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带人围攻武当(赵敏带兵想剿灭少林武当)
赵敏带人围攻武当(赵敏带兵想剿灭少林武当)她先是派人暗算了六派返回中原舟车劳顿的各路人马,将他们一一抓捕;继而喊出“先诛少林,再灭武当”的口号,传向中土武林,嫁祸明教所为。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扼制,任何一个能够调解明教与六派和好的因素出现。这些突发事件,让赵敏不得不改变,原来准备在六派与明教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将明教和六大派一鼓剿灭的计划。要知道此时若是代表朝廷的第三股势力出现,势必会让六派与明教看清楚朝廷背后的阴谋,逼迫他们冰释前嫌,放弃继续自相残杀,进而调转枪头合力对抗朝廷。为了继续加深明教与六派的仇恨,在六派远征军东还途中,赵敏开始新一轮的布局。在赵敏之前,她的父亲汝阳王以天下动乱,皆因汉人习武者众,群相反叛,决意剿灭江湖上的门派帮会,但他多年镇压却收效甚微,中土武林,各大门派依旧毫无动摇。后来随着天下大乱,民心沸腾,义军此起彼伏,遍地开花,只得将扑灭江湖上教派帮会之事,暂且搁置不理。直到他的一子一女长大,世子库库特穆尔随他带兵,
在成昆的暗助策划之下,赵敏本想乘着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之际,带同大批高手企图乘机坐收渔人之利,将明教和六大派一鼓剿灭。六派远征军东还之时被设计,还有明教绿柳山庄中被下毒等,皆由此而起。可是赵敏埋伏擒获六派高手之后,却没有直接下杀手,而带兵想要剿灭少林、武当等各派,还要假借明教之名,而不是像对付被她中毒的明教一众高手那样,直接以朝廷的名义调兵镇压,这又是为何呢?羽菱君个人认为,这是因为赵敏知道除掉六派这些高手其实用处并不大,想要根除各大门派,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她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在光明顶一战之后,赵敏对双方俱伤的六派与明教,都进行了黄雀在后的围捕。她先是以西域番僧所献的毒药“十香软筋散”,暗中在从光明顶归来的六大派高手饮食中下毒。“十香软筋散”无色无臭,味同清水,混入菜肴之中,绝难分辨,药性一发作,登时全身筋骨酸软,过得数日后,虽能行动如常,内力却不能发挥半点。因此六大派远征军在东还之时,一一被擒。只有在对少林派空性所率的第三拨人下毒时给撞破了,真刀真枪地动起手来,但最终空性为阿三所杀,余人不敌赵敏手下众多高手,战死十多人后,也尽数遭擒。
之后她又以宴请之名,将明教一众高手请到绿柳山庄,然后暗中用“醉仙灵芙”与海底“奇鲮香木”香气混合之毒,毒倒了张无忌之外的明教一众首脑,等他们一离开,又马上调派重兵直接围剿他们,意图将明教总坛势力铲除。幸得张无忌有“九阳神功”护体未曾中毒,及时从绿柳庄取回解药,还有小昭镇定自若的指挥五行旗作战,赢得张无忌救援之机,最终得对张无忌芳心暗许的赵敏下令退兵,明教才幸免一难。
但暂时放过张无忌明教的赵敏,却假借明教之名,冒充张无忌带领一众高手意图剿灭少林与武当,喊出了“先诛少林,再灭武当,惟我明教,武林称王”的口号,移祸江东,嫁祸明教。那么赵敏想要剿灭少林武当,为何不像她对付明教那样,直接以朝廷的名义调兵镇压,却要嫁祸给明教呢?在羽菱君个人看来,赵敏此举,其实是在下一盘大棋。
在赵敏之前,她的父亲汝阳王以天下动乱,皆因汉人习武者众,群相反叛,决意剿灭江湖上的门派帮会,但他多年镇压却收效甚微,中土武林,各大门派依旧毫无动摇。后来随着天下大乱,民心沸腾,义军此起彼伏,遍地开花,只得将扑灭江湖上教派帮会之事,暂且搁置不理。直到他的一子一女长大,世子库库特穆尔随他带兵,女儿赵敏则替他统率蒙汉西域的武士番僧,继续向门派帮会大举进击。但赵敏明显是在他父亲身上总结了经验,让她在对付江湖上教派帮会一事上,改变了策略。
