮忙(一天供两顿饭,不付工钱)。经过三天的努力,新房坐落在紧挨老房的自留地里。尽管大墙是土坯的,房盖是苫房草的。全家人也都很高兴。终于住上了新房。村民们有很多人都说:“大队长,盖一回房怎不盖个砖瓦房?”父亲说:“嗨!先住着吧,还得借钱,人口多,花销大一时半会也还不上。”还有人说大队长当白瞎了,连个砖瓦房都没盖上!〞我们听了心里也不是心思。那时小也不太懂什么意思。现在想起来觉得父亲做的对,不用公家一针一线心中无愧行的端走的正。我们兄弟姐妹们也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做一个老实人、本分人,做好工作,过好日子。那时候当干部的想的是群众,真正做到了不贪不占、廉洁奉公!
建房借的外债几年后才还清。在这所土房里,我们兄弟姐妹都先后长大成人,陆陆续续走出了老宅。别看这所土房不起眼。按照风水学来看,它还是一处福地,有三羊开泰之吉祥。因为房后栽有三棵杨树,枝叶茂盛,高拔挺直,恰恰父亲、四弟、老弟他们三人又都生肖属羊。正迎了三羊开泰之祥兆。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家庭美满幸福。四弟和二妹先后升入大学,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其他兄弟姐妹也不抱下洼地(也不错)都在各行业为祖国尽一份力量。
一九九五年这座老宅为我们服务了三十四年之后。由于父母亲先后离世,于是就卖了祖宅。现在买房的这家人仍然住在这所宅子里。到今年老宅已经五十五年了。现在看来老宅出手有些惋惜。这确实是个风水宝地,这家人住进后,也先后出了两名大学生。如今老屋已进行了修整,换成了砖墙和铁盖。还能屹立几十年啊!
在这个老屋里,在父母的养育下,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克服了种种困难,顽强的生存下来,走上了新的征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然而父亲母亲没有过上好日子便疾劳成病,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三妹也没能长大成人,在二岁时因病离世。想起来不免有些伤感,那是一九六二年夏天的一天傍晚,三妹突然发烧嗓子发不出声音,不一会眼看人快不行了,父亲母亲赶紧连夜抱上三妹赶赴哈医大二院,到那医生做紧急抢救,也没能挽回三妹的性命。第二天只有父母俩人回来了。我们知道不好。全家人悲伤了很长时间。三妹得的是白喉病症,传染性很强,我、二弟、三弟、四弟也没能躲过这场病魔也先后染上了白喉,父亲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了,要钱没钱借又不好借,母亲天天求佛保佑。天无绝人之路听邻居讲大王岗村有个马老太太能治这病。父亲马上套上马车,到几里外的大王岗村,开始马老太不来,好话说了一大车答应给她诊费,看不好也不怨她。马老太太到家,查看后说是白喉要拿掉白色的条状形的硬块。父母同意拿掉,于是哥几个先后被老马太太拿掉了病块。神奇出现了,来了个活神仙救了我们兄弟的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只是举一个例子。
到了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的时候父母亲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我们也没能敬几天孝道。感到有些遗憾。由此可见,正像人们常说的敬老要抓紧。这句话是对的!
往事记忆——放马想起少儿时发生的一些事情,觉得也挺好玩的,也挺有趣的。记得七八岁时,每到星期日,一帮小伙伴就到生产队去放牛放马。那时候一到下雨生产队的牛、马就不能拉车,也不能犁地了,都在圈里呆着。这时候牛,马也需要出去遛遛,顺便吃些青草。大一点的孩子就放马,小一点的就放牛。小青年们、小孩子们把牛、马拉出去,就开始骑上牛、马在北面的田地间奔跑,有时成群结队地到邻近村屯和那里的马队打斗玩耍。双方都拿着木棍或用木料制作的大刀,相互打拼,但都不是动气,只是闹着玩而己。像我们小一点的孩子,骑着老牛在一旁看热闹,加油助威。我们哥几个的骑技都一般,只有二弟骑术较高,自如的飞身上马,飞身下马,还能骑马快速奔跑。二弟喜欢马,也爱惜马,家里一直养两匹马,直到九十年代家里还养着一匹马,尽管什么活也没有,也愿意养。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停止养马。骑牛骑马还有一套话,叫做:“骑马骑当间,骑牛骑屁股蛋。”还真是这样,如果骑别的地方,牛马就会把人抛下地。玩到夕阳西下,我们就骑着牛马往家走,路两边的庄稼绿草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气味,不时有蝈蝈突突大叫响声不断,路过香瓜地又想起来,下个星期要去爬瓜。路过七间房的水泡,明天放学去玩水。一路走一路唱着王二小放牛郎等歌曲,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
