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的反坦克装备(两次大战中的德国步兵近战反坦克武器综述)
二战时期德国的反坦克装备(两次大战中的德国步兵近战反坦克武器综述)枪榴弹发射器的射杯以一个位于准星之后的定位器固定于步枪枪口,发射时,步枪手要先往射杯中装填枪榴弹,之后将推进药上膛。枪榴弹发射器的瞄准器位于步枪左侧,用一个定位器固定于步枪瞄准基座之后的位置 。带有枪榴弹射杯和瞄准器的Kar 98K步枪,射杯固定于枪口之上。 士兵正在向枪榴弹射杯里装填榴弹,枪榴弹发射器是一种多功能的武器,除了可以将榴弹发射到手榴弹抛掷距离之外,还可以使用破甲弹对付轻型,中型坦克。在训练中,按照条例还要练习用枪榴弹攻击正在移动的目标。靠左的那种破甲弹只能穿透50mm的装甲,并不能满足要求,并且带来复线的部分是用铝制作的,很不经济。中间的GewPzgr.61穿甲能力有显著提高,达到125mm,但由于在它服役之前,“铁拳”和“战车噩梦”已经投入使用了,所以这种枪榴弹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战绩。最右边的是一种用枪榴弹发射器发射的烟雾弹,可以将目标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
反坦克枪榴弹
步枪和信号枪都可以发射枪榴弹,为它们开发穿甲战斗部的枪榴弹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使得士兵可以在较远的距离攻击敌军坦克。滑膛信号枪使用的反坦克枪榴弹有四片尾翼的Wurfpatrone 362HL/LP(最大穿甲能力50mm)和带环状尾翼的Wurfmine H 62 LP,后者在使用上非常的不方便。线膛信号枪可以配合Wurfkröper 42 LP 重型空心装药枪榴弹使用,该弹重0.6千克,可击穿80mm装甲。这些枪榴弹的射程都在30-60米之间。还有一种党卫军开发的手枪也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格尔洛夫(Gerloff)战斗手枪,专门被设计用来发射42和61型步枪枪榴弹。
步枪枪榴弹在装在步枪枪口的榴弹发射器中发射,用于攻击手榴弹抛掷范围之外的敌军目标。发射器共有两种型号,一种是陆军使用的型号,在枪的侧面带有瞄准器;另一种则是空军伞兵专用的型号,两种榴弹发射器都是和Kar 98K闩动步枪配套的。
空军型的枪榴弹发射器可以发射一种由WASAG公司设计的尾翼稳定式反坦克枪榴弹,这种空心装药枪榴弹重0.52千克,只能击穿45mm的装甲。陆军的枪榴弹则是自旋稳定式的,1941年列装的GewPzgr.30反坦克枪榴弹穿甲能力也不佳,这使它没能大规模生产。体积较大的GewPzgr.40反坦克枪榴弹成为了标准型的反坦克枪榴弹,它同样也是空心装药战斗部设计,重0.39千克,可穿透80mm装甲,战争期间共生产23889000发。党卫军的军械学校还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GewPzgr.46(穿甲能力90mm)和GewPzgr.61(穿甲能力125mm)两种反坦克枪榴弹。这些枪榴弹的实战射程都在80米以下,而且所有延长射程的尝试都以降低了精确度而告终。在1944年,德国人还搞过火箭推进枪榴弹和双倍推进药枪榴弹的实验,不过这些都没什么意义了。在1942—43年时,枪榴弹算是很重要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但其射程,威力和精度都跟不上时代要求,所以,在反坦克火箭技术成熟之后,反坦克枪榴弹的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叫停了。
带有枪榴弹射杯和瞄准器的Kar 98K步枪,射杯固定于枪口之上。
士兵正在向枪榴弹射杯里装填榴弹,枪榴弹发射器是一种多功能的武器,除了可以将榴弹发射到手榴弹抛掷距离之外,还可以使用破甲弹对付轻型,中型坦克。在训练中,按照条例还要练习用枪榴弹攻击正在移动的目标。
靠左的那种破甲弹只能穿透50mm的装甲,并不能满足要求,并且带来复线的部分是用铝制作的,很不经济。中间的GewPzgr.61穿甲能力有显著提高,达到125mm,但由于在它服役之前,“铁拳”和“战车噩梦”已经投入使用了,所以这种枪榴弹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战绩。最右边的是一种用枪榴弹发射器发射的烟雾弹,可以将目标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
枪榴弹发射器的瞄准器位于步枪左侧,用一个定位器固定于步枪瞄准基座之后的位置 。
枪榴弹发射器的射杯以一个位于准星之后的定位器固定于步枪枪口,发射时,步枪手要先往射杯中装填枪榴弹,之后将推进药上膛。
这种破甲弹使用得最为频繁,它的破甲威力为80mm,中间的杯状物是它的战斗部里面的由金属包裹的成型装药,最右面的棒状物是击穿装甲的高温金属射流凝固之后的形态 。
截短枪管的PzB 39反坦克枪在加装榴弹发射器之后,成为了一种威力更大的反坦克武器——GrB 39,原定配发给各装甲掷弹兵连每连3支,但“铁拳”和“战车噩梦”的出现使得这项举措显得毫无必要,已经改造完毕的GrB 39装备给了一些反坦克能力不足的二线部队。
反坦克手雷和发烟手雷
和苏联红军不同,德军直到1941年都没有装备任何专用的反坦克手雷。20-30年代期间德国曾经有人在理论层面上探讨过这种东西——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已。即使在对苏战争开打后暴露出缺乏专用反坦克手雷的问题,德国也没有在反坦克手雷的开发上取得什么可喜的进展,而且陆军,党卫军和空军三个部门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分歧还日渐加深了。
