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从痴迷拍照开始(为了拍照而生活)
热爱生活从痴迷拍照开始(为了拍照而生活)搀着为拍照而精心“打扮”的奶奶,站在10平米的老照相馆门口,小巴回过去了一句:“就这么爱约拍吗?”信息来自90后女孩李玉,她每年至少给自己拍一次生活化写真照,但今年十一假期甚至都没排到号。底下高赞的回答只有14个字:少年啊,知道什么叫恨光阴难返吗?以前,我们去影楼拍照,是为了纪念。纪念齐整的一家人,纪念幸福的婚姻,纪念孩子的成长。但如今的少年,或许不会再有光阴难返的悔恨。国庆假期,小巴正陪着奶奶去老式照相馆拍一寸照,手机收到一条朋友的吐槽信息:“今年约的摄影师档期也太满了吧,我已经等一个月了,还没找到合适的时间。”附带一个捂脸的表情。
人们突然能知道在千里之外,你从没听过的地方正在发生什么,这令人兴奋不安,最终发展成心理压力。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文 / 巴九灵(吴晓波频道)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愿意花几百块甚至几千块去影楼或者工作室拍写真?尤其是大部分都是女孩去拍写真?
底下高赞的回答只有14个字:少年啊,知道什么叫恨光阴难返吗?
以前,我们去影楼拍照,是为了纪念。纪念齐整的一家人,纪念幸福的婚姻,纪念孩子的成长。但如今的少年,或许不会再有光阴难返的悔恨。
国庆假期,小巴正陪着奶奶去老式照相馆拍一寸照,手机收到一条朋友的吐槽信息:“今年约的摄影师档期也太满了吧,我已经等一个月了,还没找到合适的时间。”附带一个捂脸的表情。
信息来自90后女孩李玉,她每年至少给自己拍一次生活化写真照,但今年十一假期甚至都没排到号。
搀着为拍照而精心“打扮”的奶奶,站在10平米的老照相馆门口,小巴回过去了一句:“就这么爱约拍吗?”
李玉几乎是秒回:“约拍是为了记录,证明我来过这个地方。”
“自己用手机拍不行?”
“人家很专业,拍出来的图片也高清啊。”
9月9日,小红书上一位网友发了段领证视频,画面中除了新人,最多的要数拿着单反的摄影师。该网友在文案中写道:“只能说,这一天领证人好多,全是摄影,这才九点。”
9月25日,微博话题#多对情侣迪士尼流水线式接吻拍照#登上热搜,当放最后的大烟花时,现场三四十对情侣摆出同一姿势,二三十个配套摄影师或朋友齐齐抓拍。
甚至是玩剧本杀、飞盘、露营等日常活动,每一张意境拉满、动感十足抑或自然清新的朋友圈照片背后,都少不了约拍摄影师的身影。
现在的年轻人大有要活在镜头下的“人均明星”的架势,他们给摄影行业按下了快进键,也将自己推入了“生活”与“拍照”的荒诞拉扯中。
“奢侈品”到“日用品”
小巴陪奶奶拍照那天,正值国庆期间,老街熙熙攘攘。
手机店、水果店、奶茶店……一溜沿街店铺灯光都极亮,音响开得很大,照相馆卧在它们的阴影里,显得格外安静。
画着红脸蛋的六一节活动照,戴着红领巾的一寸照……这是许多人关于摄影的童年记忆。
而如今眼前的,是一家灯光昏暗的小店,没有门头,只在茶色推拉门腰线处贴着“丽虹摄影馆”几个红色大字。
丽虹照相馆的门,也上了年纪,和它的经营者一样,有自己的脾气。用力位置稍有不对,就容易滑出轨道。老板一个人坐在深棕色桌子里头,刷着短视频嗑瓜子,眼皮也未抬一下。
直到小巴奶奶用方言喊了她一声“丽虹”,这个身材微胖的女人才放下手机从椅子上站起来。打开了屋内所有的灯,灯光照在墙面的相框上,是熟悉的画报式影楼风写真照,色彩艳丽,表情僵硬。
这样的画风,或许你我家里都有,在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随着一次次搬家、大扫除,被束之高阁,最后不见踪影。
见我看墙上的照片出神,丽虹感叹起来:“那时候这样的写真照只有大日子才会拍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传统照相馆的黄金时代。
“不管是一寸照、全家福、婚纱照还是生日照,大家都喜欢往照相馆里跑。”丽虹回忆道,“还有卖胶卷、洗胶卷,一盒胶卷二十多块,加上冲洗照片还要三四十元,挺赚的呢。”
彼时,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八九百元,而一套婚纱照,往往就要花费近一个月工资。能去照相馆做妆发,拍一套照片,是件极其奢侈的事。许多人的父辈,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婚纱照。
