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画家告诉弟子,眼中所见任何一物都是宇宙中伟大作品的碎片。弟子的错误是把碎片当做伟大作品本身,所以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世人的认知系统如同这位拙劣的画徒,不能看见宇宙的“一”,所以漏洞百出。老子告诉世人,你们只看见了半个西瓜,但错误的是把“半个西瓜”当做了“一个西瓜”,把半个当做全部(一)。老子描绘“一”的含义在此。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此章是述说一个从0到1的故事。老子心中呈现了一张无形的屏幕,这张屏幕把“一”分为二个部分。世人肉眼所见的万物(现实世界)处于屏幕前面,所以被肉眼看见了,但世人并未看见屏幕后面那个未知世界。“无”就是屏幕后面的未知世界。屏幕前面的世界是有形的,屏幕后面的世界是无形的。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述说一个从0到1的故事。老子心中呈现了一张无形的屏幕,这张屏幕把“一”分为二个部分。世人肉眼所见的万物(现实世界)处于屏幕前面,所以被肉眼看见了,但世人并未看见屏幕后面那个未知世界。“无”就是屏幕后面的未知世界。屏幕前面的世界是有形的,屏幕后面的世界是无形的。

老子告诉世人,你们只看见了半个西瓜,但错误的是把“半个西瓜”当做了“一个西瓜”,把半个当做全部(一)。老子描绘“一”的含义在此。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

画家告诉弟子,眼中所见任何一物都是宇宙中伟大作品的碎片弟子的错误是把碎片当做伟大作品本身,所以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世人的认知系统如同这位拙劣的画徒,不能看见宇宙的“一”,所以漏洞百出。

得一是伟大成就,得一的反面就是“得半”(得残缺),误把碎片当全体(一),从而误把醜陋当圆满。一个方程还缺一个关键的变量,所以这个方程不能得出正确的解。正确的解是一,关键的变量是无。无和一是宇宙真相这个方程的算法因子,离开无和一的算法因子,就不可能解开宇宙真相之谜。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经文把“无”这个变量加入了宇宙真相这个方程,一下使这个方程完整起来。于是老子演算了宇宙真相的这个方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方程中前四句偈称为有生偈,“有生于无”称为无生偈。

第40、42章就是无生偈和有生偈的大合唱,唱出这个世界的前世今生,唱出屏幕前和屏幕后的整个世界(一)。老子不想用一句“有生于无”就把世人的最大困惑打发了,而是用四个“生”细细的解说“有生于无”的全过程。科学是讲过程的,有过程才有说服力,老子深懂此理。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3)

此章是至关重要的一章,历来被认为是老子的宇宙发生学。此章是告诉世人肉眼所见的万物是怎么来的 但其中的“一二三”具体之什么,此章宗旨是什么都是注释家争论的焦点。蒋锡昌说:“只是以三数字表述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意。”(《老子校诂》),陈鼓应说:“这是老子万物生成论的提法,描述道生成万物的过程。”确实老子这里描述了在玄同大定中实证的“有生于无”的过程。老子先入玄同大定,实证了宇宙的“一”,出定后化作四句偈。

蒋陈二位的意思是“一二三”没有具体所指,只是表示从少到多,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老子用字精妙传神,“一二三”一定有深刻内涵。从第39章开始,老子宣说“得一”和“有生于无”二大教理。此章则宣说大千世界的由来。万物之前,均未有形,但已经存在了无形的存在者。

肉眼无法窥探无形世界,但圣人在玄同大定中能够实证无形世界。关于宇宙的存在有二大理论,一是有因生,一是无因生佛教的中观学派认为万物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明确反对万物无因生。古代无数智者都在寻找万物诞生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主张有因生,老子同样主张有因生。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4)

有因生看似很自然,但存在一个巨大的逻辑死穴,即第一因的难题,因此智者又望而却步。有因生与父因生是相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父亲,这就是父因生。父还有父,一直往上推。但推到终极,就会推出第一父的难题。人有第一父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此无法找到第一父的智者就主张无因生。老子是主张有因生的大宗师,因此必须解答第一父的难题。

此章老子“道生一”和道生万物的教理解答了第一父难题。人有第一父,但第一父不是与人相同的人,而是道。人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因此必须承认有形生于无形才能解答第一父难题。虽然古代智者主张有因生,但没有解决第一父的逻辑死穴,实际上无法自圆其说。直到老子提出“有生于无”和道生万物二大教理,才真正建立了有因生的理论基础。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5)