赵敏很清楚,他们蒙元政权真正担心的,不是武林门派众多,甚至皆有反意,而是怕这些江湖门派与早已发动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来对抗朝廷。为了阻止这样的可能性,赵敏其实更倾向于把各派的注意力引导在内斗之上,而不是把矛头转向朝廷,刚好领导各路义军的明教,因其行事作风向来被武林各派多有误解。于是乎,借助那些名门正派与明教的隔阂,然后挑拨离间,激化他们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将他们各自对抗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自己的私仇上去,最后弄得两败俱伤,就成了赵敏击溃他们最好的计划,也是最有力的武器。如此,朝廷不但能坐山观虎斗,更能坐收渔翁之利。
六大派被煽动远征西域,围攻光明顶一战,其实就是赵敏实施这一计划的结果。本来整个计划也确实在她掌控之中顺利进行,只是在最后眼看六派就将与明教拼得两败俱伤,玉石俱焚之时,她没想到成昆会为了颠覆明教,私自暗闯光明顶,偷袭重伤了明教七大高手,致使双方的实力天平突发倾斜,以致六派远征军竟元气未伤,损失不大。她更没想到张无忌会突然出现,以他一人之力扭转乾坤,调解了双方就此罢手,而且在他的影响之下,双方竟出现了和解的发展势头。
这些突发事件,让赵敏不得不改变,原来准备在六派与明教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将明教和六大派一鼓剿灭的计划。要知道此时若是代表朝廷的第三股势力出现,势必会让六派与明教看清楚朝廷背后的阴谋,逼迫他们冰释前嫌,放弃继续自相残杀,进而调转枪头合力对抗朝廷。为了继续加深明教与六派的仇恨,在六派远征军东还途中,赵敏开始新一轮的布局。
她先是派人暗算了六派返回中原舟车劳顿的各路人马,将他们一一抓捕;继而喊出“先诛少林,再灭武当”的口号,传向中土武林,嫁祸明教所为。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扼制,任何一个能够调解明教与六派和好的因素出现。
而且赵敏不但是想继续加大六派与明教的间隙,她更想分化六派联盟。于是她命阿二联合金刚门四大高手,装成少林派五人围攻殷梨亭,又命阿三设计杀死空性大师之后,让刚相拿着他的首级上武当山暗算张三丰。一连串的最终目的,就是想激起中土武林这两大泰山北斗的矛盾,让两派内斗不止,不但一举瓦解了六派联盟,更能让中原武林自此群雄无首,形如一盘散沙。
所以说,赵敏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她的计划和布局,相比于直接扑灭各派,更能稳固蒙元政权在中土的统治。她很清楚六派和明教哪一方压倒对方,都只会致使另一方坐大,然后调转矛头继续对抗朝廷,同样会继续冲击到朝廷的统治。她更希望于制衡和削弱双方的实力,让他们继续专注于私仇,彼此互斗下去,最理想就是让他们斗到两败俱伤,自行消亡,不再费朝廷的一兵一卒。
只是她在血洗少林,继续假借明教之名意图踏平武当之时,阴谋会被及时赶到的张无忌所揭穿。虽然赵敏的计划最终并没有成功,但可以说她对武林之事以及当时的形势是看得很清的,她更是深谙制衡之道。就如前面所言,他们蒙元政权真正担心的,不是武林门派众,她之所以会改变了她父亲直接以朝廷名义出兵,扑灭各派的策略,也是早已看清,朝廷不可能彻底根除各教派帮会。
在汉人的起义全面爆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赵敏的父亲汝阳王察罕特穆尔一直在致力于扑灭江湖上的教派帮会。可为何朝廷一直在镇压,却始终收效甚微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武林中的各门各派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他们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无论是中土武林中的老牌少林,亦或是像武当峨嵋等那样,在蒙元统治下的这段时期后来居上、响彻江湖的新生门派,还是那些数之不尽说不出名来的派别。这些门派之所以能够开宗立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创有一派武学,让他们有能力去宣扬侠义,开拓一番天地。也就是说,武学便是他们得以立派的保障。因此,即便将他们的山门剿灭,但只要他们的武学不灭,他们同样能够在别的地方重新复派,亦或是衍生新的门派出来。