对丽虹来说,照相馆内的时间如同老照片般缓慢,但门外的时光却在飞速前进。
小红书搜索“约拍”,相关笔记超319万条。据《2022年摄影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写真市场目标人群集中在18岁—44岁女性,突破2亿;高潜人群,即1年内有考虑拍写真的消费者,达1.10亿。
节后小巴特意找到李玉,聊聊她的“女明星日常”:“如果去近郊的景点玩,会约上一个摄影师拍摄,一般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然后我继续玩,他下班。”
李玉表示,在之后的2—3天,她就能收到精修后的成片,配上文案,美美地发到社交媒体上。若是去异地旅行,她同样会找当地摄影师约拍。
“还有比我更爱拍的人呢。”说着,她给我看了另一个女孩的动态,几乎每一周,她的朋友圈都会有9张光影和谐的精修照片:“她连吃个下午茶都有跟拍。”
从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的纪念,到一年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记录。摄影,变得像出行、下午茶般日常。
“底气”并非来自需求方的高收入,而是供给方的低门槛。
人均摄影师
“一般会去闲鱼找找摄影师,找个200块钱以内的大学生就行,价格优惠,还特别热情。”
说起找摄影师的途径,李玉掩饰不住种草的兴奋,立即打开软件,输入关键词“约拍”,相关摄影师根本划不到尽头,价格则基本在200元左右,极少有超过500元的。
摄影师自我介绍、拍摄器材、擅长风格、地点、拍摄服务内容,再附上几组样片,就组成了约拍摄影师的产品详情页。
小巴试着联系了一位网名叫“一包浪味仙”的同城摄影师,她引导我加了其个人微信,随即发来自己的详细价目表:
200元/人,加一人 50
保证9张出图,不包妆造后期(若全包,500元/人)
正当我准备回复,李玉探头过来笑着告诉了我一个更划算的方法。
“不包妆造后期没关系,可以再找萌新修图师,因为现在流行‘修了跟没修一样’,所以门槛不高,修图五块钱一张,后来进步了十块钱一张,也不贵。”李玉仿佛献宝似的说个不停,“化妆就找附近的化妆品店,50块钱也很便宜专业。”
按李玉的方法,结合浪味仙的报价,小巴若要凑齐9图生活写真,总共只需花费300元。
在深入了解后发现,浪味仙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大二加入摄影社开始接触摄影,置办设备、服饰,报名摄影课程等加起来,她前期投入总共在3万元左右:“正式接约拍一年差不多就回本了。”
能够如此快速上手并回本,浪味仙表示,与年轻人的摄影需求变化分不开。
正如前文李玉提到,她所追求的效果是“修了跟没修一样”。影楼标准化、模版化的流水线作业,让人们开始审美疲劳,对千篇一律的精修美照有些“麻了”。
“能明显感觉到客户对照片的需求从精修到追求自然,”浪味仙回忆,“好像是2018、2019年的样子,SK-II给几个女明星拍了素颜大片,没有任何修饰,能清楚看到脸上的瑕疵。那种脱离颜值焦虑,人间清醒的状态,或许就是大家对写真审美改变的契机。”
年轻人追求精致且自然的生活化记录需求,给了萌新摄影师成为约拍从业者的机会。而当他们变成熟手,又会有更多萌新顶上。
“其实这类生活化写真门槛很低,审美好会拍照都可以胜任。而且摄影圈一种风格流行,很快大家都会了,那时候价格就会压得很低。”聊起是否有回头客,浪味仙表示很少。
千禧年后,数码产品开始流行,这让摄影不再是一门技术活,丽虹那样的传统照相馆逐渐落寞。而随着单反开始普及,人均摄影师的时代也随之到来。
据《2022年半年度数码相机市场ZDC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摄影入门用户的比例依然在不断扩大,一些有追求的手机摄影发烧友开始重新回归相机摄影。
“摄影越来越大众化了,入门级单反随便买,手机像素也越来越好。再加上现在崇尚自由个性的风格,人们自己发挥的空间也大。”北晚新视觉首席签约摄影师刘一菲说道,“现在是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
为拍照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拍照?