同样是有因生,智者们的理论有严重的逻辑缺陷,老子的理论却是论据充分,逻辑严明。因为老子看到了这张无形的屏幕,看到了屏幕前的万物(有),又看到了屏幕后的无。老子的宇宙观囊括了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而且知道有形世界是由无形世界产生的。

二者之间有一根丝线联系在一起,这根丝线就是“玄”,“玄”是老子的独特证悟,因为“玄”这根丝线的存在,或者说是一张网的存在,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联系并不难以理解。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一个罪人都逃不出天网。老子的宇宙是大玄同体,比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大。老子看到的是包括无形世界在内的整个宇宙(全一),相比而言世人看到的宇宙只是一粒微尘。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6)

此章经文文字不复杂,但很难探知老子奥义。大部分注释家都从气本论来解读。根据王弼,老子奥义不仅包含了气本论,更重要的还包含本无论、齐物论,还包括认识论(语义学)。老子的宇宙发生学以本无论为根本,以齐物论为主线,并以气本论和认识论(语义学)来证明齐物论守柔是老子的一贯宗旨,无是柔性的根据,无形即柔,无更柔。“一二三”都是气态,属于无形世界,所以“一二三”都是柔性的,但也是柔性逐渐丧失的过程。

万物开始显形,柔性彻底丧失。此章经文的气本论解读广为认知,但齐物论解释则被淹没。更为奇异的是王弼主要依据认识论(语义学)来解释“一二三”,似乎逻辑混乱。注释家认为气本论和认识论(语义学)毫无关系,王弼“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来源于庄子《齐物论》,根本无法连接。王弼整篇注释精彩绝伦,这几句为什么如此突兀?是王弼妙笔生花还是思绪混乱?这是解读《道德经》的一大挑战。经文中,和气为三,万物为四。庄子的朝三暮四的故事家喻户晓,与此章有内在联系吗?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7)

第四十二章经文

第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三段: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第四段: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五段:人之所教(者),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六段:吾将以为教父。

眼见为实是最古老的俗见。认知系统的建立离不开感觉器官,佛教把感觉器官分为眼耳鼻舌身,老子的分法几乎相同。感觉器官中眼见独占鳌头,于是就有眼见为实的俗见。眼见为实的俗见本来是提高世人认知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但不幸的是世人把这一俗见滥用了,无限放大,超出适用边际,结果事与愿违,使人们丢弃了认知能力,不再能够正确认知宇宙真相。

眼见为实的俗见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第一真理,眼睛只能觉知有形世界,有形世界只是屏幕前的世界,屏幕后面的世界更为精彩,眼睛却一无所知。世人肉眼看见一个现实世界,也就是宇宙万物。宇宙中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之间的这张巨大屏幕挡住了自己的视线,这是世人看不见的。世人的俗见认为自己的肉眼已经一览无遗,肉眼中的宇宙万物就是全部的真相。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8)

但智者认为自己的肉眼仅仅看见了有限视野中的“现象”,并未看见现象背后的本质,更不用说有限视野之外的全部真相。老子深知现象是有形的,本质是无形的,现象与本质之间有一张无形的屏幕,肉眼无法穿透这张屏幕。四句偈宣说了此一教理,因此此章是极为重要的一章。

此章经文分为六段。第一段经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智者很想见到老子所见之道,那必定让灵魂为之一震,给生命带来无限活力和幸福。道是至高无上的,道所生的一切也沾洽道的荣光。“道生一”再次确认道的至高无上。“弱者道之动”,道是无声无息的在运化这个大玄同体(一),这个大玄同体(一)就是道所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道属于形而上,即属于无形世界。器属于形而下,即有形世界。

有形世界是肉眼见证的世界,世人不会产生怀疑。无形世界超越肉眼的见证,世人产生极大的怀疑。“中士闻之,或存或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章)对于无形世界,上士、中士、下士产生了分裂,这种分裂自古就存在,直到今天。万物虽然显现在世人眼前,但世人无法解释万物的来源,世人不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9)

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世人无法跨过去,无法把二者相合。老子深知世人愚蠢的根源是对无形世界的无知,世人把有形世界当做一(全一),圣人把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相合当做一(全一)。世人自己的肉眼就是障碍,圣人超越了肉眼的限制。

气本论。气本论是华人文化精英远古的觉照,是知识界的共识。老子把气本论与道本论相结合,深化了远古的气本论气是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之间的中介,宇宙由气构成,这就是气本论。要破除眼见为实的俗见,气本论是最有力的武器。一种东西,开始是有形的,但会慢慢在肉眼中消失,这就是气。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0)