这各门各派,有些传派甚至已历百年,门下弟子,多则成千,少则上百。这些弟子不一定都会驻留师门,一旦学有所成,就会下山行走江湖,有些甚至还会自己再开分支,形成山门支派。比如小说中提到的玉真观“西凉三剑”,就是青海派的分支。这些弟子就只有在师门特定的日子(比如祖师诞辰),或者是师门有召,才可能会返回山门。像纪晓芙就是因开山祖师郭襄诞辰不得已回峨眉山,依例被检视臂上守宫砂,生子一事才破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蒙元朝廷如何扑灭,都定然会有漏网之鱼,根本就不可能将一个门派彻底的清剿干净。赵敏血洗了少林,但书末的少林照样还是能够举办“屠狮大会”,就是这样的道理。
这也是小说中张三丰在被刚相偷袭重伤,武当一派面临存亡之际,要俞岱岩忍辱偷生活下去,传下“太极拳”这门武功的原因。赵敏血洗少林之后,带着大队直奔武当,张三丰又被她事先派遣的刚相所伤,当时的武当真是到了灭派的边缘。不过张三丰却表现得非常倘然,他的心胸固然广阔,但他更知道只须自己所创的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他武当派随时都有新生之时,武当一派大名依然能垂之千古,那么今日一时之荣辱,又有何足道?
张三丰道:“岱岩,我叮嘱过你的言语,怎么转眼便即忘了?不能忍辱,岂能负重?”俞岱岩道:“是,谨奉师父教诲。”张三丰道:“你全身残废,敌人不会对你提防,千万戒急戒躁。倘若我苦心创制的绝艺不能传之后世,那你便是我武当派的罪人了。”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回》
其实张三丰的态度,也是中原武学一道千百年来,能够传承不断,长久不衰的原因。正因如此,汝阳王镇压多年,虽然杀了各派不少高手,也铲除了不少门派,却依旧动摇不了中土武林的根基。此消彼长,表面上剿灭了一些门派,但不久又再复派,不止有复立,更还让呻吟于蒙古铁蹄之下的武林人士,为了抵抗官吏残暴,勉力自保,促使中原武学一道更加光大,新的门派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彼时的武林,其卓荦大者,西域有昆仑、青海,中原非少林、武当即属峨嵋,要不就是华山、崆峒,其余较小的门派山寨,不下千百,当真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此外,还有不局限于一门一派,只为共同信仰和奋斗目标,而聚集于一方共谋大事,像明教与丐帮等这样的帮教,更数不胜数。而且这些以帮教形式出现的势力,还更易蜕变成义军,对朝廷的威胁更大。
因此,任凭汝阳王如何镇压扑灭,反抗的势力却依旧还在,且隐患越来越大。最让蒙元朝廷担心的,是倘若各派与义军势力代表的明教联合,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反抗朝廷,那么后果更加不堪设想。到赵敏继承父业,代表朝廷统率蒙汉西域的武士番僧,向门派帮会大举进击,但结果发现收效甚微的她,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在看出其中根本后,便毅然改变了策略。
她不再一味的去攻击各门各派,而是一面打击,一面怀柔,收买人心为己所用。这点通过她一见张三丰,即刻就许以国师之位便可看出,当她手握六派高手时,也不再直接除去他们,而是以留后用,创造出比除掉这些人更大的效益。还有就是背后挑动各派与明教的矛盾,将各派反抗朝廷的注意力转到明教身上,好让他们自相残杀。可以说,赵敏的策略是更为长远的,而且代价极小,产生的效益却极大。就权谋而言,说她是倚天第一,也是尚不为过。
实际上假如不是赵敏在绿柳庄情定张无忌,张无忌想要继续调解明教与六派的积怨,明显会很难;他武功虽高,但要从元大都救出六派高手,没有赵敏俯允几率也是近乎渺茫。赵敏有很多方法,可让张无忌的明教与六派、乃至整个武林,继续产生隔阂敌对下去。只能说爱情改变了赵敏,也改变了时局。当然了,金庸先生其实也正是以此契机,成就了张无忌这个“射雕系列”最后的侠之大者,一番丰功伟绩,继续传递他对武侠精神的赞颂。只是张无忌的伟业,至少有一半功劳是来自赵敏的成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