往事记忆——爬瓜第二天下午放学后,几个伙伴相约到一起,到生产队的瓜园去摸瓜。那些年生产队每年都会种一片瓜,除分给社员食用外,还送到市里商店卖钱。一年要分四五次,每次大约二十斤。那时候产的瓜很香很甜。记得种瓜的把式姓张,个子小也单薄,脸上还有几颗天花后遗症,大家都叫他张麻杆。张把式瓜种的好,直到分田到户他才结束种瓜。那时香瓜种植后,他就在地里搭个地暗子,里边砌上炕,他白天持弄瓜,晚上就睡在这里。他在瓜地四周,在瓜棚四周种上叽叽草,菊花,荷花等发种花,每到瓜成熟时,花香气味,香瓜的气味交织一起,真正香味四溢。再加上当时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用鸡鸭粪等。所以产出的香瓜是纯绿色天然食品。当时种瓜的品种有好多样,有又香又甜又脆的牙瓜,有又甜又起沙的点心红,还有金道子,芝麻绿等,喜欢啥就吃啥。每当生产队分的瓜吃没后,小伙伴们结成帮,就到瓜地去摸瓜。香瓜熟时瓜地有两个看守人。一个在瓜棚南边,一个在瓜棚北边。那时瓜地两边一般都种大秧庄稼比如玉米高梁谷子很少种。于是孩子们便有了藏身之处。我们分成四伙,一伙两三个人,分成南北两处分别对付两个看瓜人。比如东边先爬进地看瓜人就奔东去驱赶,这时西边的伙伴就赶紧摘几个瓜就跑掉了,看瓜人奔西边,就在东边摘瓜。有时把张老头气的够呛,就大喊:“爬呀!爬呀!看你爬到哪里去?”这时我们大笑,有时抓到我们也不打不骂,只告诉我们再别来了。有时碰到父亲或者母亲就告状,回家后,父母就跟我们说下回别去了。队里分的瓜也吃了不少了。于是我们这些天就不去了。过些天有小伙伴相约就又去了。我们摸瓜时不乱踩花秧和生瓜蛋子。
往事记忆——捉蝈蝈与洗澡忽然又回忆起儿时捉蝈蝈和洗澡两件事来。
捉蝈蝈
我小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放学后有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到了双休日又要上什么外语班、奥数班、语文班、声乐班、美术班,名种补习班遍地都是,弄的大人孩子精疲力尽。而我们小时候则不同,那时候该学习时学习,该玩时候玩,该劳动时得劳动。那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现在的孩子重视智育,忽视了德育和体育。使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做。而我们小时候放下学习还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如在地里除草,采猪菜,打扫卫生等。即使是出去玩也要带个口袋,顺使采些猪食。课外作业很少,抽点时间就写完了。每年夏天是孩子们最高兴的季节,七八月份骄阳似火,这时候正是捉蝈蝈的好时候,于是我们就结帮到野地里,坟地里,庄稼地里捉蝈蝈。这也是一种技术,听到蝈蝈叫声,看准它在哪里后快速扑上去,这叫眼疾手快。蝈蝈是一种昆虫,分为雄雌两种,雌蝈蝈尾部长一条刀状尾巴,不会叫。会叫的是雄蝈蝈,天越热,就叫的越响突突叫个不停,很好听的。蝈蝈生长在草丛里,我知道的蝈蝈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绿色的我们叫它草蝈蝈,一种是深红色的叫它火蝈蝈。火蝈蝈比草蝈蝈叫得欢,我们都喜欢捉火蝈蝈,但火蝈蝈较少。我们大多捉的是草蝈蝈。到家后,把捉来的蝈蝈分别放在用秫杆扎的笼子里。挂在屋沿下,不能放在空地平地上免得其它动物伤害。一个笼子最好放一只,多了就互相打斗,造成伤亡。蝈蝈也得吃食,我们就每天早上采些西葫芦花放在笼子里就可以了。听着蝈蝈的叫声,也是一种享受啊!附近的蝈蝈捉的没多少了,于是我们就走远路,到大坝东边的鬼王庙(呼兰最大的土葬墓地)去捉。那里坟包一个连一个,有的坟无人管,都露出了棺材板,人头骨等,我们光顾捉蝈蝈,也不觉得害怕,有时掉到坑里爬上来就是了。这块墓地面积很大有好几垧地。后来在七十年代初被政府推掉,种上了菜。长出的萝卜、白菜、土豆等非常大,知情的人都不吃有一种怪味。
小时候蝈蝈特别多。现在不同了。很少能听到蝈蝈叫了。这是叫农药化肥杀死了。以后会不会绝种不得而知。年复一年,我们也都长大成人现已是老年人了,捉蝈蝈乐趣,只能做为一种回忆啦!
洗澡
说起儿时洗澡,实际上就是玩水,由于家离河较远,当时浴池也非常少,再说没有钱,也从来没洗过澡。夏天天气炎热,孩子们只好结帮到七间房地里的土坑里洗澡。那时七间房田地里有四五个大坑,夏天下雨后里边存水大概有一米多深。大坑长约二十几米,宽也有十几米。据老人讲这大坑是日本侵略呼兰时,先用飞机一顿轰炸,然后以一个排的日本兵从十字街走到北门,就占领了呼兰县。这些大坑就是那时轰炸留下的。天不下雨时坑里水很少,我们就雨后去洗,在水里打打闹闹,一会扎个猛子,一会又学狗刨游泳,全然不顾水混水脏。闹腾够了,也凉快了,于是往家走,一路走一路采猪菜,快到家了口袋也满了。这些大坑五十年代末,就被政府平整了,种上了庄稼。没有了洗澡的地方了。于是就转移到东大壕沟去洗。大壕沟实际是排水大坝,泥河涨水时通过大坝,排向呼兰河。所以也要到排水时才有水,才能洗澡。大坑没有了,大壕沟也没有水了,就在家用洗衣盆装上水,放在阳光下晒,晒一会就可以洗澡了。大坑平了,大坝损坏了从此再也没在野地里洗过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