气有氣和炁二个造字,氣从水蒸气造字,炁从火焰造字。炁比氣更纯粹,无的造字正是与炁同源,后世道家更喜欢用炁代替氣。水蒸气和火焰都会从有形慢慢变为无形,智者知道气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因为气的存在,人们意识到有形和无形是可以穿越的,更确切的说,有与无是可以穿越的。

前面老子用“造舆于无舆”来解释无与有的穿越,证明“有生于无”的根本教理,现在老子用本论来证明有与无之间的穿越正因为穿越,有形与无形,有与无的观念都是不可靠的。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1)

庄子《齐物论》证明语言本身是不可靠的,语言有用但不能滥用。世人的痛苦是逻辑混乱的结果,逻辑混乱是滥用语言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滥用语言正是滥用感官的结果,眼见为实的俗见正是滥用眼见功能的证明。近一百年西方哲学界把逻辑和语言的研究作为哲学的重要方向,但老子和庄子早就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因为气本论,老子把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有形与无形,有与无相合为一个伟大的“一”(全一)老子以气本论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为道本论。老子深知,无不仅是无形,含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因此气本论必须与道本论结合。这正是第一段经文的内涵。傅佩荣认为老子没有把形而上的道向下落为形而下的器(万物)的问题彻底解说清楚,其实老子已经完全解说清楚了。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2)

道下化的四个阶段。道下化的四个阶段就是无中生有,万物最终显形的四个阶段。

道生一 第一阶段 无形 渐变 混而为一 元气

一生二 第二阶段 无形 渐变 分为阴阳 二气

一生三 第三阶段 无形 渐变 阴阳相合而生子--和气

三生万物 第四阶段 有形 逐步显形 子呱呱堕地 无限多

第一段经文非常清晰的描绘了老子玄同大定中实证的道生万物,有生于无的全过程,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这个世界是经不住思考的,一思考就发现无法解释,没有逻辑,世人根本无法回答是否有开始,是否有结束。庄子《齐物论》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夫也者”。有一个开始,有没有开始的开始,有没有这个没有开始的开始。人承认有一个开始,人又否定有一个开始,人又否定自己的否定,目的就是宇宙万物(法界)的起源。

野鸭的腿为什么短,野鹤的腿为什么长,鱼为什么游,鸟为什么飞,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让智力穷尽。世人生活在一个经不住拷问的世界中所以屈原作《天问》。屈原拷问天地的由来,拷问人世间的善恶和悲欢离合。庄子问:“我对这一切是如此迷茫。是我一个人的迷茫,还是所有人都迷茫呢?” (吾若是其芒乎!亦有不芒者耶?)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3)

老子的有生偈分四个阶段,以解答世人的迷茫。万物终将显形,但必须经过四个阶段,万物的本质就在其中。生命诞生以前已经在娘胎里孕育了十个月,世人不仅应该了解生命离开娘胎以后的成长过程,还应该了解娘胎中的生长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都是无形的,只有到了第四阶段才从无形转化为有形,离开娘胎,呱呱堕地。世人认为胎儿离开娘胎才是存在,圣人知道娘胎中的婴儿就是存在。有无之争就是娘胎之争,但娘胎只是薄薄的一层肚皮。

严遵《老子指归》仔细的阐述了四个阶段的不同,指出四个阶段是渐变的,显形是逐渐完成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形和有形,无和有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气是无形的,但气逐步凝聚就会显形。显形的本质是肉眼的辨识度,肉眼不能辨识就是“无”(无形),肉眼能够辨识就是“有”(有形)。气的稀薄决定了是否可以为肉眼辨识,有与无,有形与无形也就是气的稀薄度问题。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4)

深奥的哲学问题与自然现象并不分离。按现代科学来说,形不是万物(存在)的必然特征,电磁效应是存在的,但没有形。牛顿经典理论是物的理论,爱因斯坦引入了场的理论。场是无形的,但是符合决定论法则。量子力学放弃了爱因斯坦心爱的决定论,引入了随机论。所以爱因斯坦决不接受量子力学,希望用一种统一场论来纳入量子力学所研究的对象,但没有成功。

“有形”的语义是指肉眼能够看见,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又延伸为借助精密仪器可以看见。精密仪器成为现代“有形论者”的救命符,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又摧毁了这一救命符。所以解释《道德经》的“有”与“无”,大部分注释家希望用有形和无形来代替,似乎更好理解,实际上偏离了科学原理,同时也偏离了老子的本意。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5)

有形和无形是根据眼睛的辨识度来定义的,但有与无不是用眼睛的辨识度来定义的。有形和无形是有与无的一种诠释,但不是最本质的。万物的“物”是显形的物,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辨识度的范围,这是最基本的定义。老子的认识论是物-象-无象,物是一个假象,无象才是真象。