悲催的第一种反坦克手雷——41型反坦克手雷的破甲深度只有35mm,这显然是不好意思拿出手的。WASAG和林克尔(Rinker)两家公司拿出了自己的样品手雷,都基于空心装药的结构。莱比锡(Leizig)的HASAG公司(Hugo Schneider AG 胡戈·施耐德有限公司)则在开发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让手雷在飞行中保持稳定,以让它在战斗部中心对准目标表面的状态下击发引信,这是空心装药能发挥最大威力的先决条件,而且一方面要通过较轻的重量实现较长的抛掷距离,一方面还要保持较大的威力,这让HASAG的开发人员很为难——他们已经认识到一种靠人力抛掷的武器是不可能成为什么像样的反坦克武器的了。
空军还下过一种“反坦克抛掷雷”(Panzerwurfmine)的订单,1943年5月,这种武器在伞兵和空军野战师开始服役,它也是空心装药战斗部,尾柄上带有四个帆布制成的稳定尾翼,平时裹在一起,甩出去之后这些尾翼会在弹簧作用下张开,以保证战斗部以垂直姿态下落。还有一种改进型的短型反坦克抛掷雷(Panzerwurfmine Kurz),尾翼被一条布制的飘带所代替。这两种武器的破甲能力都是150mm,但是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设计,使用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在训练中曾经造成过一些严重事故。
党卫军军械学校设计了一种可以粘附在坦克侧壁上的炸弹,据推测应该也是空心装药结构。此外,党卫军还试验过使用窒素(Nipolit)制造空心装药反坦克手雷(注:窒素是一种利用过期火炮发射药再加工产生的爆炸物质。其生产时的硝酸用量大大减少,较为经济,且具有防水,便于加工的特点,可以进行融化,切割,钻孔,研磨等机械加工,其性状有点类似于塑料——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把窒素制成各种形状的爆炸装置,并将引信直接装在上面,省去了金属壳体和一些连接部件。但是,完全裸奔的炸药块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容易发霉,不耐久贮,所以并未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二战之后就见不到了——其实还是大家都没有被逼到缺硝酸的份上)
二战期间德军还试验过玻璃壳体的燃烧弹,就是在玻璃容器内装有汽油和苯或者汽油和煤油的混合物,这种燃烧弹的效果基本上和部队自己“调制”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差不多。
在此还有必要提一下德国在1943年投入使用的制式玻璃瓶发烟手雷,第一种是BK 1H,它很快就被BK 2H代替了,BK 2H产量庞大,也更为知名,打碎后里面的氯化钙和四氯化钛溶液混合反应产生烟雾,即使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下也能发烟。而且这种烟雾带有刺激性,有时会把坦克成员熏得咳嗽不止,逃出车外。
空军定制的反坦克抛掷雷,这种带有四片帆布尾翼的空心装药战斗部并不便宜。
短型反坦克抛掷雷,尾翼被帆布带替代。
反坦克抛掷雷的抛掷方法,姿势过于复杂,不便掌握。对于1943年之前未接受国防军整编的,军事素质低下的空军野战人员更是如此。
空心装药磁性反坦克雷
1942年5月,德军前线部队在伏尔科夫(Volkov)地区试用了一种新型的近战反坦克武器——3型反坦克手雷,该雷重1千克,破甲能力为130mm,雷体下部的U状磁铁可以把手雷吸附在战车装甲上。后来又推出了改进过的4型,并最终发展成了HHL 3(Hafthohlladung 3)型空心装药磁性反坦克雷。这一类武器最大的缺点就是使用者必须要和坦克零距离接触,但是一旦吸附于坦克之上,那么这坦克也就没剩下几秒的寿命了。
1942年11月12日,HHL 3正式服役。根据陆军最高统帅部(OKH)的资料显示,该雷重3千克,破甲能力140mm,底部带有3块磁石,可以以45公斤的力量吸附在车体之上,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用它摧毁正在行驶的坦克,是一种很可靠的反坦克武器。1942年,该雷产量为8500枚,43年时达到358400枚,1944年187000枚。最后一种改进型是HLL3.5,用铁拳的战斗部替代了原有的战斗部——显然,直接生产铁拳是更加优化的选择。1944年5月15日之后的陆军最高统帅部备忘录中,空心装药磁性反坦克雷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但剩余的此类产品还是一直被使用到战争结束。
HHL 3磁性反坦克雷(左)以及其改型HHL 3.5,前者破甲厚度140mm,后者改用“铁拳”的战斗部,故穿甲厚度提高到160-180mm。两种反坦克雷的拉发引信延迟均为7.5秒。
HHL 3的使用说明
1. 将带有雷管的引信装入瓶颈状的手柄中
2. 摘除磁铁上面的铁质护板
3. 拧下引信上面的拉环
现在,可以将HHL 3的两个磁块向上(即底部呈倒三角形),吸附于坦克表面
部队自行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反坦克训练器材。这种训练用磁性反坦克雷是由一个木制漏斗,一个手榴弹柄,一组磁铁,一个引信,一个训练用药包(发烟战斗部),M24手榴弹的拉线和HHL 3的引信帽组合而成。
这名士兵蜷缩着,等待着坦克接近,之后将反坦克雷吸附在坦克之上。当引信被触发之后,他有7.5秒的时间用来隐蔽。
1943年东线某处,一个反坦克小组很聪明的利用地形偷偷接近了突入阵地的苏军坦克 。
未完待续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二战的详细资料,敬请关注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Niwerke)或同名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