“他们分不清情怀和赚钱。”
李玉不是没有找过上千元的专业摄影师,而在那次“劳民伤财”的拍摄后,她给出了上述评价。
2000元约拍费用,加上路费(需要自行去找摄影师)和自备道具,李玉为那次约拍前前后后花费4000元,等了半年才拿到成片。摄影师给的理由是“找不到修图思路,好东西需要慢慢打磨”。
“肯定不会复购啊,鬼迷心窍,4000块钱啥样的摄影师找不到?现在碰到那种有点高冷的摄影师基本都不会多问了。”
在这个时代,摄影似乎有种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意味,或者说,能被称为艺术的部分正在被消费者“嫌弃”,专业摄影师陷入无奈。
刘一菲已逐渐减少人物写真约拍,转而接商业活动拍摄,并着手准备摄影培训板块。在杭州开了8年摄影工作室的王杰,对“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结论同样表现出强烈的共鸣。
目前他的摄影工作室仍以客制化婚纱摄影为主,当被问及是否会拓展当下流行的生活化写真跟拍,他利落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完全不考虑。首先我觉得这类照片很无聊,没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价格也上不去。”
停顿几秒,他又自嘲般继续说:“但其实未来并没想好怎么办,因为这种趋势迟早会到来,所以我觉得这(婚纱、情侣写真)是个夕阳产业。”
从艺术纪念,变为生活记录,人们对摄影需求的出发点似是为了留住当下时光,吃一顿饭,去一个地方,如果不拍照就等于没吃过,没去过。
但渐渐地,这种记录有了非常强烈的修饰意味,需要化妆师的妆发打造,摄影师的高清画面以及修图师的反复打磨。
李玉们摄影需求的另一面或许是“为了证明我也来过这个地方”。
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博主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精心修饰的世界,点赞、留言成为这个世界的“社交货币”。
人们为了接近这样的世界,或无意识地开始模仿大V们的生活,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角度、姿势,同样的氛围感再将这样的生活拍照记录,发到社交平台,仿佛自己也是这世界的一员。
但快门记录下的是我们的日常吗?还是一种刻意经营,为拍照而自导自演的生活?
《娱乐至死》有一段对电话发明的描述:人们突然能知道在千里之外,你从没听过的地方正在发生什么,这令人兴奋不安,最终发展成心理压力。
为拍照而生活,或许同样源自这样的压力,一种和你周边生活社群保持联络的压力。
“这是个人们朝着更多的个人自由迈进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国,每个人突然似乎都迫切希望过上梦想的生活,然后把现实隐藏或混淆在下面。”策展人Karen Smith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
注:除刘一菲外,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全民拍照时代,“摄影”还是摄影吗?》,NOWNESS现在
本篇作者 | 季一奥 | 当值编辑 | 武新月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