老子的四句偈是否已经把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器之间的道化关系宣说清楚,关键是对万物的语义、本质是否清晰。如果把万物的语义理解为显形,即从以肉眼为代表的感觉器官之外进入辨识度之内,那老子确实已经宣说清楚。有形和无形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逆转的,正像一可以是至大,也可以是至小。这是语言的相对僵化和对象的自在态之间的差别造成的。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6)

庄子说“言不达意”就是这个意思。老子是最早发现语言缺陷的大宗师,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语言缺陷理论。所以道是实修实证的,是玄览觉照,而不是读书。轮扁说齐桓公所读的圣贤书是垃圾,正是圣人心中的实证和语言的记载有巨大差异之故。老子的实证和《道德经》的文字也是如此,四句偈更是如此。

经文:道生一。这是道下化的第一阶段

大部分注释家用气本论来注释此段经文,一是元气,二是阴阳二气,三是和气,这来源于《淮南子》和河上公注。《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陈鼓应认为气本论是汉代才产生的思想,老子时代还没有气本论,并认为阴阳思想是庄子才流行起来,老子时代也没有阴阳和合而万物生的思想,这是不确切的。《黄帝内经》虽然被认为成书于汉代,但其气本论和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医理更为古老,医学思想的继承性不是汉代创造出来的,而是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7)

无和一。无和一在数学上就是0和1,是最基本的算法因子。无和一是道系统的二大支柱。只有深度领会无和一,道才能显露真实之际。不深度领会无和一,则无从见道。学人应该以此见地来修习无和一,对无和一生起无比的信心。

只有对无和一生起无比的信心,才能对道生起无比的信心和正知正念,完成见道悟道证道的无伪道业。老子对无的解说已经很充分。“道生一”开始解说三位一体中的另一个代表“一”。“一”是神秘的,具有无限魅力,大脑的神秘性正是“一”的神秘性的显现。神秘只是指内涵超越俗见,某种程度上说大脑是能够理解神秘的。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8)

石榴的启示。一个石榴,打开一看里面有无数颗石榴籽。石榴是“一”,但里面有无数个“一”。石榴让“一”的概念分裂了。解读“道生一”,必须首先理解石榴带来的陷阱,即“一”的概念的分裂,或一与多的分裂。有形与无形是分裂的,一与多是分裂的。

概念的分裂使语言失效,更确切的说是“世人语言”的失效。哲学语言胜过世俗语言正是世人语言的失效,但世人还沉浸在世俗语言的可靠梦想之中。科学的专业首先是语言的专业,就是专业术语的出现和运用。六祖慧能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禅宗的基本信念。名家是老子道本论的一个分支,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19)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天下)。石榴是“大一”,石榴籽是“小一”。把石榴无限放大,就是至大;把石榴籽无限缩小,就是至小。“大一”和“小一”揭示了“一”的概念的分裂,这种分裂是必然的,而且是有效的。“大一”和“小一”使“一”具有至大和至小双重含义,在世俗语言中,大与小是完全对立的,至大和至小更为对立,但一个石榴证明至大和至小本来是“一”。

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世人的“大”和“小”的语义被彻底击碎。“其好之也一,其不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大宗师》)“道生一”的一正是这样一个一,既是大一,又是小一。大一和小一是同一个一,就是大一和小一无差别,至大和至小无差别,这就是齐物论。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0)

齐物论认为世人的语言是固化语言,大就是大,小就是小,牛就是牛,马就是马,之间有绝对的边界。庄子说:“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世人虽然使用“大”“小”的语言,但内涵是不确定的,大可能意味着小,小可能意味着大。老子说道“可名为大,可名为小”(34章)。语言的不确定性是“道的混成”造成的,道是无数态语言只能表达一态,这样语言和道之间永远不会吻合,老子说“无有入无间”(四十三章),语言(词语)有边界,但可以被穿越,因为“无”才是本质。

看不到大和小的差别是傻瓜,看不到大和小的无差别是白痴(凡夫)。老子抬头望去,芸芸众生不是傻瓜就是白痴。但老子以道眼再观之,发现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想娶妻的汉子最终都会得到妻,想见道的凡夫最终都会见道。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1)

齐物论与无差别性。齐物论就是要消融万物的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道生一”的一就是齐物论的一,就是消融差别性的一,就是老子“混而为一”的一。消融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是人性的一大胜利。消融一切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这是证悟者的境界。差别性是异,无差别性是同。差别性是不一,无差别性是一。所以一与同等,与异反。消融差别性是非凡的智慧,是般若,是大圆镜智,是玄览觉照,是圆照清净觉相。

差别性占据了世人的潜意识,占据了思维中枢,人就不知不觉被差别性牵着鼻子走。如果玄照万物的无差别性占据思维中枢,人则获得全新的心智。再深入一步,差别性和无差别性不二,不二境就是一,这个一是众妙之门。世人忽视了差别性对心智的影响。世人心流的紊乱是差别性引起的,如果获得无差别性,则世人的心流是清净的甘泉,生命就是无比的宁静和美,这正是世人所渴望的。为什么仰望星空带来心灵的愉悦?因为仰望星空时获得了无差别性,得一就是仰望星空时的玄览觉照。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2)

什么是一?

1,玄同

2,圆满

3,元气

4,无差别性

5,全体、全一

6,太一、太极

7,至小

8,至大

9,开始

10,根本

11,有序

12,清净

13,生命力

14,无限

15,包容一切

16,至简

17,不二

一的反面是什么?

1,残缺

2,半个西瓜

3,死亡

4,差别性

5,局限

6,多元

7,混乱、无序

8,支末

9,烦恼

10,有限

11,排斥

12,复杂、杂乱

13,二(多)

上面从表诠和遮诠来揭示了一的无比丰富的内涵。玄同是一的第一本质,圆满是一的第二本质,元气是一的第三本质。要完全了解一的全部本质是不可能的,世人的语言实在太贫乏。语言之外的含义称为“神秘”,所谓神秘就是语言无法表达,语言无法表达是因为肉眼看不见。肉眼能够直接见道该多好,但如果肉眼能够直接见道,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老子强调“少则得,多则惑”(22章),世人的贪欲是无底线的,既想有一颗见道的妙心,又想肉眼直接见道,二者不能兼得。

严遵《老子指归》说:“一,道之子”。河上公注:“道之所始生者,一也”。一的内涵如此丰富,道又超越了一。道和一比,就是石榴和石榴籽的关系,道是至大,一是至小。道是母,一是子。修道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52章)。当修道士对一有所领会的时候,道还在遥远的地方。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3)

经文:一生二。这是道下化的第二阶段。

河上公说:“一生阴与阳也。”气本论上,一是元气,二就是阴和阳。经文的“二”必然含有阴与阳的含义,这是不用怀疑的。但二也是意义极为深刻的。

二是什么?

1,阴阳

2,多元

3,平等

4,依赖

5,不圆满

6,分裂

7,复杂

8,对立

9,排斥

一代表合,二代表分。《易经》是以“二”立论,二就是阴阳。真个宇宙变化都是阴阳(二)之间的变动构成的。“反者道之动”(40章),元气是混合不分的,但不得不分为阴与阳,这就意味着有对立面产生。磁极有正极就有负极(据说有单磁极合成),有正电子就有负电子,有物质就有反物质,动物中有雌性就有雄性,有男人就有女人。

二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华夏圣人从气本论发展到阴阳论,气也有阴气和阳气,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作用,且不可或缺,互相依赖,永不消失。中学物理学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少男少女一下明白许多。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4)

二是不圆满,是残缺,但又是残缺中的圆满。圆满家庭的获得正是因为有男女之别,如果没有男女之别,圆满家庭是不可能获得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血脉代代相传,如果没有阴阳二气,没有男女有别,则不可能实现。万物包含无数种动物,鸟飞鱼跃,都离不开阴阳。

家门口一颗硕大的白果树,就是不结果子,原来周围没有雄树,不能授粉,植物也有阴阳。二虽然代表缺,但正是阴阳的缺造就了万物生生不息。二就是缺的完美,因为缺造就了合。得一的主旨就是合,没有缺就没有合。阴与阳初看是缺,是不完美,再看是因缺而合,因合而完美。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5)

有初看是完美的,再看就不完美了。有与无相合才完美。绘画需要留白,景物和留白合才是艺术。有与无合正是大一,有只是小一。只有“有”的宇宙是多么贫乏啊。“有”是存在,“无”是对存在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构成更高级的存在(类与不类,相与为类)。“有”是低级的存在,“无”是高级的存在,否定是另一种肯定有与无构成二,这个二超越了低级的有。

“一”是一座高山,“二”是另一座高山。“一”一直独占鳌头,无人超越,但“二”在某个时机会超过“一”。“一”代表不变(独立而不改),“二”代表变(周行而不殆)。“一”代表浑然无别,“二”代表丰富,组合,蕴含新生。“一”怎么舍得离开“二”呢?“有”怎么舍得离开“无”呢?“一”与“二”不离不弃。

道德经四十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26)

猜您喜欢: